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背後的三代悲劇:期待完美的父母,會心生怨恨;看到真實的父母,會充滿慈悲

2021-02-08 魔都學爸
12月29日凌晨,從英國傳來消息,著名鋼琴家傅聰先生因為新冠肺炎併發症逝世,享年86歲。
兩天前,就有他不幸確診新冠肺炎住院的消息,雖然沒有上呼吸機,但情況一直不容樂觀,沒想到僅僅兩天後就撒手人寰。

提及傅聰,不得不提及其父親傅雷,給我國文壇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翻譯著作。提及《傅雷家書》,便不得不提及這本書的編者,傅雷次子傅敏。1981年8月,《傅雷家書》由北京三聯書店初版發行,一經面世即成暢銷書。

數十年來,《傅雷家書》以其寬廣博大的精神世界,影響了兩代人。從事業上看,傅雷父子是成功的,可這背後,則是他們充滿悲劇色彩的人生。傅雷的母親,將自己的不幸轉移到傅雷身上;而傅雷也把童年的灰暗,複製到兒子的童年。不能說一個人的不幸,全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但原生家庭確實是很大因素。我們只能希望克制自己,不讓上一代和這一代的噩夢,轉接到下一代。期待完美的父母,會心生怨恨;看到真實的父母,會充滿慈悲。傅聰年輕時曾說:「我離開藝術,就沒法活下來」。他的一生,如他所願,果然是與藝術緊緊相偎在一起的。1934年3月10日,傅聰生於上海,小時候,傅雷其實很想把他培養成畫家,可他卻對對音樂表現出了極大的好奇。傅雷見兒子對音樂感興趣,就買了一架鋼琴回來,讓傅聰學著彈鋼琴。練琴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件很枯燥的事,傅聰常常會偷懶,一邊彈琴一邊看閒書,為此屢次遭到父親的嚴厲教訓。傅聰8歲開始學習鋼琴,9歲拜義大利指揮家、鋼琴家梅百器為師。梅百器是李斯特的再傳弟子,傅聰在其門下受教三年。這之後,傅聰於1951年再拜蘇聯籍鋼琴家勃隆斯丹夫人(Ada Bronstein)為師。18歲時,傅聰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因為精彩的演繹,引起了國內音樂界的重視。一年之後的 1955年,他獲得"第五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以及「瑪祖卡"最優獎(一種波蘭舞曲),一鳴驚人。

1958年畢業回國前,傅聰從來信中了解到了父母的處境和國內的情況,開始擔心回國後的遭遇。1958年12月,在一位英國鋼琴家的幫助下,傅聰「逃」往了英國,抵達倫敦,轟動一時,正因如此,不少人一直指責他是「叛國者」。但在1959年,傅聰對倫敦報界發表公開聲明,給自己定下了三條規則,不入英國國籍,不去臺灣,不說不利祖國的話、不做不利祖國的事。(這點不像範曾,成天自吹自擂,為了情人跑到法國,卻一味詆毀祖國。)1964年,傅聰為了能在世界各地演出,傅聰加入了英國國籍,拿了英國護照。此後的20年裡,這位「流浪音樂家「浪跡五大洲,舉行了超過240場獨奏音樂會,錄製了超50張唱片,被稱為「鋼琴詩人」,更是在60年代被《時代》周刊譽為「當今最偉大的中國音樂家」。

1979年傅雷平反之後,高層批示:傅聰出走,情有可原。1981年傅聰第一次回國演出時,本來連《北京日報》都發了消息,但有人給高層反饋,認為傅聰是「叛逃者」,宣傳突然停止,原定採訪也取消。2001年,為紀念傅雷夫婦逝世35周年,傅聰在上海音樂廳舉行了鋼琴獨奏音樂會。2006-2009年,他幾乎每年都會登臺上海音樂廳。2014年11月15日,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傅聰舉辦了「完全蕭邦」鋼琴獨奏音樂會,這也是他在上海的最後一場音樂會。而在性格與人生態度上,來自父親傅雷的影響,無處不在。傅聰演出時,是「出了名的脾氣壞」,哪怕有拍照的聲音傳入耳朵,也會惹他不快,會中斷演奏抗議,甚至罷演。目睹父親的荒唐和移情,又得知了母親委曲求全的無奈,傅聰的感情路途,又怎麼能順遂。傅聰在滿世界「跑碼頭」的時候,被美國小提琴家梅紐因的琴技所折服,兩人的才藝,使得彼此之間越走越近,久而久之,傅聰與梅紐因的女兒彌拉相戀了。彌拉可算是標準的白富美,長得非常漂亮,身材高挑,梅紐因也非常欣賞傅聰的才華,同意女兒和傅聰的婚事。傅聰能夠被西方主流音樂界接納,除了本身的才華外,也離不開這位嶽父的鼎力支持。

