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雲:我是這樣學《聖教序》的 ​

2021-02-20 青少年書法學堂

集王羲之《聖教序》臨習要領點滴

孫曉雲

臨摹,對於學習書法來說,是一個艱辛的過程,更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過程。這好比鋼琴中的練習曲,油畫中的素描。臨習,是為創作打基礎,同時臨習本身也是一門藝術,一項高超的技能。書法的學習入門首先必從臨摹開始,臨摹好比是一塊敲門磚。臨習到什麼水平,相對個人的書法創作便到什麼水平。尤其是學習王字,對《聖教序》這種筆法森嚴、結構完美、變化無常、刻工精良的碑帖,臨習時必須心平氣和,細緻周到。無論從氣勢、章法,還是從用筆、結體,都須注意觀察,細細體驗。


  一、《聖教序》因為是集王字,字跡大小完全是按墨跡的原尺寸,多為一寸之內,也是當時晉代指的「八分」書大小。系用指,稍加掌功而得。初學者,不容易將字寫到原大,可以先放寬尺寸,逐漸縮小恢復至原大。不宜寫得過大,因為這要牽涉到用腕、用肘及用臂,便不得其本碑要領。


  二、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書寫工具的選擇尤為重要。我們可以從古代書論中反覆體察到「紙筆精良」的諄言。而今人往往不以為然,用極不相配的工具,花大量時間,欲得其效果,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無。久而久之,便喪失臨習的興趣,或自然地放棄,草草、急迫地進入「創作」,隨意發揮,走不了幾步便可能自食其果。因此,如何擇紙、筆等工具,勢必首當其衝。


  就《聖教序》而言,那個時代屬王字的鼎盛時期,工具極其考究。如果要實臨得相像,工具當選用準確,或是比較貼近。那時,貴族、宮廷中大部分用絹、綾,或是質地柔綿、細膩的紙。生宣誕生在明末,《聖教序》時代是沒有生宣的,因此如今實臨也避免用這種滲水量過大的生宣。也不宜用雜質過多、顆粒過粗的紙張,否則王字的細微處便無法體現。我們如今在實臨中當然不可能常用價格昂貴的絹、綾之類(如今絹與古代絹又有不同),可以選擇一些質地細膩、綿柔的紙,吸水量要小些,譬如元書紙、報紙、仿古宣、熟宣、包裝紙及一些書籍用紙均可。


  筆的選擇尤為重要。首先要選擇新或較新的筆。古書論中常言口「池水盡墨,頹筆成冢」。一是指古人用功程度,二也是指古人用筆之講究,稍一頹毛,禿了,舊了,便棄之,不像今人一支筆會用上五年、十年,也不更換。

  王字遒勁堅挺,且婀娜多姿,清利颯爽,且志氣平和。雖羊毫、狼毫均可,但羊毫不宜過長過軟,狼毫不宜過粗過硬,最好是中、小白雲加健。筆鋒一般在一寸之內。不宜長放於水中浸泡,過於胖大,使用不便。用後清水爽幹。使用起來不順手、不見效的筆不要勉強為之,多試幾種為好。來源書法屋,書法屋中國書法學習網。總之,筆是宜小不宜大,鋒是宜短不宜長,筆桿是宜細不宜粗,毫是宜尖不宜禿。能夠選擇一支合適的筆,等於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再則是墨。古人研墨,故深淺,濃淡自如。今人研墨者已甚少,大多是墨汁加水。水加得多少,是一學問,過少粘厚枯滯,拖不動筆,過多則肥爛稀薄,字無筋骨。因此首先得調好墨的濃淡度,筆蘸上去要由尖至根,不要一下蘸得過多過飽。王字多在筆尖上做文章,墨的爛、枯皆不行,故臨習者要重視這個問題。

  三、由於《聖教序》不同於其他碑帖,其中二千多字是由楷、行、草間隔組成,因此臨習中須全面地掌握楷、行、草三種字體的寫法與規律,然後巧妙地搭配組合在一起。因此臨習者同時要學習三種字體,相對來說,難度要大些。同時,學習的面也相對廣些。初學者最好先具備楷書功底,或先臨習些與王字相近的楷書,再涉及《聖教序》,或先將此碑中的楷字練熟,再沿及碑中的行、草字。沒有一點書法基礎常識,即臨《聖教序》,不易見成效,更不易到位。


  四、《聖教序》從章法上看,似無規律可言。字的大小排列隨意自由,間隔也緊寬不等,似不可預測。一個極工整的楷字下面可以接上一狂草字,粗厚與纖細的用筆可以同時出現在上下二字中。間距的不等也是一大特徵。因為拓本是把碑上的字拓好,再一條條連接成文的,因此《聖教序》可以隨意拼接成任何一開本,仍不失其面目。這種無規律正是《聖教序》的規律。在臨習時,必須首先準確地把握其中無規律的規律,立足於把每一個單獨的字寫好,寫標準,然後尋出各種偏旁部首,各種不同結構字的造型規律以及它們的各種變化。來源書法屋,書法屋中國書法學習網。


