哲學是無用之學?讓我們來看看莊子和亞里斯多德是怎麼說的

2020-12-24 公子小白的知識筆記

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哲學是無用之學」。尤其是在我們這個追求速度、追求效益的時代,哲學究竟能幹什麼呢?或者說,這門學問本身的用途是什麼呢?

威廉·詹姆斯的觀點

19世紀下半葉,美國有一位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叫做威廉·詹姆斯,他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即「哲學不能用來烤麵包」。

哲學不能用來烤麵包。——【美】威廉·詹姆斯

莊子的寓言

莊子和惠施

或許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技術具有實用性,但哲學沒有。哲學之人常常自我安慰說「哲學雖無用」,但「無用視為大用」。關於無用的觀點甚至可以追溯到莊子。

有一次,惠施對莊子說:「你看這棵樹,盤根錯節、碩大無比,沒用!」莊子回答說:「怎麼沒用?你如果把它放在荒野之中,能夠為長途跋涉的旅人提供一塊歇腳的陰涼,你怎麼能說他沒用呢?」

莊子的另一則寓言小故事說:

有一次,一個木工師傅帶著徒弟去鄰村幹活,路過村口的時候,看到一棵碩大無比的巨樹。樹上掛滿了紅繩,很多人在樹下頂禮膜拜,它是一棵神樹。木工小徒弟看到這棵巨樹目瞪口呆,師傅不以為然,勁直走了。不久之後,小徒弟問師傅為何不感興趣?師傅表示這棵樹「沒用」。用它做船,下水就沉;用它做棺材,三月就爛;用它做房梁,不久就塌。徒弟頓時心服口服。到了當天夜深人靜的時候,樹神託夢質問木匠師傅,「你說我沒用,那麼我想問問你,那些有用的都去哪兒了?小樹能做桌子的、能做房梁的……被人拿走了。我不是恰恰因為『沒用』成為了樹神嗎?」

亞里斯多德的觀點

亞里斯多德

或許,這裡所說的「用」,我們可以借用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觀點:

所有學科都比哲學有用,但是唯有哲學是自由的學問。因為所有的學科都有前提,都有它服務的對象。但唯獨哲學是為了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識。哲學是自由人的學問。

亞里斯多德關於哲學是「自由人」的學問這個觀點。筆者認為,我們沒必要去對其過分誇大。

其實我們並沒有忽視人文科學的價值,並且把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比喻為「車之兩輪,鳥之兩翼」。而且人們並不否認,在發展科學精神的同時,也需要弘揚人文精神。

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

1.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平衡

雖然哲學這類人文學科可能表面上無法顯現出實際的效用,無法像自然科學一樣去直接創造價值。但是,我們除了需要物質文明,需要生活的更方便快捷之外,同等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充實精神生活。而精神生活的豐盈對於我們現代人而言,應該是更為迫切的內容。

儘管我們仍處於發展之中,但不可否認我們現在的物質生活條件,遠遠優於以往的任何時代。物質文明越發展,人們精神方面的需求就會越明顯。這就是所謂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之間的平衡問題

回首中世紀社會,宗教起到了價值理性的作用。但進入到近代哲學,隨著科學的發展和哲學的發展,宗教信仰遭到動搖導致原有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之間的相互關係逐漸失去平衡,其後果是導致工具理性被人們錯誤地等同於價值理性。

綜上,哲學這樣的人文學科,它們的用途並不在於像科學技術一樣,致力於改善我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創造可見的效益。哲學乃至其他人文學科,所要滋養的是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哲學更應該是人的精神家園。

2.哲學源起「愛智慧」

我們回到「哲學有沒有用」這個問題,追根溯源,關於哲學的希臘語概念:

philosophia=philos+sophia 哲學=愛智慧

柏拉圖

我們試想一下,為何最初的哲學家將哲學看作是「愛智慧」而不是智慧本身呢?這恰恰說明當時的哲學家是非常謙遜的。柏拉圖告訴我們:智慧這個詞太大了,他只適合神而不適合人,我們人只能愛智慧。

所以,在這裡就已經預示了知識和智慧的區別。從某種意義上說,智慧代表了一個無限永恆的理想境界。但知識卻是著眼現實的,所以一定是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之上。

