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黑膠老唱片的收藏價值

2022-01-01 廈門高級視聽展

喜歡我,就關注我吧。↑↑↑ O(∩_∩)O

喜歡我的文章,就轉發分享吧。 ↗↗↗ O(∩_∩)O



據說,真正意義的唱片誕生於1888年。如此說來,它已經有122歲了。

  最早的唱片每分鐘78轉,比後來的33轉快了一倍多。

  78轉唱片俗稱膠木唱片。製版的主要原料是蟲膠(Shellac)。印度是蟲膠的主要產地。二戰期間,蟲膠的來源被切斷。為解決無米之炊,唱片公司只好作出硬性規定:凡購買唱片的顧客必須以舊換新。這樣一來,大量早期78轉唱片被銷毀,許多珍貴的錄音也因此永遠丟失了。

78轉唱片又稱「SD」。後來又推出一種33.3轉的唱片,它不但降低了轉速,而且在製作材料和溝紋密度等方面都作出全面革新。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密紋唱片」,也叫「長時唱片」(Long Play),簡稱「LP」。
  當然,大家也知道,在唱片規格的演變過程中,也出現過45轉的,它直徑小,容易攜帶,成了年輕人開派對時的最佳選擇。有人說,當時最受年輕人青睞的是45轉,而LP「只在那些聽嚴肅音樂的,經濟實力雄厚的大學以上程度的聽眾中流行」。
  78轉也好,45轉也好,33.3轉也好,一般都統稱為「黑膠唱片」。


黑膠唱片作為一種高品位的收藏品,在國外早已風行多時,並出現了不少收藏大家。而在國內,可以說是剛剛起步。雖說玩黑膠的人好象越來越多,但有收藏意識的人卻是鳳毛麟角。幾十塊錢或一兩百塊錢的黑膠唱片似乎還比較容易接受,上千上萬就讓人匪夷所思了。其實,黑膠與CD相比,音質與味道還在其次,重要的是它所承載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1997年有媒體報導,一張1934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出品的《金蛇狂舞》和《彩追月》,在香港分別以1.2萬港元和0.5港元拍賣成交。同樣有網友披露:「不久前,筆者在西安古玩城曾見到一套『文革』期間江青、張春橋、陳伯達等人的講話錄音唱片,共計8張(編號為WE-24至WE-31),索價高達兩萬多元。」
  這位練攤的賣主,敢這麼叫價,說來應該算是先知先覺者了。黑膠老唱片為什麼會成為收藏的新熱點?
  首先,膠木唱片的存世量越來越少。據世界唱片聯合會估計,全球的黑膠唱片遞減速度驚人,而在我國,黑膠唱片損毀情況更為嚴重。此外,黑膠唱片風行世界一百多年,記錄了人類百年歷史各個時期的聲音,一如新聞、名人演講、領袖講話、電影錄音剪輯、交響樂、歌劇、流行歌曲、戲曲、相聲等等,無不載入唱片這一「時間艙」。可以說,黑膠老唱片是研究歷史文化最翔實的資料。

  據資深燒友說,拋開各種技術參數不談,在發展至今的各種音樂記錄材質中(唱片、磁帶、CD等),SP的音質最接近原聲,是愛樂者追求的終極目標。眾多重量級演奏家、指揮家、大樂隊及歌唱家等作品,大多以黑膠唱片作為首版發行。SP只要保存得當,壽命長久,而CD通常十年左右就玩完。
  這位燒友感嘆道:「目前,黑膠唱片是稀有物品了,尤其是數十年前的名盤,更是珍品。這次石原帶來的數十張SP經典唱片,在1926年錄音後,就一直被封存在這些唱片中,非常完美,幾近原聲。」隨著時間的推移,唱片的豐富文化內涵逐漸被人們認識。1996年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粵劇文物徵集大行動』時,明確將唱片列入徵集範圍,並徵集了大量的粵劇唱片。
  1998年4月10日,《中國藝術報》在《音樂文物保護刻不容緩》一文中指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藝術研究院收藏的音響文物列為「世界的記憶」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黑膠唱片傳入中國,最早當屬德國BEKA公司,時間約於1895年—1897年間。自此以後,許多外國公司相繼進入中國。到了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境內的中外唱片公司已達60餘家。共灌制了十餘萬張唱片模版,發行唱片近10億張,各種唱片版本近200種,留下了極其珍貴的音樂資料和歷史藝術遺產。
  這些黑膠老唱片,不象陶瓷、書畫等古董,只能放在架上或玻璃櫃裡供人瞻仰欣賞,它是有生命的「活文物」,當它在唱盤上緩緩轉動的時候,歷史的回聲便分外真切地在我們耳畔響起。黑膠老唱片,在中國可謂是命運多舛。
  八年抗戰、三年解放戰爭,在戰爭的影響下,黑膠唱片與各種古玩一樣,成了無人問津的賤物。其時,人們將唱片捲曲起來,做成各種花式的碟盆,更多的是把它加工成鈕扣,批量出售。可想而知,多少珍貴的老唱片,就這樣毀於一旦。
  到了「文化大革命」,不用多說,又是一場浩劫,能保存下來的黑膠老唱片,恐怕不足萬分之一。
  現在存留在民間的國產包括外國公司在中國出品的黑膠老唱片,幾經風雨洗劫,無疑已成了稀世之物。無論是從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欣賞價值、文獻價值還是研究價值來看,它都是其它現代收藏品所難以企及的。
 