  王字素有「魔術師」的魅力,千變萬化,出其不意,不是很快就能把握、認識的。再加之《聖教序》較長,達二千四百多字,四五十版面,臨習者得耐下心來逐字逐句地做功夫。好在此碑中亦有多處重複造型的字,比如「福」、「教」、「生」、「賢」等,會寫一處,遇他處便少臨一字。待每個字都能寫得標準,寫到位時,一頁的字便會自然暢通一氣,自然成章法。

相關焦點

  • 孫曉雲:我是這樣學《聖教序》的
    集王羲之《聖教序》臨習要領點滴孫曉雲臨摹,對於學習書法來說,是一個艱辛的過程,更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過程。這好比鋼琴中的練習曲,油畫中的素描。臨習,是為創作打基礎,同時臨習本身也是一門藝術,一項高超的技能。書法的學習入門首先必從臨摹開始,臨摹好比是一塊敲門磚。
  • 書法提高帖:孫曉雲談臨聖教序心得
    《聖教序》臨習要領點滴 原載於《書法》雜誌 孫曉雲臨摹,對於學習書法來說,是一個艱辛的過程,更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過程。這好比鋼琴中的練習曲,油畫中的素描。臨習,是為創作打基礎,同時臨習本身也是一門藝術,一項高超的技能。
  • 孫曉雲:我的書法是怎樣煉成的?
    作為朱家唯一的後人,孫曉雲是幸運的,她不僅受到外婆、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愛,更在精神上受到舅舅的深刻影響。在孫曉雲的家族裡,寫字是家族成員的必修課。孫曉雲三歲開始寫字。「那時候看大人們下棋,我在旁邊臨寫棋子上的字,沒有誰來要求我寫,我就自己開始天天寫了。也許是我的血液裡有這個遺傳,對寫字畫畫天性喜歡,也特別敏感,很快就能入行,找到感覺。母親是最早向孫曉雲傳授書法技能的人。
  • 聖教序的缺點
    大家參考下圖,對比一下《聖教序》和《蘭亭序》中的同一個字,你便會看出身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其實並不夠完美,也能看見更完美的《聖教序》,丟了多少東西?而《聖教序》呢,細節丟失太多,使得臨習者注意力不知不覺就集中到了結字上面。當然這也是因為它的結字太經典,結構易學,稍微模仿一下就效果可觀,很有成就感。而書法裡的「易學」,本身就是個誤區。
  • 《聖教序》好就好在這裡!
    《聖教序》則完美地收錄王羲之行書精華,單字最多,變化最為豐富,歷來學者,無不奉為圭皋,可謂高峰。今天,我們為大家分析《聖教序》究竟好在哪? 《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聖教序》,後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全稱《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 畢羅談《集王聖教序》
    我出了二玄社複製的孫過庭《書譜》,九米長,我在杭州買的,出了《集王聖教序》,還出了一方墓誌的拓片。福老師自己出了一個《大雁塔聖教序》的拓片,但是這個拓片是翻刻的,因為他沒有那種書法和收藏的概念,一方面他不一定能認出來,另一方面我覺得他也不介意搜集翻刻拓片。然後我還寫了一篇講唐代書法的小文章,這是我發表的第一篇論文。
  • 《聖教序》到底好在哪?
    《聖教序》則完美地收錄王羲之行書精華,單字最多,變化最為豐富,歷來學者,無不奉為圭皋,可謂高峰。下面,書思為大家分析《聖教序》究竟好在哪?在《聖教序》中,王羲之結字表現淋漓盡致。我們知道「有」字不好處理,而王羲之《聖教序》給出了6種解答。
  • 《集王羲之聖教序》圖解
    《聖教序》則完美地收錄王羲之行書精華,單字最多,變化最為豐富,歷來學者,無不奉為圭臬,可謂高峰。 一、字法無常,盡得其勢 在《聖教序》中,王羲之結字表現淋漓盡致。
  • 孫曉雲說的書法中的「捻管」,是什麼意思呢?真的有用嗎?
    孫曉雲在他的《書法有法》中說:「那些左右圓滑呈扭曲狀的筆畫,正是左右轉筆所致。我試了一試,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般。」這句話所說的就是他一直在提倡的「捻管」。那麼孫曉雲說的書法中的「捻管」,是什麼意思呢?真的有用嗎?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地探討一下。
  • 書法名家孫曉雲,小字楷書寫《中庸》,這水平,可不是吹出來的
    我相信,即使勉強寫出來,也會有些呆板無趣。當然了,要想寫好小字,技法是一方面,還要能在方寸之間體現出宏大氣象,給人一種寬綽且大氣的感覺。怎麼才能做到呢?最基本的一點,你在結體的時候,可以嘗試著橫向伸展,寫扁一點不要緊,千萬別寫得太瘦長。光這麼空空的說,感覺有點無趣。
  • 英語這樣學:「最低工資」用英語怎麼說?
