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美術館慘遭抄襲?館長陳丹青回應:天下建築一大抄

2020-12-28 騰訊網

普象工業設計小站整理編輯

圖片來自界面文化、今日高郵、木心美術館官微、

《號外》紀錄片、梨視頻、

現代快報、揚州發布、百度

5月18日,江蘇高郵市汪曾祺紀念館,向公眾開放。

而後,卻引起一片譁然。

汪曾祺紀念館被指和木心美術館太過雷同,網友聲稱有抄襲嫌疑?

木心美術館館長陳丹青回應:

「就是很像吧,我笑出來了。」

「木心生前很欣賞汪曾祺老先生。」

圖片來源:界面文化

木心是誰?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歲月不饒人,我亦未曾饒過歲月」

眾人傳誦著這些句子,卻忘記這是木心的詩。

汪曾祺老先生是中國國寶級作家,《沙家浜》京劇的主要創作者。

更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他的文字影響了無數中國人。

也許二老都不曾想到,日後會以這樣的方式,被放在一起吧。

幾分雷同,幾分真誠

此次的紀念館事件,最大的爭議有兩點。

第一是外牆材料都選用了清水混凝土,且logo位置相似。第二是內部的旋轉樓梯,過道。

木心美術館其中的一位設計者林兵,看到照片後認為,兩座美術館確實存在雷同之處,恐怕不是巧合。

木心美術館

汪曾祺紀念館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說,當初設計木心美術館時,之所以選擇清水混凝土,是因為它粗獷堅硬,同時又細膩可塑。

林兵認為清水混凝土能很好地代表木心。他雖然生於民國,確實一位非常現代的作家和藝術家,因此希望他的建築有幾何感和抽象性。

圖片來源:界面文化

汪曾祺紀念館的設計者,上海同濟大學院長江立敏教授表示,設計文化建築,很容易就想到清水混凝土這種材料。比如安藤忠雄大部分建築,也都使用清水混凝土。

「它的材質、暖灰色調,和汪曾祺率真自然的人物特點契合。外立面隨機的肌理,讓人聯想到摞起來的書稿,讓參觀者能不時看到古城,也能讓整個建築更生動,貼近汪曾祺的文學和性格。」

木心美術館的設計者之一林兵認為,汪曾祺紀念館的設計並沒有從實質上與其家鄉高郵建立起聯繫。

「如果做到的話,它呈現出來的形式肯定不會類似於木心美術館。」

圖片來源:界面文化

關於紀念館館名的位置,江立敏表示,「恐怕不能因為某個建築的logo放在這個位置,我們就不能這樣放了吧?」

他們還將「汪曾祺」三個字做了鏤空設計,這樣夜間可透光。

圖片來源:界面文化

對於內部的旋轉樓梯,江立敏教授的解釋是:

「館內旋轉樓梯更是獨一無二,呈螺旋式上升,既寓意汪老坎坷豐富的人生,又體現出汪老人生成就的不斷攀升。」

圖片來源:界面文化

對於被指出多處雷同,江立敏教授回應,如果僅選取某一兩個片段做對比,是不是有斷章取義之嫌?

這位教授建議感興趣的人,可以去現場感受下。

圖片來源:界面文化

木心美術館館長陳丹青,在接受梨視頻採訪時,回應道:「在照片角度上看,真的是太像了,像到我只能笑。」

圖片來源:界面文化

木心逃走了

一輩子心血扔在美術館

木心美術館館長陳丹青,是木心的學生,也是目前中國影響力極大的藝術家。

木心是詩人,作家,畫家。他說作品是創作給自己看的,所以一生低調。

在陳丹青的一度推崇下,直到晚年,木心才為國人所知。

左:木心 右:陳丹青

1927年,他生於浙江烏鎮的一戶名門望族,12歲寫詩,16歲在當地報紙發表散文。

要問他愛書到什麼地步?他形容自己:我如饑似渴,得了文學胃炎症。

雖然家中父母要他從政,但他立志成為一名畫家。

後來辭掉在上海當美術教師的工作,帶著紙和畫筆上了莫幹山,專心讀書、寫文、作畫,一待就是6年。

木心畫作

木心畫作:早晨

木心畫作:晴風

木心畫作:那年戰況

後因文革入獄,被關在潮溼汙濁的防空洞,吃酸饅頭和發黴的菜,被斷過兩根手指。卻依舊堅持寫小說散文,18個月裡寫了65萬字。

「不管什麼時候,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1982年,56歲的木心前往美國紐約,在地鐵上,一位中國留學生認出了他,那人便是如今的畫家陳丹青。

