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最近應該聽說了,印度攤上大事了,全國的農民都在抗議印度政府9月份通過的幾項農業改革法案,百萬農民開著拖拉機往新德裡去了,農民代表正在與莫迪政府激烈地談判,雙方劍拔弩張,連海外的印度人都坐不住遊行起來,反對派在議會大廈裡打起王八拳,抗議法案通過。
加拿大總理聲援印度農民抗議活動,美國議員複議,把印度外交部氣了個死,說他們幹涉印度內政。印度總體局勢有失控的風險。
什麼法案這麼歹毒?能引起這麼大的轟動?
那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印度農業的情況,看完之後大家就知道為什麼全印度的農民都在拼死抵抗了。
說實話,要不是印度最近出了這麼個事(翻譯:蹭流量),打死我也不會寫印度,因為印度整個國家似乎瀰漫著戰爭迷霧,很多事無法解釋,外人很難看明白,哪哪都和人家反著來,研究起來燒腦子,就像網上很多人說的那樣:印度這個國家,太神奇了。
印度,是個低效的農業大國
印度現在有13.24億人口,其中農業人口佔總人口的72%(中國駐印度大使館數據,也有說80%的),雖然國土面積不算太大,但是耕地數量不少,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耕地總面積是1.6億公頃,高於中國的1.28億公頃,佔全球的1/10,超過美國(1.56億公頃)居世界第一,咱們第四。
印度的農業GDP佔比在16到18%之間(咱們2019年的數據為7.11%),但農業人口佔70%,說明印度農業是典型的小農經濟結構,這一點和咱們一樣,人均耕地面積是2.4畝,比咱們多。
印度農產品的產量和涵蓋範圍非常廣:水稻、小麥等穀物,芒果香蕉等水果蔬菜,棉花甘蔗等經濟作物應有盡有,很多農產品的的產量,比如香蕉、姜、芒果、棉花等一大串都是世界第一,產量最多的是水稻和小麥,一般保持在糧食總產量的70%左右。
沒嘗過印度大米的朋友可以試試啊,保準讓你的舌頭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但印度的農業生產水平,不咋地。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12年~2019年世界主要國家的穀物產量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的糧食產量為5.4億噸(咱們自己的統計是6.1億噸),而印度只有2.6億噸,咱們是印度的2倍多,美國是印度的1.6倍。
製圖:覆言
具體一些,以印度最主要的農作物水稻來說,2019年各個機構(美國農業部和國際穀物理事會)預測的印度單位產量是2.8噸每公頃(1.1億噸左右的產量,4400萬公頃的種植面積),中國的水稻單產是7.008噸/公頃(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數據),中國是印度的2.5倍。
說完了糧食再說經濟作物,比如說棉花,根據印度棉花協會自己公布的數據,2019年的產量預計是602萬噸,世界第一,咱們的棉花協會統計的2019年是574萬噸,比印度少,但是印度種植棉花的面積是咱們的3.5倍。所以說印度是個農業大國,但不是強國。
可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
一手好牌打稀爛,怎麼打的不知道
為什麼印度農業如此低效?有人說印度的化肥使用量低,有人說印度的灌溉耕地面積少,有人說印度的土地條件不好,肥力不行,也有人說印度農業的機械化水平太低。聽著都有道理,但誰也講不清楚,全是一筆糊塗帳。
這就是印度讓人難受的地方。
就比如說印度的化肥,事實上,印度的化肥使用量也不少,是個中等偏上水平,比如下圖。
每公頃土地化肥使用量,綠色為印度,紅色為美國,黃色為巴西,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從上圖來看,每公頃土地化肥使用量,咱們一騎絕塵(這說明化肥的使用效率……),印度和其他國家差不多,屬於正常水平,甚至比美國都高,和巴西持平。
印度的化肥產能也是逐年上升的,雖然有一部分磷肥和鉀肥要依賴於進口,但化肥又不是什麼昂貴的東西,只要有利於農業生產,買就行了,而且印度還有化肥補貼。所以印度在化肥的問題上,似乎做的不錯,找不出任何問題來。
再說說這個灌溉土地面積,先說咱們的情況。根據中國水利部的數據,2019年中國灌溉面積達11.1億畝(7400萬公頃),居世界第一,其中耕地灌溉面積10.2億畝(6800萬公頃),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50.3%。
印度是多少?我查了一個小時的數據,終於從國際灌排委員會官網(ICID)的2019年年報中找到了(印度是數據黑洞,相關數據非常少,而且很多數據印度自己不統計,都是別人給統計的),是6200萬公頃的灌溉土地面積,總耕地數為1.694億公頃,大概佔總耕地面積的36.6%。
數據分別是耕地總面積,灌溉面積(單位:百萬公頃),灌溉面積佔比,數據來源機構和年統計份
中國的數據和咱們自己統計的差距不大
印度在2013年的《十二五農業增長目標》裡也提起6200萬公頃這個數。說實話不算低了,美國的灌溉耕地佔比是18%,巴西是6.7%,澳大利亞是4.5%,越南是44.8%,俄羅斯是3.6%,日本是65%,以色列是56%。印度和中國一樣,是個中等水平。注意,印度這個數據是2010年的,印度的耕地面積基本不漲,所以印度政府把擴大耕地的灌溉面積作為提高農業產值的重要手段,10年過去了,因此按理說真實數據應該比36.6%要高。
但他們不更新,你有什麼辦法?
