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我只想守候屬於自己的孤島,而不想要欲望都市

2020-08-26 思維愛跳躍

《海上鋼琴師》,整部電影和它的名字一樣浪漫,但卻深含哲思,這部電影給與了觀影者很大的想像和解讀空間,故事通過主人公1900一生的經歷,講述了一個生於遊輪最終與遊輪一起被炸毀的傳奇鋼琴師的經歷,但透過這個主人公,卻可以看到人生百態和各種抉擇以及背後蘊藏的哲思。

人的命運就像大海上漂泊的遊輪,變幻無常

整部電影絕大多數劇情都發生在一個遊輪上,主人公的一生都是在遊輪度過,從未下過船。

船上每一位旅客都有著自己的人生際遇,主人公的命運更是充滿了傳奇色彩,出生於遊輪卻被父母遺棄,在種族歧視還存在的年代,身為白人(被遺棄在頭等艙的鋼琴上,家境應該比較富裕)卻得到好心黑人大叔的收養(大叔為底層船工),本來擁有著非常美好歡樂的童年,卻在8歲時失去了疼愛自己的「慈父」,從此鋼琴成為了他最好的陪伴。

船上還有一位遊客也遭遇了人生的巨大變故,五個孩子有四個生病死亡,妻子跟神父跑了,原本只想一心種田的農民大叔瀕臨人生崩潰的邊緣,最終因為看到了大海的廣闊無邊,治癒了內心的傷痛,重新開始了接下來的人生。

很多人帶著滿腔熱情,想要去實現自己的美國夢,但卻遇到了經濟大蕭條,而經歷過很多人生變故的1900卻選擇了一直停留在船上,不論是否有觀眾,始終靠彈琴度過自己的每一天,仿佛外界的一切都未曾影響到他的生活。

人的一生也就像這一條遊輪,漂泊在廣闊無邊的大海上,誰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包括怎樣來到這個世界,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成長,會遇到怎樣的人,會得到什麼,失去什麼,我們都無從知曉,也許唯有堅持內心最本真的東西,不為欲望所裹挾,不迷失自我,才能過好這一生吧。

無止境的欲望和有限的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法平衡的矛盾

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自己的焦慮,而在1900生活的時代,在往返於歐洲和美洲大陸的遊輪上的人們,都被一個共同的美國夢所裹挾,在《百年孤獨》中,馬爾克斯描繪了人類遇到的一種奇幻現象,那就是,人開始變得和機器一樣不分晝夜的運轉,人類睜著眼睛不休不眠,這就是工業革命、機器大生產給人們帶來的焦慮,人類已經無法跟上機器不分晝夜的快速運轉、無法跟上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 焦慮籠罩了人們的內心。

高度發展的工業和極度繁華的物質文明讓人內心的欲望無限膨脹,被時代狂潮裹挾的人們也不由自主地向著金碧輝煌的夢想前行,而那些拒絕這個潮流的人們只能默默被時代的狂潮吞噬,成為巨輪下的犧牲品。

就像每一次去往美國,都有一個人第一個喊出「America」,而且命中注定就是這個人,因為他眼裡心裡滿滿都是美國夢;而拒絕外面的世界,想要固守自己的家園,一生一世活在一片土地上的農民大伯,也難逃命運的掌控,最終被迫離開家園,踏上了新的徵程;而自始至終拒絕跨入欲望洪流的鋼琴師,最終被這個高歌猛進的時代淘汰,和自己摯愛的遊輪、簡單平靜的生活一起被毀滅。

在這個世界,沒有一個人可以成為一座孤島,完全脫離時代,活在自己的烏託邦,鋼琴師的人生和選擇本來就具有理想主義幻滅的悲壯色彩,人們除了唏噓和嘆息,別無他法,因為時代在毫不回頭的向前駛去,如果不踏上這輛車,就會被無情的拋棄。

無限的欲望和有限的人生難以獲得平衡,人們終將需要面對看不到盡頭的城市,感受它的喧囂嘈雜,享受它的繁華,卻有可能聽不到自己內心呼喊,可能無時無刻不被焦慮侵襲,但這也是時代給與人們的饋贈和折磨。

