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中的士族——諸葛誕

2021-02-23 騎單車的布袋木偶

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量。

——《世說新語》

龍虎的稱謂固然是褒揚,狗的稱呼也不見得是貶低,劉邦就稱自己的手下是「功狗」,這其中包括韓信、曹參、樊噲、周勃……這群奠定西漢江山的人都是狗,那諸葛誕被稱為狗,也不枉了。到了近代,馮國璋還是北洋之狗呢。

浮華起

琅琊諸葛家是地方上的名門望族,但是距離真正的士族門閥還有一定差距,東漢末年的軍事動亂,沉重打擊了這些地方大族,為了逃離兵禍,年幼的諸葛瑾、諸葛亮不得不跟隨族人逃難到了荊州。

然而諸葛誕並沒有南下,而是留了下來。

諸葛家的這種選擇,在亂世之中很常見,狡兔三窟,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為了家族的利益,多方下注是必然的。像潁川荀氏那樣的名門,在官渡之戰前也同時下注了曹操和袁紹兩家。

儘管並沒有像兩位族兄一樣,在吳蜀兩國大權獨攬,諸葛誕憑藉自己的努力,在魏國也是混的風生水起,並且儼然躋身士族之列。

《真·三國無雙》中的諸葛誕

首先,年紀輕輕的諸葛誕已經躋身上流社會,與「當世俊士」夏侯玄等人並稱「四聰八達」。這裡面都是些什麼人呢?我們不妨簡單列舉一下——

美男子何晏。何晏身份尊貴,既是曹操的養子,又是曹操的女婿,而且才識過人,被認為是魏晉玄學的創始者之一。另外,何晏的俊美名聞天下,因為皮膚白皙,皇帝(魏明帝)一度懷疑他臉上塗了粉,還專門在大熱天賜了他一份熱湯麵,何晏吃完之後大汗淋漓,但是人家擦完汗後,臉更白了。世說新語中說他「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

名士之首夏侯玄。夏侯玄的父親是荊州牧夏侯尚,夏侯家對曹魏的重要性,在魏國的顯赫地位,相信看過一點兒三國的人都清楚。與何晏類似,夏侯玄也是帥的一塌糊塗,我們常說「玉樹臨風」,這「玉樹」最早就是指夏侯玄,皇帝(這裡的皇帝還是魏明帝,他就是熱衷跟長得帥的人過不去)讓自己的小舅子跟夏侯玄坐在一起,一旁的人看了說這是「蒹葭倚玉樹」(蒹葭是蘆葦的意思)。

名門之後荀粲。荀粲的父親是荀彧,嶽父是曹洪,你自己想想看荀粲的社會地位吧。

司馬師。不錯,太傅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也跟諸葛誕玩的很熟。

與這樣一群人並稱於世,諸葛誕的社會地位可見一斑,更何況,諸葛誕先後擔任吏部郎官和御史中丞尚書,吏部是任免官吏的,御史中丞是批評官吏的,相當於諸葛誕一直在中央的人事部門擔任要職,在那個奉行「九品中正制」的朝代,這樣的履歷無疑是非常閃光的。

後來,人到中年的諸葛誕成為掌握實權的封疆大吏,名高權重,甚至與司馬懿聯姻——諸葛誕的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三子司馬伷。當時的司馬懿,已經是曹魏的元老重臣,更有託孤輔政的大任,諸葛誕能與司馬家聯姻,足以證明當時他的社會地位非同小可。

有多麼非同小可?

可以參照對比一下,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先娶夏侯氏,是曹魏重臣夏侯尚的女兒,同時也是前文名士之首夏侯玄的親妹妹,後娶羊氏,是泰山羊家的女兒,泰山羊家是東漢時的名門,祖上出了許多封疆大吏。司馬懿次子司馬昭,娶妻王氏,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元姬,出身東海王氏,那可是真正的豪門世家,自己能著書立說的那種,王元姬的祖父王朗,位居三公,額,也就是在三國演義中被諸葛亮罵死的那位王司徒。

諸葛亮口中的「皓首匹夫,蒼顏老賊」,不過,話說回來,跟諸葛亮對線失敗,也不冤。

這麼一對比,就很明顯了吧?在司馬懿看來,諸葛誕的身份地位,是能夠媲美夏侯家、羊家、王家這些豪門的。

繁華落

可惜的是,就是這樣一位位極人臣的名士,最後卻落得個身死名喪的下場。

我們之前就說過,亂世裡,即便是士族,要想出人頭地,也少不了軍功的累積,豪門世家如潁川陳氏,陳泰仍然要在雍涼前線捨生忘死,更何況諸葛誕這種後起的士族。

諸葛誕也投身軍旅,與陳泰不同,陳泰是在西北對抗蜀國,諸葛誕則長期坐鎮東南,對抗吳國,他歷任揚州刺史、鎮東將軍、鎮南將軍、徵東大將軍。

蜀漢有姜維這樣不世出的軍事天才,吳國沒有,蜀漢有無當飛軍、白毦兵這樣攻城拔寨的精銳之師,吳國沒有,所以對抗吳國應該比對抗蜀國要輕鬆嗎?