相關焦點

  • 莊子:無用之用,終有大用!
    ,練了一個月就不去了;說要學書法,一本字帖描了三頁,後面到現在還是新的。又不能靠它吃飯,倒頭來,還是不成材。不成材和沒有用,在這個追求功利和實用的時代,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其實兩千多年前,莊子早已通過兩棵大樹的故事,告訴我們:不材之木,自有成材之道;無用之人,亦有致用之途。
  • 無中生萬有,無用乃大用
    有用者,其用有盡,無用之用,其用無窮除了周末,這些天的節奏是這樣的:白天依然是各種各樣的忙,晚上,把一天的林林總總安頓下來後便開始碼字。當點點滴滴的思維漸漸地流動成只只句句的文字時,心也漸漸地慢慢地安靜了下來……儘管每晚會佔用一些休息的時間,但這樣的時間,是一個自我反思、梳理和淨化的過程。儘管每晚會捨棄一些休息的時間,但這過程給予心靈的享受卻不是多睡一會可以給到的。特別是有時當思緒湧出,輸字的速度趕不上思想的進度時,那種感覺很美妙,往往整篇文章一氣呵成,其實花的時間不多。
  • 莊子:「無用」的人生,最高級!
    莊子問伐木人,為什麼這棵樹無人砍伐呢?對方告訴他,這是一種無用的木材,所以才能夠長那麼大。 這讓莊子深受啟發:「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無用之用,恰為大用。
  • 莊子:「無用」的人生,最高級
    莊子問伐木人,為什麼這棵樹無人砍伐呢?對方告訴他,這是一種無用的木材,所以才能夠長那麼大。這讓莊子深受啟發:「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似乎在他們的眼裡,以「錢權名」為標準,世上的人與事都可以分為「有用」和「沒用」,有用則寵之,無用則棄之。張岱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 這個「癖」,多指琴、棋、書、畫,屬可有可無的無用之物。「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 【新書簡介】莊子哲學研究
    內容簡介 《莊子哲學研究》以《莊子》內七篇為文本基礎,通過莊子世界中的人物、概念層次等深入肌理的文本細讀,抽絲剝繭般揭示出《莊子》內篇令人驚訝的整體性和完成度
  • 莊子的核心智慧:無用即有用
    01 無用即有用莊子告訴我們一句話:「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之無用只用」。 意思是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卻不懂那些看似無用的事與物,實際上卻有更大用處。因此這是一種不成材的木頭,是無用的樹,所以,能長這麼大也沒有人來砍。」莊子聽了這話說:「樹不成材,方可免禍;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那些有用的樹,都因為有用而被砍伐了。而這顆能存活萬年,恰恰正是因為它的無用。」大家都知道有用的用處,卻不知道無用有時候也有用處,弟子聽了恍然大悟。
  • 莊子處世哲學:維持一段長久的關係,不必太用力
    對生活擁有敏銳洞察力的莊子,一語道破友誼的真諦,千年來深受世人認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莊子與他最好的朋友惠子之間,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吾誰與歸米缸又空了。而莊子說:「我去南方遊說吳越的王,然後引西江之水來迎候你,可以嗎?」
  • 莊子智慧:如何培養孩子做一個無用的人
    01 倏忽二帝王給混沌鑿洞洞:提醒我們不要控制孩子的人生 《莊子·應帝王》記載,古時候有三個帝王,分別是南海之帝倏、北海之帝忽和中央之帝混沌
  • 坤鵬論:亞里斯多德將修辭從「學」道帶入「術」途
    坤鵬論承認一切皆有學問,一切皆有智慧,但是,哲學是名詞、更是動詞,從來就不是形容詞,沒有深刻思考、沒有嚴謹論證、沒有不斷實踐,就算再高喊XX哲學,也還是耍流氓。正是通過對一直與哲學對著幹的修辭學的學習和分享,坤鵬論發現認知與眼界提升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反著學。正所謂,最了解你的人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敵人。
  • 莊子:我將處在有用與無用之間
    這棵樹因為無用才能活這麼久,這就是無用的好處!」接著,他又到了山下一位朋友家做客。朋友讓兒子去殺鵝招待他,兒子就問:「是殺那只會叫的,還是那隻不會叫的呢?」那位朋友說:「當然是殺不會叫的。」莊子的學生聽了,就問莊子:「老師,昨天那棵樹因為無用而活,可今天這隻鵝又因無用而死,面對這樣的情況,先生將怎麼辦呢?」
