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我,就關注我吧。↑↑↑ O(∩_∩)O
喜歡我的文章,就轉發分享吧。 ↗↗↗ O(∩_∩)O
據說,真正意義的唱片誕生於1888年。如此說來,它已經有122歲了。
最早的唱片每分鐘78轉,比後來的33轉快了一倍多。
78轉唱片俗稱膠木唱片。製版的主要原料是蟲膠(Shellac)。印度是蟲膠的主要產地。二戰期間,蟲膠的來源被切斷。為解決無米之炊,唱片公司只好作出硬性規定:凡購買唱片的顧客必須以舊換新。這樣一來,大量早期78轉唱片被銷毀,許多珍貴的錄音也因此永遠丟失了。
78轉唱片又稱「SD」。後來又推出一種33.3轉的唱片,它不但降低了轉速,而且在製作材料和溝紋密度等方面都作出全面革新。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密紋唱片」,也叫「長時唱片」(Long Play),簡稱「LP」。
當然,大家也知道,在唱片規格的演變過程中,也出現過45轉的,它直徑小,容易攜帶,成了年輕人開派對時的最佳選擇。有人說,當時最受年輕人青睞的是45轉,而LP「只在那些聽嚴肅音樂的,經濟實力雄厚的大學以上程度的聽眾中流行」。
78轉也好,45轉也好,33.3轉也好,一般都統稱為「黑膠唱片」。
黑膠唱片作為一種高品位的收藏品,在國外早已風行多時,並出現了不少收藏大家。而在國內,可以說是剛剛起步。雖說玩黑膠的人好象越來越多,但有收藏意識的人卻是鳳毛麟角。幾十塊錢或一兩百塊錢的黑膠唱片似乎還比較容易接受,上千上萬就讓人匪夷所思了。其實,黑膠與CD相比,音質與味道還在其次,重要的是它所承載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1997年有媒體報導,一張1934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出品的《金蛇狂舞》和《彩追月》,在香港分別以1.2萬港元和0.5港元拍賣成交。同樣有網友披露:「不久前,筆者在西安古玩城曾見到一套『文革』期間江青、張春橋、陳伯達等人的講話錄音唱片,共計8張(編號為WE-24至WE-31),索價高達兩萬多元。」
這位練攤的賣主,敢這麼叫價,說來應該算是先知先覺者了。黑膠老唱片為什麼會成為收藏的新熱點?
首先,膠木唱片的存世量越來越少。據世界唱片聯合會估計,全球的黑膠唱片遞減速度驚人,而在我國,黑膠唱片損毀情況更為嚴重。此外,黑膠唱片風行世界一百多年,記錄了人類百年歷史各個時期的聲音,一如新聞、名人演講、領袖講話、電影錄音剪輯、交響樂、歌劇、流行歌曲、戲曲、相聲等等,無不載入唱片這一「時間艙」。可以說,黑膠老唱片是研究歷史文化最翔實的資料。
據資深燒友說,拋開各種技術參數不談,在發展至今的各種音樂記錄材質中(唱片、磁帶、CD等),SP的音質最接近原聲,是愛樂者追求的終極目標。眾多重量級演奏家、指揮家、大樂隊及歌唱家等作品,大多以黑膠唱片作為首版發行。SP只要保存得當,壽命長久,而CD通常十年左右就玩完。
這位燒友感嘆道:「目前,黑膠唱片是稀有物品了,尤其是數十年前的名盤,更是珍品。這次石原帶來的數十張SP經典唱片,在1926年錄音後,就一直被封存在這些唱片中,非常完美,幾近原聲。」隨著時間的推移,唱片的豐富文化內涵逐漸被人們認識。1996年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粵劇文物徵集大行動』時,明確將唱片列入徵集範圍,並徵集了大量的粵劇唱片。
1998年4月10日,《中國藝術報》在《音樂文物保護刻不容緩》一文中指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藝術研究院收藏的音響文物列為「世界的記憶」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黑膠唱片傳入中國,最早當屬德國BEKA公司,時間約於1895年—1897年間。自此以後,許多外國公司相繼進入中國。到了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境內的中外唱片公司已達60餘家。共灌制了十餘萬張唱片模版,發行唱片近10億張,各種唱片版本近200種,留下了極其珍貴的音樂資料和歷史藝術遺產。
這些黑膠老唱片,不象陶瓷、書畫等古董,只能放在架上或玻璃櫃裡供人瞻仰欣賞,它是有生命的「活文物」,當它在唱盤上緩緩轉動的時候,歷史的回聲便分外真切地在我們耳畔響起。黑膠老唱片,在中國可謂是命運多舛。
八年抗戰、三年解放戰爭,在戰爭的影響下,黑膠唱片與各種古玩一樣,成了無人問津的賤物。其時,人們將唱片捲曲起來,做成各種花式的碟盆,更多的是把它加工成鈕扣,批量出售。可想而知,多少珍貴的老唱片,就這樣毀於一旦。
到了「文化大革命」,不用多說,又是一場浩劫,能保存下來的黑膠老唱片,恐怕不足萬分之一。
現在存留在民間的國產包括外國公司在中國出品的黑膠老唱片,幾經風雨洗劫,無疑已成了稀世之物。無論是從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欣賞價值、文獻價值還是研究價值來看,它都是其它現代收藏品所難以企及的。
有些燒友將國外的二手LP作為收藏目標,如果是僅從欣賞角度來看,自然無可非議,但若從收藏角度來看,其出擊方向卻是偏離了「歷史意義」的收藏要旨。
更令人噓唏的是,多少年來,從未見過國家部門徵集、整理唱片,有的只是廢品收購站的以斤論價式的收購(天津當時最高價為每市斤0.22元),收購後統一交到工廠改制扣子,或改制其他電木製品。雖然,國家有唱片庫和版庫,但仍有許多珍品流落於民間。由於收藏的缺失,專家至今都無法對中國最早於哪年出品唱片作出確切的定論。
中國的唱片,戲曲也好,歌曲也好,音樂也好,從發展脈絡上看,它們最輝煌的時代當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1966年前)。從演員的造詣上看,更是流派紛呈,精英迭出,真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一個字,當年的唱片藝術,不是勝在錄音技術,而是勝在聲情並茂。
英國國家聲音博物館,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把中國的戲曲唱片列為收藏目標,陳德霖、郝壽臣等鮮為人知的京劇藝術表演家,也因此得以永存。
黑膠唱片進入中國起碼已有百年左右的歷史,搜集、收藏黑膠老唱片,填補中國唱片史的空白,任重而道遠,願與各位同好共勉共進。
2015廈門高級視聽展
展會時間:10月30~11月1日
展會地址:廈門市翔鷺國際大酒店
更多廈門高級視聽展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