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粵語流行歌曲黑膠唱片的價值由什麼因素決定呢?恐怕多數樂迷都不會去深究,也很少有人去撰寫此類文章。我們遇到了一位多年用心研究的作者「馬鳳鍚」,他從唱片的詞曲作者、歌手,到黑膠唱片的製作上進行多方位的分析,以客觀理性的視角來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上兩期雜誌,刊登了作者馬鳳鍚的前四個觀點,本期繼續在他的文字指引下尋找問題的答案。
[ 五是黑膠唱片價值的數量因素 ]
客觀地說,黑膠唱片可以再生,但歌手本身存在生老病死的可能,歌藝不能同日而語。有人說,憑現代科技完全可以復刻。即使無限接近,但已非原物,也顯然違背了「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的時空局限。如果說,詞曲錄唱及精良製作決定了黑膠唱片的內在價值,那麼,懂欣賞且購買得起原版黑膠唱片的人越來越多,但其存世數量本來就少的客觀事實,直接決定了其外在價值。
一是技術進步與高級音響器材的普及,使人們重新認識了黑膠唱片的聲音。
據老一輩音響發燒友介紹,當時播放黑膠唱片MM唱頭當道,且基本上是集成唱頭放大器,人們聽到的大多是「雞仔聲」,大部分未能發揮黑膠唱片的音效,更談不上音質了;到後來,MC唱頭從發明到普及,此間唱頭放大器由集成逐漸變為獨立,加上搭配現代的高級前後級功率放大器,音效比較容易地得到質的提升,人們開始在與CD音效的對比中,重新認識和定位了黑膠的聲音。
二是自然滅失使保存完好的原版流行音樂黑膠唱片數量有限。
普羅大眾在MM唱頭搭配集成唱放聽「雞仔聲」的年代,CD的聲音自然遠勝黑膠唱片清晰通透。因此,流行了一個多世紀的黑膠唱片紛紛從神壇跌入地獄,據說香港和臺灣於1992年開始停止發售黑膠唱片,有人說,大量黑膠唱片被香港市民充當垃圾用來填海,或用作常見的鍋墊,「保守估計,1992年,600萬香港市民中如有1/3的人每人扔掉10張黑膠,那至少有2000萬張黑膠唱片現在『埋』在海裡」。上述說法雖未能考證,但難怪有人說,目前香港市場的原版流行黑膠唱片大多都是填海剩下的,尤為珍貴!
三是人們生活水平與欣賞水平提高且願意投入更多金錢進行購買收藏或投資。
一張唱片的歌曲從製作到出版,從一時傳唱並經歷史積澱,時隔數十年仍然被人們所懷念,一定有其內在價值與社會價值,自然有了投資價值;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前後,正是香港流行音樂興起之時,並趁此而入,部分歌曲如《勇敢的中國人》《我的中國心》《上海灘》等承載了一代人的集體記憶;黑膠唱片播放雖比CD、磁帶繁瑣,但偏有人認為充滿莊重的儀式感,只要輕取輕放,不刮碰扭曲,便不會出現像CD、磁帶及開盤帶等那樣過幾十年就會透光、消磁失效等問題,可以永久保存。加上黑膠唱片的封套大頭照設計已被人們視作文化及藝術象徵,甚至上升為生活情懷與人生態度的高度,於是出現有人將保存完整的熱門貴价黑膠唱片當作高檔禮品就不足為奇了;目前聆聽欣賞、購買、收藏或投資的人,不但有粵語區的廣東人,還有非粵語區的北方人,近年來還加入了東南亞新馬泰華人。市場上曾傳言,有人花幾萬元,甚至上百萬元,只為收購某位歌手的黑膠唱片,意欲壟斷「控股」,市場多了炒作的成份,自然推升了黑膠唱片的價格。
《勇敢的中國人》《我的中國心》《上海灘》等承載了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綜上所述,正如黃霑說,「香港因為歷史遺留的現實,地理環境的配合,經濟條件的繁榮,政治因素的因緣際會,和人才的巧合匯聚,滋生了這種糅合中西的音樂元素,承前啟後的現代聲音」。縱觀世界各地華語樂壇特別是粵語樂壇,香港因為這些條件產生的時代聲音,似具有唯一性。因此,香港流行曲唱片的價值是時代賦予的,也是歷史發展的結果,具有必然性。這些條件一旦消失,這種優勢就不復存在,而且難有奇蹟出現。換句話說,香港流行曲黑膠唱片時代,可以說是「空前絕後」。這樣就不難理解,張國榮、梅豔芳、羅文等逝世後,其黑膠唱片價格翻升數倍,自然是對歌星的懷念,更是對其唱片的價值再發現。借用黃霑的話說:不信人間盡耳聾!只要是有價值的東西,終究會被人們所發現,並最終在歷史中留存下來,香港流行曲黑膠唱片作為那個年代的產物,作為文化產品,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與內在價值,甚至等同文物,值得我們珍惜和擁有。
張國榮、梅豔芳、羅文等逝世後,其黑膠唱片價格翻升數倍,自然是對歌星的懷念,更是對其唱片的價值再發現
以上論述,是基於本人多年來從不同地區市場、不同渠道購買、收集與研究香港流行曲黑膠唱片,並從部分從事黑膠唱片買賣多年的商家、音響發燒友、黑膠唱片收藏愛好者交流、總結的部分經驗。由於時間跨度大,涉及地域廣,且部分商家還對部分信息視為商業秘密的前提下,本文只聊作拋磚引玉之用,特別是版本與版次問題,肯定還有不妥甚至錯誤之處,希望有識之士加以研究完善,共同發掘香港流行曲黑膠唱片的應有價值。隨著全社會對香港流行曲黑膠唱片認識的不斷深入,肯定有新發現,若是如此,本文初衷即已達(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