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前懺悔千年 得到永恆解脫

2021-01-08 黑鏡頭

昔日,佛陀在外遊化的時候,龍宮裡有一位龍王,名為阿耨達龍王,一次他聽聞了佛陀講法,心中非常歡喜讚嘆。這一天,他準備了很多豐盛的素齋,供養我佛和身邊跟隨的弟子。在龍宮的外殿,有一個氣派寶池,能夠得到這個寶池完全是因為阿耨達龍王的諸般福,所以便將寶池的名字定為阿耨達池,所以,當人們見到此池便也把它稱為阿耨達池寶池。

寶池的四周用七種寶貝加以裝飾分別是:金、銀、赤珠、琉璃、瑪瑙等物品。寶池裡的水非常的清澈,他還擁有八種特色,還含有八種特別的滋味。寶池中還盛開著七色蓮花,不管是誰,只要有緣能夠來到這裡,飲一口這寶池中的八功德之水,就可以會知自己的宿命為何。佛陀帶著五百僧眾弟子,運用神通之力,來到了阿耨達的龍宮。

所有僧眾都盤坐在蓮花之上,接受龍王這些美食的供養。齋飯過後,佛陀讓這五百位上首弟子,都一一講述自己那夙命中的事,語必大家就開始講起他們曾經的往事。在這些僧眾之中,有一位迦耶尊者他是佛陀的堂弟,他盤坐在蓮花臺之上,慢慢的對所有人講述了在很多世之前所受到的苦報事實:「在我很多世之前,我曾是一個賣香的人。

那個當時,因為我經常親近大德,所以便懂得了些許佛理,知道了要禮敬三寶,勤修世間一切功德,當然也就知道了善惡的果報。而我那時的住所離道場聖地非常的近,所以我邊以賣香為生,我每天都販賣各式名香。後來我的香遠近聞名,各個地方的人們都會跑來我這裡買香,所以我這賣香的活計也就非常的好。

生活自然過得也是非常的安逸,只是這世俗的氣息還無法斷除乾淨,時常無法抵抗外來的誘惑,所以,我犯錯了:「這天,有一個非常年輕漂亮的姑娘,來到我的店中挑選名香。這女名女子容貌無雙,身姿妖嬈,他穿著化開麗的衣裙,這更加顯得它靚麗可愛。她美的那麼自然,而我卻被心中的淫念給衝昏了頭腦,無恥的像他伸出了雙手,緊緊的向她手臂握去。

她見我對她如此無理,便非常氣憤的表示,不可對她如此無禮。還好我擁有一顆懂得懺悔的心,於是趕緊就把手給縮了回來,可是還是太遲了,就是因為我一時的妄念,罪業便已經造下了,而我命終時,便受到了燒手地獄的刑法。那種燒手之痛真是無法忍受,因為在我生前曾經聽聞了佛法,也就知道如何的懺悔,所以在我痛苦不堪的時候,我就開始發願和懺悔。

在我誠心的懺悔之後火就漸漸熄滅了,在哪裡所受的苦報也結束了,從此就還生人間。雖然很慶幸的出生在人間,但還是會時長感到右臂痛麻難忍仿若枯木,血氣的運轉也不夠流暢,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會感到痛苦不便。我也曾經看過很多大夫,吃了很多的藥水,可依然都沒有什麼效果,那樣的感覺實在是太痛苦了。這種痛伴隨我幾世,直到我遇到了佛陀,才去佛前求醫,並出家做了沙門,證得了阿羅漢果,得到了清涼的滅度,得到了永恆的解脫。