陳丹青與木心

之後很多中國留學生拜他為師,木心也願意分享自己的畢生所學,文學史,藝術,哲學等等。

最右側穿著白襯衫的就是木心

2006年,80歲的木心被陳丹青「押送」回故鄉烏鎮,在祖墳廢墟上建了房子,取名「晚晴小築」。他不參加任何文學活動,不接受來訪,安心地守著自己的一方天地。

2011年11月15日,木心逝前一個月,陳丹青把美術館的設計初稿帶去給他看。臥床的木心盯著畫稿看了很久,喃喃吐出一句:風啊,水啊,一頂橋。

木心美術館

橋,描繪出木心在東西方文化的實踐。正是這句話,成就了如今的木心美術館。

按照木心的心願,美術館是由三五方現代幾何造型起伏銜接而成的。

木心美術館俯瞰圖

木心美術館由家鄉出資建造,設計者是貝聿銘弟子、紐約OLI事務所的岡本博和林兵,室內由法比安主持設計。

木心曾對他們說,讓我們一起犯個錯誤。放手去弄吧,弄回來嚇我一跳。

這給設計師們很大的自由度。

外牆使用清水混凝土構造,看起來雲淡風輕,實際上工藝難度極高。歷經四年半修建而成。

展廳內的成色基調,由五種微妙而深沉的暖灰色構成。

館中珍藏木心老先生的100餘件畫作,50多份手稿和遺物。

木心在生命最後的五年,才在大陸出版自己的文學著作,直到逝世,也沒能舉辦自己的畫展。

陳丹青說:「這是他一生的驕傲,可惜先生沒福氣看到了。

他就扔下了一輩子的心血,統統留給美術館,自己躲開,消失,沒有了,這是木心的命。」

陳丹青讀過的唯一一篇汪曾祺老爺子的小說,《陳小手》,是木心推薦給他看的。

他說你看這篇小說寫得非常好,陳丹青看完也覺得極佳,他問木心哪裡好,他說遊刃有餘四個字。

這麼短的文章,這麼小的故事,他寫得遊刃有餘。

陳丹青說,我想汪老聽到這句話,也會會心一笑吧。有人懂得他的手法。

汪曾祺老先生

「真的太像了,我只能笑」

木心老先生,一輩子無子嗣,他和陳丹青如父子,如兄長,更如良師益友。

烏鎮總規劃師陳向宏和木心委託陳丹青作為木心美術館館長。幾年的建設中,陳丹青幾乎參與了每一個建造細節。館內每一幅畫如何擺放搭配,都是親力親為。

面對這一次事件,他接受了梨視頻的採訪,以下為自述:

「我相信我的第一感覺,和任何看到這張照片的人一樣,就是很像吧,我笑起來了。

我不想用抄襲這個詞,從前有句話叫天下文章一大抄,這裡面有部分是真實的,不一定帶貶義。

天下建築更是一大抄,也未必是帶貶義的。

陳丹青和他的畫

所有藝術作品包括建築,它們相互間都會發生影響。

從包浩斯開始,到現代主義,再到後現代。建築理念、形式,內部的具體空間設計,都會發生廣泛影響。

但重要的不是單單接受這種影響,而是通過影響拿出更有意思的事件(設計)。

大家認為高郵汪曾祺紀念館和烏鎮木心美術館像,其實就來自那幾張照片,但問題是照片有角度,從這幾個角度看,太像了。

像到就是我只能笑,這是一個想像力問題。

後來我看了整個高郵紀念館的全景圖,和其他角度的照片,當然,那不是木心美術館。

但我就笑起來了。我不知道為什麼笑,我也不知道這個笑是什麼意思,這是很好玩的一個問題。

汪曾祺紀念館

我不覺得它好看,我最不能同意的是,他把混凝土做成一本書剛剛掀開來的樣子。

這可能是他們非常得意的設計理念。反正我不喜歡,很抱歉。如果我們當時的設計師把紀念館做成一本書,我會立刻反對這個方案。

汪曾祺紀念館側視圖

中國建築經常會有非常牽強和廉價的想像力。總是跟現實生活中的某一個東西來對比。

大家都很同意,在中國不管是建築,還是商業品牌、藝術品名稱、藝術創作理念,甚至到具體的樣子,都充滿了類似會讓我笑起來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今天不會有人太奇怪這件事情,目前輪到我來笑,是因為我很熟悉木心美術館。

