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碰撞的數學結構進入視野

2021-01-09 科技領航人

當粒子物理學家嘗試對實驗建模時,他們面臨著不可能的計算-無限長的方程式,這超出了現代數學的範圍。

幸運的是,他們可以生成非常準確的預測,而無需完全了解這種神秘的數學運算。通過縮短計算時間,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科學家,做出的預測與他們將近27公裡的軌道發射的亞原子粒子相互衝撞時實際觀察到的事件相匹配。

不幸的是,預測與觀察之間達成一致的時代可能即將結束。隨著測量變得越來越精確,理論家用來做出預測的近似方案可能無法跟上。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粒子物理學家克勞德·杜爾(Claude Duhr)說:「我們快要精疲力盡。」

但是,由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皮爾帕奧洛·馬斯特羅利亞(Pierpaolo Mastrolia)和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的塞巴斯蒂安·米塞拉(Sebastian Mizera),領導的一隊物理學家最近發表的三篇論文,揭示了這些方程式的基本數學結構。該結構提供了一種將無限可能的術語摺疊成幾十個基本組件的新方法。他們的方法可能有助於帶來更高水平的預測準確性,如果理論家想超越領先但不完整的粒子物理學模型,則迫切需要這些預測準確性。

杜爾說:「他們已經提供了許多概念驗證結果,表明這是一種非常有前途的技術。」

新方法通過直接計算"相交數"來繞過傳統的數學方法,一些人希望最終能夠對亞原子世界進行更優雅的描述。

量子理論家麥吉爾大學的西蒙·卡隆-胡特(Simon Caron-Huot)說:「這不僅僅是數學。」麥吉爾大學正在研究馬斯特洛裡亞和梅塞拉的著作的含義。「這是量子場論深深紮根的東西。」

無限循環

當物理學家對粒子碰撞進行建模時,他們使用一種稱為費曼圖的工具,這是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在1940年代發明的簡單示意圖。

為了感受一下這些圖,請考慮一個簡單的粒子事件:兩次夸克進入,「碰撞」時交換單個膠子,然後沿各自的軌跡彈開。

在費曼圖中,夸克的路徑用「腿(legs)」表示,當粒子相互作用時,它們合在一起形成「頂點(vertices)」。費曼(Feynman)制定了將這幅漫畫轉變成方程的公式,該方程可計算事件實際發生的可能性:您為每條腿和每個頂點編寫一個特定的函數(通常是一個涉及粒子質量和動量的分數),並將所有乘積相加。

但是量子理論的黃金法則是考慮所有可能性,而交換簡單的膠子只是在兩個夸克碰撞時可能發生的廣闊場景中的一個。例如,交換後的膠子可能會瞬間分裂成「虛擬」夸克對,然後瞬間將其重構。進入兩個夸克,離開兩個夸克,但是中間可能發生很多事情。完整的會計處理,意味著一個完美的預測,將需要無限數量的圖表。沒有人期望完美,但是提高計算精度的關鍵是在無數事件中走得更遠。

這就是物理學家陷入困境的地方。

放大該隱藏中心涉及虛擬粒子——量子波動會微妙地影響每次互動的結果。像許多虛擬事件一樣,上面的夸克對的短暫存在是由帶有閉合「環」的費曼圖表示的。迴路使物理學家感到困惑——它們是黑匣子,會引入無限種情況的其他層次。為了計算循環所隱含的可能性,理論家必須求助於求和運算,稱為積分。這些積分在多迴路費曼圖中佔據了巨大的比例,隨著研究人員沿著這條直線前進,並在更複雜的虛擬交互作用中摺疊,這些積分開始發揮作用。

物理學家有算法來計算無環和單環場景的概率,但許多雙環衝突使計算機屈服。這給預測精度和物理學家如何理解量子理論所說的內容設定了上限。

但是,這裡有一個小小的憐憫:物理學家不需要計算複雜的費曼圖中的每個最後一個積分,因為絕大多數可以合併在一起。

數千個積分可以簡化為數十個「主積分」,將它們加權並加在一起。但是,究竟可以將哪些積分包含在哪些主積分中,本身卻是一個困難的計算問題。研究人員使用計算機本質上猜測了數百萬個關係,並費勁地提取了重要積分的組合。