有人為美國夢痴狂,為愛情迷失,有人卻選擇了堅守自我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也許,1900的一生恰好用無比恰當的方式詮釋了這首詩。

1900不同於很多人,他並不熱衷名利,在鬥琴的時候,他故意讓著黑人鋼琴家,發自內心地去欣賞對方的創作和音樂,完全不在乎勝負,甚至出於善意,為了給對方留有尊嚴,故意彈奏最簡單的曲子或重複對方的曲子,可這位利慾薰心的黑人音樂家卻咄咄逼人,最終慘敗收場。

1900擁有極高的音樂天分,有人想要他出唱片,獲得更多的財富和更高的名望,但是他從未為之所動。

但這樣一個如此超脫世俗的人卻沒有逃過丘比特的神箭,還是陷入了愛河,可這位鋼琴家天性含蓄內斂,直到分別都沒能說出內心的愛,甚至都未能送出自己親手彈奏錄好的曲子。

不為名利所動,唯一一次產生下船的念頭卻是因為愛情,可是當他走到懸梯中央,眼看就要踏上陸地,卻陷入了沉思,遲疑了,最終選擇了回頭。

也許,再美妙的愛情,也無法讓他在失去自我和內心的自由後還感到快樂,所以,最後即便是失去生命,他也選擇了內心的自由。

1900之所以能夠成為傳奇,就是因為他能夠跳出人類的天性,不論外界怎樣變幻,他都能堅持自我和本心,這種看似不切實際甚至愚笨的堅持,卻成為令人羨慕的可貴。

而電影中的遊輪就是鋼琴師的一個精神載體,與之俱毀,是對自我最後的守護,這種不顧一切的堅守,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在對比常人之後更加難能可貴。

