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要深體佛祖的慈悲而懂得變通,不要只做一個照本宣科的木頭人

2020-12-27 梅山易學

現在這個社會,學習佛法的人很多,想要精研佛法無上境界的人也不少,而且,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交通出行的方便程度增加,人們可以更加有效率的在網上查找資料和出家尋找適合自己的依止師,參訪有道的前輩高僧大德以提升自己的修為,為將來的無上正等正覺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網圖

但是,既然選擇了佛法的修行之路,那麼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就是:在這個修行之路上,必須要隨時隨地都去深體佛祖的慈悲之旨而懂得變通,靈活運用,否則的話,即使持誦的經典再多,拜訪的高僧大德再多,也只不過是一個照本宣科的木頭人而已,鸚鵡學舌,對於將來的覺悟絲毫沒有幫助。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佛祖所說的3藏12部經等所有經典,都只不過是為了度脫有情、利樂眾生,如果做不到《金剛經》中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難免會因為執著於萬物的外相而不懂變通之道,從而錯失了佛祖的慈悲為懷之旨,失去開悟機緣。

網圖

中土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中說「無住為本」,為什麼要無住,因為無住才能圓融自在,不著事相,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霽月光風,從此神運自然,與日月同輝,如果有住,那就只能住於事相之上而不得自然之妙,不能見得自性中的那個清淨本來了。

那麼學佛之人要怎麼做才能算是深體佛祖的慈悲之旨而懂得變通呢?下面給大家用一個小故事來加以說明。

網圖

有一年夏天,因為暴雨衝擊,將一道河堤的堤壩衝毀,造成了河水暴漲而出行困難,眾人在鋪設應急之道時卻又出現了材料短缺的情況,正在犯難之時,一位外出化緣歸來的禪師見狀立刻便讓眾人去寺廟裡將所有可用之料全部搬來救急。

在這些材料中,不乏有一些雕刻著佛祖、菩薩法像的東西,在堤壩沒有修復之前,每天都在眾人的踩踏之下,有一個虔誠的佛教徒,見佛祖每天都在被眾人踩踏,心中深感不安,於是有一天晚上將一塊雕有佛像的板材偷偷地取回了家中供養。

網圖

可奇怪的是,本來是小康之家的他,自從將這個佛像取回家供養之後,各種不如意之事漸有發生,經歷幾次事件,家道竟然日益衰落,讓他百思不得其解。

後來他去寺廟中找禪師請益,禪師為他指出了其中的關鍵,那就是違背了佛祖的慈悲為懷之旨,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雖然學習佛法,但是卻不懂變通,不能深體佛祖的本心,所以即使學習佛法,也只不過是一個照本宣科的木頭人而已。

網圖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華嚴經》中說「一切諸佛一法身」,三世諸佛雖多,都只是各隨機緣而度脫眾生,都是以慈悲為懷之心濟世,所以,垂機設教,不會有什麼計較之心,各行方便之巧而已。

在眾人的應急之道中有諸佛菩薩之像,也可以看作是佛祖的慈悲喜舍之示現,是佛祖慈悲心的顯現,為的是眾生的安樂而已,而佛教徒因為不能深體佛祖之心,將佛像取回家供養,看似是一番好意,實際是違背了佛祖的慈悲之旨。

網圖

一是將材料取走,勢必會造成出行群眾的出行困難,招致眾人的咒怨,使這些咒怨之氣臨於己身而難以排解,二是失去了佛祖「苦海化做度人舟」的慈悲心,斷除了佛祖隨機設教的教化作用。

禪師明知材料上有佛祖像,為什麼還能不在意,因為他深知事急從權,能深體佛祖的慈悲之心而懂得變通,不在這些事相上生起分別之心而純任自然,不著人我之相,所以能舍。

網圖

而那位佛教徒,雖然有一顆虔誠的學佛之心,但是卻不懂得變通,仍然住於事相之上而不能深體佛意,以為佛是神聖的,不能被世人所踩踏,是心有分別計較而生諸相的執著之意,仍然處在一個執著計較的心中。

在這種情況下,他將佛像取回家供養,看似是對佛祖的虔誠敬養,實則是與佛祖的慈悲之心南轅北轍,無益於己,無益於眾人,亦無益於佛祖,三方皆輸,看似是偶然,但其實卻完全是他自己不能深體佛祖的慈悲之心,不懂變通的緣故所造成的,他雖虔誠學佛,也只不過是一個照本宣科的木頭人而已。

網圖

在現在這個社會,學習佛法的人雖然很多,但是像這種只會照本宣科的木頭人,卻也有不少,持誦抄經,默守成規,看似做得中規中舉,但其實與佛祖的慈悲世人之心了無其益,這些人,不知道有沒有反思過自己在修行中的所作所為呢?