  有些燒友將國外的二手LP作為收藏目標,如果是僅從欣賞角度來看,自然無可非議,但若從收藏角度來看,其出擊方向卻是偏離了「歷史意義」的收藏要旨。
  更令人噓唏的是,多少年來,從未見過國家部門徵集、整理唱片,有的只是廢品收購站的以斤論價式的收購(天津當時最高價為每市斤0.22元),收購後統一交到工廠改制扣子,或改制其他電木製品。雖然,國家有唱片庫和版庫,但仍有許多珍品流落於民間。由於收藏的缺失,專家至今都無法對中國最早於哪年出品唱片作出確切的定論。
  中國的唱片,戲曲也好,歌曲也好,音樂也好,從發展脈絡上看,它們最輝煌的時代當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1966年前)。從演員的造詣上看,更是流派紛呈,精英迭出,真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一個字,當年的唱片藝術,不是勝在錄音技術,而是勝在聲情並茂。
  英國國家聲音博物館,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把中國的戲曲唱片列為收藏目標,陳德霖、郝壽臣等鮮為人知的京劇藝術表演家,也因此得以永存。  
  黑膠唱片進入中國起碼已有百年左右的歷史,搜集、收藏黑膠老唱片,填補中國唱片史的空白,任重而道遠,願與各位同好共勉共進。