再說說印度的農業自然條件,印度大部分國土屬熱帶地區,年平均降水量還可以,基本都在1000毫升以上,溫度也還行,年平均溫度為22℃,陽光也充足,比較適農作物生長。但有個問題,印度的降水不均勻:受季風影響,主要集中在6到9月份,一般能佔到73.7%。以孟買為例:
兩個不同數據來源,但大體能配的上,湊活看吧,就別要自行車了,印度的數據太少了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天幾個月,平時降水很少,印度缺乏大型的水利工程保存雨季雨水,在旱季放水灌溉農田,所以這可能給印度農業產量低的一個問題。不過印度的河流眾多,光恆河就有10條支流,流域面積也有90萬平方公裡左右,佔印度總面積的3分之一,還有其他的眾多河流,水資源遠比中國優越,農業用水上的問題不算太大。
印度的農業自然條件還是不錯的
其實自然環境這塊,可以參考一下同樣是熱帶季風氣候的越南,應該差不了。
光照、溫度、降水、土壤條件,應該來說印度都要比中國有優勢。
按理說印度不應該這樣,只有一個安全的解釋,就是印度這個國家的工業化水平太低,這才讓印度農業如此低效。
比如說在農業機械化的問題上,印度缺乏農機設備,很多地方還是依靠牛來進行耕種,收割也多是用人力來完成,育種能力不行,比如雜交水稻在印度的種植面積就不大,2017年才300萬公頃,不到10%,這些都是工業化不足的體現。
印度主要還是依靠神牛種地
靠人力收割
另外一個關鍵問題是,因為印度的工業化落後,缺乏現代化的物流體系,導致蔬菜、糧食的運輸、儲存損耗很大,在流通過程中都浪費了。
但是因為缺乏相關數據,無法進行量化分析,所以只能大體一談。
其實印度只要完成工業化,結合印度優越的自然環境,那印度農業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巨大的,比咱們要有很大優勢,而且能為印度的二三產業提供強大的支撐,當然,印度的工業化前景很不樂觀,下文詳細講講。
印度最大城市孟買:印度的第三產業發展得挺好,佔比超過了50%
另外說一點,印度的數據統計一直就不靠譜,就連GDP都算不明白,每年印度公布自己的全年GDP之後,伴隨的就是鋪天蓋地的質疑,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內的許多經濟學家都說印度政府在扯淡,計算方法根本不對,連印度自己人都看不下去了,印度政府前首席經濟顧問、經濟學家——阿文德薩勃拉曼尼亞(Arvind Subramanian)就說,印度2011年——2017年的平均年GDP增長率事實上為4.5%左右,而印度政府的統計結果是7%。
所以每次我看到一些人針對印度的農業問題激烈爭論,這個數那個數的一通展示,我心裡就嘎嘎直樂,數都不一定是真的,你怎麼知道你是對的?
