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圓錐投影
假定以圓錐面作為投影面,使圓錐面和地球體相切或相割,將球面上的經緯線投影到圓錐面上,然後將圓錐面沿著一條經線剪開展為平面,稱為圓錐投影。
當圓錐面與地球相切時,稱為切圓錐投影,當圓錐面與地球相割時,稱為割圓錐投影。
根據圓錐軸與地球地軸的位置不同,又分為正軸、橫軸和斜軸圓錐投影三種。
對於正軸圓錐投影,緯線投影為同心圓弧,經線投影為同心圓弧的半徑,兩經線間的夾角與相應的經度差成正比。
圓錐投影中,圓錐面與球面相切或者相割的緯線在投影后是不變形的線,叫做標準緯線。標準緯線通常位於製圖區域的中間部位。從標準緯線向南向北,變形逐漸增大。
割圓錐投影帶有兩條標準緯線,標準緯線之間與標準緯線之外的部分變形模式是不同的。通常,割線投影的整體變形程度小於切線投影。
該投影適用於中緯度地帶沿緯線方向伸展地區的地圖,我國的地圖多用此投影。
1、百萬分一地形圖
自1978年以來,我國採用等角圓錐投影作為百萬分一地形圖的數學基礎。
百萬分一地圖具有一定的國際性,同一個時期內各國編制出版的百萬分一地圖,採用相同的規格,即地圖投影、分幅編號、圖式規範等基本一致,可促使該比例尺地圖得到較廣泛的國際應用和交往。
1962年國際製圖會議規定:百萬分一地圖按照國際標準分幅,採用雙標準緯線等角圓錐投影。自赤道起按緯差4° 分帶,對每帶單獨進行投影。北緯84°以北和南緯80°以南的地區,則採用等角方位投影。
2、中國地圖或者分省地圖
由於我國處於中緯度地區,中國地圖和分省地圖經常採用割圓錐投影如Lambert(正軸等角割圓錐)投影或者Albers(正軸等積割圓錐)投影。
中國地圖的中央經線常位於東經105°或110°,兩條標準緯線分別為北緯25°和北緯47°。各省的參數可以根據地理位置和輪廓形狀加以判定。例如甘肅省的參數為:中央經線101°,兩條標準緯線分別為北緯34°和北緯41°。
02
圓柱投影
以圓柱面作為投影面,把地球上的經緯線網投影到圓柱面上,然後沿著圓柱面的一根經線剪開展成平面,就得到圓柱投影。
當圓柱面與地球體相切時,稱為切圓柱投影,當圓柱面與地球體相割時,稱為割圓柱投影。
根據圓柱軸與地球地軸的位置不同,又分為正軸、橫軸和斜軸圓柱投影三種。
在圓柱投影中,經線投影為平行直線,平行線間的距離和經差成正比。緯線投影為一組與經線正交的平行直線,平行線間的距離由投影變形性質(等角、等積或者任意)和投影條件(透視、切或割等)決定。
圓柱投影中的變形變化特徵是以赤道為對稱軸,南北同名緯線上的變形大小相同。
因標準緯線不同可分為切(切於赤道)圓柱及割圓柱(割於南北同名緯線)圓柱投影。
在切圓柱投影中,赤道上沒有變形,自赤道向兩側隨著緯度的增大變形增大。在割圓柱投影中,兩條標準緯線上沒有變形,自標準緯線向內(向赤道)及向外(向兩極)增大。
圓柱投影中經線表現為平行直線,與低緯度地區經線近似平行一致,因此圓柱投影一般適於低緯度沿緯線伸展的地區。
該投影方式一般適用於編制赤道附近地區的地圖和世界地圖。
1、墨卡託投影
墨卡託投影是最常用的圓柱投影之一,又叫正軸等角切圓柱投影,是16世紀荷蘭地圖學家墨卡託(Mercator)所設計。
墨卡託投影沒有角度變形,由每一點向各方向的長度比相等,它的經緯線都是平行直線,且相交成直角,經線間隔相等, 緯線間隔從標準緯線向兩極逐漸增大。
在地圖上保持方向和角度的正確是墨卡託投影的優點,墨卡託投影地圖常用作航海圖和航空圖。如果循著墨卡託投影圖上兩點間的直線航行, 方向不變可以一直到達目的地, 因此它對船艦在航行中定位、 確定航向都具有有利條件, 給航海者帶來很大方便。
2、高斯-克呂格投影
高斯-克呂格投影(Gauss–Krüger projection)又稱橫軸墨卡託投影,是由數學家高斯於19世紀20年代擬定,後經地圖學家克呂格補充而形成的一種地圖投影方式。
