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大司馬之前,大將軍是最高的軍職,當然,如果說要比較大司馬、大將軍誰更大?可以認為是大司馬,因為曹魏的進位順序是先大將軍,後大司馬。比如夏侯惇,在曹丕繼承王位後,進位大將軍,按照進度,他可以進位大司馬,但是不巧,夏侯惇做上大將軍不到兩個月就去世了。後來曹仁接上了他大將軍的職位,並進位大司馬。曹休沒有做過大將軍,直接從徵東大將軍進位大司馬。曹休死後,曹真從大將軍進位大司馬。
曹仁是曹魏第一個大司馬
曹真應該是曹魏最後一個大司馬,之後曹魏沒有再設立大司馬的職位,也就是說大司馬這個職位弄沒了。公元239年,魏明帝去世,臨終讓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佐朝政。曹爽為大將軍,司馬懿為太尉。
據說,當時有人提議讓司馬懿出任大司馬一職。這個動議就司馬懿本人的功績和資歷而言是非常恰當的,因為當時如果司馬懿都不能出任大司馬,那麼更無他人有這個資格。但是,馬上有人反駁,認為歷史上的大司馬大多結局不好,如果讓司馬懿出任大司馬,這不是變相詛咒他麼。於是司馬懿仍然做他的太尉,按照官職看,太尉是低於大將軍的,太尉雖然是三公之首,但是大將軍更在三公之上。
曹魏第二個大司馬曹休
那麼曹爽和司馬懿官職有落差,會不會不平衡?其實這沒有任何問題,主要在於司馬懿是元老級大臣,曹爽只是新秀,人們並不會認為曹爽這個大將軍比司馬懿的太尉更高多少。
那麼曹爽為什麼不爭大司馬一職,而甘願一直做大將軍?我認為很可能是曹爽認為其父曹真是最後一個大司馬,他自認為沒有人可以與其父相比,自己更是帶著敬畏,不如讓大司馬一職空著,反正司馬懿也沒有爭大司馬。沒準,反對司馬懿進位大司馬的人就是曹爽一黨。
曹魏最後一個大司馬曹真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把曹爽處理掉了,魏國從此名存實亡。司馬懿想不想做大司馬呢?他根本沒有把任何官位爵位放在眼裡,他要的是曹魏的江山。政變後沒有多久,魏國皇帝曹芳就想封司馬懿為丞相,加九錫,司馬懿堅決不受。後來,魏主又想拜司馬懿為相國,封郡公,司馬懿再次拒絕。
曹操曾經任過丞相十二年時間,他導演取代漢朝的一套程序就是在他任丞相的期間。司馬懿如果任廢除已久的丞相之職,等於承認自己是第二個曹操,他才不會這麼傻。司馬懿仍然要向天下人表姿態,偽裝成魏國的周公,這樣才更有利於他後續的布局。
司馬懿不做大司馬,是因為這個職位不吉利
當司馬懿都不願意做大司馬,其他人更不可能染指這個職位,故而大司馬就空著了。後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政,他們最高官職都是大將軍,並沒有進位大司馬。這樣搞一下,大司馬就在曹魏成為歷史。
綜合而論,曹魏把大司馬弄沒了,主要是這個職位本來就設立年限短,還有就是威權人物忌諱這個職位,視為不吉利。
插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