現在來了一個汪曾紀念館,我第一個念頭是,汪老先生會怎麼想?

我看到同濟大學的江立敏教授,他提出蠻多他的建築和汪曾祺文學經歷的關係。我相信每個建築師為一個人物做建築的時候,都會有很多話說出來。

說出來以後,他說的對不對,有沒有意思,是不是切合那個藝術家,最好的辦法還是由讀者參觀者來判斷。

汪曾祺紀念館室內

我相信我這裡應該引述陳向宏的說法。他是目前中國改造古鎮,發展旅遊業上面,最成功的一個人。

他知道這事後,比較沮喪的是,中國在開發旅遊項目和打文化牌時,經常出現同質化,類似性,雷同。

如果是這樣,就不屬於文化了,真正的文化,必須有點個性和意料不到的形式提供給大家。

汪曾祺紀念館

說到同質化,比如女孩子好不容易弄到一身非常好看的打扮,裙子、皮鞋,包括頭髮的樣子。你穿出去後,第二天發現另一個或十個也抄你的打扮,你會怎麼想?

英文有個詞叫wannabe,就是我這樣你也這樣。是一個有點無奈的事情。」

確實,我們似乎一直處於低美感社會中,審美力的參差不齊,想像力的缺乏,有時讓我們活在一模一樣的城市中,逛過的景點都大抵相似。

經典建築,越來越難尋。

世界權威建築雜誌《建築實錄》中說:在中國,人們總是樂於拷貝東西。

烏鎮旅遊景區總規劃師,木心美術館的策劃者陳向宏,也對此十分擔憂,在它看來形式上的簡單照搬並不能奏效,更重要的還是規劃者是否真正懷有對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並能從中挖掘出個性。

「如果一種文化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複製性,我相信它是沒有生命力的。」

風啊,水啊,一頂橋.

—木心

資料來源:

《汪曾祺紀念館被疑抄襲木心美術館:「斷章取義」還是純屬巧合?》新京報評論

《汪曾祺紀念館被指抄襲,設計團隊回應》澎湃新聞

《幾分雷同幾分真誠?汪曾祺紀念館開館,被指與木心美術館相似》界面文化

《汪曾祺紀念館被指雷同木心美術館,陳丹青回應:這是一個想像力問題》梨視頻

《木心:原來你們什麼都不知道啊》看理想

《號外》紀錄片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見不散

你若喜歡,給象君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又抄襲了?!木心美術館成受害方?館長陳丹青回應:我看到後,笑出了聲…
    ——木心美術館館長陳丹青上個月18日,心心念念的汪曾祺紀念館終於開館了!但這開館還沒到1個月呢,最近就走到了風口浪尖。這兩天,有部分網友指出,它與5年前建造的木心美術館的設計存在多處雷同!木心美術館館長回應除了設計團隊的回應,各大媒體也連線了陳丹青,陳丹青作為木心美術館的館長,又師從於木心,對於此次抄襲風波頗有發言權。所以,他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兒的呢?陳丹青說道「我相信我的第一感覺跟任何看到這些照片的人是一樣的,就是很像。」
  • 汪曾祺紀念館抄襲木心美術館?媒體:恐怕不是巧合
    (原標題:汪曾祺紀念館被疑抄襲木心美術館:斷章取義還是純屬巧合)
  • 木心美術館慶祝開館五周年,陳丹青透露木心遺稿即將出版
    2015年11月15日,木心美術館在烏鎮西柵正式開館。儘管一生追逐美、侍奉美、審視美、挑剔美的木心最終沒能親眼看到這座為他而建的藝術空間,但所有熱愛他的讀者卻從此有了一方追懷和嚮往之地,正如館長陳丹青所言:成千上萬的人越過這頂橋,走進美術館。2020年11月15號,木心美術館五周歲了。對於一向在意逢五逢十紀念的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個一定要好好過的生日。
  • 木心美術館五周年|陳丹青館長喊你來烏鎮唱歌跳舞
    親愛的觀眾們:11月15號,木心美術館五周歲了!烏鎮旅遊公司是美術館的建造者,供養人,木心美術館的生日,也是烏鎮的生日!生日怎麼過呢?有五人合唱團,有男低音朗誦,有大提琴、鋼琴獨奏,有美麗的女高音,有管風琴轟鳴,有木心自己的樂曲,還有猛烈的街舞……風啊、水啊、一頂橋。五年來,成千上萬的人越過這頂橋,走進美術館。還等什麼呢,年輕的朋友們,唱歌跳舞吧!
  • 木心是誰?陳丹青最好的黃金十年都在宣傳他,烏鎮為他建造博物館
    木心一生,堪稱傳奇。陳丹青告訴記者說:「我說我可以想像不出國,但無法想像出國之後不曾結識木心。」有媒體將木心稱為「被遺忘的文學大師」。2017年10月14日,位於烏鎮西柵的木心美術館最新特展開幕。那麼陳丹青這麼推崇的木心到底是誰?有什麼來頭?木心是誰?這個答案還得從一個傳奇的故事說起:1982年秋,有一個剛從中央美院畢業、初到紐約闖天下的青年,和一位同樣初到美國的華人先生同時踏上了同一截地鐵。
  • 比起抄襲爭議,更可悲的是文化地標千篇一律的網紅感
    沒想到,一場建築涉嫌抄襲的風波,讓木心和汪曾祺兩人被扯到一起。木心美術館一時間,各方說法都不同:木心美術館的設計者、建築師林兵認為,外牆材料及內部一些具象空間,確實與木心美術館存在雷同,而雷同之處如此之多,恐怕不是巧合。木心美術館館長陳丹青,看了圖片覺得好笑,而且有點不舒服,更替汪曾祺感到不舒服。
  • 陳丹青對《號外》的幾點說明
    此外,片中人物主要是木心美術館的三位設計者:岡本、林兵、法比安,還有營建和布置美術館的工人們。諸位如果對木心或他的美術館有興趣,將會看到一座美術館開放前後的種種現場小故事。第四,七部短片中,本人的影像一再出現,好似美術館全是我在操心。這是影像的騙局,諸位不可相信。在大半年布置過程中,出力最勤,而我須夷不可離棄的助手,是木心晚年的青年朋友:代威,匡文兵,還有其他七八位能幹聰明的年輕人。
  • 木心「大師」論戰續:姜文「辣」評,陳丹青、郭文景再論木心
    編者按:近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郭文景在網絡發布一篇批評木心的短文,引發陳丹青先生回應。9月13日,學人scholar公眾號首發四川美術學院史論系教授、藝術學者牟群先生《》一文,反響頗大。歷史學者伍國先生(見)也來稿評論。導演姜文在閱讀一文後,寫下以下內容:導演姜文。
  • 陳丹青回應狠懟木心的狼子村,姜文半路入場送瓜到嘴邊,真香