高斯-克呂格投影是一種橫軸等角切橢圓柱投影:假想一個平面捲成圓筒套在球體外面,圓柱的中心軸線通過地球的中心且與赤道面夾角為零,球面上一根子午線與圓柱面相切。這樣,該子午線在圓柱面上的投影為一直線,赤道面與圓柱面的交線是一條與該子午線投影垂直的直線。將圓柱面展開成平面,由這兩條正交直線就構成高斯-克呂格平面直角坐標系。為減少投影變形,高斯-克呂格投影分為3°帶和6°帶投影。
每次投影,只使用中央經線兩側3º範圍內的圖,即一次投影的寬度為6度(或3度),全球形成60(或120)個投影帶,東西半球各30(或60)個帶,以赤道為軸線,把這些帶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類似西瓜切開形態的分瓣投影。帶的編號從本初子午線向東,第一帶的中央經線是3度經線。
3、通用橫軸墨卡託投影(UTM)
UTM投影全稱為「通用橫軸墨卡託投影」,是一種「等角橫軸割圓柱投影」。圓柱割地球於南緯80°、北緯84°兩條等高圈,投影后兩條相割的經線上沒有變形,而中央經線上長度比為0.9996。
UTM投影分帶方法與高斯-克呂格投影相似,是自西經180°起每隔經差6°自西向東分帶,將地球劃分為60個投影帶。
UTM投影改善了高斯-克呂格投影在低緯度地區的變形。我國的衛星影像資料常用UTM投影。
03
平面(方位)投影
平面投影也稱為方位投影或天頂投影,是以平面作為投影面,使平面與地球表面相切或相割,將球面上的經緯線投影到平面上 所得到的圖形。
根據投影面與地球球面相切位置不同,可分為三類:當投影面切於地球極點時,稱為正軸方位投影。當投影面切於赤道時,稱為橫軸方位投影。當投影面切於既不在極點也不在赤道時,稱為斜軸方位投影。
正軸方位投影的投影中心為極點,緯線為同心圓,經線為同心圓的半徑,兩條經線之間的夾角與實地相等。等變形線都是以投影中心為圓心的同心圓。
對於橫軸或者斜軸方位投影,則等高圈投影后為同心圓,垂直圈投影后為同心圓的半徑,兩垂直圈之間的交角與實地方位角相等。
方位投影中,等變形線與緯圈一致。
在切方位投影中,切點上無變形,隨著遠離切點,變形增大。
在割方位投影中,在所割的小圓上無變形,長度變形與面積變形自所割小圓向內與向外增大。
方位投影最適合表示具有圓形輪廓的地區,例如製作兩極地區圖宜採用正方位投影,亞洲地區圖多採用斜方位投影。
本文大多數內容為參考了各方教材、文獻、網絡資料整理而來,難免有疏漏之處,如有發現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歡迎留言指正。
參考資料:
[1] 地圖投影 Map Projections,E.W.格拉法倫德等,ISBN 978-3-540-36701-7。
[2] 地圖學原理與方法,王家耀,孫群等,ISBN 7-03-016498-9。
[3] 維基百科-地圖投影:https://zh.wikipedia.org/wiki/地圖投影。
[4] 百度百科-地圖投影:https://baike.baidu.com/item/地圖投影。
[5] https://www.whu-cveo.com/2018/07/26/coordinate-projection/ 。
[6] http://support.supermap.com.cn/datawarehouse/webdochelp/idesktop/features/dataprocessing/projection/AboutMapProjection.htm 。
[7] NNU_Group (2020). 任意投影, Concept & Semantic, OpenGMS, https://geomodeling.njnu.edu.cn/repository/concept/b8517263-7235-4848-9f6b-08269aea4405
版權聲明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轉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