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山 」:海灣戰爭後的「沙漠告別行動」用了4.1萬個貨櫃

2020-11-19 夢回金戈鐵馬

海灣戰爭中,美軍徵用200餘艘船隻、400多架飛機,投送裝備物資700萬噸。然而,許多作戰物資都沒有派上用場。戰後,美軍被迫展開持續時間長達1年的、被稱為「移山」的「沙漠告別行動」,用4.1萬個貨櫃將價值27億美元的戰場補給品運回國內。

艱巨的「移山」任務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前,在長達161天的時間裡,美軍晝夜不停地把多達52萬的人員,重達800餘萬噸的物資,從美國本土和歐洲各地運到海灣前線。仗打完後,美軍又發起「沙漠告別」行動,把軍隊和裝備從沙特全部運走,因為戰前布希總統與法赫德國王所達成的協議明確規定,海灣衝突結束後,美國不能在沙烏地阿拉伯有軍事存在。這一艱巨的「移山」任務落到了美軍第22支援司令部身上。其指揮官威廉·G·帕戈尼斯中將(編制少將,因工作需要被在戰地授予中將軍銜)把如此大規模的混亂加奢侈的保障行動,稱作「或許是有史以來聞所未聞的」海空運輸。而美國國防部則形象地說,這相當於把密西西比州首府傑斐遜市的全部生活設施搬到了沙烏地阿拉伯。

「沙漠告別」行動是上世紀由美國軍隊動手關閉清理一個戰區的第一次行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軍在德國留下了數量巨大的裝備,任其生鏽腐爛,並且用了數年時間才把全部美軍撤回美國。韓戰後,不少物資運到日本,但撤運過程明顯沒有計劃性。撤離越南時,突然急促,結果丟下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裝備。這次撤出海灣地區,因為美軍有明確責任把在沙特留下的爛攤子清理乾淨,所以,美軍把所有東西都有條不紊、全面系統地進行清點、分類、貼標籤和運走,在現代軍事史上這還是第一次。

特殊的領導管理方法:巡視管理

面對艱巨的任務和複雜的挑戰,帕戈尼斯充分運用他在第22支援司令部發展和改進了的特殊的領導管理方法,順利地完成了這項「不可能」任務。如他自己所說,他是一名巡視管理(四處走動,進行管理)的虔誠信徒。在沙特,由於地域遼闊,他的這種巡視往往需要乘車或乘直升機來進行。根據他所寫的《移山:海灣戰爭後勤領導與經驗》一書介紹,幾乎是每天下午,他都要到戰地去和手下的部隊人員及合同廠商人員談話,儘可能取得第一手材料,以便弄清各方面的真實情況。他經常走訪各倉庫,或到碼頭轉一圈,對機場進行調查,並深入到沙漠地區去和那些開設車輛接待站和加油站的人員接觸。與此同時,也藉機與他的「客戶」——陸軍、空軍和海軍陸戰隊的人員交談,以使自己知道他們所需的一切第22支援司令部是否都已經滿足了。

大量的飛機自然需要相應的物資來保障它

為了多與有關人員接觸,以最大限度地了解實情,他每天中午都和其下屬一起打籃球。對此他解釋說:他的三分球可能不怎麼樣,但可以肯定,他年輕的隊友對於自己願意到球場上和他們一起玩心存感激,並增加了從他們那兒了解情況的機會。處於同樣的心態,對那些後勤體系中特別荒涼或偏僻的單位,如位於達曼的裝備存放站等,他總要想方設法做好安排並親自前往察看,對他們取得的成績及時大加讚揚,事後,還派人給他們送去冰鎮汽水等物,並在隔一段時間後再安排另一次訪問。在沙特期間,他和他的妻子切裡每周都要為下屬士兵操辦兩次不同的晚餐,他用這種方法認識並了解了成百上千的年輕人。特別重要的是,這種接觸,讓士兵們相信將軍和他的妻子也都是普通人,進而拉近了距離,更願意進行情況交流。

