鋅主要存在於肌肉、骨骼、視網膜、前列腺、精子等組織器官中,鋅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能維護正常的味覺功能和皮膚的健康,對維持正常視覺、聽覺、嗅覺的功能也是必需的。
1.鋅的吸收
食物中的鋅主要在小腸內吸收。食物中的半胱氨酸、組氨酸等有機酸有利於鋅吸收,植酸、鞣酸、纖維素等對其吸收不利。鐵可競爭黏膜細胞的鋅結合受體,故可抑制鋅吸收。
2.鋅的來源
動物性食品是鋅的主要來源。牡蠣、魚貝類、肝、肉、蛋等含鋅量豐富;幹豆、糧食含有較多的鋅,但吸收率低。鋅的生物利用率:動物性食物為35%~40%,植物性食物為1%~20%,一般混合食物鋅吸收率為20%-30%。
3.鋅的缺乏與過量
(1) 鋅缺乏:輕度的慢性鋅缺乏可發生於任何年齡。表現為生長發育滯後、性器官發育不良、性功能障礙、情緒冷漠、味覺異常、異食癖及厭食、 夜盲、皮膚易感染、 傷口癒合延緩及胎兒畸形等。
常見鋅缺乏的原因:
①攝入量不足:常因動物性蛋白質攝入少而伴有鋅攝入量不足。偏食習慣及經濟條件限制導致動物性食物攝入不足;或疾病、年老以致食欲不振,導致各種營養素攝入減少;也可因生理需要增高,如小兒迅速生長、妊娠、授乳等,發生相對攝入不足。長期以缺鋅或低鋅代乳品餵養的小兒,以及全腸外營養的病人未及時補充鋅,易發生鋅缺乏。
②吸收不良:食物中過多的膳食纖維、植酸及其他兩價金屬離子幹擾鋅的吸收;遺傳性的吸收障礙性疾病及腸病性肢端皮炎而致的鋅吸收率降低。
③丟失增加:腸道疾病如嚴重寄生蟲病、腹瀉、節段性迴腸炎等致腸道排出增多;腎病症候群、糖尿病以及嚴重燒傷、急性感染等分解代謝增強,以及使用青黴胺等藥物均可使尿鋅排出增加;脫屑性皮膚病也有使鋅丟失增加。
急性鋅缺乏多因採用靜脈營養或應用青黴胺、利尿劑等藥物,而又未及時補鋅引起。患者有味覺異常、厭食、精神欣快或嗜睡、共濟失調以及皮膚痤瘡,常有急性感染、明顯的神經精神症狀與免疫功能損害等表現。
(2)鋅過量:用鍍鋅罐頭裝的食物或飲料可有鋅汙染,攝入這類食品過多可發生鋅中毒。典型表現為上腹部疼痛、腹瀉及噁心嘔吐。職業接觸吸入金屬鋅煙氣,可出現呼吸增強、出汗及虛脫。每天補充鋅25mg,可繼發銅缺乏。長期攝入鋅每天150mg,可發生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胃損傷及免疫功能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