相關焦點

  • 佛教:如何懺悔才會有功德利益?
    佛教講因果不空,因果通三世。我們常說,這世上沒有後悔藥,但今天小編想告訴大家的是這世上有一種後悔藥可以吃,那就是懺悔!在佛門裡有《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因果是這個世界上最公平的,不要認為做什麼壞事可以逃脫懲罰,你犯下的任何錯,都會形成業報,因此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 造了惡業,懺悔後就能一筆勾銷嗎?佛教講,懺悔方法有三種
    佛告訴我們,造作罪業不怕,只要能真心懺悔,業障就能消除。懺悔的功德非常大,能立即扭轉強大的業力,諺語講「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是純淨純善,只是自己無知做了錯事,只要肯回頭,放下煩惱習氣、就是善人,佛教講「回頭是岸」。那造了惡業懺悔以後,罪過就能一筆勾銷嗎,首先我們要明白「懺悔」的意思是承認錯誤。承認錯誤之後,準備接受這個錯誤所帶來的一切後果,這才是懺悔的功能。
  • 佛教:《華嚴經》中最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它是佛陀成道後的第二個七日,在菩提樹下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主要指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即釋迦牟尼佛及其左右兩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位聖者合稱「華嚴三聖」,亦稱「釋迦三尊」。
  • 張愛林:佛教解脫重自力 基督救贖重他力
    佛與基督,人類最偉大的兩大精神導師也開始彼此面對,共聚同存。2012年3月15日,第三屆佛耶學術研討會在重慶西南大學召開,會議主辦方試圖通過學術交流,嘗試基督教與佛教之間更深度更積極的對話。西南大學宗教研究所張愛林副教授在此次會議上發表了題為《自我與無我:佛教解脫觀與基督教救贖觀之邏輯共性》的主題演講,他認為人生之罪惡與苦惱是佛教與基督教解脫與救贖論的前提,沒有罪苦就談不上解脫與救贖。
  • 佛前拜懺的功德利益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在世間生活、修行,難免會犯錯,而懺悔是佛陀賦予我們的改過自新的無上良藥。有了懺悔,犯錯者才能免於久處罪惡中,從而解脫,得生快樂。我們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要經常地反省自己、剖析自己,時刻檢查自己的言行,懂得發現自己的不足,通過懺悔的方式,來淨化自己的心靈。懺悔具體是什麼意思?
  • 佛教:去除業障,靠的是懺悔
    佛菩薩在《金光明經》說到:「所謂金光,滅除諸惡,千劫所作,極惡重罪,若能至心,一懺悔者,如是眾罪,悉皆滅盡,我今已說,懺悔之法,是金光明,清淨微妙,速能滅除,一切業障。悔是改以往的修為,懺悔可以消除身上過去世中所造的惡業,自己身上有惡業可以用懺悔的方法除掉。
  • 佛教:沒做過惡卻厄運連連,可以通過懺悔化解嗎?怎樣懺悔最有效
    《地藏十輪經》中說,佛陀的教法中有兩種人沒有所犯的罪,一種人從來也不造惡業,稱為樹立佛幢者;另一種人雖然造過惡業,但以慚愧心已經發露懺悔了,這叫摧毀魔幢者,此二者均可以說是行持佛法的人,也叫做勇健得清淨者。
  • 佛教:在這三個徵兆出現之時,趕緊懺悔,不能等!
    謂之「徵兆」,在佛教之中也被稱為「感應」。如學佛路上時常聽聞的感應到諸佛菩薩加持,感應到諸佛菩薩在幫助我們,這種種無一不是行善、作惡而提前所產生的「徵兆」。其實我們所做的一件事,皆能得到感應,有好的,自然也有不好的。
  • 祈竹仁波切:佛教利益父母的孝道及三十五佛懺悔文開示
    依佛教傳統說,若受供養的人生前曾作許多惡業,現在投生地獄中,我們對他們前生的照片或遺灰上香及叩頭,反而會令他們的痛苦增加。如果大家欲以照片紀念先人,在家中放一張小小的照片即可,不必對其上香或供奉。衲知道漢人向有追思祖先的傳統,所以在此提一個折衷的建議:我們可把先人的照片放在佛像的下方,在供桌上放上供品或上香,為先人祈願脫離輪迴。在這樣做時,我們其實是在為先人而供佛,而不是對先人上供。
  • 為什麼懺悔業障要在佛前懺悔?原來其中大有深意
    皆仁法師有人問起:「師父,為什麼修懺悔法門懺悔業障時,要在佛前懺悔呢?其中是否有什麼原因呢?」其實,修懺悔法門時,在佛前懺悔是大有深意的,也體現了世尊的慈悲。為什麼這麼說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其中的原因。
  • 為什麼懺悔的福德最大?丨修懺悔法門有大果報【萬佛聖城法語繽紛】
    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前,在漢文裡面沒有「懺悔」這兩個字的連用,可能有悔或悔過,但是沒有懺悔這兩個字。在佛教,懺悔是作為一個修行人的必備條件。為什麼呢?因為懺悔它有一種破惡生善的功能。譬如第一,已做罪令滅。對於往昔做錯的事情起一種慚愧羞恥的心,並且在佛前或者是在別人面前發露,然後經過懺法以後,讓罪業能夠清淨;在內心慚愧懺悔,在外面也不覆藏。因為內外斷相續之心,惡的業緣就不再相續。第二個功能,未做罪令不造。因為順服佛的教誨,對我們所做錯的事情,起一種慚愧的心,發願不要再造新的罪,如此是斷未來的非──未來的可能犯的錯。