不。

蜀國皇帝甘於守成,吳國自孫權以來,皇帝是一個賽著一個的戰爭狂熱分子,孫堅是江東猛虎,孫策是江東小霸王,這些後人就真以為自己是騎著猛虎的霸王從天而降,當然結果就是被人胖揍成了病貓。

姜維固然是九伐中原,屢次進犯雍涼,淮南這邊,也是小摩擦不斷,大戰爭不停。諸葛誕肩上的擔子一點兒也不輕。

徵戰沙場,少不了刀光劍影,朝堂之上,也是處處明槍暗箭。跟之前講述的陳泰一樣,諸葛誕也身不由己的捲入了魏國曹氏與司馬氏的權力鬥爭之中,而且,由於姻親關係,諸葛誕捲入的程度更深,也更糾結。這種糾結,在淮南三叛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淮南三叛,指的是魏國鎮守淮南的三任最高軍事長官,王凌,毌丘儉,諸葛誕先後舉兵,反對司馬家,三次叛亂均被司馬家平定,王凌,毌丘儉和諸葛誕均被夷三族。

淮南隸屬揚州,是魏吳兩國交鋒的最前線

諸葛誕在這其中扮演的角色,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握有實權的士族,在亂世中的掙扎。

淮南一叛,王凌舉兵,諸葛誕以鎮東將軍的身份跟隨司馬懿平叛。

淮南二叛,毌丘儉舉兵,邀請諸葛誕共聚大義,諸葛誕果斷出擊,斷了毌丘儉的退路,幫助司馬師平定叛亂。

淮南三叛,兔死狗烹的慣例很快降臨到了功狗諸葛誕的身上。當初,他們殺王凌,諸葛誕沒有說話;後來,他們殺毌丘儉,諸葛誕也沒有說話(還幫忙補刀);現在,他們揮舞著屠刀朝諸葛誕走了過來,沒人能替他說話了。司馬昭已經露出了自己的獠牙和利爪,而諸葛誕這時才發現,是自己磨亮了它的爪牙。

為求自保,諸葛誕只能舉兵。

對,就是自保,這是他跟王凌、毌丘儉的根本區別,王凌和毌丘儉當然也有自保的成份,懼怕司馬家趕盡殺絕,只能先下手為強,但是他們好歹有大義的名分,王凌說司馬懿擅行廢立,與董卓無異,所以他要討國賊。毌丘儉說司馬師目無天子,所以他要重振朝綱。

而諸葛誕呢?他當然也可以說司馬昭野心勃勃,畢竟「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諸葛誕投降了吳國,這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解釋為大魏忠臣的——你說自己為了大魏國而討伐司馬昭,結果你自己先投降了吳國,到底誰是亂黨?

所以雖然淮南三叛中,諸葛誕的叛亂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但這不過是因為吳國參與其中,這已經不是地方與中央的對抗,而是魏吳兩國之間的直接交鋒。

三國演義有一回叫作「諸葛誕義討司馬昭」,三國演義是一貫的擁劉反曹,凡是反對曹操的,都是好人,司馬昭是當時曹魏政權的實際控制人,反對他的人當然也是好人,所以回目標題很直接,「討」已經暗含了有道伐無道,又冠上了「義」的大名,羅貫中這是拼命在給諸葛誕臉上貼金。

後人也實在說不清楚不知道是什麼讓一個曾經意氣風發的年輕人面對司馬家的屠刀變得迂腐顢頇。可能論政治眼光,諸葛誕真不能與兩位族兄相提並論吧。也可能諸葛誕跟羅老師一樣?他在自己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說了自己認為正確的話,做了他認為正確的事,你還要他怎麼樣?

