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面,是你不知道的教授坂本龍一

2021-02-26 破詞兒

和大衛·鮑伊主演[戰場上的聖誕快樂],又傲嬌地和大島渚導演說「你讓我配樂我才來演」。

於是,除了出演,還就這樣譜出了在世界範圍廣為傳唱的經典神曲《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後來的[末代皇帝]配樂又不小心拿奧斯卡,從此和貝託魯奇、阿莫多瓦等大導演合作了不少經典配樂。

紀錄片《坂本龍一:終曲》早前在北影節放映時,有一票難求之勢,因為影迷、樂迷們都是衝著他的名字而來:

坂本龍一,一個傳奇的名字,而我們親切地叫他「教授」。


©《坂本龍一:終曲》臺版海報

「教授」的稱呼,其實來自早期他在樂隊YMO時高橋幸宏的一句打趣,「東京藝大研究生哎,妥妥以後的教授。」

影迷們熟悉教授後來出演電影和配樂的那些經歷,對其中的趣事如數家珍,但很多人並不清楚,教授的音樂事業其實是從玩電子樂開始的。

1978年,26歲的教授和同樣年輕氣盛的細野晴臣、高橋幸宏一起組成了Yellow Magic Orchestra(簡稱YMO,黃色魔術交響樂團)。

那時,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會開創新的世界電子樂史。

©剛結成不久的YMO三人組,從左到右高橋幸宏、細野晴臣和坂本龍一

《坂本龍一:終曲》中有一段珍貴的早期影像,3人在舞臺上表演《東風》,教授接受採訪展現電子合成器製作音樂的優勢。

是時候把古典優雅的教授形象先放邊邊了,我們教授年輕時,也是個前衛酷boy。

YMO的結成,要起源於1977年的三個閒人。

閒人一教授,研究生剛剛畢業,可他討厭上班。教授在自傳裡說,其實當時上研究生也是為了逃避上班。

反正,這時他的生活就是整日遊走在東京大大小小的錄音室裡,給人家打打零工,賺一點生活費。

教授從小到大學,一直學的是古典音樂,他喜歡的是德彪西那一類,還很少接觸到流行樂和民族樂。

©還是學生時的坂本龍一

直到畢業後東跑西顛打零工的過程,結識了一圈劇團藝術家和現代音樂人,這其中,就有山下達郎。

山下達郎是70年代最重要的音樂人之一,也是深受披頭四、沙灘男孩等六十年代英美搖滾樂影響成長起來的那一代。

正是在山下達郎的推薦介紹下,教授和另兩個閒人相遇了。

閒人二細野晴臣,玩的不知第幾個樂隊Tin Pan Alley正在解散邊緣,細野正邊思考人生邊尋覓下一個團隊成員。

細野的音樂生涯其實比教授開始的早很多,69年他在大學時就加入了一個名為Apryl Fool的迷幻搖滾樂團擔任貝斯手。

但他更重要的經歷,顯然是之後和鈴木茂、大瀧詠一等人組成的Happy End樂隊(はっぴいえんど,1969-1972)。

©Happy End樂隊,左二是細野

Happy End算得上是日本自家搖滾樂的起始點,他們是第一支用日語唱搖滾的樂隊,那張經典的《風街ろまん》在日版《滾石》評選的影響日本百盤中無可爭議的排名首位。

但Happy End很短命,沒過三年就解散了,細野後來也是嘗試玩了各種音樂風格,到YMO時,流行性和實驗性並存的部分,很大程度就是細野的功勞。

閒人三高橋幸宏,高橋也是早早就開始了樂隊生涯。

最早是在民謠團體GARO中當鼓手,後來,又加入了70年代中期風頭一時無兩的重量級樂隊 Sadistic Mika Band(虐待狂米卡)。

再然後是和今井裕、後藤次利等人組成的Sadistic,到和教授相遇時,樂隊也已在解散檔口了。

©Sadistic Mika Band時候的高橋幸宏,右下

有趣的是,高橋除了是鼓手和歌手,還是個服裝設計師,一手包攬了後來YMO的形象和造型設計,也帶著我們教授這個土直男開始變潮起來。

而且高橋和細野從小就是朋友,這下再帶上了教授一起玩。

一次細野邀請兩人去家裡吃飯,這之後就打開了一冊筆記本,上面畫著富士山爆發的樣子,寫了幾個大字:400萬張。

「把Martin Denny的《Fire Crackecr』racker》用合成器以電子曲風重新編曲,就能在世界賣出400萬張。」

抱著這樣的雄心壯志,YMO結成了。

70年代中期,日本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之一,經濟騰飛、科技發展,對於剛剛從戰爭陰影走出來的日本人來說,一切都是夢幻又極具未來感的。

