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你們為了救一個人,耗費這麼大的人力物力值得嗎?』我回答:『如果這是我的親人,你還會覺得不值得嗎?』那人陷入了沉思。」過去4年來免費幫助尋找千餘名城市走失人員,廈門曙光救援隊隊長王剛說出了他的動因。
2017年起,廈門曙光救援隊正式開啟了城市尋人公益項目。王剛告訴記者,城市走失人員主要為精神疾病患者、阿爾茨海默病人、兒童等,其中,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佔比最高,「如今,我們的城市尋人效率越來越高,通常走失6~8小時後就能成功找回,原因是我們不斷總結經驗,擴大搜尋志願者人群。」
而記者了解到,不僅在廈門,很多城市對走失者的搜尋都有妙招可以互相借鑑。像廣州就開展了「網際網路+公益尋人」工作機制,16個月內成功找回174名走失者。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武威
發動戶外工作者合力尋找
「最早的尋人是因為一些零星的求助,比如我們會遇到一些老人走失,家屬需要我們幫忙尋找。雖然他們也報了警,但這些老人走失時還可能跨轄區,不利於警方的搜尋。」王剛告訴記者,「很多走失老人都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這些老人幾乎沒有自保能力,很容易有生命危險。因此我們開啟城市尋人公益項目,符合我們救援隊拯救生命的初衷,和我們的使命相適應。」
王剛介紹,尋人項目開展一開始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發布渠道過於單一。而現在越做越好,主要是市民的踴躍幫助和轉發。每當曙光救援隊收到尋人信息時,他們就會通過家屬的描述和提供的照片,為這名走失者設計一張海報,並通過微信朋友圈的方式進行轉發。剛開始,轉發僅限於隊員及隊員的朋友,尋人的效率不高。王剛就發動那些主要在戶外工作的群體來幫忙,「為了尋人,我們同時建立了一二十個工作聯繫群,比如廈門的滴滴司機、的士司機、外賣小哥、快遞小哥、環衛工人等,讓這些戶外工作者團體幫我們轉發信息並積極搜尋。」
同時,救援隊還有後臺專門甄別信息,「我們有專人負責接收走失者的線索,但我們的海報不會直接把家屬的電話公布出來,因為往往一個搜人的線索,會伴隨著十幾條無效線索一起傳遞過來,家屬聽到這些信息後通常難辨真偽,情急之下又會四處搜尋,浪費時間和精力不說,對家屬的心理也會進一步造成打擊。」
王剛說,在城市尋人項目中,家屬的焦急心態他特別感同身受。通常最關鍵的搜尋工作曙光救援隊都會親自出動,「我們會根據線索,一個接一個派出所去協調看監控,甚至不僅是警方的監控,還有路面店家的監控。我們想盡一切辦法,有時候為了和店家溝通看監控,不得不半夜敲門。」
最怕走失者進山
王剛說,城市尋人過程雖然沒有特別驚心動魄的故事,但每找到一個失蹤者,對於家屬都是最大的幫助,這也是他多年來堅持做城市尋人的原因。
「雖然尋人並不驚心動魄,但曲折的案例卻有不少。」王剛表示,救援隊一年尋人有幾百起。一般在走失後6~8小時左右能找到,但最長的也有花了兩三天後才找到的,「有些老人自己會坐車。我們找到最遠的一個,是坐車從廈門坐到了泉州石獅。」
王剛說,走失的老人非常喜歡坐公交車,其中有一位,救援隊通過不斷看監控整整花了兩天才找到,「這個老人在兩天的時間內不停坐車,不停換車。橫跨廈門很多轄區,我們為此追監控,追公交,非常辛苦才最終尋找到他。」
而由於很多老人缺乏自理能力,不少人在外出途中就已經出意外了,「有個老人我們找到她的時候手已經摔斷了,躲在草叢裡奄奄一息。我們很慶幸能夠及時找到她,否則這個老人可能就危險了。」
王剛和隊友也曾幫助過一些外地來廈門走失的遊客,「我們有一個特殊的案例,一名臺灣遊客來到廈門遊玩,因為突發性阿爾茨海默病在廈門走失,當時整個導遊團隊都急哭了,最終找我們幫忙才找到了他。」
王剛說,所有的情形中,最麻煩的就是走失者上山了,「福建山多,一旦他們上山,我們就失去監控的支持,只能大規模搜山去尋找,曾經有個老人在山上迷路了,我們翻山越嶺,最後才在一個草窩裡找到了他。」
王剛表示:「我們隊伍中的志願者、隊員、預備隊員,只要有時間都會參與到城市尋人的行動中。最多的一個尋人任務曾有一兩百人一起參與。而現在90%的走失者是通過我們發布的信息讓有心人發現,聯繫我們後最終找到的。」
救援期間不接受饋贈
儘管城市尋人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但王剛表示,這一任務他們不會收取任何費用。「根據救援隊的任務紀律,在和家屬協作尋人的過程中,不得接受家屬的任何饋贈(包括礦泉水、煙和紅包),違者開除出曙光志願者隊伍,情節嚴重者還將通過微博及微信公號等平臺向社會公示其不當行為。」
王剛表示:「我們救援是不收費的。但也有一些家屬要給我們曙光救援隊捐款,對於捐款,我們要求家屬過了15天的冷靜期才可以捐款,因為我希望每一筆捐款都來自認可,而不是來自感謝。有很多家屬被我們的行為感動,為我們送來了錦旗,我們救援隊辦公室早已經掛不下了,更有一些家屬被我們的精神感召,主動加入我們的救援隊伍裡來,這也是我們救援隊這些年來越來越受到本地人民愛護,越來越多市民願意幫我們轉發尋人信息的原因。」
據介紹,2017年,曙光救援隊共啟動尋人114起,2018年,這一數字變成了341起,而2019年,城市尋人次數達到了407起。「我們尋人的次數越來越多,效率和成功率都越來越高。」王剛告訴記者。
連結: 城市尋人的「廣州模式」
記者了解到,2017年11月,廣州在全省率先與網際網路公司開展「網際網路+公益尋人」項目合作,創新建立便捷高效的尋人新模式,發動熱心群眾協助公安機關尋找急需救助的失蹤老人、兒童、精神智力障礙患者等特殊群體人員。項目啟動16個月,共尋回失蹤人員174人。
據悉,廣州110接報涉及老年人、未成年人和精神智力障礙患者等人群的失蹤警情後,除了記錄走失地、走失者體貌特徵等信息,按規範接處警外,在徵得家屬同意、獲取走失者照片後,會將相關信息推送到今日頭條公益尋人團隊,由該團隊在網站和手機APP平臺向社會發布。團隊利用GPS地域定向精準推送技術,向走失地周邊5~10公裡範圍的手機APP用戶彈窗推送尋人啟事,藉助該平臺全國7億用戶量的優勢,廣泛發動群眾協助查找失蹤人員。
另據了解,為保障失蹤人員警情處置規範化專業化,廣州110成立「網際網路+公益尋人」工作專班,安排具備5年以上接處警工作經驗的女接警員組建廣州110「尋人媽媽」團隊,統一處理110尋找失蹤人員警情,該團隊每天認真梳理和分析110失蹤人員警情,積極耐心與失蹤人員家屬溝通,通過電話、微信、APP平臺實現雙方快速協同、信息互通,高效及時發布尋人信息。
王剛表示,網際網路尋人的方式非常可取,但他仍提醒,這種尋人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短板,「這種方式通常只有使用APP並接收信息推送的客戶才能收到信息,而如果能發動外賣小哥、快遞小哥這類群體尋找,將會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