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個社會,學習佛法的人很多,想要精研佛法無上境界的人也不少,而且,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交通出行的方便程度增加,人們可以更加有效率的在網上查找資料和出家尋找適合自己的依止師,參訪有道的前輩高僧大德以提升自己的修為,為將來的無上正等正覺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但是,既然選擇了佛法的修行之路,那麼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就是:在這個修行之路上,必須要隨時隨地都去深體佛祖的慈悲之旨而懂得變通,靈活運用,否則的話,即使持誦的經典再多,拜訪的高僧大德再多,也只不過是一個照本宣科的木頭人而已,鸚鵡學舌,對於將來的覺悟絲毫沒有幫助。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佛祖所說的3藏12部經等所有經典,都只不過是為了度脫有情、利樂眾生,如果做不到《金剛經》中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難免會因為執著於萬物的外相而不懂變通之道,從而錯失了佛祖的慈悲為懷之旨,失去開悟機緣。
中土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中說「無住為本」,為什麼要無住,因為無住才能圓融自在,不著事相,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霽月光風,從此神運自然,與日月同輝,如果有住,那就只能住於事相之上而不得自然之妙,不能見得自性中的那個清淨本來了。
那麼學佛之人要怎麼做才能算是深體佛祖的慈悲之旨而懂得變通呢?下面給大家用一個小故事來加以說明。
有一年夏天,因為暴雨衝擊,將一道河堤的堤壩衝毀,造成了河水暴漲而出行困難,眾人在鋪設應急之道時卻又出現了材料短缺的情況,正在犯難之時,一位外出化緣歸來的禪師見狀立刻便讓眾人去寺廟裡將所有可用之料全部搬來救急。
在這些材料中,不乏有一些雕刻著佛祖、菩薩法像的東西,在堤壩沒有修復之前,每天都在眾人的踩踏之下,有一個虔誠的佛教徒,見佛祖每天都在被眾人踩踏,心中深感不安,於是有一天晚上將一塊雕有佛像的板材偷偷地取回了家中供養。
可奇怪的是,本來是小康之家的他,自從將這個佛像取回家供養之後,各種不如意之事漸有發生,經歷幾次事件,家道竟然日益衰落,讓他百思不得其解。
後來他去寺廟中找禪師請益,禪師為他指出了其中的關鍵,那就是違背了佛祖的慈悲為懷之旨,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雖然學習佛法,但是卻不懂變通,不能深體佛祖的本心,所以即使學習佛法,也只不過是一個照本宣科的木頭人而已。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華嚴經》中說「一切諸佛一法身」,三世諸佛雖多,都只是各隨機緣而度脫眾生,都是以慈悲為懷之心濟世,所以,垂機設教,不會有什麼計較之心,各行方便之巧而已。
在眾人的應急之道中有諸佛菩薩之像,也可以看作是佛祖的慈悲喜舍之示現,是佛祖慈悲心的顯現,為的是眾生的安樂而已,而佛教徒因為不能深體佛祖之心,將佛像取回家供養,看似是一番好意,實際是違背了佛祖的慈悲之旨。
一是將材料取走,勢必會造成出行群眾的出行困難,招致眾人的咒怨,使這些咒怨之氣臨於己身而難以排解,二是失去了佛祖「苦海化做度人舟」的慈悲心,斷除了佛祖隨機設教的教化作用。
禪師明知材料上有佛祖像,為什麼還能不在意,因為他深知事急從權,能深體佛祖的慈悲之心而懂得變通,不在這些事相上生起分別之心而純任自然,不著人我之相,所以能舍。
而那位佛教徒,雖然有一顆虔誠的學佛之心,但是卻不懂得變通,仍然住於事相之上而不能深體佛意,以為佛是神聖的,不能被世人所踩踏,是心有分別計較而生諸相的執著之意,仍然處在一個執著計較的心中。
在這種情況下,他將佛像取回家供養,看似是對佛祖的虔誠敬養,實則是與佛祖的慈悲之心南轅北轍,無益於己,無益於眾人,亦無益於佛祖,三方皆輸,看似是偶然,但其實卻完全是他自己不能深體佛祖的慈悲之心,不懂變通的緣故所造成的,他雖虔誠學佛,也只不過是一個照本宣科的木頭人而已。
在現在這個社會,學習佛法的人雖然很多,但是像這種只會照本宣科的木頭人,卻也有不少,持誦抄經,默守成規,看似做得中規中舉,但其實與佛祖的慈悲世人之心了無其益,這些人,不知道有沒有反思過自己在修行中的所作所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