所以印度的數據就是個迷,從紙面上看,基本很難看明白。
活在保護傘下的印度農民
正是因為單產低,人均耕地面積少,印度農民的收入其實很有限:2011年印度搞了一個社會經濟種姓普查(Socio-Economic and Caste Census (SECC) ),2011年開始的,有些邦2013年才把數據報上來,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印度的統計數據比較難找了吧,基層執行能力太差,效率太低,統計個數很麻煩,印度政府對地方的掌控能力可見一斑。
調查發現,92%的農村家庭每月最高收入不足10000盧比,約合人民幣887元,一年一萬出點頭。大約四分之三的農村家庭表示家裡的成員最高收入不超過5000盧比,約合人民幣444塊錢。
印度國家農業和農村發展銀行(National Bank for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的一項調查數據稱,2016年印度農戶的月平均收入約為9000盧比,約合人民幣798元,大差不差。
印度的農業發展緩慢,不如二三產業,所以收入不漲也在情理之中。
農民收入如此之低,要是放在一般的國家早就亂了,但是印度沒有,因為印度一直對農業進行補貼,大體措施是這樣的:
首先,為印度農民的農作物託底。印度政府於1961年成立了印度農業成本與價格委員會,這個部門研究各種農作物的生產成本,然後得出一個認為合理的收購價格,然後報給政府相關部門,經過批准後,就成為了農產品的最低保護價格,政府指定的機構會按這個價格進行採購。這樣可以保護農民的利益,不至於讓奸商們故意壓低價格把印度農民給禍害了。
第二,限定交易渠道。指定糧食收購部門,然後以最低保護價格收購農民的產品,也就是說,印度農民必須將自己的收成賣給指定的收購部門,不能賣給其他人。
第三,差額補貼。糧食收購部門購買了糧食之後,以中央發行價賣給各邦,這個中央發行價低於糧食公司的糧食收購價,兩者的差額由政府進行補貼。
第四,按收入情況分別定價。糧食分配給各邦之後,通過公共分配系統向消費者提供農產品,收入高的家庭以高價格購買,貧困線下的家庭以低價格購買。
另外印度還有化肥補貼,農村電力補貼、灌溉補貼等等。
也就是說,印度是生產和流通兩頭補貼。這一套帶有明顯計劃經濟色彩的補貼政策,很大程度上保護了印度農民的利益,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提高了印度的糧食產量,幫助印度完成了糧食的自給自足,而且還有餘糧可出口創匯,比如印度的水稻出口量就是世界第一。另外它也讓印度底層人民有了喘息的空間,對印度社會的穩定起到了促進作用。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印度農民的收入如此之低,生活還能繼續維持。
看起來真好,完美!
但請思考一個問題,補貼農業的錢,哪來的?
幾十年下來,印度的農業補貼總額越來越高,增長速度越來越快,補貼範圍和所佔GDP比重越來越大,遠超歐美。
來源:趙和楠. 印度農業補貼政策及其啟示[J]. 地方財政研究, 2013(04):34-40.
2010年印度的農業補貼接近5000億盧比,約合443億人民幣,比1995年上漲了701%,到了2017年就漲到了41344億(觀察者網的數據,不知道出處),約合3668億人民幣。
所以印度政府一直在死扛,這就是印度神奇的地方:別的發展中國家要完成工業化,基本都要用農業來反哺工業以完成原始積累,印度是正相反,二三產業帶來的收益,都給農業反哺回去了。
換成大白話是,本來要用農業的收入來完善基礎建設,比如修路,通電,還要從外國買設備、技術、原材料、能源等來發展工業,擴大生產之後再花錢進行技術研發等等。這下好,本來製造業和服務業收入就不多,又砸回去了,農業上掙的錢沒有補貼的多,而且補貼數越來越大,農業增長卻很緩慢,反成了拖累,這麼整的話,印度要完成工業化那是遙遙無期的。
印度的基建水平不咋好
其實不光是農業,就連進出口貿易也是,按說你一個發展中國家,得想盡辦法攢外匯來買技術買設備,所以要有貿易壁壘,對外嚴防死守,拼命買國貨,就跟韓國當年那樣。但印度不是,印度的進出口貿易額這些年都是負的,也就是說印度每年進口的東西比出口的多,年年往外撒錢。咱們就不一樣,咱們全部都是正的,外匯儲備越來越多,這才有錢發展工業和科技,完成大規模的基礎建設,然後再拼命生產出口積累更多的外匯。
中國駐印度大使館數據
