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一大把年紀還是沒教養(深度好文)

2021-02-14 如學傳媒

點擊上方藍色【如學傳媒】進行關注,查看往期精彩內容

▲ 音樂與美文的跨界混搭,你有調,我有譜。

幾十年來,是什麼原因,使我們一些國民失去了教養,而且是起碼的教養?很多很多有地位的人,教授、官員、社會名流……你仔細去看,他們未必有教養。

教養,首先得有禮貌

我覺得自己也沒教養。通常所謂「教養」,第一條,總得有禮貌。可是我到現在遇到一些小細節,還是止不住地沒禮貌。

我喜歡逛古董店,到羅馬旅遊,找到兩條專賣古董的大街,一家一家進去看。有一家進去後,我就埋頭看小雕塑、小文物,然後向一位很有風度的老先生問價錢。問了幾件,老先生都說不賣,我說:「為什麼不賣呢?」

他說:「這是我的店,你進來了,不跟我打招呼,就在那裡看,然後問我賣不賣,我不賣。」我很少臉紅的,當時臉紅到脖子,非常難為情。我小時候常被大人訓斥,訓斥的理由不是頑皮搗蛋、翻牆砸東西,而是沒禮貌,並不是這個人不好,實際上是不懂事。

小時候,年輕時不禮貌、調皮,甚至粗鄙,情有可原,尤其是在那麼一個粗暴荒涼的年代;在羅馬,在文藝復興的故國,不經意之間,小時候「文革知青」那種沒教養,那種粗鄙的人格,就露出來,這位老人把我點醒了。非常小的一件事情。可是所謂教養、所謂禮貌,全看小事情。

今天,我們的所謂「人文」狀況,出了什麼問題?我們普遍的教養,出了什麼問題?一方面,在我們十年記憶中,中國的國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好。

國家強大了,經濟增長全球最高,年輕一代越來越知識化、現代化、國際化。可是也因為這二十幾年的經濟體制轉型,中國又出現前所未有的大問題:大家都同意,我們的人文素質發生很大的問題,大家都不滿意。

社會名流未必有教養

「人文」這兩個字,漢語原來是沒有的。這個詞,實際上最早是從「文藝復興」那裡來的。文藝復興以前,漫長的一千多年中世紀,人是上帝的僕人,上帝的罪人……到了文藝復興,所謂「人」,所謂「人的價值」抬起頭來,簡單說,就是世間一切,人最重要。

文藝復興是個物理、天文、哲學等大發明時代,人類忽然跳躍著進步了一次,它泛指所以學科、所有學問,總起來,叫做「人文」,叫做「人文主義」。

按理說,中國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現代化教育,文藝復興的價值觀和所有學科知識,我們差不多都掌握了,為什麼我們今天還要來提人文教育?提人文素質?素質,也泛指很多內涵,但我寧可叫做「教養」。

「人文與教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國民的教養,是慢慢養成的;一是推動教養,是歷史慢慢形成的。我特別注意後者:幾十年來,是什麼原因,使我們一些國民失去了教養,而且是起碼的教養?很多很多有地位的人,教授、官員、社會名流……你仔細去看,他們未必有教養。

我本人的沒教養,剛才已經有個例子。現在說別人對我沒教養。我有一次在廁所正撒尿,一個儀表堂堂的青年,二十四五歲的樣子,是個研究生,立刻跑過來站在我後面大聲說:「你是不是陳老師?我是從江西來的,你在江西插過隊,我要跟你照個相。」我非常尷尬,因為我正在撒尿。他那樣沒禮貌,完全不懂應該在外面等我,不懂得不可以這樣對一個長輩說話。

出了廁所,他早已準備好了照相機,把我像人質一樣一把夾住,不由分說就拍照。這樣情況我不止一次遇到――雖然並不是每次都在撒尿――但一上來就抓緊,拍完就走,然後跟人說,你看!我跟陳老師合影。

我們小時候,所有大人都不許我們這樣對待人,可是如今變成大學裡司空見慣的事情。不是對我一個人,所有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或必須認識一下的,都這樣,行話叫做「混個熟臉」——這就是沒教養。

法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20世紀90年代有個案例:美國愛阿華州,一位中國留學生槍殺了他的三個老師,還有他的一個中國同學。兇手名叫盧剛,在中國是天才班培養的,成績優異,很年輕就出國。

他和另外一個天才學生,溫州人,兩人都在愛阿華州大學修天體學,都師從同樣的導師。盧剛沒得到他要的分數,另一個同學得到了,他忌恨同學,也忌恨老師。他帶了手槍到不同的教室,把幾位老師一個一個打死,也把那位溫州同學打死。