2015廈門高級視聽展
展會時間:10月30~11月1日

展會地址:廈門市翔鷺國際大酒店

更多廈門高級視聽展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黑膠唱片的收藏價值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張黑膠唱片十多塊錢可以買到,一轉眼,當年十多塊買到的黑膠唱片如今漲到了幾千塊。這是近年來各大媒體對黑膠唱片現狀的描述,黑膠唱片到底有沒有升值空間?怎麼選擇有升值價值的唱片?而母盤通常只有一個,壓制的數量有限,一般會有DMM(DIRECT METAL MASTERING)的標記,市面上一般認為頭版最有收藏價值,有些發行量少又已經絕版的珍品能達到古董級別,價格不菲。重新再次發行的黑膠唱片稱為再刻版,音質較頭版會差一些,價格也會比較便宜,收藏價值不太高。但若有極為珍貴或者有潛力的唱片,即使是再版,也是有升值範圍的。
  • 幾張必藏的黑膠唱片和收藏價值
    這是近年來各大媒體對黑膠唱片現狀的描述,黑膠唱片到底有沒有升值空間?怎麼選擇有升值價值的唱片?重新再次發行的黑膠唱片稱為再刻版,音質較頭版會差一些,價格也會比較便宜,收藏價值不太高。但若有極為珍貴或者有潛力的唱片,即使是再版,也是有升值範圍的。現在市面上還有一種版本是重刻板,也叫復刻版,因發燒友的喜愛較小範圍傳播,如果遇上該版本唱片,要特別留意是否「假黑膠」,有些小廠直接用CD音源轉制,失去了黑膠唱片的收藏價值。
  • 承載一代人回憶的黑膠唱片收藏價值這麼高?
    黑膠唱片是在20世紀佔統治地位的音樂格式。從你78歲的祖母到45歲的獨身者,黑膠因為聽覺上感覺更保真而且更便宜所以完美的涵蓋了所有年齡段的人。儘管黑膠仍被DJ們和電臺所使用,但是它們已經降級為了車庫裡的處理品。黑膠又稱LP,long play, 是立體聲黑色賽璐珞質地的密紋唱片。時至今日依然有人對它愛不釋手,還有不少人收藏了大量珍貴的黑膠唱片。
  • 黑膠唱片收藏回歸潮流
    黑膠唱片猶如藍籌股  從愛迪生的第一隻滾桶唱片誕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黑膠唱片為人類記錄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有聲資料。  在數字音響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黑膠唱片並沒有因為傳統古老而退出歷史舞臺,它仍然是音質與聽感的最高標準。  近年來,黑膠唱片價格以平均每年20%的幅度增長,是一隻超長線的藍籌股。
  • 什麼樣的黑膠唱片具有升值價值?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張黑膠唱片十多塊錢可以買到,一轉眼,當年十多塊買到的黑膠唱片如今漲到了幾千塊。這是近年來各大媒體對黑膠唱片現狀的描述,那麼黑膠唱片到底有沒有升值空間?怎麼選擇有升值價值的唱片?今天來討論一下這個話題。1絕版唱片唱片是實體物件,只要是公開銷售的,最開始的計價都是一樣的,能升值的最直接原因無非是絕版了。
  • 黑膠唱片收藏切忌循環播放
    黑膠唱片又稱LP,是立體聲黑色賽璐珞質地的密紋唱片的簡稱。但凡提到黑膠唱片,常常只是時髦雜誌上的懷舊文字或描繪舊上海時代的老電影,許多人並未意識到,黑膠唱片其實還在,而且仍然很動聽,只是很少被人關注。黑膠唱片的空靈感和現場感是一般的數位訊號無法比擬的,所以黑膠唱片收藏是有價值的。
  • 【音響】時光在歌唱:黑膠唱片收藏的不僅僅是聲音
    ,在其之後,排在本次評選第二名的唱片是披頭四樂隊(The Beatles)首張專輯《Please Please Me》的首版,排在第三位的是1957年出產的一張爵士唱片,來自薩克斯大師漢克•莫布裡(Hank Mobley)為Blue Note廠牌錄製的同名大碟。
  • 繪聲繪色 | 香港流行歌曲黑膠唱片 的價值與版本初探(下)
    如果說,詞曲錄唱及精良製作決定了黑膠唱片的內在價值,那麼,懂欣賞且購買得起原版黑膠唱片的人越來越多,但其存世數量本來就少的客觀事實,直接決定了其外在價值。一是技術進步與高級音響器材的普及,使人們重新認識了黑膠唱片的聲音。
  • 資深黑膠「發燒友」陸善存:23年收藏3萬張黑膠唱片
    海口資深黑膠「發燒友」陸善存:23年收藏3萬張黑膠唱片老陸珍藏的張國榮專輯老陸珍藏的蔡琴專輯老陸展示黑膠唱片滿牆都是黑膠唱片記者 鍾起的/文 李志良/圖「尋找黑膠過程中,最開心的時刻就是買到自己喜歡並且找了很久的唱片。每買到一張珍貴的黑膠唱片我的心情都會激動好幾天。」
  • 收藏者必備的實用寶典「黑膠唱片收藏圖鑑:LP玩家實用事典」
    侯宏易先生的「黑膠唱片收藏圖鑑:LP玩家實用事典」,是極少數針對黑膠收藏版位詳細解說的工具書。站在二手黑膠唱片流通業者的立場,我想很多人不樂見此書問世,因為版位之謎在此一覽無遺,再也不需要仰賴二手黑膠賣家的「一面之詞」。
