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我認為一個人只要真誠,總能打動人的

2021-02-22 美山居士

據媒體報導,著名鋼琴家傅聰因感染新冠肺炎於當地時間12月28日在英國逝世,享年86歲。
傅聰1934年3月10日生於上海,8歲半學習鋼琴,9歲師從義大利鋼琴家梅百器。1954年赴波蘭留學。1955年3月獲「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和「瑪祖卡」最優獎。1959年起為藝術背井離鄉,轟動一時,此後浪跡五大洲,獲得「鋼琴詩人」之美名。如果你不知道傅聰是誰,那肯定知道傅雷,他寫給兒子傅聰的《傅雷家書》聞名於世,如果你萬一沒讀過也聽過,沒有聽過也見過。
因為《傅雷家書》被教育部指定為中學生課外必讀書目。我家就有兩本,一本是十多年前買的,一本是兒子上中學後重新買的。
「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傅雷家書》。《傅雷家書》,距今已經出版39年。無數人被十幾年裡父子間含情脈脈的通信打動,這本書更被稱為「教育聖經」。但傅家真實的情況,卻不像讀者想的那樣充滿溫情。連金庸先生都說,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1954年,傅聰離家遠赴波蘭留學,追求自己的藝術夢想,期間,與父母親傅雷和朱梅馥不斷通信。這一封封飽含深情的家書,不僅是親子間的愛,也是學者傅雷一生思想的折射。家書裡除了談生活瑣事外,更多的是談藝術,談人生,談道德修養,教育一個青年人樹立自己高尚的情操。此書是傅雷寫給兒子的話,因此沒有什麼高深莫測、賣弄技巧的地方,有的只是如潺潺流水一般的平和、純真、質樸,讀來讓人喜愛。家書出版三十多年以來,對讀者道德、藝術、修養、思想等方面的影響十分深遠,是青年的優秀讀物。例如,在家書裡,傅雷對兒子談人生:「我認為一個人只要真誠,總能打動人的。即使人家一時不了解,日後仍會了解的。」談到藝術:「真誠是第一把藝術的鑰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此外,傅雷還告誡兒子要有對國家的高尚情感。在這些信中,青年可以懂得如何做人,如何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問題,懂得國家和民族的榮譽感是多麼重要,懂得在藝術的路途上要先保持自己的尊嚴,保持卓越的人格。已為人父母的,則可以懂得教育要人性化,對孩子的教育要用薰陶、引導的方式,而不是粗暴的訓導。可晚年的傅雷又為何會說:「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這樣的話。傅雷四歲時,父親父親被誣陷入獄,出獄後含冤未雪,心中結鬱,再加上身患肺炎,年僅24歲就鬱鬱而終。