1960年,26歲的傅聰和21歲的彌拉結婚,其後生下了混血兒子傅凌霄。彌拉性格單純,但性情急躁,喜歡簡單直接的溝通;而傅聰卻是性格內斂,不善言辭,因此也造成兩人在生活各方面的矛盾和分歧。加上傅聰常年在外演出,聚少離多,讓彌拉感覺非常孤獨,最終在結婚9年後,兩人選擇分開。傅聰和彌拉的大兒子傅凌霄,長相英俊,頗有好萊塢演員風範,在一家國際基金會工作。

傅凌霄對中國文化還是情有獨鐘的,他的太太不是西方人,跟傅聰一樣是華裔。和彌拉離婚後的傅聰,十分痛苦,在這期間他遇到了第二段婚姻。1973年,39歲的傅聰與韓國駐摩洛哥大使的女兒玄禧晶結婚。但傅聰的第二段婚姻非常短暫,前後經歷的時間不過3個月。傅聰曾說:「我們結婚3個月便無法共同生活了,3個月,那是短暫的婚姻。」傅聰的第三任太太卓一龍,一位非常美麗、大氣溫婉的女子,也是一位鋼琴家,小傅聰6歲,1940年出生在上海,福建鼓浪嶼人,是民族資本家卓綿成的女兒。

家境優渥的卓一龍,從小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1946年之後他們全家移居香港,後來到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深造,並於1975年應邀到英國皇家音樂學院任教。同樣是1975年,在羅馬尼亞鋼琴家拉度·羅普家中,傅聰和卓一龍相識、相戀,共同的血緣和文化背景,以及對於音樂的共同愛好,讓兩人快速走到一起。卓一龍性格恬靜,語氣輕柔,對於丈夫也是非常理解,婚後一直過著平靜的生活,在傅聰彌留之際一直陪伴著他,這一次傅聰找對了人,兩人攜手度過45年。

兩人的孩子傅凌雲,卻沒能繼承父母的音樂細胞,長大後成了一位哲學博士。

「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傅雷家書》。

年輕時候的傅雷,面對妻子與兒子,宛如「閻羅王」,一言不合便會如暴君般,對兒子使用暴力。面對外人時,他卻似「彌勒佛」一般,笑容憨態可掬。造成這種雙面人格的,是傅雷的原生家庭:父親早逝、母親嚴苛,生活孤獨,嚴重缺愛。原生家庭嚴重影響了傅雷的一生,他偏執、暴躁、自大。1908年4月7日,傅雷出生於上海,因其出生哭聲洪亮,像打雷一般,故取名傅雷。1912年,傅雷四歲那年,父親傅鵬飛被誣陷陷入牢獄之災,受盡折磨,鬱悶去世。對傅雷來說,父親這個角色,從此在他的人生中,徹底缺失了。他家的四個孩子,除了傅雷,全部夭折,因此傅雷成了母親全部的希望。喪夫喪子,又失去了許多財產,傅雷的母親從此變得乖戾、偏執、暴躁,她把全部的希望和不幸都放到傅雷身上,嚴格教導傅雷。母親對他的學習要求,就是日復一日的嚴苛,不允許有一絲一毫的懈怠。——不好好念書,他母親就把傅雷裹起來,準備投到水裡淹死。——讀書打盹,他母親就用滾燙的蠟燭油燙還很小的傅雷。她還一度把傅雷綁在桌腿上,逼他對著父親的靈位認錯,以上吊要挾兒子……以至於傅雷後來回憶童年時,只是苦笑著說:「只有愁容,不見笑聲。」傅雷雖然在嚴苛的管教下打下了良好的學問基礎,但母親常年給他的精神壓力,讓他也形成了暴躁、乖戾的性格,父親的早早缺席,也使他不知道該如何做一個好父親。幾十年後,傅雷也是這樣對待他的兒子傅聰,童年的痛苦一直延續兩代。傅聰5歲時,在客廳寫字,父親不知何事就火了,「順手掄過來蚊香盤,擊中鼻梁,頓時血流如注」。有一次,傅聰練琴時稍有懈怠,傅雷發現後,拿出藤條,對著兒子一頓毒打。最後,只剩半條命的傅聰,還被父親綁在門口的樹幹上反省。對於年幼的傅聰來說,這一次挨打成了他心中的陰影,傷好之後,他一度離家出走,只為逃離父親的「嚴酷」。晚年的傅雷說:「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1927年,傅雷留學前,家裡給他定了一門親事,對象是表妹朱梅福,也算是兩小無猜、親上加親。1928年,傅雷趕往法國巴黎大學,學習藝術理論,接受西方文化的薰陶。在留學期間,傅雷瘋狂地愛上了一位叫瑪德琳的法國姑娘,並萌生與表妹退婚的念頭,寫下退婚書後,託老友劉海粟把信寄回國中。後來傅雷發現瑪德琳交遊甚廣,自己只是個「備胎」,差點因此忿恨自殺。受此刺激,傅雷1932年學成歸來後,24的他與19歲的朱梅福老老實實結婚了。