海上運輸方式優點是運量大

為保證有足夠的時間實施巡視管理,帕戈尼斯強調要有效安排好自己的時間,主張在每天的工作中,應當力求避免浪費時間的一舉一動。他制定出每天的日程計劃,並堅決執行。他找出在一天裡自己工作效率最高的時間,並設法保護這些時間,使其不被打斷或分神。他自豪地宣稱,跑步或遊泳以後,再多的日常文件工作自己都能完成;而在一天裡的其他時候,同樣的工作量可能就壓倒他了。

使用替身協助進行巡視管理

帕戈尼斯是一位工作效率很高的人,但在每一天中也會感到時間不夠。為此,除運用「站立」會節省時間外,他建立起了自己的一隊心腹人馬去對更多的人和在更遠的距離上去施加影響。這隊人馬在第22支援司令部圈內被稱為「鬼精靈」小組。小組的十來個「鬼精靈」們都是他的替身,作為代表代替他到部隊去巡迴管理,掌握情況。為了使「鬼精靈」們勝任工作,他親自對他們加強訓練,不斷使他們了解新情況和新要求。這些帕戈尼斯的替身經常下去檢查了解各種計劃的執行情況,看其進展是否與預計的相吻合,並充當「遊動的顧問」。「鬼精靈」們的行動使部隊同樣感受到了帕戈尼斯的影響和存在。

車輛清洗和衛生處理

在重新部署工作中,有些物資再包裝後要裝上海上預置船,返回印度洋它們原來所在的位置。其他一些物資和裝備,則要運往歐洲、亞洲和中、南美洲美軍的各軍事基地,以補充這些基地由於向海灣抽調物資而空虛的庫存。剩下的東西,除去科威特要求留下有限數量的軍事補給物資外,所有的一切都必須運回美國。第22支援司令部與第7軍的同事一道,將已漆成棕黃色適合於在沙漠作戰的坦克重新漆成綠色,以適應在德國重新部署的需要。還設立了4組清洗臺,用以對車輛進行清洗和衛生處理,以使其能達到美國農業部規定的對中東進口貨物的嚴格檢查標準。每天清洗的車輛達2000多輛。不少裝甲履帶車(包括M1坦克在內)清洗時,需要將發動機吊出車外清洗,然後再重新安裝好。除地面車輛和航空裝備外,總重達35萬噸的所有彈藥也都必須擦拭以便發運。

第22支援司令部還要四處搜尋掃蕩,尋找丟失或遺棄的武器、彈藥、車輛、補給物資及建築材料,集中起來後,先進行分類,最後決定裝船運走或作報廢處理。在「沙漠告別」的前120天裡,清洗運走了117000輛輪式車輛,12000輛履帶車輛,2000架直升機和41000個貨櫃的補給物資,提前6個月完成了絕大部分重新部署工作。

【解讀與啟示】

美國《商務周刊》等媒體把海灣戰爭稱作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軍事後勤之戰」。而領導這一次行動的威廉·帕戈尼斯中將,基於對人性和組織運行規律的深刻洞察,以自己的熱情、活力和創新精神,秉承「集中指揮、分散實施」的管理理念,堅定地實施巡視管理,率領第22支援司令部的6000多名官兵,積極應對,把50多萬士兵和800餘萬噸補給品運往前線,戰爭結束後又像「移山」一樣把人員和物資帶回國內,出色地完成了任務,體現了高超的組織管理能力。