在此期間,傅雷的弟弟妹妹因無人照看,也相繼夭折了。喪夫喪子,又失去了許多財產,這對一個女人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傅雷的母親從此變得乖戾、偏執、暴躁。她只剩下傅雷這一個孩子,所以把她全部的希望和不幸都放到傅雷身上,嚴格教導傅雷。她請先生教兒子讀書寫字,還專門請人教英語,五四運動之後,還把兒子送進新學堂,但同時,她又嚴苛地對待自己的兒子,甚至已經到了無情的地步。傅雷頑劣時,她會把兒子關在門外凍上半宿,會拿撣子狠狠地抽打兒子的脖子。傅雷寫功課開小差時,她會用滾燙的銅錢把傅雷燙得直求饒。她還一度把傅雷綁在桌腿上逼他對著父親的靈位認錯,以上吊要挾兒子……傅雷後來回憶童年時,只是苦笑著說:「只有愁容,不見笑聲。」傅雷雖然在嚴苛的管教下打下了良好的學問基礎,但母親常年給他的精神壓力,讓他也形成了暴躁、乖戾的性格,父親的早早缺席,也使他不知道該如何做一個好父親。二、不幸童年的複製傅雷的母親將自己的不幸轉移到傅雷身上,而傅雷也把童年的灰暗,複製到了兒子傅聰的童年。傅雷的好友都知道,他對自己的孩子是十分嚴厲的。鄰居也曾回憶道,家裡的傭人時常聽到傅雷在家大喊大叫、扔東西、打孩子,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傅雷規定,孩子如何說話,如何行動,都不能有所逾越,進餐時必須坐得端正,嚴格遵守餐桌禮儀。傅聰五歲時淘氣,傅雷在訓斥他時竟一氣之下拿起蚊香盤向他扔去,正巧砸在鼻梁上,霎時間血流不止。傅聰在家練琴時,傅雷會在一旁監督,兒子稍有不認真時,他就會大罵兒子,甚至把兒子的頭往牆上撞。一次,傅聰犯了錯,傅雷竟把他綁在自家門口示眾,只為讓孩子長點記性。傅雷對孩子的管教已到一種病態的地步,就像自己的母親當初管教自己一樣,同樣使得孩子的童年和自己的一樣,暗淡、殘敗。三、三代人的噩夢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傅聰跟父親一樣早熟,一樣自覺刻苦,也一樣有著剛烈的個性。但和《傅雷家書》顯現的脈脈溫情相矛盾,傅聰和父親的關係並不好。童年的過度壓抑會導致少年時期的叛逆,這是一種心理上的彌補。15歲的傅聰第一次離家去昆明讀大學,期間他把父親的教導都拋到了九霄雲外,打橋牌、談戀愛,碌碌度日,此外就是參加各種學生運動,根本不把學習放在心上。20歲時赴波蘭留學,他竟不願跟父親拿一分錢,硬生生靠著自己打工掙來的錢,踏上前往遠方的路途。1959年完成學業以後,他帶著自己的藝術熱枕不斷在各國流浪,馳騁於各個音樂舞臺,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很少。傅聰對父親煎熬的心靈、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印象深刻,在家庭中目之所及都是悲劇。浸染在悲劇氛圍裡成長,影響最深的就是感情這一方面。