  •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全文完整版)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全文完整版)      大慈大悲愍眾生,大喜大舍濟含識,相好光明以自嚴,眾等至心皈命禮。 所作罪障,今皆懺悔。今諸佛世尊,當證知我,當憶念我。我復於諸佛世尊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我餘生。曾行布施或守淨戒,乃至施與畜生一摶之食。或修淨行,所有善根,成就眾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所有善根,及無上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校計籌量。皆悉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作回向,我亦如是回向。眾罪皆懺悔,諸福盡隨喜。及請佛功德,願成無上智。去來現在佛,於眾生最勝。
  • ...61-80:如果把煩惱離開,就得到解脫、得到自在|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無量無數那樣多的三昧解脫,菩薩能在一念之中,都能趣入。在三昧中的妄想,智慧,攀緣等一切的一切,都明了清清楚楚,知道詳詳細細,得到真正清淨的自在。菩薩獲此廣大智,疾向菩提無所礙,為欲利益諸群生,處處宣揚大人法。初發菩提心的菩薩,獲得這種廣大的智慧,明了一切的境界,疾向菩提覺道上走,一點障礙也沒有。
  • 解脫煩惱,廣種福田,做到一心即可!
    佛教傳入中國,與古印度的早期佛教產生了很多差異,其中一個差異就是漢傳大乘佛教與中國自身的文化、與民眾的世俗生活結合得相當緊密,乃至於後來產生了「人間佛教」。中國文化講求內斂的道德修養,中國化的佛教同樣講求修心養性的道德涵養,比如儒家文化的誠意正心和佛教禪宗的明心見性,雖然目標指向不一樣,但同樣都強調一個心字。
  • 泰國大城府,聆聽佛與暹羅的千年故事
    對於普遍信奉佛教的泰國民眾而言,最能代表泰國歷史文化的地方,不是曼谷,也不是清邁,而是另一座千年古城,泰語名為「阿瑜陀耶(Ayuttaya)」,在梵語中意為「不可戰勝」,也叫做
  • 緊急共修《三十五佛懺悔文》
    提示:《三十五佛懺悔文》念誦一遍時間用不上五分鐘.實為懺悔業障.積聚福德的方便法門。建議大家每天都能念誦一遍《三十五佛懺悔文》。  發了菩提心的人,應力求做到白天三次、晚上三次念誦《三聚經》(註:《三聚經》是將懺悔罪業、隨喜功德、善根回向這三種善法聚集的一部經,又名《三十五佛懺悔文》)2。
  • 佛教:整部《華嚴經》的核心,都在這四句話裡!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也是佛教華嚴宗的立宗之經,華藏世界的根本經典,經文由實叉難陀翻譯而來。人們常說「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華嚴經》和《楞嚴經》、《法華經》一樣,共稱為「經中之王」。
  • 佛教:有三種人,念佛再久也沒用,現在懺悔還來得及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對中國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在中國傳統文化復興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佛教在中國歷史上也留下了燦爛輝煌的文化遺產,比如敦煌石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 懺悔是佛教的用語 懺悔的過程有哪些?
    懺悔是佛教的用語。根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五中說,懺與悔的含義是不同的。懺是請求原諒(過錯輕微)的意思,悔是自申罪狀(過錯嚴重)的意思,合稱為懺悔。佛教中有懺悔的儀式,也就是出家人每半個月就要進行一次集合,並且誦戒,凡是犯戒的人可以在這時敘過悔改。
  • 佛教 乖,懺悔吧!不然當光明照破小黑屋的剎那間,你卻睜不開眼
    當然,也不只是禪宗對眾生的根性有所要求,佛教任何宗派都有根性的要求!因為根性不同,迷悟就會有遲疾之不同。但一旦破迷覺悟之後,則沒有半絲毫不同!但我們要清楚,雖然因為根性的不同,迷悟會有遲疾,成就也會略有不同。但這個非止禪宗,我們佛教的任何宗派統統如此!同理,所謂的「三根普被」也同樣適合任何佛教法門!我們修學禪宗如果根性一般的話,可以依著神秀大師的漸修漸悟的教導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