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三要》:五、慈悲的長養

2021-02-19 人間與佛教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 

印順導師著作  

釋貫藏  敬編 

2019.3.1 

〈七、慈悲為佛法宗本〉

(一)慈悲是人類同有;慈悲的修習,重在擴充、淨化,不為狹隘自我所歪曲  

慈悲心,是人類所同有的,只是不能擴充,不能離開自私與狹隘的立場而已。由於自私,狹隘,與雜染混淆,所以被稱為情愛。

 

古人詠虎詞說:「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慈愛實為有情所共有的,殘忍的老虎,也還是如此。 

所以慈悲的修習,重在怎樣的擴充他,淨化他,不為狹隘自我情見所歪曲。所以慈悲的修習,稱為長養,如培養根孽【20】,使他成長一樣。 

(二)長養慈悲心,略有二大法門(偏約世俗說,緣世俗相而生起) 

據古代聖者的傳授,長養慈悲心,略有二大法門。

※還只是擴充自我的情愛,雖能長養慈悲,而不能淨化完成 

一、自他互易觀:淺顯些說:這是設身處地,假使自己是對方,而對方是自己,那應該怎樣?對於這一件事,應怎樣的處理? 

誰都知道,人是沒有不愛自己的,沒有不為自己盡心的。我如此,他人也是如此。如以自己的自愛而推度他人,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把他人看作自己去著想,慈悲的心情,自然會油然的生起來。 

 

《法句》說:「眾生皆畏死,無不懼刀杖,以己度他情,勿殺勿行杖」。這與儒家的恕道一致,但還只是擴充自我的情愛,雖能長養慈悲,而不能淨化完成。

二、親怨平等觀:除自愛而外,最親愛的,最關切的,沒有比自己的父母、夫妻、兒女了。最難以生起慈悲心的,再沒有比怨恨、仇敵了。為了長養慈悲心的容易修習,不妨從親而疏而怨,次第的擴充。

一切人──眾生,可分為三類:親、中、怨。這三者,或還可以分成幾級。 

先對自己所親愛的家屬,知遇的朋友,觀察他的苦痛而想解除他,見他的沒有福樂而想給予他。修習到:親人的苦樂,如自己的苦樂一樣,深刻的印入自心,而時刻想使他離苦得樂。 

再推廣到中人,即與我無恩無怨的。仔細觀察,這實在都是於我有恩的;特別是無始以來,誰不是我的父母,師長?

對於中人的苦樂,關切而生起慈心,悲心,修習到如對自己的恩人親愛的家人一樣。 

如能於中人而起慈悲心,即可擴大到怨敵。 

怨敵,雖一度為我的怨敵,或者現在還處於怨敵的地位,但過去不也曾對我有恩嗎?為什麼專門記著怨恨而忘記恩愛呢! 

而且,他的所以為怨為敵,不是眾生的生性非如此不可,而只是受了邪見的鼓弄,受了物慾的誘惑,為煩惱所驅迫而不得自在。眼見他為非作惡,愚昧無知,應該憐憫他,容恕他,救濟他,怎能因自己小小的怨害而瞋他恨他?

 

而且,親與怨,也並無一定。如對於親人,不以正法,不以慈愛相感召,就會變成怨敵。對於怨敵,如能以正法的光明,慈悲的真情感召,便能化為親愛。那為什麼不對怨敵而起慈悲心,不為他設想而使離苦得樂呢!

 

(2)慈心普遍到一切,才是佛法中的慈悲(還是偏約世俗說) 

以種種的觀察,次第推廣,達到能於怨敵起慈悲心,即是怨親平等觀的成就,慈心普遍到一切,這才是佛法中的慈悲。【21】

慈悲,應長養他,擴充他;上面所說的法門,是最易生起慈悲的修法。 

 

【注釋】

 

【20】【孽nie4】16 .通「櫱」。分枝;幼芽。(《漢語大詞典(四)》p.252) 

【21】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p.56: 

〔1〕慈、悲、喜、舍三昧的修習,達到遍一切眾生而起,所以名為無量,與儒者的仁心普洽,浩然之氣充塞於天地之間相近。但這還是世間的、共一般的道德,偉大的而不是究竟的; 

