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本龍一:一個又會演戲又會作曲的教授

2020-08-28 青芒電影

坂本龍一,日本當代享譽世界的音樂家。1952年出生於東京。幼年學習鋼琴、作曲,後取得東京藝術大學碩士學位。80年代曾與細野晴臣、高橋幸宏共同組建 YMO 樂團。坂本龍一在音樂上涉獵廣泛,在先鋒電子樂、爵士融合、世界音樂、實驗搖滾以及電影配樂上都有卓越成就。

坂本龍一

憑藉電影《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配樂獲得了英國電影學院獎,為《末代皇帝》所做的配樂一舉斬獲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及葛萊美獎。至今發行個人音樂專輯近百張,獲得過幾十個國際音樂獎項。成名後定居紐約,在環保、反戰等社會活動上有非常多的貢獻。

坂本龍一

成長經歷

坂本龍一從小就生活在藝術氣息非常濃厚的環境裡。母親是服裝設計師,父親坂本一龜則是資深的文學編輯,三島由紀夫、安部公房等知名作家的作品都是由他擔任編輯的。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之下,坂本比較早地接觸到了前衛的文學與思想,比如他提到自己初中二年級的時候就喜歡讀威廉·巴勒斯、弗洛伊德、笛卡爾等人的書。

坂本龍一

在對待坂本龍一學習音樂這件事上,家裡也秉持著放鬆自由的心態。所以他少年時期從來沒有想過要一輩子從事和音樂相關的工作,做很多選擇時,也沒有特別清晰的目標,大多數時候是依照著自己當時的心情和喜好,或者說是受自己所處環境的影響。

坂本龍一

對坂本音樂啟蒙影響至深的老師以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使得他逐漸從內心發掘了對音樂的熱愛。回憶少年時他提到,「自己就像是生長在到處都是好老師的星球裡」。小學的鋼琴課老師德山壽子就是很重要一位,高中時教授語文的前中老師也對坂本的文學品味影響深遠, 除了這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京相對開放的文化環境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坂本龍一

雖然有這麼好的基礎,但直到填報高考志願的時候,坂本依然還沒有產生「我一定要成為音樂家」的想法。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無法想像自己從事一份固定職業」

上初中的時候,他會為了加入籃球隊而毅然決然放棄了鋼琴和作曲課;高中時期,在別人每天為學業焦慮的時候,他卻把大把時間用來聽音樂,看課外書,看電影,逃課,參加示威遊行……能不受拘束地在少年時期探索自己可能感興趣的事物,也是坂本龍一之所以能成為坂本龍一的一大關鍵。

坂本龍一

嘗試電影配樂

1982年,日本著名導演大島渚正要拍攝《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想請坂本龍一來擔任主演。其實學生時代的坂本就非常崇拜大島渚,對於一般人來說,偶像來找自己合作,肯定會二話不說答應下來,但坂本龍一卻說:請把配樂也交給我。

坂本龍一

但是那時候他接觸過電影配樂嗎?並沒有。也許是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也許是出於藝術家敏銳的直覺和他個人「不喜歡被定性」的特質,總之那一瞬間他腦海中就浮現了這個想法,幸運的是大島渚導演立刻就答應了。

坂本龍一

那麼傳世之作是怎麼被創作出來的呢?根據坂本的描述,大概可以概括為「1%的方法論+99%的靈感」。電影配樂其實有一個非常簡單卻核心的功能,就是在影像表現力不足的地方,用配樂來加強畫面的渲染力。

在搞清楚這個關鍵之後,坂本按照自己的想法,拿出了一個和導演想法99%一致的方案。這次創作被他描述得很輕鬆,他說那些旋律就好像自動浮現在眼前一樣,也許高冷的坂本龍一在這裡隱藏了自己用功的事實,但是不得不說,這個一氣呵成的處女作實在太漂亮了。

坂本龍一

坂本說那時自己還是一個「只顧眼前的年輕人」,並沒有想把電影配樂確認為一個長遠的工作方向,但是正是因為參演《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才有機會讓他在坎城影展上結識義大利導演貝託魯奇。