和日本有些同病相憐的德國也是。

戰後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德國湧現了一批用音樂來推翻重建的前衛搖滾樂隊:

Kraftwerk(發電站)、Can(罐頭)、Faust(浮士德)等等。

他們使用電吉他,使用電子合成器,用預先錄製好的磁帶錄音來創作音樂或是製造某種音效,音樂中融合了電子、實驗、迷幻和先鋒。

而Kraftwerk顯然走的更遠,他們已經徹底摒棄了原聲樂器,只用70年才剛剛出現的便攜合成器Minimoog來製作他們的「機器人音樂」。


©德國Kraftwerk樂隊,對YMO影響很大

而他們也獲得了巨大成功,首專《Autobahn》即衝上了美國流行音樂專輯排行榜前位且高居不下。

電子音樂由此迅速開始進入到流行音樂領域。

德國的Kraftwerk,顯然成了教授、細野三人YMO的模仿目標。

其實,早在大學時代,教授就多少感知到了當代音樂的發展局限,他曾斷言說:

西洋音樂已經到了盡頭,未來屬於電子樂和民族樂。

細野、高橋雖然不是像教授這樣接受嚴格的音樂教育和訓練而來,但他們在多年樂隊生涯中摸爬滾打、自學成才,而且更練就了對流行音樂的敏銳嗅覺。

一種渴望用電子樂向世界展現黃種人音樂的想法,在三人腦中漸漸成型:

不是脫胎於古典樂的白人音樂(即White Magic),也不是以爵士樂為代表的黑人音樂(即Black Magic)——而就是「Yellow Magic」


©YMO三人從一開始就目光放的很遠

雖然是受Kraftwerk啟發,但並不走Kraftwerk那樣強調未來機械感、冰冷感的「機器人」風格。

而是在電子樂中,加入日本民族風情,甚至中國地方小調,亞洲文化裡的明媚、柔和、多元,組成了特有的YMO風格。

在形象設計上,教授在高校時積極參加左派學生運動的經歷又給了他們意外的靈感。

高橋把很多「紅色中國」的元素,運用到了樂隊的形象設計上。

比如他們最著名一張專輯的封面,是穿著紅色西服的三人和模特圍坐成一桌,以一種近未來的科技感和復古的詭異感的混合體,面向觀眾。

©二專《Solid State Survivor》封面

他們唱《中國女La Femme Chinoise》(靈感來自戈達爾的[中國姑娘]),他們從中國小調《讓我們蕩起雙槳》取材歌唱《東風》。

將68一代新青年的紅色幻想雜糅和融入進電子合成器的音色狂歡中。


78年11月,當YMO發布第一張專輯時,並沒能像Kraftwerk那樣一戰成名。

但意外機緣是,當時前來日本尋找合作的美國公司A&M Record留意到了這張專輯。

於是,第二年,他們即發行了美版專輯,並策劃了美國巡演。

說YMO是在美國成名的並不算誇張,他們從給人暖場到自己演出,很快就積聚起了大量聽眾。

在舞臺上也仍然是那一副打扮,三人穿著紅色中山裝,在舞臺擺弄著先進而新奇的合成器,唱的卻是東方音樂,真人寡言沉默,故意與觀眾保持了距離。

即使是互動,也是通過聲碼器和臺下的觀眾互動。

©早期在舞臺演出時的教授

到第二張專輯《Solid State Survivor》發售,他們很快就登上了流行音樂榜,幾首代表作《Rydeen》、《Behind The Mask》更是廣為流傳。

就像當初的豪言,三人真正把「黃色魔法」風潮帶到了世界各地。

火到甚至就連麥可·傑克遜都翻唱了他們的名曲《Behind The Mask》。

©請欣賞這場教授妖嬈的live版《Behind The Mask》

而這股風潮又一路從美國回到了日本,他們一躍成為日本當時最著名的樂隊,很快在武道館座無虛席。

更重要的是,以二專《Solid State Survivor》為代表的Synth-Pop(合成器流行,日本叫Techno-pop)風格,使得這一時期的YMO成為了電子樂的先驅之一