〔2〕偉大而究竟的無量三昧,要通過無我的解脫道,才能有忘我為人的最高道德。

往期閱讀

追憶人間導師

《成佛之道》講座

《佛法概論》筆記分享

(目錄連接)

《學佛三要》

一、學佛之根本意趣

1、人生所為何事

2、我在宇宙之間

3、學佛是人生向上事

4、學佛的切要行解

二、生生不已之流

1、有情為本

2、有情為繼往開來的瀑流

3、有情為即心色而非心色的存在

4、前生與後世

5、流轉者誰

6、生命的光光之網

7、生命的愛悅與悲哀

三、心為一切法的主導者

1、一切法與心簡說

2、心為一切法的要因

3、心能影響報體之實例

4、心為行為善惡之決定者

5、從禪定說明心對根身之主宰力

6、心對身外事物的影響

7、結說

四、學佛三要

1、信願.慈悲.智慧

2、儒.耶.佛

3、入門.登堂.入室

五、信心及其修學

1、信心的必要

2、正信與迷信

3、順信與淨信

4、信忍信求與證信

5、正常道與方便道

六、菩提心的修習次第

1、菩提心是大乘法種

2、菩提心的類別

3、菩提心之本在慈悲

4、菩提心修習的前提

5、修習菩提心的所依

6、菩提心的正修

7、菩提心的成就

8、菩提心的次第進修

七、慈悲為佛法宗本

1、佛法以慈悲為本

2、慈悲的根源

3、慈悲與仁愛的比較

4、慈悲心與慈悲行

5、慈悲的長養

6、慈悲的體驗

八、自利與利他

九、慧學概說

十、解脫者之境界

十一、佛教之涅槃觀

相關焦點

  • 《學佛三要》:六、慈悲的體驗
    敬編 2019.3.1 〈七、慈悲為佛法宗本〉(一) 慈悲與智慧,並非相反;智慧的體證,也就是慈悲的體現       上面所說的長養慈悲,都還是偏約世俗說。 唯有無我,才有慈悲,從身心相依、自他共存、物我互資的緣起正覺中,湧出無我的真情。真智慧與真慈悲,即緣起正覺的內容。 【24】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162 ~ p.165: 慧之究極體相   初習慧學,總是要依最究竟、最圓滿的智能為目標,所以對于慧的真相如何,必先有個概括的了解,否則因果不相稱,即無法達到理想的極果。
  • 學佛要深體佛祖的慈悲而懂得變通,不要只做一個照本宣科的木頭人
    網圖但是,既然選擇了佛法的修行之路,那麼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就是:在這個修行之路上,必須要隨時隨地都去深體佛祖的慈悲之旨而懂得變通,靈活運用,否則的話,即使持誦的經典再多,拜訪的高僧大德再多那麼學佛之人要怎麼做才能算是深體佛祖的慈悲之旨而懂得變通呢?下面給大家用一個小故事來加以說明。
  • 學佛,為什麼要三皈五戒?
    學佛,為什麼要三皈五戒呢?因為只有受持了三皈五戒成為佛門居士了,才能算是真正的佛門弟子。不然就算是對佛教再虔誠的人,在受三皈依之前,還只能是對佛教有信崇的人,不能算是佛弟子,在求受五戒、依戒修持之前,只是信眾、尚非居家之修學之士。
  • 佛教:慈悲和智慧,衡量學佛境界的兩道標杆,看看您能打幾分?
    而學佛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慈悲和智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悲智雙輪」,當這兩方面都修到圓滿之後,其實也就是成佛了。而根據這兩個指標,我們就可以把學佛的境界分為了四種——最上悲智雙滿就是佛果,而最下悲智雙無,自然就只有去三途也就是三惡道了。
  • 為什麼要禮拜慈悲金剛寶懺?功德意義何在?
    學佛行人若能依此懺文虔誠禮拜、慚愧懺悔,並檢討改過,以慈悲、智慧的法水洗淨愆尤,必得佛陀慈光加被,自然業障消除,善根增長,身心清淨,平安吉祥。本來拜懺之前,應該跟大家講三天懺法,因為拜懺是一個儀軌,我們當然要懂得,而更重要的是,要明白拜懺的意義;「懺」是懺前愆,對於過去所作的錯事感到慚愧、羞恥;而「悔」是發誓以後不再犯,即「不二過」的意思。
