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一經上映,就成為現象級的電影,影評人,媒體,觀眾紛紛加入討論。有人批評它充滿了反社會的基調,而更多人卻被這個反派人物所打動。
其實這不是美國第一個塑造成功的反派角色。《計程車司機》中刻畫過一個成為殺人兇手的越南退役老兵的故事;《絕命毒師》則講述了一個患上癌症的中學老師最終成為一方毒梟的故事。
這些角色都深入人心,他們的成功在於,導演刻畫不是一個無惡不赦的惡魔,而是一個平凡人面對生活矛盾的無奈選擇。他們不是為了金錢和野心,只是為了活下去。這也是小丑這個角色充滿矛盾卻又令人同情的地方。
在DC宇宙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有三種人,好人、壞人和小丑,足以看出小丑在美國劇中的地位。
而男演員傑昆·菲尼克斯精湛的演技,更是將小丑內心的痛苦、掙扎和瘋狂的心理層次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為了塑造匹配的外形,專門瘦身25斤,最終斬獲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
在《小丑》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人性的矛盾,社會的殘酷,更重要是我們看到了自己是誰。
1.
攻擊力是生命力的載體
電影的一開始,阿瑟戴著小丑妝容,舉著廣告牌站在樂器行前。他隨著鋼琴聲跳舞,腳步歡快,嘗試用快樂吸引路過的人群。而這一切隨即被一群街頭混混打破。他們搶走阿瑟的廣告牌,還在髒亂的後巷痛扁他。
阿瑟一直是一個靦腆,膽小的人,他會在公交車上逗小孩子,也會貼心照顧自己的母親。他患有癲笑症,需要靠藥物來緩解。但是他一直在努力工作,並夢想有一天能夠成為一名脫口秀演員。
但是生活給了他一系列的重擊。他被同事冷嘲熱諷,還丟了工作。在他失去工作回家的地鐵上,三個韋恩公司的員工嘲笑和辱罵他,他無法再控制自己的憤怒,開槍打死了他們。之後他一路狂奔,逃進了一個陰暗的衛生間。
綠色幽暗的燈光之下,他卻仿佛經歷了重生,他抬起手臂,翩翩起舞。鏡子中落幕的他,不再唯唯諾諾,卻昂首挺胸,仿佛這個世界都在他的掌控之下。
這是阿瑟的新生之舞,他從一個自我壓抑卻努力想帶給別人歡樂的職業小丑,蛻變成了充滿力量卻帶來毀滅的悲劇人物。
他酣暢淋漓的表達了自己積壓已久的攻擊性,成為了他自己內心的英雄。
說到攻擊性,我們大多數人常常視它為不好的東西,因為它會帶來傷害。但是攻擊性被心理學家認為是人類的本性,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攻擊性等同於活力。每個人的自我都是一個能量球,當能量球伸展時,就會有攻擊性產生。
當一個人的攻擊性被完全抽離,他就會變得沉悶和乏味,老好人就是如此。而當一個人能夠在不刻意傷害任何人的前提下,表達自己的憤怒,維護自己的界限,他的生命反而有了力量和顏色。
我們大多數人常常無法毫無顧忌地活出自我,是因為我們需要遵循規則和道德。而文學或戲劇中總會刻畫這樣的角色,他們挑戰既定的規則和主流價值觀,活出我們無法活出的一部分,卻充滿力量。
這些角色常常會打動我們,正如蔣勳曾表達過的觀點,人們被壓抑的部分需要通過文字或電影角色來釋放,回歸現實後,才可以疏解壓力和痛苦的感受。
小丑就是這樣的角色。我們每個人都是阿瑟和小丑的結合體。小丑是我們內心黑暗情緒的承載體,而觀眾們能通過小丑看到自己情緒宣洩的出口。
影片中阿瑟在參加脫口秀節目之前,在長長的階梯上跳起了一支舞。他自信,快樂,有力,瀟灑,邪惡卻充滿了張力。在這一刻,他是自由的,他的生命力在極致地綻放。
而我們也應該明白,壓抑憤怒,失去界限,就是在磨滅自己的生命力。只有學會通過適當的方式合理表達,才不會讓積聚的黑暗情緒像小丑一般,淹沒自己。
3.