但是,有了相交數,物理學家可能已經找到了一種方法,可以從龐大的費曼積分計算中從容地提取出基本信息。

幾何指紋

馬斯特羅利亞和米塞拉的工作植根於稱為代數拓撲的純數學分支,該數學對形狀和空間進行了分類。數學家使用「同調」理論進行這種分類,這使他們能夠從複雜的幾何空間中提取代數指紋。

法國蒙彼利埃大學的數學家克萊門特·杜邦(ClémentDupont)說:「這是一個總結,是一個代數小工具,融合了您想學習的空間的本質。」

費曼圖可以轉換為適合通過同調分析的幾何空間。這些空間內的每個點可能代表了多個場景中的一種,當兩個粒子碰撞時,這些場景可能會出現。

您可能天真地希望通過採用該空間的同調性(找到其代數結構),可以計算支持該空間的主積分的權重。但是,表徵大多數費曼圖的幾何空間類型以一種可以抵抗許多同調計算的方式發生了扭曲。

2017年,米塞拉艱難地分析了弦論中的對象是如何碰撞的,當時他偶然發現了由以色列傑爾芬德(Gelfand)和安本和彥(Azumoto Kazuhiko),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率先使用的稱為「古怪的上同調」的同調方法開發的工具。那年下半年,米塞拉遇到了馬斯特羅利亞,後者意識到這些技術也可以用於費曼圖。去年,他們發表了三篇論文,使用這種同調論來簡化涉及簡單粒子碰撞的計算。

他們的方法採用一系列相關的物理方案,將其表示為幾何空間,然後計算該空間的扭曲同調性。米塞拉說:「這種古怪的同調性對我們感興趣的積分有話要說。」

特別地,扭曲的同調性告訴他們期望有多少個主積分以及它們的權重是多少。權重以它們稱為「相交數」的值出現。最後,數千個積分縮小為數十個主積分的加權和。

產生這些相交數的同調理論不僅可以減輕計算負擔,而且還可以指出計算中最重要量的物理意義。

例如,當虛擬膠子分裂成兩個虛擬夸克時,夸克的可能壽命可能會有所不同。在相關的幾何空間中,每個點可以代表不同的夸克壽命。當研究人員計算權重時,他們會看到具有最長持續虛擬粒子的場景(即粒子實質上變為真實的情況)對結果的影響最大。

「這種方法真是太神奇了,」卡隆-胡特(( Caron-Huot)說,「它從這些罕見的特殊事件開始重建一切。」

上周,米塞拉、馬斯特羅利亞及其同事發表了另一篇預印本,表明該技術已經足夠成熟,可以處理現實世界中的兩迴路圖。卡隆-胡特(即將發表的論文將進一步推動該方法的發展,也許是緊隨其後的是三環圖。