民用運輸力量是海上運輸力量的重要組成

作為戰區內後勤統管機構的最高指揮官、一名經歷過越戰等戰爭考驗的老兵,他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和思考,深得「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的中國古代治國治軍智慧。他自稱是巡視管理的忠實信徒,運用自己發展出來的一套巡視管理辦法,堅定地推動計劃的實施,經常到第一線和現場及時掌握計劃的進行情況和各方的需求,在給下屬傳達關注和鼓勵的同時,對其保持一種適度的壓力,並及時解決計劃實施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如果沒有帕戈尼斯卓有成效的巡視管理,那麼,職責不清、政令不暢、流程受阻、人浮於事、作風不實等「組織病」,在其指揮的後勤系統中就難以及時發現和得到克服,第22支援司令部的運轉效率與效用就不可能這麼高。戰後,海灣戰爭指揮官施瓦茨科普夫將軍稱讚帕戈尼斯領導的後勤工作「絕對是一項重大成就」,可以說也是對巡視管理模式的一種充分肯定。

巡視管理(Management by wandering around,簡稱為MBWA)又稱「走動式管理」,最早由管理學家帕斯伊爾提出。1983年,管理學大師湯姆彼得斯出版《追求卓越》一書,用一整章闡述了走動式管理。在20年後,彼得斯則用了厚厚的一本《追求卓越的激情》來闡發 「走動式管理」的意義與方法。彼得斯指出:「在美國頭號的管理效率問題實際上很簡單,那就是,管理人已經和自己的員工以及自己的客戶失去了聯繫。我所說的保持接觸和聯繫,不是指通過計算機列印文件或者沒完沒了的會議所進行的接觸和聯繫,而是指真誠的和發自內心的交流和溝通。」此後,巡視管理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包括中國海爾集團的張瑞敏、日本東芝電器的土光敏夫等企業家,都成功地將之運用於自己的管理實踐,其他的無數企業亦視其為「管理聖經」。

「巡視管理」闡述的道理深刻而又簡單,它告訴我們,管理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再好的設想、再完美的計劃,沒有各級管理者的積極推動、跟蹤和實施及時的控制糾偏,它們也不會自動、輕鬆地實現。按當代管理大師杜拉克(又譯德魯克)的建議,一個組織要取得成功,領導管理者必須「深潛」:到公司的客戶那裡去,到供應商那裡去,到投資者那裡去,到政府那裡去,甚至是到競爭對手那裡去,並且要有意願和勇氣,到國外去走走。對軍事領導者來說,成功而卓有成效的管理,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相關焦點