但傅雷覺得朱梅福這名字不洋氣,幫她取了英文名瑪格麗特,中文名則改為朱梅馥。1958年4月30日,傅雷被劃為"右派",在寫給傅聰的信中也隱隱提及。1958年,傅聰出走英國事件,對傅雷影響很大,他兩天兩夜沒吃一點東西,痛苦、憂慮、不吃不睡。

1966年9月2日上午10點,傅雷夫婦被拖到了家門口,站在板凳上,雙雙戴著高帽子,接受殘忍的批鬥。9月3日凌晨,傅雷寫完遺書,夫婦二人在家中自殺,雙雙吊死在了家中鐵窗的兩邊,傅雷享年58歲,朱梅馥享年53歲。

2013年10月27日,傅雷和朱梅馥的骨灰合葬於上海浦東的海港陵園,傅聰和傅敏兄弟請人在墓碑上刻下了這句話:「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這是傅雷家書中的原話,他還說過:「所謂赤子之心,不但指純潔無瑕、清新,而且還指愛。」如果沒有遇到了一直委曲求全的朱梅馥,或許傅雷的人生將要改寫。朱梅馥接受的是西式教育,聽音樂、看書畫、讀英文小說都起勁,但性格卻完全是舊社會那種一點沒文化的賢妻良母式的典型。傅雷喜歡看書,她把他要看的書都放在跟前,把看過的書整理好放到一邊。傅雷愛咖啡,她就虛心求學,不恥下問,學習了幾個月,終於熟練地煮出來最好的咖啡。傅雷喜歡花,她就學習如何買花、養花,拜訪花匠,成了專業的花匠。傅雷不停寫作,文稿很多、也很雜亂,她就幫助傅雷整理得有條不紊,還要再一筆一划地謄抄下來。朱梅馥既大方、自由、新潮,又溫柔賢淑,學者楊絳誇她是"溫柔的妻子、慈愛的母親、沙龍裡的漂亮夫人、能幹的主婦"。結婚後的傅雷與朱梅馥,就是一剛一柔:傅雷的脾氣暴躁,動不動就教訓孩子、揍孩子,而朱梅馥都一一忍受下來。而在對待傅雷的「多情」方面,朱梅馥更是把以柔克剛做的淋漓盡致!從瑪德琳開始的每一段感情,傅雷其實都在證明自己有愛的能力,說風流也好、說濫情也罷。隨著傅雷的名氣越來越大,尤其在翻譯圈受到追捧,不少熱情的少女對傅雷神魂顛倒,甚至追到傅雷家中。第一次,一位姑娘到傅雷家中做客,朱梅馥看得出那充滿愛意的眼神,但她還是好生招待、喝茶聊天。這姑娘面對這個情況,受不了,主動選擇離開,承認自己的道行不夠,愛的不夠,也實在不忍破壞傅雷的家庭。第二次,1936年,傅雷認識了一位叫黃鸝的女子,兩人打得火熱。

第三次,1939年,傅雷又迷上一位女高音歌唱家——成家榴,直呼女神,就是他的愛。成家榴是香港影星蕭芳芳的小姨。當年劉海粟和傅雷兩個好友,同時任教於上海美專,同時愛上了成家的姐妹花——成家和、成家榴,還都是婚外情。看下這張1940年傅雷夫婦與成氏三姐弟合影 (前排左:成家復,前排右:傅雷,後排左:成家和,後排中:朱梅馥,後排右一:成家榴) 。