貝託魯奇有很多經典作品,最為中國觀眾熟知的就是描述溥儀生平的《末代皇帝》了。這部電影1986年在北京開拍,由華裔演員尊龍、陳衝、鄔君梅和愛爾蘭著名演員彼得·奧圖擔任主演,用閃回的表現手法再現了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跌宕起伏的一生。

坂本龍一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在1988年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等九項奧斯卡大獎,當然,其中還有坂本協同另外兩位藝術家大衛·拜恩及蘇聰拿下的最佳原始音樂獎。

然而坂本最開始參與進這部電影的時候,卻只是要演一個日本軍官。看過片子的朋友應該都有印象,偽滿民政部警務司長甘粕正彥這個角色就是由坂本來扮演的。

坂本龍一

後來製作這部電影的原聲配樂可以說是源於劇組的兩次「意外請求」。第一次是在長春拍攝溥儀登基為偽滿洲國皇帝時,導演貝託魯奇臨時說想讓坂本來給這一幕做一下配樂。雖然坂本一直對民族音樂很有興趣,但他不熟悉中國風,之前聽得也少,再加上拍攝現場的只有一臺臨時借來的走音的舊鋼琴,要在導演規定的三天時間內創作出這首曲子,條件可以說是非常簡陋。

坂本龍一

因此在最開始譜寫旋律的時候,坂本沒什麼可以利用的工具,全靠自己腦補。當時跟他合作的是長春一個本地的樂團,有趣的是,雖然是由中國人演奏日本作曲家寫的西洋音樂,但成品卻並沒有顯得不倫不類,這種文化差異的混合恰好呈現出了當時的歷史氛圍。

坂本龍一

事情還沒完,坂本自己應該也沒想到,電影殺青的半年後,他會再一次接到製片人的緊急電話,為《末代皇帝》製作剩下的配樂。這一次時間更緊,任務量更大,在決定把西洋管弦樂當作基礎後,坂本決定大量放入中國元素,再加入德國表現主義的感覺,營造一種「法西斯崛起」的氛圍,以襯託當時的環境。

這一次的創作經歷更加艱辛。當時網絡還沒有這麼發達,身在日本的坂本龍一通過BBC與NHK之間的衛星傳輸數據,和倫敦的工作人員討論關於配樂的想法。就這樣,熬了一個禮拜的夜之後,他帶著和另外三位編曲共同完成的大約44首配樂來到倫敦跟導演會合。

坂本龍一

然而到達倫敦之後,坂本發現之前配好的音樂完全沒法用,因為導演已經把最終的電影剪得面目全非了。可當時距離進錄音棚只剩一天時間了,他們所在的酒店裡沒有任何樂器和設備,逼得坂本龍一隻能在自己的房間裡按著計算器修剪最終的配樂長度,想想真的是很令人佩服。即便如此,他仍然在幾個月後拿下了奧斯卡最佳配樂獎。

這種看似隨性的人生法則背後,其實有他另外一面——有些自負又追求完美的性格。正因為如此,他才說想像巴赫和德彪西一樣,做完美的音樂家,絕不留一件失敗的作品,才會在接到《末代皇帝》配樂的要求後立即跑去唱片店買了二十張中國音樂精選集,一天內聽完,因為當他想做成一件事時,絕不容許自己有100分的力氣卻只用到99分。

坂本龍一

也許有更多的努力是僅僅作為讀者的我們沒辦法看到的,對於坂本來說,大概覺得這些都不值一提,因為他心裡清楚,曾經為了追求極致而付出的辛苦,並非在自傳中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箇中滋味,旁人是無法體會的。所以,當他的勤奮、專注與天賦結合在一起,成功也就隨之而來了。

坂本龍一

他多樣的音樂風格是如何形成的

與大多數著名的音樂家相比,坂本龍一的音樂好像並沒有一種特別鮮明的風格,而他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斷衝破自己已經熟悉的領域。正因為如此,沒辦法把他歸到任何一個流派,但無論是注重形式美感的古典音樂,基於非傳統創作技法的現代音樂,注重使用民間旋律和樂器的民族主義音樂,還是20世紀早期產生的使用電子技術製作聲音的電子音樂,現如今很多類型的音樂都在發展中受到坂本龍一極大的影響。