相關焦點

  • 《學佛三要》:五、慈悲的長養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學佛三要》 印順導師著作  釋貫藏
  • 《學佛三要》:六、慈悲的體驗
    唯有無我,才有慈悲,從身心相依、自他共存、物我互資的緣起正覺中,湧出無我的真情。真智慧與真慈悲,即緣起正覺的內容。 【24】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162 ~ p.165: 慧之究極體相   初習慧學,總是要依最究竟、最圓滿的智能為目標,所以對于慧的真相如何,必先有個概括的了解,否則因果不相稱,即無法達到理想的極果。
  • 南懷瑾的告誡:不要輕易學佛,因為學佛者最易犯這3個毛病
    哪知道,老同學學佛不久,整個人就變得心慵意懶,精神萎靡,一味地抱怨社會,說盡喪氣話。我們和他交談興味索然,感受到的只是他的負面思想。時間長了,有誰願意做他的「情緒垃圾桶」呢。其實,我的這位老同學明顯違背了學佛的初衷。他不懂得自省,也就化解不了負面情緒,是嘴在學佛,心在學魔。
  • 一個人學佛,真的是一家人都有福!
    有時候我們明明知道家人不信佛,卻偏要在他面前做功課,跟他講佛法,對方如果不信就會起煩惱,所以要學會用善巧的方式去修行。很多信佛的人都有個心願,很想讓家人朋友都信佛,得到佛菩薩的保佑。如果周圍的人不信佛,那就從改變自己做起。你以前脾氣壞,就把脾氣修好;你以前不勤勞,就要變勤勞,用利益眾生的心態對待你的家人朋友,他們早晚會信佛,因為你變好了。不少人對信佛的人都說過:「你不是信佛嗎?怎麼還這樣?」
  • 《道德經》:遇事懂得變通,學會小人的手段,是為了更好的做君子
    小人就是為了利益能夠去做任何的事情,或者是輕易的在利益面前妥協,這叫小人。但是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把握好自己心中的標準,凡事也就不需要分的非常的詳細。如果在日常處理事情的過程中,並不考慮實際情況,一定要按照規章來辦,這也不是君子,這叫軸。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有說過,要學會變通才是真正的君子。
  • 六祖慧能持守的肉邊菜精神,一般學佛人做不到
    網圖在這個時候,慧能大師有二個選擇,一個是隨眾生活,隨波逐流,與大家過一樣的生活,吃一樣的飯菜,即使如此,也沒人能指責於他,因為這個時候的慧能大師,雖然是開悟得道了,可是卻還沒有正式的出家做和尚呢另一個選擇就是隨時隨地以佛祖所定的戒律自律,用佛法的境界智慧來饒益自己的修行,絕不做違背佛門戒律的事情,事實證明,六祖慧能大師選擇的是繼續艱難修行的第二條路,在漫長的歲月之中,絕不放鬆對自己的修行要求。
  • 生活處處是道場,在家學佛的八點建議!
    學習佛法,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滿的精神境界,學習佛陀自我完善,智慧洞察萬物,慈悲方便利益眾生的難能可貴的精神。學佛就是學佛做人,學習佛菩薩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學佛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經中指示的方法積德行善,學一點,做一點,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 忍辱因為無畏,慈悲源於懂得
    慈悲源於懂得有一次上完晚殿肚子非常餓,就和一位法師出去吃麵皮,吃完付帳時,一個一直在前臺晃悠的小孩突然神色慌張的往門外走,本來在掏錢包付帳的法師兩手空空的緊隨其後,大聲叫喊讓他停下。我立馬明白過來;他撞見小偷了。幸運的是小男孩剛出門口就撞到了兩個前來就餐的居士,他們聽見法師的喊聲立刻攔下了這個小男孩。
  • 懂得,是一種溫柔的慈悲
    真正的懂得,可遇而不可求漫漫人生,能遇到一個懂自己的人,便是莫大的幸運。懂得,有時很簡單。一個眼神,一句鼓勵,一抹微笑,便在不經意間讀懂了你。這樣的懂得,是溫柔,是慈悲,是琴瑟在御,歲月靜好的美麗。真正的懂得,無需刻意逢迎,只在心靈交匯的一瞬間,寂靜歡喜。它與風月無染,與名利無關。真正的懂得,是心有靈犀的默契,是默默無聞的陪伴,是是源自內心深處的理解與感應。就像藍天對白雲的包容,一朵花對另一朵花的欣賞。
  • 酒肉穿腸過 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我 如同進魔道.
    ——道濟禪師(濟公)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流傳很廣,幾乎成了一般俗人和不真知佛法的學佛人貪口福吃肉的依據。若見學佛人吃素,則說何必執著,"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種觀點混淆了聖凡、性德和修德,是執理廢事的邪見。