她看著傅雷在書房,寫著與女子來往的信件,她也不說話。後來更是傳奇,傅雷對成家榴到了茶不思、飯不想的地步,成家榴去了雲南,傅雷就像死了一樣。於是朱梅馥打電話給成家榴,用誠懇的語氣對她說道:「 你快來吧,你來了,他才能寫下去。」不管如何的折騰,儘管傅雷想離開妻子和家庭。但是一直不做聲的朱梅馥讓他不忍心,成家榴也選擇離開,她受不了這原配的好。張愛玲寫了篇小說《殷寶灩送花樓會》,應當是脫胎於傅雷和成家榴的戀情。按照張愛玲的看法,成家榴可能因為這篇小說的影響,而離開了傅雷,並草草結婚。但是據傅敏回憶:「母親的善良偉大和寬宏大量感動了成,成後來主動離開父親去了香港,成了家,也有了孩子。」據說成家榴晚年曾對傅敏說過:「你爸爸很愛我的,但你媽媽人太好了,到最後我不得不離開。」「只要她(成家榴)不在身邊,父親就幾乎沒法工作。每到這時,母親就打電話跟她說,你快來吧,老傅不行了,沒有你他沒法工作。」傅聰還回憶說:「成家榴確實是一個非常美麗迷人的女子,和我爸爸一樣,有火一般的熱情,兩個人在一起熱到愛到死去活來。……雖然如此,但是或者因為他們太相似,所以命運又將他們分開。」「我對你爸爸性情脾氣的委曲求全,逆來順受,都是有原則的,因為我太了解他,他一貫的秉性乖戾,疾惡如仇,是有根源的——當時你祖父受土豪劣紳的欺侮壓迫,二十四歲就鬱悶而死,寡母孤兒悲慘悽涼的生活,修道院式的童年,真是不堪回首。我愛他,我原諒他。為了家庭的幸福,兒女的幸福,以及他孜孜不倦的事業的成就,放棄小我,顧全大局。」「自從我圓滿的婚姻締結以來,因為梅馥那麼溫婉,那麼暖和的空氣,一向把我養在花房裡。「直到40歲後,傅雷好像突然長大,性格變得平和,對妻子好起來,過起了兩人體貼的夫妻生活。或許也是從此,傅雷一改往日嚴父的形象,開始與兒子做朋友。傅聰出國之後,傅雷在書信中,曾不止一次地表達悔意:「當時壯年,我還不懂得如何做父親,給了你一個痛苦的童年。傅雷一直盼望著和傅聰一家團聚,卻終未如願。傅聰與傅雷父子間的隔閡,未能當面消弭,也是永遠的遺憾。《傅雷家書》中,對其次子傅敏的關注相對而言少得很多,在密密麻麻的信中,傅敏只提到了寥寥幾處。一方面是傅聰的光芒蓋過傅敏,另一方面則是傅雷與傅敏的書信,在特殊年代被付之一炬,沒能保留下來。傅敏比傅聰小三歲,1937年出生於太行山區,在他的坎坷苦難的人生中,始終沒有泯滅正直和善良,感人至深。傅敏從小也酷愛音樂,喜歡小提琴,加上小時候看哥哥練琴,耳濡目染,便也想走音樂道路,考音樂附中。但是,在1953年,傅敏16歲初中畢業那年,他的音樂夢遭到父親無情的拒絕。傅雷拒絕的理由很簡單:「我負擔不起兩個孩子同時學音樂,你也不是搞音樂那塊料子,再說你哥哥從小就彈鋼琴了,你上初中才開始學小提琴,太晚了!」這樣,傅敏從華東師大一附中初中畢業之後,直升該校高中。