傅雷在家書中引導兒子要如何正確對待愛情,自己卻不斷的有外遇。在傅聰小的時候,父親不止經歷過一次婚外情。在妻子朱梅馥懷孕三個月時,傅雷愛上了一個女演員,還為她寫了許多情詩。

幾年後,已是兩個孩子父親的他又瘋狂地愛上了成家榴,將成家榴當作知己,甚至因為成家榴不在身邊備受煎熬而對妻子大發脾氣,寢食難安,要用鋼筆自殘,使得朱梅馥不得不打電話請求成家榴回到傅雷身邊。

朱梅馥是賢惠的,是溫柔而隱忍的典型傳統女性。面對丈夫的婚外情,她忍著心酸和怨恨,委曲求全地維持她的家庭。

傅雷自己的婚姻生活充滿桃色香豔,但他在家書中教育孩子的對待感情生活大談愛情寶典:
要冷靜,不要衝動,談戀愛交朋友不要花錢。交友期間,儘量少送禮物、少花錢:一方面表明你的戀愛觀念與物質關係極少牽連;另一方面也是考驗對方。
這一條,倒是符合男生父母的心願,兒子女朋友也談了,錢也沒怎麼花,這簡直是談女友的愛情教科書,但女生父母可不一定這麼想了。有女兒的父母會告訴孩子,從不會為你花錢的男人,趕緊遠離。因為金錢與物質也是檢驗愛情的標準之一。從不談物質金錢的愛情,就是耍流氓。我一生從來不曾有過「戀愛至上」的看法。「真理至上」、「道德至上」、「正義至上」,這種種都應當作立身的原則。戀愛不論在如何狂熱的高潮階段也不能侵犯這些原則。朋友也好,愛人也好,一遇到重大關頭,與真理、道德、正義……等等有關問題,決不能讓步。他是這麼寫的,果然也是這麼做的。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很不幸,這位美麗的汴梁姑娘只不過是他情場中一朵美豔的小花,動搖不了他的家庭。因為他知道,妻子朱梅馥非常愛他,賢惠又忍讓,萬一知道了也不會把他怎麼樣。
實事上,傅雷的感情生活多姿多彩,外面彩旗飄飄,家中紅旗不倒,說的就是他。這一次,他愛上的是好友畫家劉海粟的小姨子、著名音樂女高音歌唱家成家榴。清秀動人又熱情奔放的成家榴讓傅雷驚為天人,就連傅聰都讚不絕口:「她真是一個非常美麗、迷人的女人,像我的父親一樣有火一樣的熱情,兩個人熱到了一起,愛得死去活來。」這場愛情來得轟轟烈烈。二人見面便聊個不停,不見面就天天寫情書。傅雷更稱成家榴為「女神」,一旦成家榴外出演出,他便茶飯不思,連文章也寫不出來。他對朱梅馥坦白,成家榴是自己的「繆斯」,是他的命,沒有她就沒了創作激情和靈感。相信任何一個女人,面對出軌卻振振有詞的丈夫,她該是憤怒傷心的。性子烈的話,甚至會如江冬秀和福芝芳一樣,以自己和孩子們的性命阻止事態繼續發展。可朱梅馥卻再次選擇了隱忍,甚至自責無法給丈夫帶來創作靈感,主動給成家榴打電話,請她到家裡來陪伴丈夫。離奇的事情還真發生了。成家榴來了,傅雷果然文思泉湧,妙筆生花。朱梅馥呢,不但一如既往做家務,照顧孩子,還給他們端茶倒水,照顧一日三餐。離奇的事情還真發生了。成家榴來了,傅雷果然文思泉湧,妙筆生花。朱梅馥呢,不但一如既往做家務,照顧孩子,還給他們端茶倒水,照顧一日三餐。對這種奇特的三角關係,傅雷樂享齊人之福,朱梅馥甘之如飴,旁人卻未必看得慣。張愛玲就曾寫了一篇小說《殷寶灩送花樓會》來影射他們。作為第三者的成家榴也許是被朱梅馥的成全和奉獻震撼,也許是面對外界的輿論而心虛膽怯,最終她選擇了主動離開,遠走香港另嫁他人。後來她曾經對到香港演出的傅聰說:「你爸爸很愛我的,但你媽媽人太好了,到最後我不得不離開。」但朱梅馥並不是聖女,對此也並非毫不介懷。她在多年後給傅聰的信中說道:「那時你5歲,弟弟2歲,我內心的鬥爭是劇烈的。我可以一走了之,可是我再三考慮,我走了孩子要吃苦,我不應該那麼忍心、自私,為了一個我而犧牲了你們的幸福。我終於委曲求全地忍受了下來。」966年9月3日凌晨,在上海江蘇路284弄(安定坊)5號,不堪凌辱的傅雷服毒自盡,時年58歲。看著丈夫的身體逐漸冰冷,朱梅馥沒有絲毫慌亂,也沒有流淚。她依然像往常一樣,為丈夫穿戴整齊,然後自縊身亡。朱梅馥這個女人,全心全意愛傅雷愛了一輩子。他沾花惹草,她忍辱負重;當他含冤自盡,她也不想獨活人世,生則相伴,死亦相隨。

傅雷,字怒安,號怒庵。他的性情與他的字號非常吻合。動不動就發怒,尤其是教育孩子這事上,他一點都不含糊,可謂是個非常負責嚴厲的父親。

從小被母親暴力管教長大的他,自己當父親後又把這一套用在了教育兒子傅聰身上。
傅聰在初學琴時一走調便遭到父親的毒打。有一次,傅雷突然暴脾氣上來了,掄起身旁的蚊香盤對著正在客廳練字的傅聰就是一頓毒打,將傅聰打的頭破血流卻不敢吱聲…