 

尾聲

淮南三叛被平定,諸葛誕兵敗身死,司馬昭下令夷其三族,那時的三族應該不包括子女,諸葛誕的兒子去了吳國,晉滅吳之後投降了晉朝,而諸葛誕的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三子司馬伷,當時是司馬昭的弟妹。

西晉滅亡後,司馬伷的孫子司馬睿收拾殘局,南渡長江,在南京稱帝,是為晉元帝。他跟諸葛誕的關係,見下圖——

相關焦點

  • 【流年故事】諸葛誕:諸葛家族的一條「狗」(洪與)
    諸葛誕早年的仕途生涯並不順暢,曾擔任尚書郎、滎陽令等小官,後來好不容易混上御史中丞、尚書等官,又因為與散騎侍郎夏侯玄等人交好,而魏明帝非常厭惡夏侯玄、諸葛誕等人,將他們免官。直到魏明帝病死,其子曹芳繼位,大將軍曹爽輔政,曹爽重新啟用夏侯玄等人,諸葛誕假節,都督揚州諸軍事,封山陽亭侯,出任揚州刺史。
  • 諸葛家族的「狗」——諸葛誕
    當年發動對東吳的戰爭,諸葛誕建議從西、中、東三路進攻,西、中兩路為虛攻,牽制吳軍,東吳主攻軍事重鎮東關。司馬師兵分三路,都是實攻,結果東路被吳軍擊敗,三路軍隊都撤了回來,失敗。司馬師把責任都攬過來,說:「是我沒聽公休(諸葛誕字)的話,才有這次敗仗。
  • 諸葛家族的「狗」,諸葛誕
    當年發動對東吳的戰爭,諸葛誕建議從西、中、東三路進攻,西、中兩路為虛攻,牽制吳軍,東吳主攻軍事重鎮東關。司馬師兵分三路,都是實攻,結果東路被吳軍擊敗,三路軍隊都撤了回來,失敗。司馬師把責任都攬過來,說:「是我沒聽公休(諸葛誕字)的話,才有這次敗仗。將軍們都沒錯。」諸葛誕和鎮南將軍毌丘儉,調了一下防區。
  • 諸葛亮、諸葛瑾和諸葛誕同出一族卻分侍三國,是陰謀還是巧合?
    《世說新語》中評價諸葛亮、諸葛瑾和諸葛誕三人為別為龍虎狗。蜀得其龍是指諸葛亮,為劉備建立蜀漢立下汗馬功勞,官至蜀漢丞相;吳得其虎是指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為孫權建立出謀劃策,官至大將軍;魏得其狗是指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為曹操徵伐天下,官至徵東大將軍。
  • 三國人物之死(武將篇)——諸葛誕之死
    ,而這次叛亂的主角諸葛誕,卻最終以失敗告終,從而導致曹魏政權無力量對抗司馬氏,最終被司馬氏取代。 諸葛誕字公休,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魏國將領。他是諸葛豐的後人,與諸葛亮、諸葛瑾同族。早年,諸葛誕因與夏侯玄等人交好,陷入「浮華案」中。最後,魏明帝厭惡夏侯玄和諸葛誕等人沽名釣譽,追求浮華,將他們全部被罷官。直到魏明帝曹叡死後,曹芳繼位,並由大將軍曹爽輔政專權。
  • 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三人家族的最終結局如何?
    族弟諸葛誕也混到了徵東大將軍,差不多是現在的軍區總司令。如果說諸葛家族可謂是三國時期最風光的家族並不為過。無論是曹家,司馬家都只是在曹魏陣營中呼風喚雨;而孫家也只能坐擁江東;劉家更是最終蝸居西蜀。但往往爬得越高,摔得越慘。除了諸葛亮,諸葛瑾兄弟之外,似乎諸葛家的其他幾人都在最後的三國爭鬥中落入敗局。
  • 三國是士族時代嗎?當官靠能力還是靠背景?
    而在士族家族長大的人,無疑具備了接受文化教育的客觀條件。第二,在士族的圈子裡,社會名流眾多。比如,放劭、王朗、華歆、孔融等,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文化水平非常高。一個沒有較高的文化水平的人,和這些士族名流很難有共同語言。第三,曹操雖然提倡唯才是舉,但是他從小是在士族圈子裡長大的。比如,四世三公的袁紹就是曹操兒時的夥伴。作為東漢的士族官員,曹操與士族接觸的比較多,容易在士族中發現人才。
  • 諸葛誕為什麼被逼上梁山?支持不絕對就是絕對不支持
    諸葛誕和諸葛瑾、諸葛亮兄弟同族,算是諸葛亮的族弟,也是三國中晚期的知名人士。諸葛誕和司馬師、夏侯玄都是當時的名士,在魏明帝曹叡時期受到浮華案的牽連和打擊,沒有得到太多重用。一直到曹叡去世,曹爽和司馬懿受遺詔輔政的時候,才開始進入快速升遷通道。不過,夏侯玄和曹爽是姑表兄弟,所以受到曹爽的關照和提攜更多一些。
  • 諸葛亮族弟諸葛誕造反覆滅記
    那一次他與僕射杜畿出差,到陶河去試船的性能,突然狂風大作,暴雨如注,打沉了他們乘坐的船,諸葛誕和杜畿雙雙落水,眼看就要淹死,虎賁軍劃著小船趕來,諸葛誕卻叫他們先救杜畿,虎賁軍救起杜畿,再來救他時卻發現他不見了。原來他已被水嗆昏,衝到了岸邊,被救起後還好,過了一會兒便醒了過來。從這段記載可知,諸葛誕是個好人。