YMO只存在了5年,從78年結成到83年解散,但他們的影響卻在後來的電子樂和搖滾樂中無處不在。

他們對合成器的使用、先進的採樣手法、和各種風格的融合,大大拓寬和啟發了後來的電子音樂人們。

80年代的底特律音樂人們,就是在聽著Kraftwerk和YMO的音樂中,搞出了更具有未來主義的Techno音樂。

也是緣於78年YMO的結成,以及Kraftwerk四專《The Man Machine》的發布,78年因此也被電子樂迷們稱為「Techno元年」

而YMO對英國新浪漫(New-romantic)的影響就更不言自明,70年代末以Japan樂隊為代表的新浪漫樂隊,本來就和YMO有著密切的聯繫和合作。


©教授和Japan的主唱David Sylvian

Japan的主唱David Sylvian和教授坂本龍一也成為一生的好友,在[戰場上的聖誕快樂]還合唱了那首著名的《禁色》

在電子音樂史上,尤其是亞洲的電子音樂史上,YMO絕對算得上是革新的先鋒和電子流行化的鼻祖。

想想當時細野邀請教授加入YMO時,教授還曾一臉不情願地婉拒,幸虧細野也算得上強硬「不管怎樣,就一起做(音樂)吧。」

才有了教授這一段隨意玩玩就不小心成名,而且還不小心成為世界電子樂元老之一的經歷吧。

【推薦閱讀】

起跑線 | 面癱表演 | 兇宅秘史 | 看世界燃燒 | 血觀音 |老男人 | 卷捲毛 | 怪獸簡史 | 朋克多短命 | 怎樣才能操不膩 | 北京女子圖鑑 | 淹沒 | 犬之島 | 浴室裡的羞羞事 | 女間諜色誘 | 憑空而來| 硬不起來 | 魔女巫| 掏槍吧 | 昆池巖尿不溼 | 不做男朋友,做狗 | 12勇士 | 顏藝狂魔 | 切小指| 電影溼了|褲子美女 | 滅霸 | 跟腐國人學自黑 | 日劇跑 | 遊戲之夜| 超時空同居 | 女瘋子圖鑑 | 坎城玄學| 噓,別出聲 | 合體 | 男人如何利用女人 | 活人祭祀 | 日本斷袖 | 派對約會女孩| 偶像這東西 | 偶像的女兒 | 瘋狂婚禮周 | 反社會人格 | 愛你,西蒙 | 瘋人院 | 喪屍 | 反英雄|洪式尬聊 | 羅馬男孩 | 裸戲簡史 | 皇后主唱成神之謎 | 超感獵殺 | 侏羅紀世界2 | 洩密者 | 日本女人幹架 | 國產片裡的外星人 | 槍桿子裡出電影 | 金秘書為何那樣 | 超人總動員2 | 風扇情慾 | 生存家族 | 電影裡的作家 | 燒死露水情人 | 婊裡婊氣 | 動物世界 | 足球流氓 | 人妻出軌| 重口味美食| 英雄不壯陽| 超人之死 | 藥神走私 | 鹿死誰手 |不是處女 | 胖女人 | 在屋頂上光屁股 | 情慾化身 | 同性戀有什麼錯 | 不聽話就遙控你 | 我的情敵 | 噩夢娃娃屋 | 自殺聖地考 | 騷雞速成 | 肥宅快樂水| 德黑蘭禁忌 | 鬼故事 | 哥斯拉 | 西虹市首富 | 狄仁傑 |延禧攻略 | 賤賤 | 日本之恥 | 同性戀踢球 | 偷泡麵 | 少年Jump50周年 | 誰看誰下流|盛夏|電影裡的計程車 | 恐鯊意識|狼人隱喻 | 一齣好戲 | 愛情公寓 | 男色故事 | 宛如處女 | 德古拉 | 小鎮鬼故事 | 快把我哥帶走| 幹你娘| 身體黑客 | 戀屍癖 | 美國動物 | 蟻人 | 鐵T | 遺傳厄運 | 60年代女郎| 誰是美國

