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講: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如今,學佛的門檻越來越低,我也漸漸發現身邊相熟的人開始學佛,終日參禪悟道,不亦樂乎。
小區一位老同學去年做生意失敗,變得灰心喪氣,將自己整日關在屋子裡面睡大覺,什麼都不肯幹。起初的時候,我和很多同學都相約去看他,安慰他,開導他。
但是,半年過後,我們再也沒人去過他家了。他的妻子是一名佛教徒,為了激勵他振作起來,建議他學佛修行。
哪知道,老同學學佛不久,整個人就變得心慵意懶,精神萎靡,一味地抱怨社會,說盡喪氣話。
我們和他交談興味索然,感受到的只是他的負面思想。時間長了,有誰願意做他的「情緒垃圾桶」呢。
其實,我的這位老同學明顯違背了學佛的初衷。他不懂得自省,也就化解不了負面情緒,是嘴在學佛,心在學魔。
老同學的境遇,讓我不禁想起佛學大師南懷瑾的告誡:別輕易學佛,學佛最易犯的3個毛病,有一個你就廢了。
01執:拘泥形式,不知變通
佛說: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執於一念,將受困於一念;一念放下,會自在於心間。
有時候執念蒙住了我們的眼睛,看不見自己的需求。越是得不到,越是覺得美好;越是得不到,越是不甘心,一味的想要結果。這種執念讓人生魔,抓住不放只會傷了自己。
南懷瑾對此也曾說:「正確的執著是通往成功的階梯,錯誤的執著則是一條沒有出路的死胡同。學佛本是一件大好事,只是別過了頭,不要太執著了。」
關於這點,先與大家分享我在朋友圈看到的一個《救救老公》的求救帖子:
一位名叫 「伊人淚滿面」的網友發帖訴苦說,她的老公完全沉溺於學佛,一天到晚什麼事情都不幹,光知道躺床上看網頁,微信群也都是諸如放生群、不吃不喝群、悲天憫人群等等。老公經常半夜三更起來念經打坐,不和孩子說話,也不跟親朋好友聯繫,對家裡的大情小事更是不管不問,只是嘴裡反覆念叨,幻想解脫,去西方極樂世界,沉醉於生死輪迴。
孔子在《論語》中有言:凡事皆有度,過猶不及。意思是說一旦過了「度」,事情就不對了,好事變成壞事。
這位網友的老公學佛本來是一件好事,可他沒有把握好「度」, 欲望過度膨脹,內心過於執念,結果給他的家人帶來了困擾。
我們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行動,學佛也是如此。參禪修行的途徑有多種,我們應採取因人而異、因事而異的方法來修行。
如果僅僅拘泥於表面形式,不知變通,就會讓自己誤入歧途,利令智昏而物極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