如果成功,該技術將有助於引入下一代理論預測。 而且,一些研究人員懷疑,這甚至可能預示著對現實的新視角。

相關焦點

  • 黑洞成為大型粒子加速器的可行性
    當這兩個粒子接近視界時,它們的速度會逐漸加快。如果它們碰巧有正確的速度和方向組合,它們可以相互彈跳,使其中一個墜入絕境,而另一個則在飛到安全的地方之前繞過事件視界的邊緣。 這些事件是罕見的,但先前的研究發現,這些粒子能夠以任意高的能量相互碰撞,而這完全取決於它們在碰撞瞬間離視界有多近以及它們離光速有多近。
  • 粒子到底是什麼?文小剛點評 | 眾妙之門
    在基本粒子之外,任何其他物質的性質都取決於其物理組成,最終也就是其組成的粒子。但這些粒子的性質並非來自自身的組成成分,而是源於數學模式。作為數學和現實之間的接觸點,粒子曖昧不明地橫跨在這兩個世界之間。粒子是什麼?在詢問了十幾位粒子物理學家之後,他們給出了非常不同的描述,並且強調,彼此的答案並不衝突,而是捕捉到了現實的不同面向。
  • 虛粒子不是粒子,真空也不是空的 | 量子群英傳
    如圖22-4所示,外線(入射出射)表示的粒子,是可觀測的實粒子,必須是在殼的;而內線(綠色線)表示的,是離殼的、不可觀測的虛粒子。虛粒子,意即虛構或假想的粒子,實際上是為量子場論中繁雜的數學計算而建立的一種解釋性的直觀概念。固然,不僅僅真空布滿了虛粒子,實粒子之間的許多相互作用過程中也少不了它們,圖22-4所示的電子-電子散射問題便是其中一例。
  • 決定宇宙未來的巨大希格斯粒子!物理學家正在不遺餘力地尋找!
    這個粒子是一個貫穿整個時空的場,它與許多粒子相互作用,比如電子和夸克,為這些粒子提供質量,這很酷。    但是我們發現的希格斯粒子卻出奇的輕。根據我們最好的估計,它應該重得多。這就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我們發現了一個希格斯玻色子,但那是唯一的希格斯玻色子嗎?
  • 神話般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預測與發現
    希格斯玻色子,這個幾乎是神話般的實體,讓粒子物理學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那麼這種粒子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它是我們觀察到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基本標量粒子。只有與希格斯場相互作用的粒子才能獲得質量。正是這種機制創造了標準模型的所有複雜性。原本的這個機制只是想解釋W玻色子和Z玻色子的質量,但科學家們很快發現,他們可以擴展這個新機制,以解釋所有大質量基本粒子的質量。這樣做很方便,數學難題幾十年前就已經解決了,但數學是否描述了物理現實還有待檢驗。
  • 加速吧,粒子們!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解放了當時物理學家們的思想,大家開始認真地思考原子內部的問題:既然原子裡有比它還小的核外電子,那麼原子是不是有它內部的微觀結構?帶著這個問題,許多物理學家開始著手探索原子內部的故事。這場不知終點或者說不知道存不存在終點的探索開始了。
  • 超級粒子加速器,模擬展現了這罕見一幕
    首先,任何一個粒子接近黑洞時,它必然會被加速,就如同雪球從高山上滾落一樣。而黑洞的能耐,更遠超我們認知的任何一座高山,它強勁的引力,極有可能會讓粒子最終以超越光速的狀態墜入。
  • 小樂數學科普:數學地圖2——譯自量子雜誌Quanta Magazine
    這個猜想突出了辛流形的最重要特徵:它們比典型的光滑流形具有更剛性的幾何結構。 使用一組稱為Floer同調的工具和稱為偽全純曲線的數學對象證明了Arnold猜想的某些情況。空間的空間一般來說,從數學意義上講,「空間」是指具有幾何或拓撲結構的任何點集,例如球體或圓環。
  • 【直播筆記】上帝粒子是如何被發現的?
    無數種規範對稱性是不同的群的結構,不是複數的表達式。問題裡說的按照複數的表達式,你可以得到無數個規範,但是只有一個規範對稱性。理論上可以有無數種對稱性,因為數學結構上,規範場是用群論來描述的。群論並不限制群元素的維度。強相互作用是SU(3)對稱性,是用三維矩陣來表示群元素,但是大統一理論曾經嘗試用SU(5)和SO(10),分別是5維和10維的群來嘗試統一所有的相互作用,但是目前看來並不成功。
  • 科學家進行實驗質子對撞,發現了上帝粒子
    在瑞士有一個核子研究所CERN,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學物理實驗室,也是全球資訊網的發源地,在這裡有3000多個職員,有6000個以上的來自全球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這裡無論你國籍是哪,只要你是高智商,在科學、工程等領域有貢獻,就有資格來這裡任職。