事情發生後,美國非常痛惜,並不是痛惜他開槍殺人,因為美國經常發生校園槍擊案,隔三岔五會有報導,這是美國的老問題。美國痛惜什麼呢?在全世界天體物理研究方面,一共有6個最頂尖的教授,現在有3個沒了,被打死了。

但我要說的是另一個問題。中國正在健全法制,營造司法改進的環境。但一個國家只有法制是遠遠不夠的。我在美國呆了這麼久,親眼看到這是個法制嚴明的國家。可是法制不能解決所有事情,維持一個社會的正常運轉,法制是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人的教養,人的行為規範。

留學生盧剛案真正動人的是後面的故事,中國人聽了,簡直匪夷所思。愛阿華區是個大學區,有將近上千名中國留學生,盧剛案發生後,全體中國留學生和家屬非常緊張:我們在別人國家犯了案,殺了人,出門怎麼面對美國人?

可就在案發當天晚上,愛阿華州所有中國留學生家門口都有一封信塞進來,是當地教堂散發的,大意是說:「請所有中國人不要緊張,不要愧疚,我們都是罪人,都是上帝的孩子,請大家一起為死難者祈禱,為兇手祈禱。」

中國人安心了,第二天上學、上班,又受到美國同學和同事的口頭安慰,然後教堂請中國人(不管信不信教)都來參加儀式,原諒罪人,超度死者。

這事發生在我們國家會怎麼樣?我相信政府會有理性,不見得失控、失態。但在一個道德傳統沒有中斷的國家,或者道德傳統嚴重中斷的國家,一旦發生這種悲劇,你會見證二者的差異。

文化斷層比肉體破裂更可怕

今天整個人文狀況發生問題,有遠因,有近因,遠因是「五四運動」,近因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後果是我們民族長期傳遞的核心價值觀被中斷了。中斷以後,可以恢復,但傷口留著疤,無法回到原來的樣子。文化斷層比肉體破裂可怕得多,後果也嚴重得多。

「五四運動」把整個先秦諸子以來的大統,基本上給否掉了,但中國要現代化,要轉型,不動這大刀子不行。1919年不可能預見大統,而文化大革命把「五四」傳統也顛覆掉了。

那十年,人的問題,社會問題,在最近幾十年慢慢顯示出來,在各種形態、各種人群中,由各種新的原因和舊的病根,處處顯示出來,這是真正嚴峻的問題。但我們要對國家的歷史有個大的體諒。

為什麼古老民族在當代遭遇現代化,必須轉型,必須付出代價,甚至必須拋棄傳統?因為那些傳統不再適用新的國家形態,新的人際關係,新的社會結構……所謂「人文」,所謂「教養」,在一個巨變的時代就是這樣作為代價犧牲掉的,直到國家富強到一定程度,我們又回到這個問題,回到「人」的問題,它永遠沒法迴避。

— THE END —

人文丨藝術丨閱讀丨深度丨文藝

▼且行、且慢,珍惜眼前人▼

絲綢之路上的男女老少

時代碾壓下的百姓蒼生
為你講述中國故事,為你說盡人生苦樂

雪漠最新中短篇小說集《新疆爺——絲綢之路上的西部人》將於2016年1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隆重推出。新書預售期現已開始。

該書從一個個小人物的視角,寫盡了生活在絲綢之路上的人們的命運,以及時代的命運。每個小人物都有著大情懷,而每個小人物都有著各自偉大的故事。正所謂,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江湖,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故事。這中間有喜怒哀樂,也有酸甜苦辣。生活在絲綢之路上的人們,生活在西部的百姓蒼生,他們一個個紮根在黃土中,肩負著黃天黑土的使命,帶著時代的悲喜與離愁,從文字中款款而出,幽幽而來。

2016年新書鄭重推薦、鄭重推薦、鄭重推薦

2016年新書開始預售、開始預售、開始預售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書名:《新疆爺——絲綢之路上的西部人》