  • 難忘老上海,復興黑膠唱片,激活百年記憶~
    原標題:難忘老上海,復興黑膠唱片,激活百年記憶~ 難忘老上海 復興黑膠唱片,激活百年記憶 為了那更有溫度的聲音,為了復興中國製造黑膠唱片,多位花甲之年的老法師挑起了復興計劃的重任。黑膠工坊的揭幕標誌著具備全球領先水平,有著整套完整工序的黑膠生產線正式在中國投入生產運行。 開啟中國黑膠復興計劃,通過建立創新平臺,讓中國黑膠產業重現輝煌。中國唱片(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章利民表示,黑膠音樂其實有非常大的優勢,它的聲音更加厚重,更接近現場,不似數位音樂的『冰冷』感。
  • 「0元換購」價值¥168的黑膠唱片免費贈送
    黑膠唱片幾乎是統治了整個20世紀的音樂格式。黑膠又稱LP,Long Play,是立體聲黑色賽璐珞質地的密紋唱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收藏黑膠唱片。唱片藝術對於一些發燒友來說是快樂源泉,無論是作為音樂播放器還是收藏品,黑膠唱片都有無法磨滅的情懷和致敬。
  • 20年不斷買買買,如今鄭漢成為黑膠唱片重慶第一收藏人
    關於他,很多人知道他是國內屈指可數的白內障屈光手術專家,在白內障手術界有著「西南王」的稱號;但鮮為人知的,他不惜重金傾其財力收藏黑膠唱片和古董播放器材,成為行內知名的古典音樂黑膠唱片收藏家之一。黑膠是啥玩意黑膠唱片是人類最早貯存聲音信號的載體,從它的誕生到今天,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為人類記錄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有聲資料,直到1982年CD誕生。
  • 黑膠唱片收藏張國榮《側面》欣賞
    #黑膠收藏指南#真的很難用語言形容這張唱片帶給人的驚喜,因為它太完美了。不管是從選取還是整體的造型設計實在讓人過目不忘,印象深刻。該唱片發行於1989年,熟悉哥哥的朋友都知道,1988年對於哥哥而言非常重要,這是他前半生中最重要的幾年之一,也是音樂到達巔峰的時候,這張製作精良,名曲集中的唱片,不僅是是當時給廣大歌迷的回饋,也是現在很多唱片收藏著期待的收藏佳品。這張碟對於哥哥來說,非常重要。裡面收錄的《側面》和《放蕩》幾乎是演唱會必唱。除此之外還有非常經典的情感的刺、暴風一族、別話等等。
  • 十大天價黑膠唱片一覽
    收藏一張黑膠唱片,不僅收藏了那個年代的聲音,而且收藏了那個年代的音樂、文化等,可以窺見整個年代的生活時尚,記錄一個時代的軌跡,這足以迷倒不同年齡的音樂愛好者
  • 極具收藏價值的古典唱片,這家音像店帶給你驚喜
    現在打口碟也不見蹤影,我們有更多的方式去購買唱片,淘寶,亞馬遜等。可是網購是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有的唱片買回來才發現和描述的不一樣,說到現在還存在的實體淘碟地,你最先想到哪裡呢,廣州,北京,還是香港。而在東莞就有一家仍在堅持唱片文化的工作室。巫工作室位於文創園1棟216室,園內很安靜,從1棟的彩虹樓梯上去便能看到。
  • 兩張黑膠老唱片,牽出一段百年前的中國交響之聲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何晶「雖然這是錄製於1929年的唱片,但音質依然清晰、層次分明。」12月18日晚,上海市民許慎帶著父親許步曾生前珍藏的兩張黑膠唱片捐贈給上海交響樂團,同時捐贈的還有父親年少時收藏的1943年至1944年音樂會節目單。
  • 香港流行歌曲黑膠唱片 的價值與版本初探 (中)
    對於唱功,人們對流行歌手的要求,不至於像專業美聲、民族唱法等那麼高標準,但也不是沒有標準,一般要求吐字清晰、字正腔圓,或有獨特嗓音等特點。如關正杰聲音渾厚、徐小鳳略帶沙啞的磁性女中音、羅文的粵劇腔音域寬廣加上唱功深厚、葉振棠的假腔聲、葉麗儀聲音雄亮等,都具有鮮明的個人特點。但無論如何,一個歌手能被社會廣泛喜愛,都有其合理的社會因素。
  • 嵌入黑膠唱片的青春
    李飛躍  2014-07-02 00:00:00   《世界經理人》雜誌 在我二十多年的黑膠唱片收藏經歷中,除了舊書店裡的「淘」,很多都來自 於對方不要了的「送」,清 理辦公室後的「撿」。留下的,卻大多是最珍貴的 時代記憶。
  • 分享 香港一市民收藏上萬張黑膠唱片
    他說,自己還算不上收藏家,有很多黑膠唱片發燒友收藏了幾萬甚至幾十萬張,但他的收藏時間跨度大,從讀中學到現在,已經過了30多個年頭了。上世紀80年代,香港深水埗鴨寮街開了很多黑膠唱片店,商場裡、大街上時常聽到唱片傳來的音樂,儘管那時候香港的唱片市場已經開始走向沒落。「而真正讓我開始關注黑膠唱片的人是我的姐夫,那時候30港元一張,有很多時候他寧願餓著,也要把錢省下來,拿去買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