1956年高中畢業時,傅敏本想報考復旦大學的外國文學系,像父親那樣當個文學翻譯。但領導對他青睞有加,要保送他到北京外交學院,將他培養成新中國的年輕外交家。於是,傅敏踏入了北京外交學院的大門。但在傅雷劃為「右派「、傅聰」叛逃「英國後,傅敏於1959年作為「代培生」,調入北京外國語學院。1962年分配工作時,沒有單位敢要傅敏,幸好北京第一女中的老校長楊濱把他要了過來,還叮囑黨支部成員,誰都不許把傅敏的家庭情況往外說。傅敏的教學工作做得很出色,楊濱校長讓他開實驗班,上觀摩課,把他評為教學骨幹。直到1966年9月3日晚8點,傅敏忽然接到舅舅朱人秀從上海發來的電報,只有六個字——「父母亡故,速歸。」就在傅敏還沒從失去父母的痛苦中緩過來時,與他相戀四年的初戀女友,也提出了分手,不想當"大右派傅雷的兒媳婦"!1968年8月,傅敏迎來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校長楊濱被作為「走私派」揪了出來,對傅敏的批鬥鋪天蓋地,他也被關進牛棚。傅敏終於再也忍受不了這樣的殘害,選擇了跳河自盡,但是由於水淺,並沒有成功。被救起後又不顧一切的往牆上撞,但還是沒能自殺成功。接連兩次的自殺未遂,給傅敏帶來了更高浪潮的批鬥,指責他妄圖以自殺對抗運動。痛不欲生的他,趁上廁所時手摸電門自殺,結果因為穿的膠鞋絕緣,又沒能死成。既然死不了,那就只好,堅強地活下去。接下來的11年時間裡,傅敏都過著痛不欲生的生活。直到1979年,傅雷平反,傅聰從英國趕回來參加追悼會,將弟弟也帶去了英國學習。同事們揮淚相送,都以為他不會回來了。然而1980年8月,傅敏回到北京,繼續先前的教書事業。第一,不當任何"長"(出國前他是七中外語教研組組長),以集中精力鑽研教學;第二,要辦離婚手續(1974年傅敏結婚,其妻後去美國,留居異鄉),離婚了沒房子,請求在學校裡住宿。父親平反後,傅敏收到被抄家抄走的兩封書信,因自己信件損毀殆盡,想起父母與哥哥的書信往來,於是他說服哥哥出版這些信件,以作紀念。

比起哥哥的輝煌、傳奇,身為次子的傅敏名不經傳。如果不是《傅雷家書》的出版,很多人都不知道傅家還有一個當了一輩子教師的孩子。

傅敏曾說,我覺得,不管做什麼,都要做一個真正的人。他用一生的寬厚、善良、隱忍,證明了自己,無愧於一個真正的人。作家樓適夷這樣評價傅敏:「他沒有著書立說,沒有琴聲震世,但他絲毫不遜色於他的父兄。」傅雷夫婦去世後,27歲的江小燕從鋼琴老師女兒那裡,獲悉了傅雷夫婦雙雙自殺的消息。江小燕和他們夫婦素不相識,但是讀過他的著作,嘆服他的文採,敬重他的人品,被他的人格魅力折服。她聽說傅雷夫婦自殺的消息後,痛不欲生,聽說他們夫婦的遺體將在在上海西寶興路火葬場火化,而傅雷的兒子們都不在上海,骨灰無人領取。於是她到了火葬場,有人告訴她:"傅是黑五類,又是自絕於人民,又沒有直系親屬,按照上級規定不準留骨灰。"江小燕這個弱女子,做出了一個驚人決定,要冒死留下傅雷夫婦的骨灰。她冒充是傅雷的乾女兒,和傅雷的外甥一道到了火葬場,冒領了他們的骨灰,並將骨灰盒送往上海永安公墓存放。不僅如此,她還向北京寫信反映傅雷的冤屈,結果成了"現行反革命"。1979年,傅雷被平反後,他們夫婦的骨灰盒被傅聰領取,安葬到上海革命烈士公墓。

傅雷被平反後,江小燕才徹底擺脫精神上的壓力,1985年,她完成了業餘大學的學業,成為了一名編輯。傅雷自殺六天之後,一位跟他有過交集的女鋼琴家也追隨他們而去。這個女鋼琴家叫李翠貞,跟傅雷是同鄉,也曾經去英國留學,是傅雷夫人的摯友,兩家一直有著深厚的感情。

傅雷夫婦去世那一年間,他倆遭受過的經歷,李翠貞也一一領受過,她被強迫趴在地上爬過桌椅,用墨水塗滿整張白淨的面龐。當她聽到了好友傅雷夫婦自殺的消息時,這位女士恍然徹悟,她微笑著穿上最漂亮的衣服,並且精心的化了淡妝,然後才擰開煤氣,以儘量高貴優雅的方式,離開了這個不值得留戀的人世,這時她的丈夫和孩子都在香港。直到1982年,李翠貞才平反昭雪,舉辦了正式的追悼會。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獨的,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傅雷家書》