《傅雷家書》「代序」的作者樓適夷曾經說,傅雷的孩子們在他面前都小心翼翼、大氣不敢出,只有等他出門了,才敢大聲笑鬧。

他規定孩子應該怎樣說話,怎樣行動,做什麼,吃什麼,不能有所逾越。

傅聰在樓下練琴時,傅雷在樓上監督。一走調,傅雷就會大罵,甚至抓著傅聰的頭往牆上撞。

傅聰不聽話的時候,傅雷還把傅聰綁在自己家門口,讓鄰居們都看到,以此警告傅聰。

這種嚴厲的管教方式,與朗郎的父親非常相似。也許朗郎的父親是在閱讀了《傅雷家書》後大受啟發吧,逼兒子學瑟,成為最有名的狠爸之一。

如果沒有父親如此耐心與嚴格要求,傅聰會是後來的鋼琴家嗎?
在父親嚴厲的管教下,傅聰發奮學習,成為舉世聞名的鋼琴家。

但是在父親多姿多彩的情愛生活中成長起來的傅聰,身體裡的情愛因子也許是受了父親的影響,也許是藝術家本來就情感豐富,多情又易感情用事。傅聰的婚姻並不順利。愛起來轟轟烈烈,愛得死去活來,當愛沒了,緣盡了,也快刀斬亂麻,說分手就分手。傅聰的第一任妻子是著名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紐因的女兒彌拉。傅聰的才華深得梅紐因欣賞,而傅聰在海處走紅,也深得嶽父的支持。結婚九年後,傅聰與彌拉卻因中西文化差異而分開。 與彌拉離婚後,傅聰和南朝鮮駐摩洛哥大使的女兒結婚,但結婚三個月後,兩人就發現無法共同生活。閃婚閃離,第二次婚姻因草率而失敗。愛情觀是在家庭的影響下形成的,目睹父親的荒唐和移情,又得知了母親委曲求全的無奈,傅聰的感情路途又怎麼能順遂呢。好在傅聰能遇見他的第三任中國妻子卓一龍,兩人得以舉案齊眉,共同走過五十多年的風風雨雨。

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溫了一遍。可憐的孩子,怎麼你的童年會跟我的那麼相似呢?我也知道你從小受的挫折對於你今日的成就並非沒有幫助;但我做爸爸的總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錯誤……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樣的擁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與熱愛呢?

隨著父親的道歉,父子倆也冰釋前嫌,三代人的的遺憾不再繼續。

有人問,傅雷只是個瘋狂雞娃的父親,幾次婚內出軌,常常家暴妻兒,他還有資格大談教育嗎?他的《傅雷家書》還值得我們去讀嗎?
在我看來,這位著名的翻譯家與教育家,雖然有一些缺點,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發怒,有打罵,有過度,在婚姻生活中,也有過幾次出軌,但絲毫不影響他的教育情懷閃耀光芒。
他是一個愛國主義者,也是一位教育家,更是一名偉大的父親。
個人榮辱與得失事小,國家的榮辱與得失事大。首先要做人,才能做音樂家。他的三觀無比正確,《傅雷家書》是一個偉大父親寫給兒子的殷殷教誨,陽光向上,充滿正能量,值得我們去學習與深思。