坂本龍一

坂本從學習鋼琴開始接觸古典音樂,早期除了喜歡聽巴赫、莫扎特,還有一位對他十分重要的作曲家,那就是法國印象派的鼻祖德彪西。在書中他回憶道:「或許由於太過著迷,我逐漸將自我與德彪西混在一起,對他經歷的一切感同身受,以為自己就是德彪西投胎轉世而來。」

德彪西的音樂在20世紀初也有很強的創新性,相比於古典主義側重於體現哲思,浪漫主義著力於表達激情,印象派的音樂追求的卻是一種朦朧的感覺和變化多端的色彩氛圍。所以你聽坂本的很多鋼琴作品,如流水一般無形,卻又特別動人,也許就是因為早期受到了印象派的影響。

坂本龍一

初中學習作曲之後,他逐漸接觸到了現代音樂,慢慢對各種音樂風格都產生了興趣。 坂本曾經非常痴迷滾石樂隊,表示自己後來所作的前衛音樂中有很多滾石的影子,不過他也很直白地說「滾石樂隊的演奏雖然很粗糙,但是卻很酷,因為糟糕的一塌糊塗,反而讓人覺得個性十足」。

高中時他又瘋狂地迷上了以美國藝術家約翰·凱奇,韓國藝術家白南準等人為代表的革命性很強的前衛藝術風格,對主要依靠即興演奏來表現的自由爵士也有所涉獵。

坂本龍一

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約翰·凱奇,他的音樂創作形式對坂本造成了非常強的衝擊。他在構築音樂時拋棄了複雜的理論,大膽地加入偶發的概念,甚至按照擲骰子的點數來作曲。

此時的坂本和前衛音樂家們身處同一時代,對這些新出現的事物很有共鳴,他隱約地感覺到,西洋音樂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走到了瓶頸。今天看來,高中時的他就產生了這樣的想法,實在太有預見性了。

坂本龍一

1970年,坂本龍一進入了藝術大學的作曲系,這個時期,他對民族音樂和電子音樂有了更進一步的興趣。這裡一定要介紹一下日本的民族音樂學泰鬥小泉文夫,當時的坂本對小泉相當崇拜,因為他既博學又風雅,小泉老師為他打開的民族音樂世界動搖了坂本之前已經形成的音樂觀。

20世紀80年代左右坂本龍一發行的《Esparanto》《Neo Geo》《Beauty》等幾張專輯就加入了各種民族音樂元素。

坂本龍一

電子音樂時期

YMO全名是Yellow Magic Orchestra,中文叫「黃色魔力樂隊」。樂隊另外兩位成員是坂本在音樂合作中結識的朋友細野晴臣和高橋幸宏,他們如今也是日本非常優秀的音樂人。雖然樂隊從1978年成立1982年解散,只做了短短5年,但是YMO給坂本龍一帶來了音樂事業的第一個高峰。

坂本龍一

樂隊的名字是從何而來的呢?據說是來自細野晴臣在70年代後期主導的「Yellow Magic」概念。它既不是象徵「善」的白魔法,也不是象徵「惡」的黑魔法,而是全部由黃色人種創作的電子合成樂。

很多人都會稱呼坂本龍一為「教授」,其實這個暱稱是高橋幸宏給起的,因為在他們三個當中,坂本學歷最高。這個叫法也讓樂迷們覺得很親切,就這樣沿用下來了。

坂本龍一

剛出道的時候他們沒有很快走紅,可能因為第一張專輯風格太冷門了,不過三個人還是玩得很開心很滿足,畢竟每個人都加入了自己想要的創新,像坂本就在專輯中採用了一些德式搖滾元素。那時他們已經開始嘗試基本全部用電腦進行製作的電子音樂,是名副其實的亞洲電音元老。

有趣的是,雖然日本國內反響不大,但是不久之後在洛杉磯的一場演出卻讓他們大受歡迎。在之後的兩場世界巡演中,他們在倫敦、巴黎、紐約、華盛頓、波士頓的表演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坂本龍一

