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
印順導師著作
釋貫藏 敬編
2019.3.1
〈七、慈悲為佛法宗本〉
(一)慈悲是人類同有;慈悲的修習,重在擴充、淨化,不為狹隘自我所歪曲
慈悲心,是人類所同有的,只是不能擴充,不能離開自私與狹隘的立場而已。由於自私,狹隘,與雜染混淆,所以被稱為情愛。
古人詠虎詞說:「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慈愛實為有情所共有的,殘忍的老虎,也還是如此。
所以慈悲的修習,重在怎樣的擴充他,淨化他,不為狹隘自我情見所歪曲。所以慈悲的修習,稱為長養,如培養根孽【20】,使他成長一樣。
(二)長養慈悲心,略有二大法門(偏約世俗說,緣世俗相而生起)
據古代聖者的傳授,長養慈悲心,略有二大法門。
※還只是擴充自我的情愛,雖能長養慈悲,而不能淨化完成
一、自他互易觀:淺顯些說:這是設身處地,假使自己是對方,而對方是自己,那應該怎樣?對於這一件事,應怎樣的處理?
誰都知道,人是沒有不愛自己的,沒有不為自己盡心的。我如此,他人也是如此。如以自己的自愛而推度他人,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把他人看作自己去著想,慈悲的心情,自然會油然的生起來。
《法句》說:「眾生皆畏死,無不懼刀杖,以己度他情,勿殺勿行杖」。這與儒家的恕道一致,但還只是擴充自我的情愛,雖能長養慈悲,而不能淨化完成。
二、親怨平等觀:除自愛而外,最親愛的,最關切的,沒有比自己的父母、夫妻、兒女了。最難以生起慈悲心的,再沒有比怨恨、仇敵了。為了長養慈悲心的容易修習,不妨從親而疏而怨,次第的擴充。
一切人──眾生,可分為三類:親、中、怨。這三者,或還可以分成幾級。
先對自己所親愛的家屬,知遇的朋友,觀察他的苦痛而想解除他,見他的沒有福樂而想給予他。修習到:親人的苦樂,如自己的苦樂一樣,深刻的印入自心,而時刻想使他離苦得樂。
再推廣到中人,即與我無恩無怨的。仔細觀察,這實在都是於我有恩的;特別是無始以來,誰不是我的父母,師長?
對於中人的苦樂,關切而生起慈心,悲心,修習到如對自己的恩人親愛的家人一樣。
如能於中人而起慈悲心,即可擴大到怨敵。
怨敵,雖一度為我的怨敵,或者現在還處於怨敵的地位,但過去不也曾對我有恩嗎?為什麼專門記著怨恨而忘記恩愛呢!
而且,他的所以為怨為敵,不是眾生的生性非如此不可,而只是受了邪見的鼓弄,受了物慾的誘惑,為煩惱所驅迫而不得自在。眼見他為非作惡,愚昧無知,應該憐憫他,容恕他,救濟他,怎能因自己小小的怨害而瞋他恨他?
而且,親與怨,也並無一定。如對於親人,不以正法,不以慈愛相感召,就會變成怨敵。對於怨敵,如能以正法的光明,慈悲的真情感召,便能化為親愛。那為什麼不對怨敵而起慈悲心,不為他設想而使離苦得樂呢!
(2)慈心普遍到一切,才是佛法中的慈悲(還是偏約世俗說)
以種種的觀察,次第推廣,達到能於怨敵起慈悲心,即是怨親平等觀的成就,慈心普遍到一切,這才是佛法中的慈悲。【21】
慈悲,應長養他,擴充他;上面所說的法門,是最易生起慈悲的修法。
【注釋】
【20】【孽nie4】16 .通「櫱」。分枝;幼芽。(《漢語大詞典(四)》p.252)
【21】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p.56:
〔1〕慈、悲、喜、舍三昧的修習,達到遍一切眾生而起,所以名為無量,與儒者的仁心普洽,浩然之氣充塞於天地之間相近。但這還是世間的、共一般的道德,偉大的而不是究竟的;
〔2〕偉大而究竟的無量三昧,要通過無我的解脫道,才能有忘我為人的最高道德。
【往期閱讀】
追憶人間導師
《成佛之道》講座
《佛法概論》筆記分享
(目錄連接)
《學佛三要》
一、學佛之根本意趣
1、人生所為何事
2、我在宇宙之間
3、學佛是人生向上事
4、學佛的切要行解
二、生生不已之流
1、有情為本
2、有情為繼往開來的瀑流
3、有情為即心色而非心色的存在
4、前生與後世
5、流轉者誰
6、生命的光光之網
7、生命的愛悅與悲哀
三、心為一切法的主導者
1、一切法與心簡說
2、心為一切法的要因
3、心能影響報體之實例
4、心為行為善惡之決定者
5、從禪定說明心對根身之主宰力
6、心對身外事物的影響
7、結說
四、學佛三要
1、信願.慈悲.智慧
2、儒.耶.佛
3、入門.登堂.入室
五、信心及其修學
1、信心的必要
2、正信與迷信
3、順信與淨信
4、信忍信求與證信
5、正常道與方便道
六、菩提心的修習次第
1、菩提心是大乘法種
2、菩提心的類別
3、菩提心之本在慈悲
4、菩提心修習的前提
5、修習菩提心的所依
6、菩提心的正修
7、菩提心的成就
8、菩提心的次第進修
七、慈悲為佛法宗本
1、佛法以慈悲為本
2、慈悲的根源
3、慈悲與仁愛的比較
4、慈悲心與慈悲行
5、慈悲的長養
6、慈悲的體驗
八、自利與利他
九、慧學概說
十、解脫者之境界
十一、佛教之涅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