  • 佛說:學佛在自心,成佛在淨心
    相傳釋迦牟尼佛曾到了一個叫逝多林的地方,看見地上不是很乾淨,於是立即自己拿起掃帚,準備清掃。這時,佛祖的弟子舍利子大目鍵和大迦葉阿難陀等都聞訊趕了過來,看到佛祖親自掃地,於是大家都紛紛效仿佛祖,一起掃地。掃完後,佛祖和眾弟子便一起來到了食堂,坐了下來。
  • 佛教:慈悲和智慧,衡量學佛境界的兩道標杆,看看您能打幾分?
    這裡多說一句,這兩方面並非是絕對分開的,更不會相互對立,沒有哪一個法門是說我只要智慧決不要慈悲,也沒有說只要慈悲就夠了不需要開智,無非是側重點不同而已,否則就是走偏了。這裡為什麼要用羅漢來做比喻呢?因為小乘的終極果位就是阿羅漢,雖然已經超凡入聖,但是走的卻是偏空的一路,主修智慧,先求自己解脫,慈悲那方面就沒有特別要求了,有緣的拉上一把,無緣不會主動去幫助,極端情況下就可能出現智慧極高但慈悲沒有的特例。
  • 灌籃高手:深體大最後沒要赤木,為什麼?是他截胡了
    灌籃高手好看的程度小編就不多說了,真正喜歡它的應該會明白,這兩天小編又把灌籃高手全國大賽篇漫畫看了一遍,發現了一個問題是之前沒怎麼注意到的,那就是最後為什麼深體大沒有要赤木剛憲呢?深體大是日本非常有名的體育大學,也是赤木剛憲或者說所有高中體育生想上的大學,一天深體大兩位教練來找赤木,說只要在全國大賽奪得八強的成績就讓他進深體大,可大賽開始沒多久,湘北高中就對上了去年的全國冠軍山王工業,他們可是絕對的王者,除了湘北自己的人,現場觀眾幾乎沒有人認為湘北能夠贏山王工業。
  • 早懂得,是一種溫柔的慈悲
    那種感覺,是踏遍千裡山,走遍萬裡路,於茫茫人海中,心靈終於找到了歸宿。是朋友,有著肝膽相照的義氣。是知己,有著惺惺相惜的默契。是愛人,有著默默無聞的陪伴。懂得,是成功時的把盞言歡。懂得,是失意時的真誠慰藉。懂得,是黑暗裡的一道光,是夏日裡的一抹清涼。它如一朵花的幽香,芬芳這個世界的蒼涼。如一弦清音,撫慰世間的浮躁。伯牙死後,子期再無知音,於是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 佛教:佛前「上供」,這3條「禁忌」,不學佛的人也得懂
    但是在佛教的一些信眾的眼中,上香拜佛不僅能夠與佛祖結下佛緣,而且更加的能夠給自己積累無量的功德。俗話說得好:"在享受福氣的時候,還需要我們積極的去修煉福氣。"如果一個人只享受福報,卻經常不做好事,為自己積攢福氣,那麼即便他的福氣來臨,也無法消受。
  • 佛祖慈悲駕船度,離心苦度靠己.脫離之心脫虛無,誰人有緣哪人渡?動山搖法船來.天門打開來審判,是人是魔站出來.
    跪乳不及覺悟身,慈悲永遠報母恩。普度眾生白羽棉,羊是世尊在合母。世尊慈悲羽棉棉,回報眾生脫離苦。就像羊媽暖人間,大慈大悲救苦難。昭告九宇三法界,昭告人間真人出。昭告九九八一天,宇宙諸盤諸父母。睡醒佛祖在度元,度回真靈面聖君。昭告佛祖龍祖億萬佛,億萬菩薩都歸元。頂禮紫光金身正果佛,頂禮三三已出來。陰陽和合成法道,白衣袈裟披身蓋。白羊法出人不露,普救善生彼岸登。紫金花開香四海,弓長老祖人文始。
  • 學佛久了,一定要破除這個學佛相!
    看到別人吃肉,自己吃素,就覺得別人業障重。看到別人破戒,就覺得自己戒律清淨。看到別人在看電視,自己在念經,就覺得精進,別人墮落。總覺得自己很有修行人的樣子。要是有這個想法,是很苦的,越學佛就越苦。只會懂得看到別人的過失,這就是吸收陰氣。這樣子越學佛,越往地獄跑。
  •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濟公活佛
    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濟公活佛           請看好:前句:「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後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 為了成就一個唐僧,而讓一群人承受痛苦,這樣的慈悲不要也罷
    書中的如來佛祖和觀音菩薩,到底是大慈大悲,還是為仙不仁?作為唐僧的親人,到底是應該感到幸運,還是應該感到悲哀?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來逐步揭開《西遊記》書中被掩藏的真相:為了成就一個唐僧,而讓一群人承受痛苦,這樣的慈悲不要也罷!如果殷溫嬌生的不是唐僧,也許很多人的命運都會改變對於《西遊記》中發生的故事,想必在這裡已經不必多說。
  • 學佛要戒菸!| 宣化上人講述
    學佛要戒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