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久了,一定要破除這個學佛相!

2021-02-23 大慧集

學佛久了,最怕的就是起傲慢心。看到別人吃肉,自己吃素,就覺得別人業障重。看到別人破戒,就覺得自己戒律清淨。看到別人在看電視,自己在念經,就覺得精進,別人墮落。總覺得自己很有修行人的樣子。要是有這個想法,是很苦的,越學佛就越苦。只會懂得看到別人的過失,這就是吸收陰氣。這樣子越學佛,越往地獄跑。


比如做善事,不要覺得,我在做善事,別人沒有做善事,我有善根懂得積累陰德,別人沒有善根。不要有這個想法。也不要覺得,我帶領大家做善事,我功德最大。如果有這個心態,會很苦,越做善事,越苦。

大願法師講到有個老和尚,建了一座廟。在往生前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人抬著他去做官。法師就知道,這個做官,就是當土地神去了。因為他執著自己的善事,沒有辦法得到解脫。做善事的人,要學習虛雲老和尚,見了一個廟,就走了,交給弟子管理,坦坦蕩蕩。 自己又去雲遊,去其他地方建寺。這樣才會心中沒有掛礙。否則,越做善事,越有障礙。那可是苦了。



還有「功德」的說法。功德只能來讚嘆別人,而不要拿來讚嘆自己。佛開示各種善事和產生的功德,都是為了讚嘆別人,讓別人對善事產生信心。而不是用來讚美自己的。達摩來到東土,梁武帝問他,我是否有功德,梁武帝做了很多善事,但他還是執著自己的善事,一執著善事。達摩就跟他說,沒有功德。所以我們做善事,不能做自己有功德想,只能做消業障想。

學佛久了,一定要破除這個學佛相。我們講眾生惡業越來越重,這個眾生,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如果自己不學佛,自己的惡業會越來越重。所以說,要記得,做善事,就當做理所當然的,本來如此的。人活在這世界上,本來就應該做善事,當做本分事想。這樣修行才能進步。

做善事也好,尤其要有本分的心,做壞事會導致痛苦。執著自己做善事,執著自己功德大,也一樣很痛苦。許多人沒有學佛,不知道功德,做事就是理所當然,就是天性,這樣子的人,就最快樂。所以,千萬不要在「功德」上下功夫,互相對比,這樣障礙修行。  

2016-08-22 佛語禪珠

為什麼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太多的人就說:無情物能成佛嗎?這個就是卡在自己的能所的觀念。

當我們的心迷了的時候,我們很清楚的,能緣的心、所緣的境界是歷歷清楚的,這個是桌子、這個是經本、這個是牆壁、這個是燈光、這個是佛像、這個是鳳梨、這個是飲料、這個是袈裟、這個是冷氣。當我們活著的時候,迷了的時候,我們對外面的相安立一個名詞,堅固的執著這個名相是實在的,我們的生命就完全被限制住,限制住在某一種觀念裡面。

好了!我們現在慢慢了解,桌子,桌子空;花,花空;佛像,佛像空;牆壁,牆壁空,慢慢了解了這一念的,所有的法性;外面的相叫做法性,本來就空;而我們的眾生,內在裡面叫做覺性,也是空,不可得,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執著,我執、法執、空執,統統不存在;當我們除掉我執、法執、空執的時候,會發現內空跟外空是平等的,相的法性本空,覺性也空,內空、外空、第一義大空,沒有所謂內空,沒有所謂外空,沒有所謂法性空,沒有所謂覺性空,這個時候融入第一義大空,絕對的空,這個時候,叫做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是因為這個修行人開悟、大悟了,就像如佛一般,那麼所有的外在的世界其實不存在,不存在,它只是緣起,它只是緣起,只是如幻,只是緣起,只是如幻,他的心境改變的時候,這些所有的相都不能動搖到如來。所以說:情跟無情,同圓種智。

而不是說:那一棵樹或者一顆石頭可以成佛;而不是說那個桌子可以成佛,是成佛以後,那個成佛的聖人裡外平等,山河大地;你聽過一句話嗎?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就是叫做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若人識得心,如果你能夠了解真如本性,沒有山河大地,山河大地盡不可得。

……

所以,當一個大悟的人,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山河大地,心性融入一切的時候,就是那一句: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簡單講:所有的法界都是我們的真如自性,所以,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宇宙離不開地水火風空見識,地水火風空見識,因為業力的不同,所感召的色身不一樣,其實是同一個本體。

同一個本體,今天你所看到的,種種的大象、獅子、餓鬼、天人,這個就是因為能量轉換了,真如的本性的能量轉換了,由惡業卡住了,跳脫不出來。所以當一個證悟到究竟的時候,我們就會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諸法,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器世間,你照見法界空,那麼就是器世間不可得;器世間不可得,銷融的時候就消歸自性,念念消歸自性。所以知道萬法同是心性所顯現、影現出來的,沒有實體可得。記得!見相二分沒有實體可得,都是自體分。