圖文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焦點

  • 《傅雷家書》我是真心讀不下去
    但那時候讀書,我還只是一個年輕人,是從「兒子輩」的身份去聆聽大師教誨的。比如傅雷先生對於藝術的看法,對我很有啟發。後來還特地讀了傅雷先生翻譯的《藝術哲學》。 02我人生中唯一一次離傅聰先生「很近」,是年輕時去寓所拜訪《傅雷家書》的出版者範用先生。
  • 曾被視為叛逃者的音樂家傅聰,不認為一切是從父親傅雷身上學來的
    不要以為我永遠在那兒哭哭啼啼,沒有這回事,我笑的時候比誰都笑得痛快。動力嘛,假如一個人自己本身沒有一種生命力在那兒,要靠外在的什麼東西作為一種動力,我看這也是有限的。  再者,提到著名的《傅雷家書》,他本人非常不建議父母們把它當作聖經來讀,「太危險了。」
  • 讀書會 | 我為什麼向你推薦《傅雷家書》
    傅雷妻子與兩個兒子我想很多有了孩子的人看到這裡不禁會問,傅雷有什麼秘訣把孩子培養的這麼優秀?在書中有沒有相關的描述?對不起,如果你想在這裡找到把孩子送到清華北大的訣竅,那你會失望的。讀完了這本書,我對傅雷的做人和才華深深地佩服,也懂得了什麼叫作「有其父必有其子」,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 傅聰今天染新冠去世,《傅雷家書》裡鮮為人知的家事
    如果你不知道傅聰是誰,那肯定知道傅雷,他寫給兒子傅聰的《傅雷家書》聞名於世,如果你萬一沒讀過也聽過,沒有聽過也見過。因為《傅雷家書》被教育部指定為中學生課外必讀書目。我家就有兩本,一本是十多年前買的,一本是兒子上中學後重新買的。「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傅雷家書》。《傅雷家書》,距今已經出版39年。
  • 傅聰逝世 | 重讀《傅雷家書》
    在一封信中,傅雷為傅聰學藝的進步而欣喜。同時,他向兒子推薦了《世說新語》《人間詞話》兩本書。傅雷認為,為學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培養氣節、胸襟、目光;文學藝術最重要的是把一個「人」儘量發展,沒成為某某家以前,先要學做人。
  • 傅雷: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摘自:《傅雷家書》1954年10月2日:聰,親愛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發的第六信,很高興。我們並沒為你前信感到什麼煩惱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還對你預告,這種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後還是會有的。我是過來人,決不至於大驚小怪。你也不必為此擔心,更不必硬壓在肚裡不告訴我們。心中的苦悶不在家信中發洩,又哪裡去發洩呢?
  • 江小燕:我為何保存傅雷的骨灰?
    因此,許多問題往往是他們一問,我一答,但他們又無法現找出更深一層的東西來反駁我。我也曾反問他們:「替人家收骨灰,落葬,這總不能算是缺德的事吧?」我之所以突出「缺德」兩字,正因我深知中國的工人歷來有忠厚善良的美德,我努力從這方面來打動他們的心,儘量離「政治」遠一點。我還舉出自己的父親曾在鄰居中,為五個募捐買棺,成殮,為無能力的鄰居一手包辦全部喪事(通過教會幫助,我父是個基督徒)。
  • 重溫《傅雷家書》經典名言50句,這才是最動人的家庭教育...
    17.有一天夜裡,她勸你明天再練,你回答說,象你那樣,我還會有成績嗎?對付人家的好意,用反批評的辦法,自然不行。從這些小事情上推而廣之,你我無意之間傷害人的事一定不大少,也難怪別人都說我們驕傲了。人們常常都會這樣,對自己親近的人更是。我有時也會。所以要反省啊。待人要謙 和有禮 ,善解人意,知恩圖報!
  • 紀念傅聰丨重讀《傅雷家書》:我愛你們 也因為愛你們而更愛我的祖國
    在世人讚譽傅聰的音樂才華時,作為一個父親,傅雷看到的,不只是一位鋼琴家,更是自己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孩子。傅雷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在傅聰離家留學波蘭後,傅雷先生開始了與兒子長達數年的書信往來。熟悉傅雷的朋友都知道,他對傅聰的教育方式極為嚴厲,有時甚至到了苛責的地步,父子之間衝突時發。傅聰遠赴異國後,距離和思念衝淡了父子間的隔閡,而分別的歲月更沉澱出血脈親情的聯結。
  • 以真誠的心對待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讓他人敞開心扉,真誠地對待你
    給男孩的智慧忠告待人真誠在危機時刻可以挽救人們的生命,而在日常,我們的真誠還能為他人帶來心裡的溫暖。人的一生稍縱即逝,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就是幾十年的時間,我們與他人共同相處的時間可以說是微乎其微,所以我們更應真誠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對他人寬容,就是自我真誠的表現。