傅雷的教育觀,可以從其《致成家榴》的一封信中體現出來,不妨來看看這封寫於1965年的信。第一,我認為教育當以人格為主,知識其次。孩子品德高尚,為人正直;學問欠缺一些沒有關係。第二,民族觀念是立身處世的根本,只有真正的民族主義者才是真有骨氣的人,而不是狹隘的國家主義或沙文主義者,也不會變作盲目崇外主義者。只有真正懂得,而且能欣賞、熱愛本國傳統的道德、人生觀、文化、藝術的特點,才能真正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而棄其糟粕。第三,求學的目的應該是「化」,而不是死吞知識,變成字典或書架。我最討厭有些專家,除了他本身學科以外,一竅不通,更談不到闊大的胸襟,高遠的理想。也有科學家在實際生活中毫不科學;也有文學家藝術家骨子裡俗不可耐。這都是讀書不化,知識是知識,我是我,兩不相關之故。第四,在具體的學習方面,我一向不大重視學校的分數,分數同真正的成績往往不一致。學校的高材生,年年名列前茅,在社會上混了一二年而默默無聞的人,不知有多少!反之,真正杰出之士倒在求學時期平平常常,並不出色。為什麼?因為得高分的多半是死讀書的機械頭腦。而有獨立思考的人常常不肯,也不屑隨波逐流,在一般的標準上與人爭長短。總之,求知主要是認識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客觀世界包括上下古今的歷史和千百年人類積累下來的經驗,以及物質的空間;主觀世界是指自我的精神領域和內心活動。這兩種認識的基礎都在於養成一個客觀冷靜的頭腦、嚴密的邏輯、敏銳的感覺和正確的判斷。再從大處遠處看,青年時代僅僅是人生的一個階段,智、愚、賢、不肖的程度還有待以後的發展,年輕時絕頂聰明的,不一定將來就成大器,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年輕時不大出色的,也不一定一輩子沒出息,所謂「大器晚成」的例子多的是。所以便是孩子念完了中學大專,做了幾年事,不論成績如何,也不能以成敗去衡量,一時的利害得失如何能斷定一生呢?你讀過卓別林的自傳沒有?以他十九歲前的情形(包括他的家世、教育、才具)來說,誰敢預言他是二十世紀最了不起的藝術家之一呢?因為來信提到咪咪的考試成績,不知不覺引起我許多感想,也是我幾十年來經常思索的結果,寫出來給老友做一個參考。