回到日本之後,大家有了一些不得不面對的公眾壓力和分歧這讓生性低調內向的他著實有些不爽。時間久了,坂本對自己走紅的厭惡逐漸變成了對YMO的厭惡。

一方面他越來越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類型的音樂,但是在樂隊裡他沒有足夠的空間去實踐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外界對YMO的關注也讓他覺得十分心累。就在這個階段,坂本創作出了一張風格上「反對YMO」的個人專輯。

坂本龍一

當三個對音樂各有主張的人共同創作一張專輯的時候,這種不可調和的衝突是難免的。比如細野晴臣對宗教文化很關心,他就會想在音樂裡帶入一些宗教和神秘主義的元素,但這對於坂本來說就很難接受。

後來樂隊工作暫停了一年左右,最後三個人又一起完成了一張堪稱完美的作品《Technodelic》,這也是坂本最喜歡的一張YMO時期作品。那時候大家都已經明白樂隊即將面臨解散了,於是每個人都拿出百分之二百的誠意,想要給YMO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坂本龍一

告別了YMO的坂本龍一從這時開始專注於個人音樂的發展,不就之後就遇到了和大島渚導演的合作機會,也就是剛才我們聊過的那段往事。樂隊的經歷的確給了坂本龍一更大的視野和舞臺,更重要的是,YMO在30多年前所作的前衛音樂,在今天聽來依舊非常時尚,所以說他們在電子音樂的發展歷程上絕對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坂本龍一

我們看到,坂本龍一年輕時從德彪西、貝多芬、拉威爾等古典音樂中汲取養分,同時也推崇約翰·凱奇等前衛的現代音樂,還受到披頭四等搖滾音樂的影響,之後開始探索民族、電子音樂…正因為每一個時期坂本都專注於自己的興趣與感覺,才得以讓手中各種風格的音樂都擁有直達心靈的力量。

坂本龍一

用坂本龍一自己的話來說:他本質上是一個混合了各種文化的人,他想通過音樂突破各種種族、類別與文化的差異。對他而言,將各種不同的元素混合起來而不是去建立界限,是一項充滿挑戰和刺激感的事情。