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坂本龍一:終曲》:銀髮少年坂本龍一
    以四個樂章的奏鳴曲為例,終曲在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之後,是收尾的最後一章。紀錄片《坂本龍一:終曲》的開頭,攝影機跟隨坂本龍一來到3·11地震海嘯災區宮城縣的一所高中。在高中的體育館彈奏一架經歷過海嘯、被海水浸泡過數日的鋼琴時,琴鍵按下去就彈不上來,坂本龍一說:「像在彈奏一架淹死的鋼琴屍體。」
  • 坂本龍一:一個又會演戲又會作曲的教授
    上初中的時候,他會為了加入籃球隊而毅然決然放棄了鋼琴和作曲課;高中時期,在別人每天為學業焦慮的時候,他卻把大把時間用來聽音樂,看課外書,看電影,逃課,參加示威遊行……能不受拘束地在少年時期探索自己可能感興趣的事物,也是坂本龍一之所以能成為坂本龍一的一大關鍵。
  • 坂本龍一——是可愛又迷人的教授啊
    前段時間,《坂本龍一:終曲》在影院上映了,相比於同檔期熱映的電影,這部紀錄片悄然得令人無法察覺,不過這倒是十分契合紀錄片主角坂本龍一的格調。 反叛是為了不給自己定性 萬年不變的黑色著裝,與那一頭銀白的頭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標誌性的黑框眼鏡透露著博學多識的智慧感,這是大家印象中的坂本龍一,沉靜、內斂、風度翩翩,一副紳士模樣,你很難將他與叛逆、前衛扯上什麼關係,然而正是這種反差倒是更符合真正的坂本龍一
  • 《坂本龍一:終曲》引進內地,「教授」40年前影像曝光
    新京報訊 (記者 周慧曉婉)5月29日,據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官方消息,紀錄片《坂本龍一:終曲》即將引進內地,通過藝聯專線放映。電影記錄了日本頂級作曲家、電影配樂大師坂本龍一罹患喉癌前後五年的生活,片中剪輯了坂本龍一30年前參與《末代皇帝》等電影以及40年前作為YMO樂隊成員活動的寶貴片段。
  • 坂本龍一,音樂使人自由
    舉個例子,教授的電影音樂中《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最廣為人知。但教授無數次說自己並不知道為什麼大家會這麼喜歡這首曲子,甚至無論走到哪裡大家都會請他彈這首曲子曾經讓他覺得厭煩。的確,拉出譜子看這首曲子的和弦走向,和聲變化,節拍之類對於坂本龍一那種天才級別的音樂家來說聽起來很模式化,通俗化,像是用來練手的。但它為什麼火起來了?其實也是種必然。
  •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喜歡坂本龍一的人,一種不認識坂本龍一的人
    這月前不久,坂本教授滿67歲了。  坂本龍一、細野晴臣、高橋幸宏  坂本龍一被稱為教授,其實他這輩子也沒做過教授。  因為他是東京藝術大學的研究生,學歷很高,於是高橋曾打趣他,問他以後會不會成為教授?
  • 這部紀錄片裡,有你不曾了解的坂本龍一
    不得不說,這種詩意的藝術家人生不僅很酷,而且更使得坂本龍一本人變得愈發神秘。那麼,真實的坂本龍一到底是怎樣的呢?電影的開頭,是2012年,坂本龍一來到了核輻射陰雲之下成為廢城的宮城縣。海嘯過後,他聽聞有一架鋼琴被衝到岸邊,一瞬間欣喜若狂。「我想聽聽它的聲音」,坂本龍一說道。
  • 不同的坂本龍一 組成獨一無二的坂本龍一
    一方面是因為坂本龍一在創作上非常高產,從上世紀70年代一直到今天的半個世紀中,每個時代都會有大量的佳作出現,使得越來越多的年輕樂迷也不斷加入坂本龍一的粉絲陣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坂本龍一的音樂涉獵實在過於廣泛,他創作中的不確定性,以及他對於各種音樂的把握能力,都讓坂本龍一成為最神秘的音樂人之一。    我們在聊坂本龍一的時候,可能聊的是同一個人,也可能聊的不像同一個人。
  • 願你安然歸來,坂本龍一先生
    消息一出,震蕩了整個社交媒體和各文化圈。坂本龍一剛在1月17日過了他第69個生日。來自世界各地的粉絲在Twitter上、Instagram上給他送上祝福,他也如常地轉發以表達感謝,但誰也沒有想到,這是他在治療的日子裡,給世界的留言。
  • 這個世界上,怎麼會有人不愛坂本龍一
    坂本龍一被叫「教授」,也是因為Y.M.O.的高橋對他說「你是東京藝術大學的研究生誒,以後叫你教授好了。」因為厭惡被人在大街上認出來,也沒辦法接受這種改變,坂本龍一乾脆在家宅了10個月不出門,就是不想被人打擾。於是Y.M.O.變成了一顆曇花一現的璀璨流星,從大火到解散只用了5年,只是因為坂本龍一受不了樂隊如此受歡迎。
