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農村俗語「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是什麼意思?

2021-01-17 響水大米

北方農村俗語「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是什麼意思?

今天冬至,對於北方人來說別的慶賀儀式可以沒有,但是餃子是必須吃的食品。小時候也長聽老人念叨,說東北的冬天必須吃餃子,要不會凍掉耳朵。北方農村冬至吃餃子是多年的傳統習俗。這個吃餃子的習俗和東北的天氣有很大的關係。

東北的冬天外面溫度很低,大多是零下20-30度,現在冬天沒那麼冷了,可是小時候的冬天真的會把耳朵凍壞,寒冷的天氣,容易造成血液流動不暢,所以耳朵會凍得發紅、發紫,甚至有的地區會把耳朵凍壞。

相傳是名醫張仲景看到北方人冬季耳朵常常受凍,所以發明了一道用麵皮包著羊肉大蔥的食品,外觀和人的耳朵很像,所以稱為「嬌耳」。人們在寒冷的冬季食用了羊肉和大蔥做成的餃子,再喝上熱熱戶戶的餃子湯。會加速體內的血液流動,羊肉和大蔥都有去寒暖胃的作用,所以最適合寒冷的冬季人們食用。

東北地區人們風俗喜歡吃餃子,餃子製作省事,又可以當菜,又可以當主食。各種餡料都可以包入餃子皮內。東北地區關於餃子的俗語也很多,「餃子就酒,越喝越有」「站著不如倒著,好吃不過餃子」「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些俗語都說明了餃子在北方飲食中的地位。現在冬至的其他活動和風俗都已經沒有了,但是冬至要吃餃子的講究還一直都有。