相關焦點

  • 《坂本龍一:終曲》:銀髮少年坂本龍一
    以四個樂章的奏鳴曲為例,終曲在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之後,是收尾的最後一章。紀錄片《坂本龍一:終曲》的開頭,攝影機跟隨坂本龍一來到3·11地震海嘯災區宮城縣的一所高中。在高中的體育館彈奏一架經歷過海嘯、被海水浸泡過數日的鋼琴時,琴鍵按下去就彈不上來,坂本龍一說:「像在彈奏一架淹死的鋼琴屍體。」
  • 坂本龍一——是可愛又迷人的教授啊
    前段時間,《坂本龍一:終曲》在影院上映了,相比於同檔期熱映的電影,這部紀錄片悄然得令人無法察覺,不過這倒是十分契合紀錄片主角坂本龍一的格調。 反叛是為了不給自己定性 萬年不變的黑色著裝,與那一頭銀白的頭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標誌性的黑框眼鏡透露著博學多識的智慧感,這是大家印象中的坂本龍一,沉靜、內斂、風度翩翩,一副紳士模樣,你很難將他與叛逆、前衛扯上什麼關係,然而正是這種反差倒是更符合真正的坂本龍一
  • 坂本龍一 終曲之後
    12月16日,以此為名的坂本龍一紀錄片自2017年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映兩年後,終於登上中國部分電影院的大銀幕,中譯名為《坂本龍一:終曲》。從坂本龍一2012年為日本福島核洩漏事故的義演開始,紀錄片拍下了他在五年中的音樂創作歷程和新專輯《Async》的製作過程。
  • 坂本龍一確診!
    1 月 21 日的時候,68 歲的日本著名作曲家坂本龍一 Ryuichi Sakamoto 在微博上發文,曝光了自己罹患直腸癌的消息。 就連坂本龍一本人都直言,得知消息的第一時間,他一度感到意志消沉。老天跟他開了個荒誕的大玩笑,坂本龍一除了接受、一點辦法都沒有。
  • 坂本龍一:不羈地長大,優雅地老去
    我有時候特別羨慕坂本龍一他們那個時代的人,正好生活在一個巨大的、滔天的浪潮裡,不是孤獨地自我堅持,而是被浪潮席捲著向前,大浪淘沙之後就會留下金子一般的人。這篇文章聊聊偉大的日本大作曲家、亞洲大作曲家,更是屬於全世界的大作曲家坂本龍一。
  • 坂本龍一傳記出版|30年前的風華絕代與30年後的白髮教授
    最近,樂壇名家傳記《skmt:坂本龍一是誰?》出版。本書集合了,音樂藝術家坂本龍一和天才編輯後藤繁雄從1996年到2006年10年間不間斷的採訪、對話,讓讀者全程目擊坂本龍一的內心變化起伏。,很多時候分不清兩者的對話誰是提問誰在回答,坂本也始終保持著不被定形的狀態,是音樂家、是思考家、是環保鬥士、是病人……坂本龍一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 坂本龍一:與癌共生
    坂本龍一(69歲)是世界著名音樂家,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作曲系、音響學系。1978年與細野晴臣、高橋幸宏組建先鋒電子樂團黃色魔法交響樂團(YMO),在當時成為為數不多在歐美樂壇得到巨大關注的亞洲音樂人。
  • 這一面,是你不知道的教授坂本龍一
    紀錄片《坂本龍一:終曲》早前在北影節放映時,有一票難求之勢,因為影迷、樂迷們都是衝著他的名字而來:坂本龍一,一個傳奇的名字,而我們親切地叫他「教授」。©《坂本龍一:終曲》臺版海報「教授」的稱呼,其實來自早期他在樂隊YMO時高橋幸宏的一句打趣,「東京藝大研究生哎,妥妥以後的教授。」
  • 《坂本龍一:終曲》引進內地,「教授」40年前影像曝光
    新京報訊 (記者 周慧曉婉)5月29日,據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官方消息,紀錄片《坂本龍一:終曲》即將引進內地,通過藝聯專線放映。電影記錄了日本頂級作曲家、電影配樂大師坂本龍一罹患喉癌前後五年的生活,片中剪輯了坂本龍一30年前參與《末代皇帝》等電影以及40年前作為YMO樂隊成員活動的寶貴片段。
  • 不同的坂本龍一 組成獨一無二的坂本龍一
    在這封公開信上,坂本龍一坦承自己剛確診為直腸癌,這也是他2014年罹患咽喉癌後第二次被確診為癌症。也因為如此,接下來的日子,坂本龍一無法再進行遠距離出行的演出工作,這也意味至少在一段時間內,中國的歌迷無法在國內看到坂本龍一的現場演出了。不知原定於今年3月在木木美術館舉辦的「觀音聽時」坂本龍一個展是否能夠如期進行。
  • 這部紀錄片裡,有你不曾了解的坂本龍一