  • [收藏]央視紀錄片《世紀戰爭》之海灣戰爭(附解說詞)
    讀白:1990年8月21日夜,和往日一樣,海灣小國科威特已經進入了夢香。凌晨1點,一陣猛烈的炮聲,把科威特人從夢中驚醒。隨著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的一聲令下,以共和國衛隊為主力的30萬伊軍突然越過125公裡長的科、伊邊境。10小時後,伊拉克宣布,全部佔領科威特。
  • 「行動劇場:海灣戰爭:1991-2011」 | ARTFORUM雜誌
    「行動劇場:海灣戰爭:1991-2011」(Theater
  • 海灣戰爭——現代化高技術戰爭的開端
    而薩達姆羽翼漸豐,野心也膨脹起來,他想要控制整個海灣地區的石油線路。 所以,美國總統布希心裡很不舒服,當初是美國把薩達姆推到了領袖的寶座,如今薩達姆而想自己掌控海灣地區。於是,美國聯合北約幾個國家,組成聯軍,出兵伊拉克。 1991年1月17日,老布希下令轟炸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海灣戰爭拉開序幕。
  • 100小時地面進攻結束戰鬥:海灣戰爭帶來全球軍事理念大變革
    在攝像機的夜視鏡頭中,一串串高射炮彈帶著綠色的曳光,飛向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夜空,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開始轟炸巴格達,海灣戰爭爆發。   誰也沒有預料到,號稱中東軍事強國的伊拉克,在多國部隊的攻勢下,竟是如此地不堪一擊。在經過狂轟濫炸後,多國部隊於2月24日發起了地面進攻,攻進了伊拉克的國土,僅僅4天後,伊軍土崩瓦解,薩達姆宣布接受停火。2月28日,停戰協議達成,海灣戰爭結束。
  • 海灣戰爭;越戰結束後美國最成功的一次秀肌肉——四千比十萬
    相反,蘇聯的老對手美國卻過得順風順水,蘇聯崩潰在即,世界將會步入新的格局,美國成為當時直到現在最強大的國家,為了鞏固這一地位,將中東的石油資源掌控在自己手中成為美國的重中之重,海灣戰爭更是最好的切入點。而此時的中東世界混亂不止,不曾止息的阿以戰爭、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阿拉伯世界一片硝煙。
  • 在海灣戰爭中,薩達姆是如何對待美國女戰俘的?
    伊拉克戰爭已經過去好多年了。這場戰爭持續7年多,美英聯軍最終推翻薩達姆政府並在2011年撤出伊拉克。 戰爭期間,美國把伊拉克百萬大軍打的潰不成軍,而自身傷亡不足百人。至於被俘軍人則更少,但是偏偏有一名叫梅莉莎的女兵被伊拉克軍隊抓獲,成為了薩達姆的俘虜。
  • 橡樹 | 紀念布希,閒侃巴拿馬戰爭和海灣戰爭
    作戰僅8個小時,美軍突襲諾列加的正義事業行動便擊潰諾列加有組織的抵抗。之後,美軍在非常沒有覺悟的巴拿馬群眾歡呼聲中,僅用7小時即完全控制了巴拿馬局勢。諾列加軍政應聲崩潰,諾列加本人也倉惶逃亡了梵蒂岡大使館避難。隨即,美軍10多輛裝甲車追隨而來,團團圍住梵蒂岡大使館。
  • 91年的海灣戰爭,如果換做是我軍,結局會不會「逆轉」?
    冷戰結束之前,對世界格局造成影響最深刻的戰爭之一當屬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在這場持續41天的戰爭中,美國人用「信息戰」的新型作戰方式,給全世界各國上了一課,讓大家意識到了在現代化戰爭中,傳統步兵為主導的模式已經完全不夠用,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掌握才是現代化戰爭獲勝的砝碼。
  • 還記得海灣戰爭期間,我們被困港口,揮竿釣魚,也就釣了四條
    海灣戰爭難加水——水貴如油 船行離不開水,有水好行船。我國的60多萬水運職工,每天都在默默地與水打交道。多少年來,船與水結伴,刻畫航海人的經緯,風裡浪裡,雨裡霧裡,演繹著航海人特殊的人生。船員們一年四季都在水上航行,海灣戰爭卻讓我們飽受缺水的苦惱。
  • EA 92年經典射擊遊戲《沙漠風暴(Desert Strike)》重啟 海灣戰爭...
    EA向美國專利及商標局為《沙漠風暴(Desert Strike)》提交了兩個新的商標申請,暗示這款1992年流行一時的射擊遊戲重製版正在開發中。
  • 直播|廣西發展向海經濟和推進「藍色海灣」保護行動新聞發布會
    下面由我來發布廣西發展向海經濟和推進「藍色海灣」保護行動有關情況。 一、我區發展向海經濟有關情況 廣西是西部地區唯一的沿海省份,是我國離東協最近的出海口,海域面積約4萬平方公裡,大陸海岸線長1628.59公裡,海島643個,其中無居民海島629個,海洋資源富集,海港條件優越,涉海產業眾多,海洋文化源遠流長。