  • 坂本龍一傳記出版|30年前的風華絕代與30年後的白髮教授
    最近,樂壇名家傳記《skmt:坂本龍一是誰?》出版。本書集合了,音樂藝術家坂本龍一和天才編輯後藤繁雄從1996年到2006年10年間不間斷的採訪、對話,讓讀者全程目擊坂本龍一的內心變化起伏。,很多時候分不清兩者的對話誰是提問誰在回答,坂本也始終保持著不被定形的狀態,是音樂家、是思考家、是環保鬥士、是病人……坂本龍一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 成為坂本龍一?沒有如此強大的朋友圈是不可能的
    念小學時,在志願一欄填下「沒有志願」的他,中學時為打籃球「鋼琴和作曲都放棄」的他,如何成為今日的「教授」?坂本龍一回答:「我能夠大言不慚地表示自己是一位音樂家,完全是受惠於我身處的環境……一些人給我帶來的力量之大,遠遠超乎我的想像。」坂本龍一 - Merry Christmas Mr.
  • 這部電影裡有你不曾認識的坂本龍一!
    坂本龍一坂本龍一在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無論是歌手、演員,還是音樂製作人,他的作品享譽國際;無論是與他同時代的人,還是00後的年輕人,對坂本龍一都表示讚揚。有鹽君今天將從歌手、演員、製作人三個方面帶你全方位認識這位坂本先生。
  • 文青最愛的坂本龍一,明明是要去當演員的
    這些都是坂本龍一,但也都不是完整的坂本龍一。 最近上映的紀錄片《坂本龍一:終曲》,以及《十三邀》裡和許知遠的對談,讓人們看見了那個撕下文青偶像標籤後,更豐滿、更有血有肉的教授。 他會在音不準的鋼琴上彈得如痴如醉,會在北極冰縫裡垂釣「聲音」,在自己年輕最當紅時,卻嚇得連門都不敢出。
  • 坂本龍一:這個文青不簡單
    它的作者就是全亞洲青年的偶像——坂本龍一。 青春期的坂本喜歡與女生搭訕,討女生喜歡,有一學姐因為告白坂本龍一後被拒絕而自殺,這件事影響他極大,也對女生逐漸收斂。
  • 《坂本龍一:終曲》盛煌傳媒帶你領略不一樣的「樂」大師
    著名音樂製作人張亞東,紀錄片《四個春天》的導演陸慶屹,《坂本龍一:終曲》「聲音博物館」推廣大使唱作人ODD陳思鍵以及花倫樂隊的Rubey也驚喜現身,為「教授」坂本龍一現場打call
  • 謝謝你,坂本龍一先生
    紀錄片《坂本龍一:終曲》NO NUKES音樂節是 2011 年 3·11 地震的「餘波」,坂本龍一參與到的「3·11餘波」並不止一項。紀錄片《終曲》中坂本龍一找到一架被海嘯衝毀的鋼琴,他將鋼琴殘損聲稱為材質掙扎回歸自然形態時發出的聲音。那架鋼琴走調的聲音被他收錄在個人專輯《異步》(async)中。利用完也並未拋棄,坂本龍一安排日本山葉品牌的調琴師將鋼琴修繕「一新」:外表恢復如初,聲音卻仍要保持被海嘯衝擊後的走音狀態。
  • 當坂本龍一遇上漢斯·季默
    《坂本龍一:終曲》電影融合了坂本龍一的過去和現在,又涉及坂本龍一對聲音的實驗,和他最輝煌的電影配樂創作經歷。坂本龍一在2014年罹患咽喉癌。病情穩定後,他又重新開始工作。在《終曲》中,主要就是把鏡頭對準現在的坂本龍一,在大病之後開始思考人與世界的關係的心路歷程,再回溯過往的成就和榮耀,以映照他當下的心情。
  • 「教授」坂本龍一的魅力,哪裡是「盛世美顏」與音樂感人那麼簡單
    死亡,生命的實相史蒂芬·野村·斯奇博歷時五年導演的電影《坂本龍一:終曲》僅從「藝術電影」的角度來看,也算是很有影響力的紀錄片,它在2017年威尼斯電影節非競賽單元首映,反響極佳;坂本龍一本人更不用說,他是2018年柏林電影節評委,他的音樂生涯與電影有著不解之緣,大眾了解他也是從他的電影(包括配樂和出演)開始的。
  • 坂本龍一:與癌共生
    1985年,伊莉莎白·萊納德為坂本龍一拍攝紀錄片,並命名為「東京旋律」。 對於這樣一個清清白白、雋永又形而上的藝術家型高階「領袖」,人們很難不去追逐。 人們追逐坂本龍一,但卻從不消費坂本龍一。 2019年,坂本龍一的個人傳記紀錄片《坂本龍一:終曲》在全球上映,這時候,已經有諸多接受《末代皇帝》和《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的中國影迷、樂迷走進藝術院線,感受坂本龍一的創作環境。 在影片中的坂本龍一仍在咽喉癌的康復過程中,但已經著手開始創作新的作品了。觀眾們看到他在頭上戴著一個藍色的水桶走進雨中,聽雨和塑料桶拍打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