感謝支持,更好文章回饋大家。

相關焦點

  • 《傅雷家書》背後的真實故事
    昨天世界聞名的 華裔鋼琴演奏家傅聰去世了,從而在華夏大地又颳起了一陣《傅雷家書》旋風。說起這本書,雖然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小有影響,但是它真正在中國大陸大熱還是在2017年入選教育部編寫的全國初中語文課本以後了。現在連一些街頭販夫走卒之類的都會互相打聽哪個書店有賣《傅雷家書》,為啥?
  • 《傅雷家書》:父愛如山,諄諄教誨,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傅雷對自己兒子小時候的教育,是嚴格而嚴肅的,在傅聰幾歲時,父親的好友樓適夷前來看望,送給了傅聰一支金水筆,結果卻被傅雷沒收,讓傅聰狠狠哭泣了一場。在傅雷看來,對孩子過多的物質滿足是無益的,所以他拒絕這樣滿足兒子,反而讓他學會處理磨難和痛苦,每天好幾個小時的彈琴,枯燥而無味,傅雷會親自指導,也會嚴格的旁觀。這樣嚴格教育的背後,是傅雷對孩子的愛。
  • 【青蓮劍歌】讀《傅雷家書》有感
    家書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傅雷作為一名父親,對遠在他鄉的兒子的勸慰和鼓勵;二是傅雷與兒子互相探討藝術真諦和自我修養;三是傅雷作為精神導師,對兒子進行為人處世、德行素養的指導。
  • 《傅雷家書》素質教育的經典範本:但真的想要這樣的父母嗎?
    在做這本書相關視頻的過程中,螺螄君確實感受得到傅雷的赤子之心,其為人有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風骨,更是讓人深為敬重。不過,《傅雷家書》之所以受歡迎,並不是因為傅雷個人的人格魅力,恐怕只是很多人想學習一個大師、一對優秀的父母如何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兒子的。但是,螺螄老師們也一直在思考,對普通父母而言,傅雷夫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真的合適嗎?而又有多少孩子,真的想要這樣的父母呢?
  • 三讀《傅雷家書》
    在這一版裡,我發現了這一版與我之前看的兩版多了一個代序,這應該就是傅雷先生在家書中提到的廣播傅聰鋼琴曲的編輯所要的廣播稿——談一談傅聰如何走上音樂的道路。再讀,再品,細品,此中必有真意!語文教育經過了一版再版的改革,正在努力跳出應試的怪圈,教材努力引導孩子去讀書,內化為內在精神的需求,儘量少考死記硬背的東西。不為考試而讀書,而是通過薦讀名著與經典,尋索精神之旅。
  • 傅聰今天染新冠去世,《傅雷家書》裡鮮為人知的家事
    但傅家真實的情況,卻不像讀者想的那樣充滿溫情。連金庸先生都說,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1954年,傅聰離家遠赴波蘭留學,追求自己的藝術夢想,期間,與父母親傅雷和朱梅馥不斷通信。這一封封飽含深情的家書,不僅是親子間的愛,也是學者傅雷一生思想的折射。家書裡除了談生活瑣事外,更多的是談藝術,談人生,談道德修養,教育一個青年人樹立自己高尚的情操。
  • 他是《傅雷家書》的收信人,父母幾十年前自縊身亡
    這些信件後來被整理成書籍,著名的《傅雷家書》就這樣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今,書中的父子都去往了天堂。傅聰的父親傅雷是有名的翻譯家,對兩個兒子的成長十分關注。在傅聰三四歲的時候傅雷就觀察到他對古典音樂有著極大的興趣。
  • 《傅雷家書》:這三點細節,讓我理解了言傳身教的意義
    詩聖杜甫在《春望》中,有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我想,家書確實是抵得了萬金的,在《傅雷家書》中,我確實真正理解了這句話。 《傅雷家書》,簡而言之,就是傅雷先生寫給家裡人的信。
  • 傅雷多次出軌,家暴兒子傅聰,為何還敢在《傅雷家書》中大談教育
    不知道大家在上學的時候,有沒有在課外書必讀榜單中看到過《傅雷家書》。這本書當時被選做了課外必讀書目,我讀了後並沒有覺著有多麼地好。但是誰成想,長大後我才知道,這個作者傅雷可真是不簡單。不僅是我國著名的大翻譯家,而且還有過很多神操作。
  • 傅雷家書的寄信人和收信人都走了
    許多人認識傅雷傅聰這對父子,是因為《傅雷家書》。《傅雷家書》最早出版於1981年,近40年來一直暢銷不衰。這本書摘編了傅雷的186封書信,最長的一封信長達7000多字。白紙黑字間,傅雷以慈父和摯友的身份,和兒子促膝談心,家常話語間,包含了脈脈親情、道德理想、藝術感悟和生活瑣事。金庸說:「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
  • 傅雷:我認為一個人只要真誠,總能打動人的
    但傅家真實的情況,卻不像讀者想的那樣充滿溫情。連金庸先生都說,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1954年,傅聰離家遠赴波蘭留學,追求自己的藝術夢想,期間,與父母親傅雷和朱梅馥不斷通信。這一封封飽含深情的家書,不僅是親子間的愛,也是學者傅雷一生思想的折射。家書裡除了談生活瑣事外,更多的是談藝術,談人生,談道德修養,教育一個青年人樹立自己高尚的情操。