  • 三國1070:諸葛誕與哥哥諸葛亮性格相反,剛愎自用,逼走屬下
    蔣班、焦彝將吳軍投降的消息報告諸葛誕。諸葛誕把吳將文欽、於詮叫來,大聲責罵。蔣班諫道:「全端降魏,是被他的兒子全禕招去的,與兩位將軍無關。現在應該同心合力,商量守城才是。諸葛誕怒氣不息,令把吳軍撤下城頭,改用淮南兵守城。焦彝道:「如果不信吳軍,就放他們回國,不該屯在城中。」
  • 九品中正制與士族的崛起
    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控制地方社會的豪強地主轉化為世家大族,再轉化為門閥士族,地方分權的趨向被遏制。在地方勢力官僚化的過程中,九品中正制起到關鍵作用。它通過確定「品」「狀」「簿閥」的標準,將地方性的世家大族納入到全國性的網絡中予以重新組織並分配政治資源。所定的三項標準,既考慮與朝廷的親疏關係,也承認士族在社會政治領域的勢力,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士林輿論。
  • 離散之痛、亂世之殤:三國英雄豪傑那些悲壯悽美的家國事
    面對天下分裂、民眾流離失所,多數亂世豪傑都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及統一四海、安定天下的政治抱負。東漢末年,諸侯競起,各自盤踞一方。公元249年,北方暴發高平陵之變,司馬懿誅殺當政者曹爽並徹底剷除朝中的宗室勢力。夏侯霸擔心自己受到牽連,便惶然投奔蜀漢。
  • 諸葛誕、諸葛亮、諸葛瑾三兄弟為何分別效力魏、蜀、吳三國?他們誰的結局最好?
    三、魏得其狗諸葛誕諸葛誕是諸葛亮的族弟,比諸葛亮小15歲左右,他的結局和成就也是諸葛三兄弟中最慘的。但諸葛誕本人還是很牛的,陳壽評價他說:諸葛誕嚴毅威重,鍾會精練策數,鹹以顯名,致茲榮任。諸葛誕幼年貧苦,為了混口飯吃,他很早就投身曹魏,做了曹魏集團的走卒。一次巡訪中,不幸遇到海難,他將生的希望給領導,自己被海浪捲走,飄到海岸邊好幾天才醒。由於他的這種義舉,加上他出眾的能力,自然也是官運亨通。
  • 《易中天品三國》歷史的插曲,士族的勝利
    但真正要給這段歷史一個概括,易中天先生給的是最恰當的,三國的歷史是插曲中的插曲。 讀演義小說,甚至讀陳壽三國志,都難以感覺到三國的歷史的暗線其實是士族的崛起。東漢末,天下是三大力量相互制衡,外戚、宦官和士族,後來宦官和外戚內鬥,大將軍何進被殺,外戚倒了,宦官傷了。
  • 推薦一部古言《天嬌》,無重生穿越,女主在亂世中實現自我價值!
    本書講述一位士族嬌女在苦難中成長,最終和男主一起攜手,站在最高峰的故事。但是兩人卻非常合拍,在亂世當中互相溫暖,她與男主歷經血淚,一路榮華。讀後感:這本書中有很多細節,描寫的非常細膩而生動。特別是對於人性,對於未知前路的那種探索,打動了我。原本你非常厭惡的人,沒想到最終卻是她保護了你。原本你覺得可以相伴一生的人,最終卻離棄了你。世事無常,且行且珍惜。
  • 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三兄弟因何被史家稱作「龍虎狗」?
    另外他還有兩個姐姐,在史料中沒有留下名字。其母章氏早亡,父親諸葛珪又娶了一房繼母。大約在諸葛亮七、八歲時,父親諸葛珪也染上了重病,不久死去。諸葛亮一家從此便靠叔父諸葛玄接濟度日。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三兄弟分侍三國諸葛玄到豫章赴任不久,東漢朝廷又派朱皓為豫章太守,朱皓赴任途中向揚州刺史劉鏢借得一支軍隊,以此向諸葛玄施壓。
  • 王永平 | 十六國北朝士族社會之「女教」與「母教」——從一個側面...
    士族社會之「家教」,除了為人所熟知的家族訓誡、儀規門範之外,士族社會中的女性在家族教育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對士族子弟的成長及其家族的延續與士族社會文化的承傳,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不過,對中古士族社會之「母教」問題,以往除個別前輩學者在相關論著中附帶略有提示外,僅有鄭雅如在魏晉時期母子關係研究中有專節討論,而對北朝社會之母教則更鮮有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