那印度到底進口了什麼?2018年印度商業信息統計署與印度商務部統計,礦產品、機電產品和貴金屬及製品是印度進口的前三大類商品,合計進口3378.9億美元,佔印度進口總額的66.0%。
按說這些東西都是用來進行工業生產用的,是成本,本來要生產出工業產品或者服務產品繼續出口,再積累外匯,結果每年還是入不敷出,這錢都哪去了?誰也說不清楚。
全是一些讓人看不懂的騷操作,現在大家都知道印度為什麼叫神奇的國家了吧。
其實印度還有農民沒有農業補貼的保護傘之下,原因就是印度土地私有,有些農民沒有土地。
我是做茶的,對印度的茶葉情況了解一些,之前也寫過相關內容,這次直接貼上了。
印度的茶園,大都在大農場主手裡,所謂茶農,其實就是沒有土地的僱工,出賣勞動力而已。
央視紀錄片中介紹的大茶場主,過去是皇族
大茶場主的制茶「獵犬」——炒茶工人中的車間主任,當著媒體說工人是狗~高高在上的心態可見一斑。
印度茶主產區——阿薩姆邦的大茶園掌握在富人和大公司手裡,需要僱傭大批工人來種植、炒制茶葉。
普通印度人,尤其是低種姓的人,在印度這種地方給資本家打工,其待遇……比你想得還慘。
BBC之前就做過相應的調查:2015年,阿薩姆邦茶葉工人的日薪,合人民幣就10塊錢,而當地法定最低工資是15塊錢。即使在印度,這工資也幾乎無法餬口,9成的茶業工人營養不良,容易患腹瀉、皮膚病等各種疾病。
茶園工人的居住及衛生條件更差:工人住在破爛房屋中,許多住處沒有廁所,只能在茶園中排便。還有僱用童工、虐待等諸多問題。
阿薩姆茶園的女採茶工,有的人權組織調查其收入為一天2美元,但是他們的境遇關注的人很少
兔子急了還咬人呢,印度的茶場工人也會造反,有的甚至會殺死茶園經營者,可見雙方的矛盾多尖銳。
這些爆出來的都是鳳毛麟角,種姓制度之下,其他的佃農什麼情況可見一斑。
都說富士康是「血汗工廠」,我看印度的很多茶場,可以叫「血汗茶園」。
這些血汗茶園的阿薩姆茶,很多都會供給像立頓、川寧這樣的英國老牌企業。或許是因為輿論壓力過大,有些茶企如川寧也承諾,會改善其供應商的茶園裡工人的待遇,比如安裝淨水和衛生設施以及幫助孩子入學,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兌現。
所以我每次喝英國立頓、川寧等廠家的茶,就很糾結,你說買吧,茶葉可能浸著印度茶農的血與淚,要說「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那這些茶農可能連這點收入就沒有了,怎麼活?
走投無路之下的農業改革
言歸正傳,印度年年數量龐大的農業補貼,早就讓印度財政不堪重負,本來還能維持,沒想到攤上今年這麼個年景,自己防控又不給力,印度的GDP直線下滑:第一季度是3%的同比增長,第二季度直接下滑了23.9%,第三季度下滑了7.5%。估計以後幾年也不會有大的起色了。
來源:印度中央統計局
各位上眼了,印度統計局官網自己做的表,竟然是錯的,第一季度沒寫,二三季度成了一二季度的數據,數據黑洞這個詞,可不是我瞎說的啊。
咱們古人說:窮則思變,所以印度要改革了。
具體來說,就是往後印度農民們的農產品,愛賣誰賣誰,就不一定賣給印度原先指定的糧食收購企業了,農場大門、工廠廠房、倉庫、倉庫和冷庫、線上線下都行,但種糧食之前,你們買賣雙方先把收購價格談好,收穫糧食之後,雙方根據之前商量好的價格進行交易,以後印度政府就少摻和一些,花的錢就少一些。
也就是說,印度農業現在很大程度上市場化了。
現在農民最擔心的一點是,過去託底的政府最低採購價格,還能不能作數,現在的消息是,印度總理莫迪口頭上答應了。但印度人還是了解自己的,知道口頭的承諾永遠靠不住,過去出爾反爾的事多了去了,所以開始大鬧。
人家擔心的很有道理,過去的政策確實能保護農民的利益,但是一旦放開市場,誰知道結果是什麼,有可能是大公司用各種手段壓低糧食收購價格,然後高價賣出,從而剝削農民的利益,讓本來就艱難的印度農民雪上加霜。
其實像沃爾瑪這種國際上零售企業,早就對印度垂涎三尺了,他們想藉助自己強大的物流運輸體系,打入印度來分一杯羹,但具體結果對農民是好是壞,尚不明朗,但補貼這套印度又玩不下去了,只能鋌而走險。
如果改革的經被奸商們給念歪了,那印度農民的日子就沒法過了,印度一定會出天大的亂子。
接著印度農業的情況,下篇文章聊聊農業與工業化的關係,但不知道能不能讓發。
(原創不易,如果大家喜歡咚咚寫的文章的話,歡迎點讚、轉發、收藏、評論,謝絕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