  • 海灣戰爭期間的美國海軍有多強?就問你怕不怕
    但是在中東爆發的規模或大或小的一場場戰爭中,最值得一提的應該就要當屬發生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了。 海灣戰爭為什麼這麼值得拿來說,就是因為它是傳統戰爭和現代化戰爭的一個分水嶺。
  • 同時打贏2場「沙漠風暴」,10萬發重型遠火夠不夠?
    其彈頭自重在500公斤到1噸之間;命中精度在10米之內。採購單價基本在700萬到900萬元。如果一次性採購1000枚,那麼基本可以把單價壓縮到700萬元之內。也就是說,等於每次花費700萬元,就可以把大約700公斤的彈頭砸到平均350公裡距離對手目標的頭上。也就是等於每公斤火力的打擊費用是1萬元。遠火的作戰半徑也是從300公裡到600公裡,與經典的短程彈道飛彈基本沒區別。
  • 電影 海灣戰爭版「羅生門」她救了下屬的生命,卻被他們無情拋棄
    影片開頭僅用了短短5分鐘就真實地還原了海灣戰爭最後階段的「沙漠軍刀」地面進攻行動。 可以說,沙林上校在戰場上的失誤取材於海灣戰爭的真實事例。因為在海灣戰爭期間最激烈的「東73戰役」中,驚慌的美軍就先後打爆了自家的5輛M1A1坦克和4輛M2戰車。
  • 42天超千億美元,海灣戰爭再來一次,中國才是種子選手
    海灣戰爭是一場現代化高科技戰爭,其維持時間短,前後歷時只有42天,但是在整場戰爭期間,以美國為首的聯軍耗資超過千億美元。這是直觀的戰爭資金數字,而且還是當時的匯率。而在戰爭結束後,美國再次被伊拉克所困,又於2003年連同其他國家,又對伊拉克發起了一場新的戰爭,而且到目前為止,聯軍在伊拉克境內仍舊駐紮了一支龐大的軍事力量。所以,海灣戰爭是一場分為「戰爭中」和「戰爭後」兩個階段的大戰。既然是大戰,那麼耗資自然是水漲船高。據不完全統計,美國在伊拉克,前前後後已經投入了10萬億美元以上的資金。
  • 海灣戰爭,只堅持了42天的伊拉克為何沒成為第二個越南?
    海灣戰爭中的伊拉克與越南戰爭中的北越可以說完全不同,這兩場戰爭的性質不同、目的不同、結局自然也不同。相比於北越與美國爭鬥十多年,伊拉克軍隊僅僅堅持了42天就被完全擊敗,這其中空襲佔了38天,地面戰僅有100小時。實際上伊拉克在海灣戰爭中的潰敗,不僅令全世界軍事專家們一片譁然,也令美軍內部感到震驚。
  • 談論海灣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海灣戰爭發生在1991年,由於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行為,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於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局部戰爭。這次戰爭是美國在冷戰結束以後及越南戰爭後的第一場規模較大的戰爭。
  • 海灣戰爭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海灣戰爭是美蘇爭霸結束以後第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在戰爭中美國以極小的損失取得戰爭的勝利,美軍在戰爭中充分發揮了空軍的力量以及運用了大量的先進武器,這一戰讓世界感到震驚,也讓中國感到震驚。這一戰對世界對中國而言都是非常具有借鑑意義的。
  • 海灣戰爭時期,薩達姆為什麼要向波斯灣倒入500萬桶石油?
    上個世紀一場海灣戰爭讓世界各國都見識到了高科技武器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世界戰爭的形式從這一刻開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對於美國來說這只是一場展示自己國力的「表演秀」,而對於伊拉克來說,這無異於滅頂之災。海灣戰爭爆發的原因是因為薩達姆突然舉兵入侵了科威特,並且還宣布科威特成為伊拉克的第十九個省。
  • 最先打醒中國的,並非海灣戰爭,而是一場持續僅11分半的戰鬥
    這一仗徹底打醒中國,使得中國軍隊從對越戰爭勝利的興奮中冷靜下來,開始面對更加複雜的戰爭形勢。 很多人認為,海灣戰爭是戰爭史上第一場應用高科技的信息化戰爭,顛覆了二戰以來的作戰模式,但事實上在此之前,美軍就在多個戰場進行了信息化和多兵種配合作戰,海灣戰爭並非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