    英語這樣學:「最低工資」用英語怎麼說?在當今「網際網路+」時代,我們「學」英語最大的幾個「毛病」,一是如同過去幾十年「沒有辦法」的情況一樣,一如既往地「學會了」,也「只會」用中文去「學」英語,以為「懂」英語的中文意思就是「學會」了英語。
  •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書法風格產生的思想背景
    《雁塔聖教序》則是世人公認的褚遂良晚期書風的代表作。《雁塔聖教序》亦稱《慈恩寺聖教序》, 凡二石, 皆楷書, 萬文韶刻字, 現均藏於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為序, 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 18行, 行42字;後石為記, 全稱《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記》, 唐高宗李治撰文, 20行, 行40字, 文右行。
  • 撇似蘭葉勁如刀一一趣談聖教序撇畫筆法
    撇似蘭葉勁如刀一一趣談聖教序撇畫筆法趙國俊談撇畫之前,已在前文談聖教序中字聖王羲之所寫橫有六種筆法,稱之為橫行天下。豎有七種筆法,稱之為豎起脊梁。其實遠在東晉,衛夫人所著《筆陣圖》就早對各種點畫作過評論。
  • 春遊江淮請您來:著名書法家孫曉云為《何仿紀念館》館名題字
    春遊江淮請您來:著名書法家孫曉云為《何仿紀念館》館名題字享譽世界的經典名歌《茉莉花》的收集加工整理者,南京前線歌舞團原團長,著名音樂家何仿先生是安徽省天長市石樑鎮何莊人,為傳承優秀文化,激勵文藝前行,弘揚時代精神
  • 養眼,集王聖教序書法春聯來了!
    春節來臨之前,書法理想為大家整理這份《王羲之聖教序書法集字春聯》,集得相當不錯,春節有了它,春聯創作更方便,並且你會發現:原來寫春聯也是在臨帖學書法啊!王羲之聖教序書法集字春聯喜居寶地千年旺福照家門萬事興財運亨通全家樂事業有成滿堂春佔天時地利人和聚五湖四海財寶門迎曉日財源廣寶納春風吉慶多歲月更新人不老江山依舊景長春人逢盛世豪情壯節到新春喜氣盈
  • 懷仁集王聖教序碑刻畫出了一個民族永久的生命線
    這就是西安碑林博物館著名的石碑——懷仁集王聖教序碑,碑林藏石編號624號。1996年此碑被國家定為國寶級文物。它曾散落在山野間 北宋初期被保護懷仁集王聖教序碑立於唐鹹亨三年(公元672年),碑題《大唐三藏聖教序》。螭首方座,碑身上小下大,碑文30行,行83字至88字不等,共有1904個字,是由初唐時期長安弘福寺僧人懷仁經過24年的努力從王羲之的若干墨跡中輯集出來的碑刻。
  • 為何學王羲之,必自懷仁始,詳解《集王羲之聖教序》的前世今生
    《宣和書譜》有雲: 「昔太宗作《聖教序》,世有二本,其一褚遂良書,一則懷仁書,集羲之諸行字法所成也,二本皆為後學之宗。模仿羲之之書,必自懷仁始。」在講懷仁所作的《集字聖教序》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聖教序》的前世今生,《聖教序》為《大唐三藏聖教序》的簡稱,為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寫,頌揚了玄奘法師赴西域各國求取佛經功業,碑文則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聖教序》亦作《慈恩寺聖教序》,唐高宗永徽四年立石,凡二石,兩塊碑石分別鑲嵌在大雁塔底層南門洞兩側的兩個磚龕之中。
  • 「文化隨筆」字字驚心——馬蓉的書法臨帖《集字聖教序》
    馬蓉也不甘示弱,推出了書法力作《集字聖教序》。雖遭吐槽,但也有力挺者稱讚這幅字價值十萬。撇開那些是是非非不提,我們單一馬蓉《集字聖教序》的書法價值來討論一下:書法的價值無非兩種體現,一是藝術魅力,二是名人效應。《集字聖教序》是王羲之的行書經典,飄逸灑脫,力藏千鈞。其書法造詣登峰造極,出神入化。作品價值體現在實實在在的書法功力上,沒有半點浮誇和造作。
  • 英語這樣學:「停電」用英語怎麼說?
    英語這樣學:「停電」用英語怎麼說?今天我們來看看,我們「不知道」英語「停電了」怎麼說,但是,我們有英文Yahoo搜索,也「懂」一點點英語,比如no electricity,我們怎樣用我們「知道」的英語在Yahoo上搜索,把英語「停電了」給找出來。
  • 王羲之聖教序是這樣寫的
    寫行書就要體現行書的特點,每一個部首都是一個生命狀態,寫起來靈活自由,特別能體現行書意味的部首很多,我們今天以《聖教序》為例,舉例部分行書部首,來共同探討行書的寫法。說行書寫起來靈活自由,首先體現在其部首上,有的部首既可以多筆畫書寫,也可以簡省書寫,甚至可以偏草書化,在書法書體中就有「行草書」的說法。如行書中的「言」字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