  • 逝者 | 作為傅雷兒子的傅聰
    傅雷脾氣的暴躁和剛烈人所共知,放在父權色彩依舊濃厚的傳統中國家庭關係裡,有時難免讓人沉重。抗戰末期,錢鍾書和楊絳與傅雷和朱梅馥夫婦相識,兩家住得很近,晚飯後常去傅雷家「樸素幽雅的客廳裡」夜談,是淪陷的上海不知「長夜漫漫何時旦」的歲月裡,最能打破沉悶苦惱的聚會。
  • 再讀《傅雷家書》:它比隨波逐流好
    只要不急,心裡放平靜些,表情自然會和緩。(傅雷1954年8月16日致傅聰信,《傅雷著譯全書》第24卷第74頁)  所有這些事情,在傅雷的眼睛裡都是「重要的事」。這些事情,有人叮囑過孩子嗎?接人待物,更是傅雷夫婦最為操心的事情,傅聰少年得志,職業又使他成為公眾人物,與人交往的禮儀和行為舉止,傅雷夫婦總是千叮嚀萬囑咐,生怕給以「驕傲」的印象。
  • 紀錄片《大師》07 傅雷
    傅雷曾經這樣寫道:「傅聰三歲至四歲之間,站在小凳上,頭剛好伸到和我的書桌一樣高的時候,就愛聽古典音樂。只要收音機或唱機上放送西洋樂曲,不論是聲樂是器樂,也不論是哪一樂派的作品,他都安安靜靜地聽著,時間久了也不會吵鬧或是打瞌睡。」傅聰一九三四年生於上海,是中國著名文學家兼翻譯家傅雷之子,以其在藝術上的造詣被美國時代雜誌稱為「當今最卓越的中國音樂家」。
  • 久遠的記憶:傅聰逝世消息引發人們重讀《傅雷家書》
    傅雷認為,為學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培養氣節、胸襟、目光;文學藝術最重要的是把一個「人」儘量發展,沒成為某某家以前,先要學做人。 傅雷教導傅聰,應該真誠坦率地處理問題,「用最光明正大的態度來應付,無須那些不必要的顧慮,而不說真話。」
  • 冰心一片在玉壺,江小燕與傅雷軼事
    一個父親應該是活在子女心中的,傅聰多年以後對父親的回憶是:我不知道是什麼對我影響最大,別人問我,是不是你父親,我說從一開始,父親就培養我獨立思考的習慣。我看父親,不單是從兒子的角度看,我父親是一個真正的人,活出了榜樣,這是無形的榜樣,也就是另一個自我。北島在《父親》一詩中這樣寫:「你召喚我為兒子,我追隨你為父親」。
  • 傅雷家書: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庸碌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唯有庸庸碌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文 | 傅雷聰,親愛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發的第六封信,很高興,我們並沒有為你前封信感到什麼煩惱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還對你預告,這種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後還會有的。我是過來人,決不至於大驚小怪。你也不必為此擔心,更不必硬壓在肚裡不告訴我們。
  • 《傅雷家書》:這三點細節,讓我理解了言傳身教的意義
    我想,家書確實是抵得了萬金的,在《傅雷家書》中,我確實真正理解了這句話。 《傅雷家書》,簡而言之,就是傅雷先生寫給家裡人的信。 寫信的對象是自己的孩子,傅聰和傅敏,而書寫的人自然是傅雷和妻子朱眉馥,該書展示的是傅雷家風。
  • 真正的打動一個人,最好的方式,抓住她的七寸之地
    要想真正的去打動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懂得她想要什麼,抓住她的七寸之地。只要摸準了對方的心思,其實一個人是很好哄的,尤其是女人。 在追求一個人的時候,講究的就是方式方法,要懂一定的技巧和套路,抓住她內心柔軟的地方,自然就會被你徵服打動。
  • 1966:三個被傅雷之死改變命運的人
    1979年4月26日上午,上海市文聯和中國作協上海分會為傅雷和夫人朱梅馥隆重舉行了追悼會,並為傅雷平反。 傅聰從英國趕來,出席了追悼會。闊別21載,他終於回到祖國懷抱,回到故鄉上海。他感慨:這次回來是我一生最痛苦的時候,也是我最高興的時候。
  • 傅雷: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孤獨靈魂
    自傅聰婚後,傅雷不再單給兒子寫信,有時也會寫給兒媳,希望她能多了解一位中國父親對藝術、對家庭的看法。那天他幾乎以整封信談論的,是自己正讀著的書,查理·卓別林「一本卷帙浩繁的自傳」。傅雷向彌拉感慨,自己跟卓別林在許多方面都氣質相投,尤其是孤獨。「我的生活比他平凡得多,也恬靜得多(而且也沒有得到真正的成功),我也非常孤獨,不慕世俗虛榮,包括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