    不得不說,這種詩意的藝術家人生不僅很酷,而且更使得坂本龍一本人變得愈發神秘。那麼,真實的坂本龍一到底是怎樣的呢?《坂本龍一:終曲》 Ryuichi Sakamoto: Coda電影的開頭,是2012年,坂本龍一來到了核輻射陰雲之下成為廢城的宮城縣。海嘯過後,他聽聞有一架鋼琴被衝到岸邊,一瞬間欣喜若狂。「我想聽聽它的聲音」,坂本龍一說道。
  • 文青最愛的坂本龍一,明明是要去當演員的
    最近上映的紀錄片《坂本龍一:終曲》,以及《十三邀》裡和許知遠的對談,讓人們看見了那個撕下文青偶像標籤後,更豐滿、更有血有肉的教授。 他會在音不準的鋼琴上彈得如痴如醉,會在北極冰縫裡垂釣「聲音」,在自己年輕最當紅時,卻嚇得連門都不敢出。
  • 當坂本龍一遇上漢斯·季默
    《坂本龍一:終曲》沒想到這部紀錄片卻是特別溫柔,用一個詞形容就是娓娓道來。電影融合了坂本龍一的過去和現在,又涉及坂本龍一對聲音的實驗,和他最輝煌的電影配樂創作經歷。坂本龍一在2014年罹患咽喉癌。病情穩定後,他又重新開始工作。在《終曲》中,主要就是把鏡頭對準現在的坂本龍一,在大病之後開始思考人與世界的關係的心路歷程,再回溯過往的成就和榮耀,以映照他當下的心情。
  • Lawrence》| 散談《坂本龍一·終曲CODA》
    每一個聖誕來臨之際,如若聽到《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腦海中會浮現電影裡,北野武兩次不同場景下的「聖誕快樂」。一次,他是在位者,帶著醉意向湯姆·康蒂飾演的被俘英國軍官約翰·勞倫斯大聲的說著「聖誕快樂」。
  • 「教授」坂本龍一的魅力,哪裡是「盛世美顏」與音樂感人那麼簡單
    死亡,生命的實相史蒂芬·野村·斯奇博歷時五年導演的電影《坂本龍一:終曲》僅從「藝術電影」的角度來看,也算是很有影響力的紀錄片,它在2017年威尼斯電影節非競賽單元首映,反響極佳;坂本龍一本人更不用說,他是2018年柏林電影節評委,他的音樂生涯與電影有著不解之緣,大眾了解他也是從他的電影(包括配樂和出演)開始的。
  • 坂本龍一
    坂本龍一出生日期:1952-01-17國籍:日本職業:演員,歌手,配樂星座:摩羯座簡介:日本音樂家、作曲家和演員。坂本龍一漸露頭腳始於他與細野晴臣以及高橋幸宏組建的合成器搖滾樂隊YellowMagicOrchestra(YMO);該樂隊在1980年代晚期和1990年代早期對acidhouse和techno運動有著開創式的影響。他和大衛·西爾維安(DavidSylvian)合作了一系列單曲和大部分西爾維安的專輯。
  • 銀髮少年坂本龍一:「只要能夠創作音樂,就感到相當幸福了。」
    以及日本配樂大師坂本龍一所擔任的音樂總監。坂本龍一的名字應該已經不再陌生了。就在今年2月底,他還參與了快手和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聯合舉辦的一場名叫「良樂」的線上音樂會。坂本龍一在快手直播?這件聽起來匪夷所思的事情卻真實地發生了,並且吸引了數百萬人的觀看。
  • 銀髮少年坂本龍一:「只要能夠創作音樂,就感到相當幸福了。」
    1952年,坂本龍一出生在日本東京的一個書香家庭。父親是出版社的知名編輯坂本一龜,曾經負責過包括三島由紀夫、高橋和巳、山崎正和等在內的知名作家的圖書出版。母親是帽子設計師,也是一個熱愛藝術和自由的前衛女性。這樣的家庭下,坂本龍一很早就開始學習鋼琴和作曲知識了。
  • 音樂記錄片《坂本龍一:終曲》保定觀影會 | 1月15日 19:00 華隸影城華創店
    「教授」坂本龍一的記錄電影《終曲》早在去年12月16日就全國公映了,當時就想做保定地區的集體觀影活動,然而筆者彼時忙於「保定搖滾封箱」的工作。等到我快要把這個念想忘卻的時候,卻忽然發覺:1月16日,密鑰就到期了,我們無法在大銀幕「圍觀」「教授」了。這是一部註定小眾而乏人問津的片子。它不像《波西米亞狂想曲》那般具備話題性,以及張揚狂熱的整體氛圍。
  • 坂本龍一,音樂使人自由
    舉個例子,教授的電影音樂中《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最廣為人知。但教授無數次說自己並不知道為什麼大家會這麼喜歡這首曲子,甚至無論走到哪裡大家都會請他彈這首曲子曾經讓他覺得厭煩。的確,拉出譜子看這首曲子的和弦走向,和聲變化,節拍之類對於坂本龍一那種天才級別的音樂家來說聽起來很模式化,通俗化,像是用來練手的。但它為什麼火起來了?其實也是種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