  • 《傅雷家書》我是真心讀不下去
    這兩天全網都是悼念文章,悼念傅聰先生,以及他的父母,特別是父親傅雷先生和他所處的時代。當然,還有那本名動中國的教育人文著作《傅雷家書》。 這個本書後面的故事,令人動容,唏噓不已。 傅聰年輕時辭別父母去波蘭學習鋼琴,獲得蕭邦比賽的榮譽,成為知名的年輕鋼琴家。然後從波蘭直接去了英國,從此再未和父母見面。
  • 傅聰逝去《傅雷家書》成絕唱,父子情深離散歸屬成往事!
    這位享譽世界的中國鋼琴家背後,站著對他影響至深的父親。或許,與傅聰的音樂一樣動人的,是父子倆在複雜歷史背景下的離散,以及對藝術人生的共同追求與歸屬。如今,傅聰逝去《傅雷家書》成絕唱,父子情深離散歸屬成往事!傅聰是傅雷(1908-1966)長子,出生在上海的書香門第,從小受到父親嚴格的教育。據傅聰回憶,他十多歲時已學琴約三年,少年時他受父親教育很嚴,傅雷也因為練琴而經常體罰傅聰。
  • 再讀《傅雷家書》:它比隨波逐流好
    1956年夏,傅雷與傅聰在書房研談詩詞。  三點經驗  《傅雷家書》在1980年代成為暢銷書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比如對於傅雷的敬佩,對其命運的關注。如今,已經成為中學生必讀書的《傅雷家書》,它的讀者都集中在中學生身上,本該好好讀一讀的家長,反倒退出。  在這之外,文學藝術界人士當然看重它,他們藉此研究傅雷的藝術見解等等——《傅雷家書》閱讀的背後,隱含著一種教育觀念的成型,即大家更在乎對於人的技術性培養,專業、技能、名校等等,再說白一點,學習成績大於一切,有了成績就一俊遮百醜。
  • 《傅雷家書》:他揮一揮衣袖 帶走了整個時代的優雅
    這一本《傅雷家書》,數十頁紙中凝聚的是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期盼,更是傅雷這一生思想的結晶。生活瑣事,做人道理,藝術造詣,道德情操,零零碎碎的所有事情都包含在這本書中。金庸曾評價《傅雷家書》,說「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就連臨走前一晚,傅雷囑咐兒子的也是: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做音樂家,最後才是鋼琴家。傅雷在信中寫:昨晚上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溫故了一遍。人生是有過不完的關的,等到過得差不多的時候,又要離開世界了。我從來沒愛你像這樣愛是深切。
  • 讀書會 | 我為什麼向你推薦《傅雷家書》
    傅雷妻子與兩個兒子我想很多有了孩子的人看到這裡不禁會問,傅雷有什麼秘訣把孩子培養的這麼優秀?在書中有沒有相關的描述?對不起,如果你想在這裡找到把孩子送到清華北大的訣竅,那你會失望的。體會拳拳父母心,悠悠舐犢情書中傅雷夫妻對於自己的兒子的關心可謂是無微不至,每一位做了父母的人都會感同身受,而青年人讀了也不禁會回憶起自己的爹娘對於自己的關愛,很多片斷讀來不禁讓人潸然淚下,頗為感動。
  • 傅雷45歲悟懂人生,給兒子寫2封懺悔信,學者:建議父母們都看看
    要知道傅雷作為一個有名的翻譯家,在文學、語言上的造詣極高,應當是位德高望重的父親才對,為何一來卻先寫下兩封懺悔信呢?我一度憑此認為《傅雷家書》徒有虛名,一個會虐待兒子,良心上自覺對妻兒過不去的人,能成為引導別人如何做好父母的典範嗎?直到我了解了這封信背後發生的事,我才明白正因為傅雷這兩封信的懺悔,才使得這本書在家庭教育領域極有影響力。這要從傅聰小時候說起。
  • 86歲傅聰逝世,寫下《傅雷家書》的那對父子,永遠離開了
    在多數中國人心裡,傅聰是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之子,還是那個《傅雷家書》中受父親諄諄教導的青年人。實際上,傅聰已經年至耄耋,作為老人,他遠離《傅雷家書》很久了。父與子談論傅聰,要從《傅雷家書》說起。金庸曾言,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傅雷家書》出版於1981年,四十年來被一再加印,這本家書早不止是父子間的私密交談,而是一代又一代中國父母心中的教育聖經。
  • 傅聰逝世 | 重讀《傅雷家書》
    傅雷在翻譯領域成就斐然,在藝術理論上有極深造詣;傅雷及夫人朱梅馥與其子傅聰通信合集《傅雷家書》,更是他留給世人的另一份重要精神財富。「家書抵萬金」。1956年,傅雷夫婦與傅聰。關於「人生低潮」傅聰發來了一封精神消沉的信,傅雷在回信中鼓勵兒子走出低潮。「這種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後還是會有的。我是過來人,決不至於大驚小怪。」傅雷勸慰兒子,高潮低潮皆是人生常態,栽了筋鬥再爬起來,「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我們只求心理相當平衡,不至於受傷而已。」
  • 父母自殺身亡他未能回家,如今他隨父母而去,卻喚起我們兒時回憶
    (傅聰)這位老人辭世前的心情應該是坦然平靜的吧,終於可以再見到66年未見的父母,可能心裡還有些期待吧。總而言之,要比任何人都less imperfect(較少不完美之處)!」傅雷對兒子的關愛,不僅僅在事業上,更多的是在如何做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