從未離開過船的1900,卻生動形象的描繪出奧爾良的冬季,讓小號手一度認為他去過那裡,而實際上,這些無比逼真的景象可能是他聽別人說的,也可能是他從書上看的。

一個從未離開遊輪的人,卻能夠對船上遊客的經歷和心理看的那麼透徹,對從未去過的地方描繪的那麼真實,可見,生命的體驗更多在於一顆敏銳細膩的心。

1900也許只是一個傳奇,但讓很多在世俗生活中感到迷茫疲憊的人們看到了沙漠裡的一片綠洲,不論它是否真的存在,也都能讓人感受到一陣清涼。

相關焦點

  • 《海上鋼琴師》:你好1900,我來自2019
    2019年11月,義大利導演吉賽貝·多納託雷的《海上鋼琴師》修復版終於重新登上了熒幕。它首映時的1998年正好是我出生的一年,時隔二十一年,終於抓住了2019年的尾巴,有機會去影院裡感受1900的魅力。《海上鋼琴師》是多納託雷「時空三部曲」的第二部,講述了從未下過維吉尼亞號郵輪的1900的傳奇一生。電影採用這個系列一貫的敘事結構,現實與回憶交替,形成了穿越時空的奇妙體驗。
  • 人生處處是孤島,我們都是《海上鋼琴師》
    這個棄嬰就是後來的天才鋼琴師1900。電影《海上鋼琴師》從這一刻起,徐徐展開1900正身處怎樣一個世界,並將我們代入到1900的生命中。這位海上鋼琴師名副其實,出生於海上遊輪,從此一生未曾離開,直至最後寧可選擇與遊輪共存亡,也不曾踏上陸地半步。
  • 《海上鋼琴師》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生海海,每個人都在找尋想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人終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渾渾噩噩,任時光流逝。有人知道自己心中嚮往,卻沒有勇氣去追求,在掙扎中將歲月蹉跎。也有人,既明晰自己所求所愛,又有勇氣聽從內心召喚,做回誠實勇敢的自己,過自己喜歡的生活。今天的主角「1900」就是這樣一位勇士。
  • 影評《海上鋼琴師》,一個活在自己孤島的人,生於那條大船!
    (文章中的內容有小編自己的觀點,意在傳播娛樂中的正能量,如果有侵權的話請聯繫小編進行刪除,標題與內容相符,且並無虛假/誇大/誘導/不友好)影評《海上鋼琴師》, 一個活在自己孤島的人,生於那條大船!我們都知道,作為經典之作海上鋼琴師,以其無與倫比的經典鏡頭,不僅讓我們從一個個藝術家的悲劇中感受到了人的生存隱喻,還給我們帶來了這對於人的生命和生存的無盡的思考。
  • 《海上鋼琴師》究竟在講述什麼
    《海上鋼琴師》於2019年在中國大陸上映,某瓣評分9.4,是無數人眼中的神級影片。但是如果你以為它只是在講述一位虛構藝術家(1900)的一生,那你就錯了。當初我第一次看完這個片子的時候,內心感慨萬千,對「你明白麼?我看不見的那些。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裡,什麼東西都有,可惟獨沒有盡頭。根本就沒有盡頭。我看不見的是這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
  • 《海上鋼琴師》:天才鋼琴家固執的一生
    《海上鋼琴師》通過回憶和現實的交叉敘述方式講述了一個天才鋼琴師在一艘遠洋客輪上的一生。他是一個被遺棄在郵輪頭等艙的孤兒,船上的船工丹尼撿到他的時候給他賦予年代的姓名,取名1900。他從小在維吉尼亞郵輪上長大,擁有極高的鋼琴天賦,在船上用音樂徵服了所有人,自己從沒想要到外面的陸地。
  • 《海上鋼琴師》為何經典?
    我第一次看《海上鋼琴師》是十年以前,在我初中的音樂課上。那時我的音樂老師先放出了整部電影最抓人的部分,也就是鬥琴之後,我第一次有幸看到了《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可那時的我還年輕,還看不懂。那時的我不知江湖深淺,不知人心險惡,滿腦子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海上鋼琴師》,第一次看見這個電影名字,內心是毫無波瀾的,就如同一個相貌平平穿著樸實的人走在人潮攢動的街頭那般毫不起眼。再加上我五音不全,音樂天賦生下來沒有,鋼琴在我眼裡好像是富家子弟的玩物,只是因為朋友的隆重推薦,才重頭到尾看了一遍,看完受益匪淺,以前居然和這麼經典的電影擦肩而過,差點成為人生一大遺憾!故事發生在1900年的「海上」,主人公是一位「鋼琴師」,他叫「1900」,之所以有一個這麼奇葩的名字,都是因為他父母,生下了他,順手也就扔下了他。
  • 《海上鋼琴師》男主,為什麼一輩子不下船?
    《海上鋼琴師》:他為何寧願一輩子待在船上,不下船享受榮華佛祖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句話用來形容《海上鋼琴師》的主人翁1900再好不過了。對於1900而言,維吉尼亞號船和船上的鋼琴託載著他全部的世界,同時1900也代表著一種單純的生活方式。觀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有很深的感觸。
  • 「海上鋼琴師1900為什麼不下船?」