你們那裡冬至有哪些講究,冬至這天要吃什麼食品?歡迎大家交流,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不端冬至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啥意思
    導讀:「不端冬至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啥意思?今天你吃餃子了?今天到冬至了,早上就去割了一斤豬肉,28元一斤,看到買豬肉的人都圍滿了,大概都是趁著冬至節這天做臘肉的吧,我是沒準備做臘肉的,豬肉太貴了,只是買一斤豬肉做新肉餃子吃,因為冬至節有「不端冬至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今天確實是很冷,野外下很大的霜,地都結冰了。
  •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明天記得吃餃子哦~
    冬至是中國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在冬至這一天中國南北方會有不同的習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糰、冬至長線面的習慣,而蘇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冬至吃餃子還有說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補冬吃啥?農村老人告訴你
    相比秋日的乾燥,冬給人帶來的則是寒冷。面對日漸變冷的天氣,人們在生活上也要響應的調整,穿衣要禦寒,飲食也要得當,只有這樣才能有一個好身體。而很多人也有立冬補冬的習慣,那麼,立冬補冬,吃啥呢?「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這是農村老人常說的一句話,因而立冬要吃餃子。餃子,諧音「交子」,意為交子之時,不但大年三十新舊之交要吃,而且秋冬之交立冬也要吃。
  • 冬至將至,農村俗語「冬至無雨一冬晴」,冬至是晴天好不好?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是進入到冬季後的第4個節氣,從冬至節氣後天氣會越來越冷,進入到一年之中最冷的數九寒冬,在我們北方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在農村中關於冬至節氣的俗語還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冬至無雨一冬晴」,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
  • 今天18:02冬至正式來臨,你對冬至了解多少
    按照推算的時間,今晚6點2分,冬至日來臨,我國正式進入冬天,從這一天開始,全國的溫度還會再下一個檔次,不僅北方如此,南方的小夥伴這幾天也是被冷壞了。 說起南方的冷與北方的冷,南方有北方人看不懂的,滿滿的全是魔法傷害的冷,即使溫度在15度,甚至20度以上,南方人依舊會冷。
  • 農村俗語「冬至陰天,來年春旱」,有道理嗎?2021年春季會幹旱嗎
    冬至作為對農耕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的節氣之一,人們對冬至節氣也是相當重視的。智慧的古代農民就通過觀察總結出不同的特定時間點,不同的氣候特徵對以後的某個時間的天氣影響,以及對來年的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關於冬至,我們也聽過類似的俗語:冬至陰天,來年春旱。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那麼2021年的春季會不會出現乾旱呢?
  • 明日立冬吃餃子,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推薦8種餡餃子
    明天就是立冬節氣了,在立冬節氣中人們主要的習俗是吃餃子,俗語
  • 冬至是什麼時候?「冬至」有啥含義?農村有啥風俗呢
    導讀:冬至是什麼時候?「冬至」有啥含義?農村有啥風俗呢?冬至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22位到來的節氣,後面還有小寒和大寒,這一年的節氣就這樣要結束了。而冬至節氣通常在12月21號~23號到來,這主要看太陽到達黃經270°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因年份不同,可能在21號到來,22號或者23號都可能,所以這三天就是冬至交節的時間。
  • 「冬至大如年」,今天您準備吃點啥?
    國傳統節氣在凜冽的寒風中,我們又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冬至,別名數九,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在民間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既是過大年,一定少不了一頓豐盛的美食。在我國,南北方的飲食文化差異較大,各地在冬至時的飲食也各不相同。
  • 冬至大如年,到底吃什麼才能不凍耳朵?
    轉眼又到冬至了,中國傳統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北方人常言「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天氣日漸寒冷,此時的養生進補也極為重要。我偏愛福州人冬至小食「米時」福州的「米時」就是糯米糰子,無餡,表面滾一層黃豆白糖粉,糯米星人最愛~
  • 南方北方都停一停,別再爭論冬至該吃啥了,多吃這「三白」準沒錯
    每年冬至,網上關於冬至該吃啥的爭論就沒停過,今年也不例外。#偏愛餃子的北方同胞們始終認為,過節必須吃餃子,冬至就更應該了。民間有俗語,「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為了不讓耳朵被凍掉,就老老實實地吃碗熱氣騰騰的餃子。即使是端午中秋之類有特定節日食品的日子,也少不了一頓餃子墊個底,不然叫啥過節?北京除外,北京人冬至當天吃餛飩,就是那麼與眾不同。
  • 【華師傅家具】又是一年冬至時!
    這份溫暖不是今天才開始,祝福也不是今天就結束,最誠摯的祝福,最溫馨的關懷,在今日冬至來臨達到極致,帶您回味冬至家的味道,願奔走在他鄉旅途的你天天開心!如果你家在北方,如果你來自中原,那你一定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吃罷冬至飯,一天長一線。」中原內地的冬至飯以餃子為主,傳說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老先生。
  • 冬至到,除了餃子,湯圓、年糕也是美味選擇……
    冬至時,很多北方地區的人們吃餃子、吃肉湯,南方一些地區吃湯圓,還有地區冬至有著別樣美食,一起看看這一天全國各地吃什麼吧。北方:冬至餃子不凍耳朵冬至這一天,北方大部分地區流行吃餃子。俗語說「好吃不過餃子」,冬至也不例外。
  • 冬至吃什麼|冬至為什麼吃餃子|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
    冬至吃什麼|冬至為什麼吃餃子|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小編現整理了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吃什麼|冬至為什麼吃餃子的相關內容,希望幫大家更好的了解冬至。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糰、冬至長線面的習慣,而蘇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冬至吃餃子還有說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戶戶吃水餃。」
  •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及意義寓意 冬至吃餃子有什麼特殊含義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冬至吃餃子相傳與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有關。張仲景出生在沒落的官潦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讀書人。在朝廷做官。由於家庭的特殊條件,他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他勤奮好學,並且酷愛醫學。
  • 冬至|天時人事日向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冬至|天時人事日向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冬至 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 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 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 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 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
  • 冬至來啦,吃什麼好呢?
    冬至這一天 到底是該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北方:冬至餃子夏至面 - Winter Solstice -
  • 冬至|冬至節日習俗|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
    冬至|冬至節日祝福|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就由中公教師網小編給大家介紹冬至、冬至節日習俗、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的相關內容 。北方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我國北方地區在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今日冬至日-冬至日該吃什麼?我國南北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經過歷史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
  • 朋友圈流行的「冬至不吃餃子凍耳朵」是什麼梗?
    文\熊貓哥又到了朋友圈曬冬至餃子的日子,今年的冬至餃子朋友圈又多了一個梗,「冬至不吃餃子凍耳朵」,那麼這冬至餃子和凍耳朵到底有啥聯繫?煮熟後,撈出羊肉切碎,然後用麵團包成耳朵模樣叫作「嬌耳」,然後沒人兩個焦耳,一碗羊肉驅寒湯。吃了張仲景祛寒嬌耳湯的百姓兩耳發熱,凍傷都治好了。人們就模仿嬌耳的模樣,做出了嬌耳,也叫餃子或扁食。
  • 情暖冬至 都江堰市光亞幼稚園開展冬至傳統節日主題教育活動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為了讓孩子們能親身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節日的內涵,感受節日的溫暖,12月21日,都江堰市光亞幼稚園的老師們趁著節日之際,帶領小朋友認識冬至這個節日,認識繪本、學念兒歌,了解冬至的有關知識與習俗。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