    木心是誰?就是《文學回憶錄》的那個木心,畫家陳丹青一手捧紅的恩師。有人說是文學大師,也有人說是三流作家,反正褒貶不一、爭議挺大的。《懟文一篇》列舉了數條木心點評音樂的觀點,並一一駁斥之。動不動就是「放屁」之類的字眼,懟的確實夠狠。那麼郭文景又是誰呢?姜文知道吧?《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郭文景正好是這部電影的配樂,而且現任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教授、博士生導師。
  • 陳丹青回應狠懟木心的狼子村,姜文半路入場送瓜到嘴邊,真香
    木心是誰?就是《文學回憶錄》的那個木心,畫家陳丹青一手捧紅的恩師。有人說是文學大師,也有人說是三流作家,反正褒貶不一、爭議挺大的。《懟文一篇》列舉了數條木心點評音樂的觀點,並一一駁斥之。動不動就是「放屁」之類的字眼,懟的確實夠狠。那麼郭文景又是誰呢?姜文知道吧?
  • 木心算得上「大師」嗎?如何評價木心依舊是文藝界的懸案
    事件的起因,源自於音樂家郭文景在網絡上發表的「怒懟」木心一文。短文一經發布,包括木心美術館館長陳丹青在內的文藝界人士紛紛撰文回應。於是,就有了這一場文藝界的「大師」之爭。關於木心是否是大師的爭論,早已不是新鮮的話題,早在2006年,木心的著作第一次在大陸出版,圍繞「如何理解木心」、「如何定義木心的文學地位」等爭論就已展開。
  • 陳丹青|你為什麼這麼「狂」?
    但陳丹青是個例外。1父親當年給他取名,用意深藉——留取丹心照汗青。他自幼便喜歡畫畫。4歲時,由於父親被打成「右派」,家裡的書籍、畫冊悉數被抄,父親遂領著他到公園、馬路去畫。舉凡風景人物,他均臨摹得栩栩如生。
  • 小說《錦繡未央》抄襲16本書被罰74萬,天下文章一大抄不香了?
    不是從小聽老師講「天下文章一大抄」嗎,這句話雖然出處不明,但流傳多年,擁泵眾多,怎麼到了現在,它突然不香了?01天下文章一大抄,重點在後半句,「看你會抄不會抄」「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這句話流傳很廣,雖然一直沒有登上正規寫作教程這樣的「大雅之堂」,但很多人從小聽到大,從來不缺粉絲和信徒。
  • 陳丹青:我難以得知,木心對自己失去的歲月如何抱憾
    陳丹青 看理想90年代,木心和陳丹青在紐約1982 年,陳丹青、木心,先後赴美,在紐約地鐵相遇,此後亦師亦友,近三十年。1984年,客居紐約的木心恢復寫作。2006年,木心的書首次在大陸出版。
  • 木心,被陳丹青「炒作」出來的大師?餘華:文字矯揉造作沒有人味
    這位作家的名字叫做"木心"。木心當年的爆火,陳丹青出力不少。那麼木心是被陳丹青「炒作」出來的大師嗎?這個倒不好說,因為有人喜歡木心,有人卻對其嗤之以鼻,比如餘華,就說木心的文字矯揉造作沒有人味。那木心的作品究竟如何呢?
  • 郭文景與畫家陳丹青因木心的評價互懟!姜文通過易中天公眾號勸架
    >木心的評價互懟起來,而姜文專程通過易中天的公眾號來勸架。今年9月1日,畫家陳丹青致函音樂家郭文景,表示不同意郭文景對木心先生的批評。陳丹青說,「我的父親陳兆熾,是第一位引導我熱愛文學、熱愛藝術,教我文藝理論,最初給予我文藝立場的老師。」
  • 木心物語
    木心的思維極其活潑,字如其人,文字裡可以讀出他的俏皮、智慧、品位…… 春節宅家,看了一部關於木心先生的紀錄片,名為《木心物語》,再次感受到金句王的魅力。 紀錄片分三集:《上海倒影》《紐約散步》《遵彼烏鎮》,每集不超過20分鐘,短小精緻,濃縮了木心先生的一生。
  • 陳丹青、姜文、郭文景論戰辛辣有趣,神仙掐架我們要使勁兒吃瓜
    在文人掐架已基本滅絕的當下,姜文能帶著技術含量的極高的《七絕》出山打筆墨官司,可謂一大景觀。陳丹青為何懟郭文景,木心到底是不是大師,這些掐架的根由、來龍去脈都不重要,吃瓜群眾極力讚譽的是大導演姜文公開掐架的「積極」態度。吃瓜不怕事大,網友感嘆的是姜文「勸架文」太短看得不過癮。而陳丹青到現在仍未公開給個回應,姜文一拳打在空氣中,又讓吃瓜者追了個寂寞。
  • 夜讀|在魯迅與木心之間
    陳丹青峻急的魯迅與飄逸的木心當時大陸還沒有出版過木心的作品,對於其人其文,無從判斷。陳丹青的文章卻已開始流行了,他的新書《紐約瑣記》《多餘的素材》已經頗受好評。初讀陳丹青的文字,覺得有股生猛之氣,全無流行的調子,在什麼地方有些民國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