  • 生活處處是道場,在家學佛的八點建議!
    1、學佛就是學佛做人慈悲待人,智慧做事佛教是適應救度一切人的智慧與慈悲之法。如果把它理解為某一種或某幾種陳舊的教條模式都是錯誤的。學習佛法,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滿的精神境界,學習佛陀自我完善,智慧洞察萬物,慈悲方便利益眾生的難能可貴的精神。學佛就是學佛做人,學習佛菩薩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學佛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經中指示的方法積德行善,學一點,做一點,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 在家菩薩戒每一條戒文都是慈悲與智慧的結晶【在家菩薩戒手冊】
    在家菩薩戒每一條戒文都是慈悲與智慧的結晶,此列慈悲方面,乃強調「慈」濟「悲」田方面。《果報》一、不看病人,失慈心的大益,失悲敬二田,自有病苦,亦無人看;能看,則成就第一福田。二、若生人中,慳財餘報,生生貧窮;慳法餘報,世世愚鈍;當知不慳,即是無貪,善根所攝。
  • 一個人學佛,真的是一家人都有福!
    信佛後心中有佛,懂得謙虛、懂得懺悔、懂得要去改正,這點就比不信佛前強。」所有的佛弟子都有七情六慾,都有自己的煩惱和習氣,畢竟還不是菩薩,不是佛,怎麼可能沒有情緒呢?怎麼可能不犯錯呢?連出家師父也經常會有情緒,更不要說弟子們了。如果皈依之後馬上變得和佛菩薩一樣境界了,那學佛也太簡單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與佛有緣,差別只是佛緣是否成熟。
  • 佛教徒食素:學佛是否必須吃素嗎?這是一項爭論不休的問題!
    佛教徒食素:學佛是否必須吃素嗎?這是一項爭論不休的問題!學佛是否必須吃素嗎?這是一項爭論不休的問題。正反兩面的持論者,各有見地,互不相服。那麼,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陀又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今天的人又該如何看待源自古印度的這一信仰與飲食的抉擇問題呢?
  • 當別人知道我學佛後……
    04其實呢…… 學佛,並不意味著馬上要吃素。即便是已經皈依、受持了五戒,也有「三淨肉」的開許。只有漢地的出家人,及受持菩薩戒的佛弟子,才須嚴格地不食肉。05其實呢…… 一個人開始學佛,是因為認識到自己煩惱重重、缺乏智慧慈悲,引發身心的種種痛苦,於是開始學習智慧,嘗試改善生命狀態。在此過程中,難免還是會有被不良習氣戰勝的時候。
  • 佛教:學佛之人,身上出現這三大徵兆,說明走對了路!
    假如你學佛之後,身上出現這三個徵兆,那麼隨喜讚嘆,你走對了路!其一,不生貪著心,追求覺悟。佛法不是魔法,能讓人「變出」自己想要的東西,學佛也不是求神通,讓你在不如意時心想事成。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弘法四十九年,他的一切言傳身教,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 學佛,你要吃素嗎?
    人們在不知不覺、習以為常的肉食習慣打磨下,漸漸將本具的道德良心、人倫規範拋置腦後,在以文雅的格調、撲鼻的調料、飲食文化的招牌、營養的需要等藉口包裹起一堆堆眾生血肉的同時,也將人性的慈悲、光明徹底扭曲覆藏起來。若從實說來,人類面臨的許多生存問題以及道德困境,其實都與殺害眾生、飲血啖肉這一生活習俗密切相關。
  • 學佛——六時吉祥、法喜充滿