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怎麼解呢?很簡單。若大悟,當一個人大徹悟的時候,心境本一如,就是內四大跟外四大平等,心跟境還是平等。什麼叫做內四大,站在相上來講是平等的,當一個人成佛的時候,他可以把這個外面的境界,如同涵蓋到自己清淨的自性一樣。

所以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是因為這個人成佛,能夠轉識成智,能夠轉境為心,所以心境一如,才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是這個成就無上菩提的人,才能這樣講。就是說:我成佛了,外面的山河大地、這些樹木,都是我清淨心所影現出來的,所以它們也不離開我的佛性。是作如是解,而不是說樹木可以成佛。是因為有情的眾生成佛,能夠轉外面的物質世界為自己的清淨心性所包容。所以,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是因為我們大徹大悟,轉有情的識變成大智,而這個大智,等同虛空,這個虛空就包容情跟無情,這樣叫做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內四大跟外四大其實是平等一如的。所以,我們內跟外,是眾生在分的,就佛來講,大地的眾生,包括山河大地、草木、一草一木,佛陀都不忍心去傷害它,佛陀絕對不會無緣無故地去傷害這個草木的,因為他知道,外四大是清淨心所影現出來的世界,也是包容在他心境裡面,動一個嗔恨心的念頭去把那棵樹砍掉,也會傷害自己的清淨心。