  • 另一個角度看量子計算:與彈球碰撞的驚人關聯
    本文探討了著名量子算法 Grover 搜索算法與完全彈性碰撞這一問題之間的關聯。在科學和數學領域,許多看似無關的主題之間存在某些共同的特質。這樣的相似性有時能同時為這兩個領域帶來重大的進展,不過很多時候這樣的相似性只是單純地很有趣。
  • 人物|彭羅斯與埃舍爾:數學和藝術碰撞出的奇妙世界
    荷蘭版畫家莫裡茨·科內利斯·埃舍爾(1898年-1972年)擅長運用數學原理衝破傳統的版畫藝術,其作品描繪了諸多現實世界不可能出現的物體和景象,散發出獨特而神秘的氣質。當年埃舍爾的作品在藝術圈頗有爭議,但是深受數學家的喜愛。青年彭羅斯就是在一次數學家大會上邂逅埃舍爾。
  • "夸克之父"默裡·蓋爾曼——粒子物理學界的奇才
    他的父親阿琵·蓋爾曼(Arthur Gell-Mann)是一位語言教師,並且通曉數學、天文學和考古學。受他父親的影響,蓋爾曼終生愛好語言學和數學。蓋爾曼的母親叫波琳·瑞徹斯坦(Pauline Reichstein)。蓋爾曼弟兄兩人,他的哥哥本尼迪克·蓋爾曼(Benedict Gell-Mann)曾是一家報刊的攝影記者。正是在他哥哥的影響下,蓋爾曼對鳥類及自然歷史發生了極大的興趣。
  • 認知篇—數學之美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在成為數學老師之前,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深深體會到數學在科技領域的重要性。在中科院工作了五年後,我毅然決然的決定要去當一名老師,一名數學老師。
  • 盧瑟福和a粒子散射實驗
    原子內部的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呢?科學家們繼續著探究的步伐。
  • 強作用力可以造就奇特粒子,問題在於我們不知道它們是否存在?
    它強大到可以把宇宙中微小的粒子長時間地,甚至是永遠地結合在一起。在構成我們所熟知的世界的微粒中,由強力結合在一起的有中子和質子。但是如果你想切開一個質子或者中子,你並找不到完美的,簡單排列的亞原子粒子。相對地你會看到宇宙中最複雜的力之一的討厭的內在。中子和質子並不是強力可以構成的唯二物質,但我們並不能完全理解其它更複雜,更奇特的組合。更糟糕的是,甚至我們的試驗和觀察自身也很粗略。
  • 量子隧穿實驗揭示粒子如何打破光速 - 科學探索 - cnBeta.COM
    直到1962年,美國德州儀器公司的半導體工程師託馬斯•哈特曼(Thomas Hartman)才發表了一篇論文,明確闡述了這一數學理論的驚人含義。哈特曼發現,勢壘似乎可以作為一條捷徑。在粒子隧穿時,當有勢壘存在時,所花的時間會更少。更令人吃驚的是,他計算出,勢壘的增大幾乎不會增加粒子穿越障礙物所需的時間。
  • 趣說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戴夫:所謂基本粒子就是宇宙最基礎的組成結構,其內部不可繼續分割。史蒂文:我還以為你說的是原子。戴夫:其實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構成的,分別是質子、中子和電子。電子是基本粒子,而中子和質子而是由另一種基本粒子夸克構成的。史蒂文:感覺像是俄羅斯套娃一樣,什麼時候是個頭兒啊?戴夫:說實話,我們也不知道。我們把現在所了解的概括成標準模型,標準模型中有兩種基本粒子--構成物質的費米子、傳遞作用力的玻色子。這些粒子可以按照一定的性質排序,比如它們的質量。
  • 五維碰撞是已知最輕鬆的碰撞形式,因為它不需要n維等概念
    糾纏的粒子物理基本規律,然而卻是可以給物理研究帶來一系列有利條件的,讓物理研究更加豐富多彩,這些特性我們稱之為「碰撞特性」。這是一個被大家不斷提及,又可被忽略的概念。碰撞特性從何而來?(以下可能含有較大劇透)註:本文所提到的「碰撞」都包含第四維概念,即所謂「四維力」。目前以及未來都會有實驗證明。五維碰撞幾乎是已知最輕鬆的碰撞形式,因為不需要n維等概念也不需要四維之類高維空間。於是我們姑且稱五維碰撞為「碰撞」,碰撞同態可以理解為原子的碰撞本質上並不是把一個粒子拿走,而是在另一個粒子上做一些乘法操作。
  • 英國女王大學帶你走進數學世界
    01 英國女王大學數學專家研究新理論來解釋現實世界的隨機性愛因斯坦的布朗運動理論,描述了流體中粒子的隨機運動,被廣泛應用於整個科學領域的隨機性建模。然而,這種模型只有在流體處於靜止或平衡狀態時才有效。實驗表明,不運動的「被動」粒子在與含有遊動微生物的流體相互作用時,會表現出奇怪的圈狀運動。這種運動不符合布朗運動所描述的傳統粒子行為,迄今為止,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解釋這種大規模的混沌運動是如何由單個粒子之間的微觀相互作用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