    (三),時解脫,阿羅漢於得好衣、好食、好臥具、好處所、好說法、好同學之時(六時),可入定得解脫。六時吉祥:學佛之事乃大丈夫行為,存天地之正氣,行世間之善事,得人間之福報,故曰:「六時吉祥」。及無時無刻不處于吉祥之中,得宇宙的正能量,時時刻刻身心於「法喜充滿」,身心安然。
  • 淨空法師:為什麼要學佛,學佛就是把真我找回來,把假我放下
    學佛,學佛的目的在哪裡?為什麼要學佛?學佛就是把真我找回來,把假我放下,這真學佛。  由此可知,學佛的人很多,真學佛的人不多,為什麼?他還是執著有個我,把假我當作真我,這不是學佛。不是學佛叫什麼?李老師有一句話說,叫消遣,沒事幹,拿著佛法來消遣,這李老師說的。消遣佛法固然是有過失,也有好處,為什麼?阿賴耶裡頭落下佛的種子,這是個好種子。這個種子,將來幫助你修行證果。
  • 孝順父母是學佛人的根本 要勸父母信受佛法
    長養之恩彌於普天。憐愍之德廣大無比。世間所高莫過山嶽。悲母之恩逾於須彌。世間之重大地為先。悲母之恩亦過於彼。若有男女背恩不順。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發惡言子即隨墮。或在地獄餓鬼畜生。世間之疾莫過猛風。怨念之徵復速於彼。一切如來金剛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護。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順無違。諸天護念福樂無盡。如是男女即名尊貴天人種類。或是菩薩為度眾生。現為男女饒益父母。若善男子善女人。為報母恩經於一劫。
  • 戒律裡是說不能養貓狗一切畜獸,但佛並沒說不能向畜生行布施救護
    現在有一些學佛的人說,戒律裡面有規定,學佛的人不能養貓狗,不能養寵物,所以見到那些流浪貓、流浪狗之類的,也不能給它們飯吃,更不能收留它們,甚至見到它們還要把它們趕走!還有人說不能與三惡道的眾生結緣,跟三惡道的眾生結緣,這些眾生會把我們也拉下水,障礙我們修行,所以也不能和畜生結緣!
  • 一則寓意深刻的故事,闡明了學佛念佛要活學活用,學佛不能不知道
    得救後的明心下船後,心裡憤憤不平,覺得佛菩薩不慈悲,自己一心念佛菩薩的名號,竟然還遭難。正在這個時候,菩薩突然顯現了。明心就用質問的口氣對菩薩說道:菩薩!你怎麼說話不算話?菩薩反問道:我哪裡說話不算話了?明心接著說道:你說的念你的名號可以逢兇化吉,遇難呈祥,而我在船上拿著念珠念著你的名號,卻被大浪掀翻到了江裡,差點被淹死命喪黃泉!
  • 學佛後一切都會變好,這是真的嗎?
    以忍辱為例,如果方法沒用對,只偏重了克制隱忍,沒有以智慧看待往昔因緣、看淡榮辱得失,沒有以慈悲觀察對方深陷無明之苦,忍到一定限度,瞋心還是會像火山一樣伺機噴發的。所以要承認,同樣在學佛,但每個人還是有差異的。
  • 學佛人一定要知道!
    佛法是關於心法的,是告訴你如何用自己學到的心法去看待事物的本質,如果你對一個人很討厭,但是也要教對方如何豁達,這樣的文章是教人盲目克制,忍耐,如果積壓負面情緒,還能克制自己多久?一篇真正的佛法文章應該教會人們自己去看待事物。現在卻有很多所謂的文章即讓人看不懂,又非常無法理解,寫文章的小編寫著別人的修行感悟,給別人講別人的感悟。
  • 1190、釋昌隆師父讚嘆若水師兄慈悲救渡眾生的修行之路 學佛路上用真心念佛、發願、弘揚佛法
    阿彌陀佛,上善若水懇請佛菩薩及天龍護法親臨道場慈悲加持何巧、110歲宋正明、杜光明三位老菩薩放下萬緣,全身心投入念佛,蒙佛放光攝受,壽命未到病速好,壽命以到,速速往生極樂世界,我願以此念佛等一切福慧雙修的功德回向給三位菩薩全家及歷代宗親殺生債主墮胎嬰靈,希望您們不要怨怨相報,解怨釋結,大家念佛蒙佛加持往生極樂世界吧,互相原諒吧,怨怨相報何時了,不念佛沒有出路呀,望群裡大德善知識們念佛給何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