作者:雪漠

出版發行:人民文學出版社

原價:¥48.00

發行時間:2016年1月

新書預定、團購聯繫電話/微信:15999945500

-綠水淨素月,月明白鷺飛-

覺得不錯,請點讚↓↓↓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們一把年紀了還是沒有教養.
    陳丹青:為什麼我們一把年紀了還是沒有教養。幾十年來,是什麼原因,使我們一些國民失去了教養,而且是起碼的教養?
  • 伴讀 | 教養(深度好文)
    古人認為,仁義禮善於人而言,就像財物、糧食對家庭那樣重要。 仁義禮善,即為教養。 沒有物質支撐的家庭,生活就沒了保障,沒有教養的人,註定寸步難行。 教養,與出生、學歷、財富、地位無關,只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狀況,但它卻比以上外在條件,更能影響我們的一生。
  • 不佔便宜是教養,人情往來是修養!(深度好文)
    人情客往也是如此,有來有往,大家都好。和這樣周到的人相處,就算他不善言辭,不幽默風趣,也會安心舒服。畢竟,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還是客氣點,禮尚往來的好。兒子說著,拿過了沒蛋的那碗。「不後悔?」父親問。「不後悔!」兒子回答堅決。兒子吃的很快,面見底也沒看見蛋。父親端過剩下的有蛋面,吃起來,兒子看見上面有一個蛋,更沒想到的是下面還有一個蛋。父親指著蛋說記住:想佔便宜的人,可能要吃大虧!
  • 什麼是教養?(深度好文)
    關於教養這個話題,梁文道曾經在一次演講中做了簡明的闡釋:某一社交場合,眾人閒聊,誇獎其中一人活得像陶淵明一樣,這時有人疑惑:「誰是陶淵明啊?」—— 這是第一層次的沒有教養。於是有人哈哈大笑:「你連陶淵明是誰都不知道!」
  • 讓(深度好文)
    陳丹青年輕時和一位朋友出門,一大早,由於著急去辦事,他和自己的朋友隨便找了個小攤吃早飯。早上生意特別紅火,他們二人等了半天,門口的角落裡才有一個桌子空了出來。夥計很忙,一直顧不上給他們二人收拾桌子,他們等不及了,便親自動手收拾起來。
  • 館長陳丹青回應:天下建築一大抄
    後來辭掉在上海當美術教師的工作,帶著紙和畫筆上了莫幹山,專心讀書、寫文、作畫,一待就是6年。 木心在生命最後的五年,才在大陸出版自己的文學著作,直到逝世,也沒能舉辦自己的畫展。 陳丹青說:「這是他一生的驕傲,可惜先生沒福氣看到了。
  • 人最大的教養,就是和顏悅色(深度好文)
    所謂教養,就是言行得當,讓每個人都很舒服,如月之光華,明亮且柔和。和顏悅色待人,是人最大的教養。面對陌生人,才最真實,最能反映出他的人品和教養。開學季,新生請老人幫他看行李,老人爽快答應,囑咐他快去快回。從晌午等到午後,新生才回來,老人沒說什麼,就離開了。直到開學典禮,新生發現,老人正是北大副校長,季羨林。
  • 邊程任敏直播引熱議,教養,是做人的基本
    翻看邊程的履歷,年紀不大資源卻是不錯的,本來可以借著熱劇再火一把,不料卻因為「嘴毒」,親手把自己事業的大門關上。有網友調侃到:「未紅先糊,邊程也算是娛樂圈的第一人了。」經過這次事件,他在演藝圈之後的路估計是不太順利了,這應該是社會給這個16歲的小演員上的重要一課。 與他同時登上熱搜的,是和他年齡相仿的同樣是從小演戲卻在圈內備受好評的吳磊。
  • 陳丹青:當代藝術家之中,懂藝術的沒幾個,都是半桶水貨色
    在陳丹青的眼裡,自己看待藝術的觀點與大家所理解的有點不一樣。陳丹青敢說敢做,而且不屑大家評論他是一個怎麼樣子的人。在他的眼裡,真正玩藝術的大師沒有幾個,真正懂藝術的人也沒有幾個。如今的藝術圈之中,能帶著獨有的感受力,拿出自己對作品欣賞態度的人也沒有幾個。陳丹青:當代藝術家之中,懂藝術的沒幾個,都是半桶水的貨色!
  • 【舊文】焦雄屏對話陳丹青
    陳丹青:對,臺灣電影我最早看的就是侯孝賢嘛。電影院第一次看的就是《悲情城市》,然後看帶子是阿城給我的,《童年往事》,印象最深的是《風櫃來的人》。2000年回國時又看了一次,比我想得還要好,比我記得的還要好。我很晚才看到《戲夢人生》,真好,沒想到他這麼拍法。現在印象最深的還是《海上花》,一上來把我嚇壞了。電影拍舊上海,沒有一個看了我覺得對的,只有一個《海上花》。
  • 陳丹青、姜文、郭文景論戰辛辣有趣,神仙掐架我們要使勁兒吃瓜