  • 坤鵬論:亞里斯多德和隱德萊希
    在了解亞里斯多德對於靈魂的觀點前,我們要先搞明白什麼是形上學。我們在學校學到的形上學,是個貶義詞。課本對它的解釋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方式看待問題。」今天,就讓我們重新客觀地認知一下形上學。亞里斯多德認為,形上學是比物理學更重要的學問,它是「第一哲學」、「第一科學」。它的英文為metaphysics,直譯的話是超越物理學。我們以研究一根骨頭為例,快速了解形上學和物理學的區別。
  • 莊子講無用而大用的道理
    莊子姓莊名周,是戰國時代的宋國蒙地人。曾作過蒙地的「漆園吏」。莊子與孟子是同時代的人,但他們沒有見過面,在他們的著作中,也從未提及過對方。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有人推測莊子可能出身於沒落的貴族家庭,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學者。
  • 莊子和惠子探討的遊魚之樂,體現了怎樣的美學意境?
    惠子與他們都不盡相同,他既不極端,像孔子和墨子那樣,只注重人倫社會和人際關係的探討,也不同於老子,只專注於宇宙世間萬物的本體考察,惠子是以理性的態度來分析萬物,歸納出利物之意的十個命題,如卵有毛、雞三足、火不熱、飛鳥的影子不動,飛箭不走等等。
  • 坤鵬論:修辭學的「亞里斯多德第二」
    人類的思想潮流總是隨著自己的境遇而變換,穩定時,理性至上,感性無用;動蕩時,批判理性,呼喚感性,因此,人類永遠是主觀看待世界的。——坤鵬論在《為什麼哲學與修辭學如此對立不容?(中)》中,坤鵬論講到了哲學向「語言論轉向」。同時,在《語言就是修辭(上)》、《語言就是修辭(下)》還介紹了尼採極度超前的哲學觀和修辭觀。
  • 對莊子的熱愛,是知識的導向性,還是莊子自己的影響籠罩自己
    如果沒有幾千年來沒完沒了的官方導向和硬性推銷,孔子的影響絕不會比莊子的影響大。對莊子的熱愛是中國知識階級全體性的自發性的。回想一下就可以發現,愈是生動的愈是被我們喜愛的文人,也愈是喜愛莊子愈是任莊子的影響籠罩自己。比方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辛棄疾、曹雪芹,等等等等。
  • 莊子智慧:世界上沒有無用的東西,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
    莊子與惠子,是一對「相愛相殺」的冤家,這兩位老人家的「互懟」,往往顯現出了一些大道理,讓我們佩服的五體投地。有一天,惠子本著炫耀的心理對莊子說:「魏王啊,他贈送給我一些大葫蘆的種子,我就把它種下了,你猜成熟的時候,有多大?」莊子知道這貨又在和自己顯擺,所以沒有搭理他。
  • 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馬克思曾稱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
  • 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思想對後世影響深刻
    一方面其師承自蘇格拉底、柏拉圖兩位偉大智者的學問脈絡,特別是柏拉圖本人在政治、文學、哲學等方面上的主要見解和啟發,對亞里斯多德本人,及其今後成就的取得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要知道,能夠找到一位智者作為自己的老師,而這位智者又是前一輩智者的學生,這樣的機會可謂千載難逢。
  • 我是誰—戲說哲學(上)
    這是哲學家與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種重要能力:好奇和敏感。所謂哲學指的是耶穌基督降生前六百年左右,從希臘開始演進的一種嶄新的思考方式。在那以前,人們通過原始的宗教神話(比如宙斯、赫拉、阿波羅)來解釋為何生命從何而來,人類為何是這番面貌。到了希臘文化的高峰時期,獨立於神話的哲學就產生了。
  • 莊子是文學天才,但對於講道理而言,莊子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白痴
    莊子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莊子大部分的文字都是無跡可尋的寓言和比喻。其文汪洋恣肆,想像豐富,文學價值較高。在說理方面則缺乏基本的論證。即使有,也是天馬行空式的口若懸河,雖然不乏一些思想的光輝,但總體上沒有基本的邏輯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