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影片中觀眾看著阿瑟一步步走向墮落,看到他無法在任何方面得到認同,在一個沒有人理解他的世界受盡欺凌和嘲笑,不由會充滿同情。
他的老闆不體諒他。他的廣告牌被搶,老闆讓他還回去,甚至以為他說被搶是在開玩笑。
他因演出時槍掉出口袋而失去了工作,但是這個意外換來的卻只有同事的嘲笑。甚至連給他槍的同事也沒有出面為他解釋。
他的心理社工也從未認真聽他說過話,只是循例詢問和記錄問題,對於他的困擾毫不關心。
他曾參加脫口秀表演,但是表演之前的一段癲笑,卻被他最喜歡的脫口秀主持人在節目中播放,還嘲笑他的自不量力。
背叛並沒有停止。他以為自己是韋恩的兒子,於是跑去見父親,換來的卻只有冷酷的事實,他是被領養的。溫恩看他像是在看一個天大的笑話。
這個世界從來沒有善待過他,維繫他生活下去的工作,親情,夢想,被接憧而至的打擊,破碎然後破滅。
他的需求和情緒從未被別人看見過,他從未被真正的接納,連他自己都在懷疑自己的存在。他是個被社會邊緣化的弱者,世界送給他的卻只有冷笑。
有一句話說,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沒有人喜歡孤獨,每個人都需要認同感,每個人都需要被看見。
心理學家維尼科特說,只有當負面情緒被看見和接納的時候,它們才有可能轉換成白色能量。如果他們沒有被看見,積壓已久的黑色能量被釋放,要麼向內攻擊自己,要麼向外報復這個世界。
阿瑟內心那個壓抑已久的惡魔,正是被這個冷漠的世界逼進絕境。黑暗和邪惡露出它的牙齒,帶著阿瑟墮落進無盡的深淵。
但其實阿瑟要的並不多,他想要一份可以謀生的工作,要一對愛他的父母,要一個肯聽他傾訴的社工,要尊重他的同事。這麼簡單的想法卻無法被滿足,這個世界竟然沒有他的立足之地。
阿瑟在地鐵上第一次殺了人之後,社會上那些和他一樣沒有存在感的人們開始突起,他們帶著小丑面具上街,甚至參加聚會。
小丑,成了社會反抗力量的一種標識。
電影的結尾,他站在警車上起舞,就如站在聚光燈下,觀眾在為他歡呼。他終於看見了自己,而世界卻看見了一個殘忍,無情,冷血的惡魔。如果他曾經被任何人關心過,他就不會再黑暗中墜落。
3.
英雄和惡魔只是一線之隔
在影片快結束的時候,阿瑟作為嘉賓被邀請上脫口秀。他問主持人「當你惹惱了一個被社會鄙視拋棄的社會遺孤,會怎麼樣?」。而他自己回答了這個問題 「你會自食其果」。
《小丑》這部劇正是在證明這個問題。
小丑之所以被同情,是因為導演將這個悲劇角色設定在一個比他本身更悲劇的大環境之中。他是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也許就是我們身邊的一員。生活艱難,默默掙扎,與周圍人格格不入。他陷入困境,卻沒有人伸出援手。
這個世界將聚光燈照在那些光鮮亮麗的成功人士身上,卻沒有一束光留給那些蜷縮在角落努力活下去的底層人物。
1988年的漫畫作品《蝙蝠俠:致命玩笑》中有一句著名的臺詞,「只需要糟糕的一天,最理性的人也會變成瘋子」。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其實根本沒有答案。當你在凝望深淵之時,深淵也在凝望著你。
最終成就你的並不是你善或惡的本性,而是在善事和惡事之間,做出的每一個選擇。
我希望《小丑》能成為每個人照見自己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