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久了,最怕的就是起傲慢心。看到別人吃肉,自己吃素,就覺得別人業障重。看到別人破戒,就覺得自己戒律清淨。看到別人在看電視,自己在念經,就覺得精進,別人墮落。總覺得自己很有修行人的樣子。要是有這個想法,是很苦的,越學佛就越苦。只會懂得看到別人的過失,這就是吸收陰氣。這樣子越學佛,越往地獄跑。
比如做善事,不要覺得,我在做善事,別人沒有做善事,我有善根懂得積累陰德,別人沒有善根。不要有這個想法。也不要覺得,我帶領大家做善事,我功德最大。如果有這個心態,會很苦,越做善事,越苦。
大願法師講到有個老和尚,建了一座廟。在往生前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人抬著他去做官。法師就知道,這個做官,就是當土地神去了。因為他執著自己的善事,沒有辦法得到解脫。做善事的人,要學習虛雲老和尚,見了一個廟,就走了,交給弟子管理,坦坦蕩蕩。 自己又去雲遊,去其他地方建寺。這樣才會心中沒有掛礙。否則,越做善事,越有障礙。那可是苦了。
還有「功德」的說法。功德只能來讚嘆別人,而不要拿來讚嘆自己。佛開示各種善事和產生的功德,都是為了讚嘆別人,讓別人對善事產生信心。而不是用來讚美自己的。達摩來到東土,梁武帝問他,我是否有功德,梁武帝做了很多善事,但他還是執著自己的善事,一執著善事。達摩就跟他說,沒有功德。所以我們做善事,不能做自己有功德想,只能做消業障想。
學佛久了,一定要破除這個學佛相。我們講眾生惡業越來越重,這個眾生,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如果自己不學佛,自己的惡業會越來越重。所以說,要記得,做善事,就當做理所當然的,本來如此的。人活在這世界上,本來就應該做善事,當做本分事想。這樣修行才能進步。
做善事也好,尤其要有本分的心,做壞事會導致痛苦。執著自己做善事,執著自己功德大,也一樣很痛苦。許多人沒有學佛,不知道功德,做事就是理所當然,就是天性,這樣子的人,就最快樂。所以,千萬不要在「功德」上下功夫,互相對比,這樣障礙修行。
2016-08-22 佛語禪珠
為什麼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太多的人就說:無情物能成佛嗎?這個就是卡在自己的能所的觀念。
當我們的心迷了的時候,我們很清楚的,能緣的心、所緣的境界是歷歷清楚的,這個是桌子、這個是經本、這個是牆壁、這個是燈光、這個是佛像、這個是鳳梨、這個是飲料、這個是袈裟、這個是冷氣。當我們活著的時候,迷了的時候,我們對外面的相安立一個名詞,堅固的執著這個名相是實在的,我們的生命就完全被限制住,限制住在某一種觀念裡面。
好了!我們現在慢慢了解,桌子,桌子空;花,花空;佛像,佛像空;牆壁,牆壁空,慢慢了解了這一念的,所有的法性;外面的相叫做法性,本來就空;而我們的眾生,內在裡面叫做覺性,也是空,不可得,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執著,我執、法執、空執,統統不存在;當我們除掉我執、法執、空執的時候,會發現內空跟外空是平等的,相的法性本空,覺性也空,內空、外空、第一義大空,沒有所謂內空,沒有所謂外空,沒有所謂法性空,沒有所謂覺性空,這個時候融入第一義大空,絕對的空,這個時候,叫做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是因為這個修行人開悟、大悟了,就像如佛一般,那麼所有的外在的世界其實不存在,不存在,它只是緣起,它只是緣起,只是如幻,只是緣起,只是如幻,他的心境改變的時候,這些所有的相都不能動搖到如來。所以說:情跟無情,同圓種智。
而不是說:那一棵樹或者一顆石頭可以成佛;而不是說那個桌子可以成佛,是成佛以後,那個成佛的聖人裡外平等,山河大地;你聽過一句話嗎?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就是叫做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若人識得心,如果你能夠了解真如本性,沒有山河大地,山河大地盡不可得。
……
所以,當一個大悟的人,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山河大地,心性融入一切的時候,就是那一句: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簡單講:所有的法界都是我們的真如自性,所以,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宇宙離不開地水火風空見識,地水火風空見識,因為業力的不同,所感召的色身不一樣,其實是同一個本體。
同一個本體,今天你所看到的,種種的大象、獅子、餓鬼、天人,這個就是因為能量轉換了,真如的本性的能量轉換了,由惡業卡住了,跳脫不出來。所以當一個證悟到究竟的時候,我們就會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諸法,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器世間,你照見法界空,那麼就是器世間不可得;器世間不可得,銷融的時候就消歸自性,念念消歸自性。所以知道萬法同是心性所顯現、影現出來的,沒有實體可得。記得!見相二分沒有實體可得,都是自體分。
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怎麼解呢?很簡單。若大悟,當一個人大徹悟的時候,心境本一如,就是內四大跟外四大平等,心跟境還是平等。什麼叫做內四大,站在相上來講是平等的,當一個人成佛的時候,他可以把這個外面的境界,如同涵蓋到自己清淨的自性一樣。
所以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是因為這個人成佛,能夠轉識成智,能夠轉境為心,所以心境一如,才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是這個成就無上菩提的人,才能這樣講。就是說:我成佛了,外面的山河大地、這些樹木,都是我清淨心所影現出來的,所以它們也不離開我的佛性。是作如是解,而不是說樹木可以成佛。是因為有情的眾生成佛,能夠轉外面的物質世界為自己的清淨心性所包容。所以,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是因為我們大徹大悟,轉有情的識變成大智,而這個大智,等同虛空,這個虛空就包容情跟無情,這樣叫做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內四大跟外四大其實是平等一如的。所以,我們內跟外,是眾生在分的,就佛來講,大地的眾生,包括山河大地、草木、一草一木,佛陀都不忍心去傷害它,佛陀絕對不會無緣無故地去傷害這個草木的,因為他知道,外四大是清淨心所影現出來的世界,也是包容在他心境裡面,動一個嗔恨心的念頭去把那棵樹砍掉,也會傷害自己的清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