    在文人掐架已基本滅絕的當下,姜文能帶著技術含量的極高的《七絕》出山打筆墨官司,可謂一大景觀。陳丹青為何懟郭文景,木心到底是不是大師,這些掐架的根由、來龍去脈都不重要,吃瓜群眾極力讚譽的是大導演姜文公開掐架的「積極」態度。吃瓜不怕事大,網友感嘆的是姜文「勸架文」太短看得不過癮。而陳丹青到現在仍未公開給個回應,姜文一拳打在空氣中,又讓吃瓜者追了個寂寞。
  • 這些細節,會暴露你有沒有教養
    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同時細節暴露了你是不是有教養。最近秦嵐很火,不論是《只怪過分美麗》中的莫向晚,還是《民初奇人傳》中的繡娘都讓人回味。秦嵐的溫婉知性和良好教養,在娛樂圈內也是有目共睹的。這就是一個人的教養,從遞紙巾、問候、擦地的各個細節中體現了這位姑娘的品德和教養。 這不是一種刻意的表現,因為至今可能那位老人都不知道這個姑娘的名字,她也沒有得到過任何的獎勵,她所做的,是她發自內心的善良和溫暖人心的教養。
  • 周龍章*陳丹青:紐約*北京——戲夢雙城記 單談
    你可說是演藝圈內的深度八卦,也可說是精彩紛呈的藝壇傳奇!我沒有一次性讀過這麼多頂級明星的紙上肖像。
  • 陳丹青作品全集
    如果你記得,並且一直記得畫裡的圖像,那就是一幅好畫。另外有個辦法就是你重複地看一幅畫,如果每次你都有新的發現,那就是一幅好畫。還是女人?長長十年,唯一可供窺看的「女裸體」躲在「赤腳醫生手冊」裡,胸腔盆骨,曲線窈窕,雖是語焉不詳粗粗用線勾一勾,已經看得我面紅心跳。時代真是變了,在京城胡同飯館我就不止一次見到牆上公然掛著真人尺寸的美國裸女大照片,躺著,媚著,桌面上火鍋沸騰猜拳行令,看都沒人看一眼。我喜歡張愛玲的散文。《道路以目》,題就起得好。
  • 周杰倫《中國好聲音》低調救場:一個人有沒有教養,看這3點就夠了
    因為有很多事情,對於關係好的人和關係不好的人來說,區分標準是截然不同的。蔡康永舉例說:「最好的朋友出了事卻不肯麻煩我幫忙,我會覺得ta不夠意思,沒把我當朋友。但若是一個點頭之交讓我幫忙介紹工作,我就會覺得逾越了彼此之間的界限,ta就是在給我添麻煩。」
  • 陳丹青 一切影像作品都是娛樂
    他們還是把電影當成教化、當成藝術、當成哲學……尤其第五代,不明白電影就是票房,就是娛樂。你先有娛樂這個定義,然後深度反而慢慢出來。沒有娛樂的定義,你的深刻變得很可笑。」繪畫畫面中的「未完成」是怎麼回事?自古以來是誰養活了藝術家?畫面裡那些重重疊疊的油彩「凝結層」為什麼有魅力?這些凝結層的密碼又是如何超越時空在維米爾、馬奈、塞尚、弗洛伊德這些不同時代的畫家中間暗相傳遞?
  • 上遊•文薈丨夜讀丨所謂教養,就是會在細節裡出賣你的東西
    有人說:「教養,就是讓別人舒服,自己也不憋屈。」有人說:「教養是不佔別人便宜,為別人著想的善良。」有人說:「教養是體諒他人的不易。」他們說的都對,但卻不如陳丹青說的精闢:「教養就是細節。」與人相處,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令人舒服的細節,而最容易暴露出來的就是教養的問題。
  • 陳丹青:他在80年代火得一塌糊塗,絕頂優秀的作家都很佩服他
    陳丹青曾在節目中這樣評價鍾阿城,他說:「他在80年代火得一塌糊塗,不是說他有讀者,而是所有很有讀者的作家都很佩服他。像王安憶、王朔,這都是絕頂優秀的作家都佩服他,沒話講,所以他是作家裡的作家。第二個就是我相信他非常了解那個時代,他也非常看破這個時代。這就是他的好啊,這是牛bi啊!
  • 《犬屋敷》還是年紀大的畫家,能畫出有深度的漫畫
    真的好久都沒看過覺得有深度的漫畫了。上一次還是浦澤直樹的《怪物》,這次《犬屋敷》讓我記住奧浩哉這個名字。雖然我以前也看過《殺戮都市》,不過沒看完,因為覺得好像都差不多是那種獵奇的套路,所以也就沒有關注下去了。這次《犬屋敷》我覺得讓我眼前一亮啊。可能是畫家本人年紀也大了,我算了一下,大概也50多了,跟主角年紀一樣啊。估計這部漫畫是作者的心聲。
  • 陳丹青:我請諸位換換眼睛
    一位舞者的身邊專門有位滿頭捲髮唇紅齒白的赤膊少年單腿跪著,金閃閃一身細汗毛,皮肉腴白,活像瑪薩其奧畫中的小天使——想必是那位大腕兒的愛人吧——手裡捧一大罐子供人扔鈔票。快回國了。我總被問到為什麼回國,說句老實話,很簡單:回國能抽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