相關焦點

  • 金剛智慧,學佛一定要知道,什麼是斷滅相
    在金剛經裡面,佛告訴須菩提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不能說斷滅相。佛為什麼要特意提醒須菩提這件事呢?因為在之前,佛告訴須菩提,不能憑藉佛具足的色相來見到如來,因為如果具足了色相就是如來的話,那麼轉輪法王就是如來。
  • 在家學佛一定要注意這些禁忌!(切記)
    在家學佛也是行菩薩道家庭就是道場,你的家人就是你第一個得度的對象,你真正修得好,你的家人怎麼不歡喜?怎麼不佩服?得真幹!把經上所講的全都做出來,自然就感動一家人,一家感動,肯定就感動你的鄰居,鄰裡鄉黨,這叫真正行菩薩道。
  • 學佛出現這些狀態,要好好想想了,學佛容易做人難
    佛法不離世間法,學佛容易做人難,學佛先要學做人。有很多同修學佛多年,不僅沒有變得輕鬆愉快,反而活得更累了,這是咋回事呢!本來是想求解脫的,然而什麼都沒放下,不僅沒有解脫,反而更束縛了。學佛人常講的一句話:遇到事情,不要去執著、一定要隨緣。先不說別人,自己能做到嗎。
  • 佛教:這2部佛經,學佛的人,一生一定要讀一遍!
    佛經上萬卷,是否都要讀完,才能真正讓自己覺悟呢?事實並非如此。只要一個人,能依照佛經中說的去做,就能達到修行的目的。佛教中有無數的佛經,到底該讀哪一部好呢?作為學佛的人來說,這2部佛經,一生一定要讀一遍!
  • 學佛,你要吃素嗎?
    我們就是凡夫中的凡夫,在輪迴中肯定要作成千上萬次的旁生,而且還是食肉的旁生。佛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吃肉的人下一世會變成獅子、老虎、豹子等肉食動物。用邏輯推理也能成立這個說法。假如墮落為旁生,食物只有兩大類:肉類和蔬果類。那時,因為我們濃厚的吃肉習氣(習氣是非常厲害的),就會作肉食動物,為了填飽自己的肚子就會去殺害生命。
  • 學佛人一定要懂,不然,損失很大
    還別說,這一點很重要,尤其對於一些學佛之人來講,千萬要注意,不懂這個損失會很大,別不信。01 何謂回向首先我們需要弄明白的是,佛門所言的「回向」,究竟是為何物?通過這種方式,學佛之人可以確保自己所積攢的功德不會輕易流失,能夠朝好的方向做功。過去我曾翻閱東晉慧遠大師所著的《大乘義章》時,發現在佛門一般把「回向」行為分為三種。即「菩提回向、眾生回向、實際回向」。
  • 八關齋戒獲得的功德利益太多,學佛的人一定要受持
    受持八關齋戒,時間雖然很短,但是功德利益殊勝,所以在家居士,歡喜學佛,望求功德的人士都應該受持八關齋戒。有許多善男人,善女人都受持了八關齋戒,還有更多的善人也在準備受持八關齋戒,但對八關齋戒的功德利益不太明白,而具體功德利益我們可以從下面的經文上面找尋。《優婆塞戒經》卷五中講到:受八戒者,除五逆罪,除一切罪,悉皆消滅。學佛人都清楚五逆罪,要墮無間地獄的。
  • 學佛從哪裡學起?學佛人必看!
    1 、學佛一定是愈學愈歡喜,所謂法喜充滿、破迷開悟、離苦得樂!2 、迷惑、煩惱、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這總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點,一個月比一個月好。能夠做到一個月比一個月好,那我就很恭喜你。為什麼?你的功夫得力了,非常得力。3 、如果你說你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好,那我就可以說,你這一生決定成佛,沒話說,決定成佛。
  • 淨空法師:為什麼要學佛,學佛就是把真我找回來,把假我放下
    一切萬法,法有事有理,事是事相,世間法,出世間法,把一切法都包括盡了。這一切法到底是一回什麼事?佛法要問的是法的真相,真相就是理,一切法的真相是什麼?《金剛經》上講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佛在經上的一首偈子。  什麼叫「有為法」?有生有滅。諸位想想,一切法裡頭哪一法沒有生滅?
  • 南懷瑾的告誡:保證學佛不偏離正確的軌道,這三者缺一不可
    許多人剛開始學佛時,都很難遇到名師,遇到一些偏法也無法分辨,這無疑會讓自己在學佛的路上誤入歧途,不僅不能修得正果,甚至還可能走火入魔,墜入魔道。對於學佛時可能出現的這類問題,著名佛學、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提出了他的解決方法。他認為一個人走在一條陌生的路上時,要讓自己不迷路,就要記住路上的一個個標點,這樣每到達一個點時,就能知道自己走的路是對的。
  • 南懷瑾老師:初步學佛要以《普賢行願品》的教導為基礎
    《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稽首已到於彼岸,稽首能度諸世間,稽首永離生死道」,只有成了佛才是真正到彼岸,才跳出這個世界,才真正永遠了生死。你們可能以為了了生死就不來這個世界了,錯了。因為佛了了生死,個個都到這個世界來度眾生,已經不畏生死了,不受生死所拘束,來去自如。你覺得怕了這個世界,想了生死就不來了,這是外道之見,何況自己還不能了生死。
  • 學佛與不學佛的差別,死亡的那一刻會特別明顯
    真正的學佛人從來都不在「相」上下功夫,他們的穿著與普通人無異,他們也會了解這凡塵發生的點點滴滴,他們也會有自己的愛好,他們會把自己「埋」在人堆兒裡,與周圍人「打成一片」。 佛教的生命觀,絕不是人死如燈滅,而是認為生命是有延續性的,而其中的關鍵便是神識的延續。
  • 學佛,並不是求佛保佑
    你這是學佛麼?一個人什麼事都沒做,就去佛前跪拜,就讓佛給你平安,給你保佑,你這是求佛麼?你這是學佛麼?學佛求佛,其實是在佛前懺悔,改正自己的缺點,改掉自己惡的想法,真心悔過,從新做人,讓自己能按照佛的思想去想去做,卻踐行正信,去好好做人,是自求多福,只有這樣,自助而後天助,自助而後人助,自助而後佛助,心中的自性之佛有了,也就成佛了。
  • 當別人知道我學佛後……
    不知道您是否觀察到這樣一個現象:很多人皈依、學佛後都有意無意地避免公開這個事實並不是因為對佛法沒信心而是一旦周圍親友得知此事隨之而來的誤解和擔心有些令人招架不住01其實呢…… 佛教不提倡佔相、07其實呢…… 學佛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內心的蒙昧和煩惱。躲進深山適合某些人的某個修行階段,但未必適合所有人的情況。
  • 佛教:學佛的人,這部佛經,今生一定要讀一次!
    真正修行,想要學佛,就要依照佛說的話去修。佛說的話,充滿著無限的奧義。雖然如此,一切奧義,仍然離不開它的核心——修心。那麼如何修心?就要看佛經,讓自己依照佛經的內涵,去如實修行。佛經三藏,有上萬卷,每一卷都是讓人達到徹底清淨,究竟圓滿。作為修行的人來說,是否真的要通讀三藏,讓自己智慧如海呢?其實並非如此。
  • 《學佛三要》:五、慈悲的長養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學佛三要》 印順導師著作  釋貫藏
  • 《學佛三要》:六、慈悲的體驗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學佛三要》 印順導師著作  釋貫藏
  • 人無欲則剛,人無欲則明,學佛修行必讀的八句智慧經
    人無欲則剛,人無欲則明,學佛修行必讀的八句智慧經,你知道是哪一部經嗎古時一首白話詩:「終日奔波只為飢,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
  • 學佛——六時吉祥、法喜充滿
    要知道怎麼修行,怎麼從佛、佛法的境界裡尋找自己的「喜悅」,懂得如何調心、調身,讓自己身心輕安自在,功夫才能得力,才能得到「法喜充滿」。生活、工作、飲食起居,隨順自然,才能成就真正的法喜。遇事不糾結,不執著,不倒行逆施,要用一顆菩薩心,慈悲心,去對待一切,這樣才能充滿法喜。菩薩的心清淨,菩薩的心安定,他得到的是安樂,這個安樂就是法喜充滿。
  • 學佛人需要讀楞嚴經,可以讓我們開悟,並獲得智慧和功德
    楞嚴經全稱,又叫大佛頂首楞嚴經,我們可以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此部經書的重要性,尤其對於學佛人來講,可以悟道開悟,獲得智慧,還有殊勝功德。首先學佛必然是要信佛,信佛不是迷信佛,許多人把佛法當成是一種精神的治療或者是在運氣很差的時候,相信一下佛法,改變一下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