    時隔二十一年,《海上鋼琴師》重映,作為文青聖經,文藝青年應該不止看了一遍,有人喜歡,被1900的恐懼、懦弱和孤獨感染。有人討厭,覺得電影做作,煽情,認為導演做作油滑。倒是也很想知道,當年被《海上鋼琴師》感動的少年,現在都怎麼樣了。聊起1900為什麼不下船,是不是有了別的看法。第一次看《海上鋼琴師》還是在大學圖書館裡,看到Virginian號最終炸毀的瞬間,唏噓不已。這一次在大銀幕上看完,忍不住要腦補如果1900下了船之後會怎麼樣?他應該會找到那個女孩,和女孩開始一段感情。
  • 電影《海上鋼琴師》:我與另一個我的故事
    前言:五一閒著又再次刷起了《海上鋼琴師》,為喜歡的電影留下點足跡,故寫下這篇淺顯的影評!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我,一個與現實中完全不一樣的我,一個活得比現實世界中要好的我,一個活成了自己想要活成的模樣的我,一個隨心所欲始終如一的我,一個被現實中的我所拋棄的我。
  • 《海上鋼琴師》:喚醒萎縮在人們心靈深處的高貴
    答:其實,生活可以是簡單的,簡單的生活中也充滿樂趣,也充滿意義——像電影《海上鋼琴師》中的主人公可是,也有人說像1900的人生,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一輩子守著一臺鋼琴(它代表生命中的堅持,甚至可能代表人生的意義),最終也沒啥好結果。是的,他說得也對,但別忘了,《海上鋼琴師》只是一部電影,它令我們的靈魂震顫,也陷入深深的思緒中。它在反問你,難道被無窮無盡的欲望追逐著是好的嗎?
  • 《海上鋼琴師》:城市那麼大,我看不到盡頭
    我想大概就是《海上鋼琴師》的模樣吧!不論是電影唯美的畫面,還是電影所傳達的思想感情,又或是那首經久不衰的《1900》無不讓人陶醉不已,每當音樂響起都會忍不住落淚,想起主人公1900傳奇的一生,想起他對生命的感悟,心頭頓生的那種無力感就像旋渦一樣把靈魂拉進無盡的海底。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重溫電影中那些富有哲理的臺詞吧!
  • 《海上鋼琴師》
    --至死方休---海上鋼琴師影評)我們無處安放的孤獨《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一半是在初中音樂課上看的一半是回了家看的,音樂老師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感受1900在那個鬥琴的經典片段的完美演奏,而我卻被這部電影還有1900吸引了。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都是,如果我們不能改變環境那就去適應環境。
  • 草根評《海上鋼琴師》:畫質提升 經典再現
    就像沒有1900,他的琴聲哪也不去一樣,沒有大海,1900也就不再是1900了。所以直到電影的結尾曲響起的那一刻為止,只有開心和感動的淚,1900和他的鋼琴的故事,一點都不悲傷。@野貓之戀Jack 10分感謝@新浪觀影團 提供1900專場觀影活動。「朋友,對不起,我不下船了。阻止我腳步的,並不是我所看見的,而是我看不見的。」有些人註定是一座孤島,漂泊一生。
  • 經典電影《海上鋼琴師》
    「沒有盡頭的世界是繁瑣的,我找不到這個世界帶給我的意義,
  • 《海上鋼琴師》:1900活在自己內心世界的傳奇,你看懂了嗎?
    我想只有真正有過人生經歷的人,才能讀懂《海上鋼琴師》背後的那份情……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聊一聊這部——《海上鋼琴師》。影片最大的特點是它的場景非常簡單,全篇只圍繞著一艘船來進行,講述了一名傳奇鋼琴師的一生。
  • 《海上鋼琴師》:21年了,還有人想知道1900為什麼不下船
    簡而言之,這部由義大利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執導的《海上鋼琴師》,就是影迷心中的「神作」。朱塞配.託納多雷是個不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而亞力山德羅.巴裡科的作品也有著極強的藝術性和童話感,兩者相結合後,便誕生了《海上鋼琴師》這部浪漫、虛幻甚至荒誕的作品。觀眾如同影片中的許多人一樣,一面陶醉於旋律的美好,一面質疑著故事的真實性,並追尋探問著一個問題「1900為什麼不下船?」
  • 《海上鋼琴師》:浮沉俗世,願你我皆是此生主調的鋼琴師
    劇院裡的人都破涕為笑,也就此懂了鋼琴師那純淨不願入俗流的性格,和掌握自己人生的心態。 很多人說,鋼琴師一生不肯下船是個謎,其實在這裡,這句俏皮的髒話,已經回答了。 其實,我們的鋼琴師還是那個夜晚在大廳彈琴的小男孩,他的心從未改變過,他的心裡只有音樂,只有那88個琴鍵的位置,這艘船足夠承載他的音樂和他的鋼琴,他不需要那些紛擾的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最後麥克斯在即將炸毀的船上找到了「1900」,他們的這段對話才是全片的高潮。
  • 《海上鋼琴師》: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孤島
    中午利用吃飯的時間,在單位看了一半《海上鋼琴師躺在床上,看著熟睡的愛人和孩子,不著邊際的想法和言語也許只能自己慢慢去消化。1900看似是孤獨的,但是作為天才,他那無窮無盡的靈感使他內心充盈,而我們這些凡人總是被日常的瑣碎給消磨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