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雷聲視角藍字,關注雷聲視角,因為有你,這裡更精彩。
更多雷聲音頻節目,請點擊雷聲在喜馬拉雅開設的個人電臺網址:
https://www.ximalaya.com/lvyou/23194637/180285791朗誦:方明 雷聲
作曲:趙麟
演唱:趙珈婧雲
朋友,你去過西部嗎?——中國的西部。
朋友,你去過大漠嗎?——中國西部的大漠。
朋友,你見過大漠的落日嗎?——中國西部大漠的落日。
如果沒有,就請你跟隨著監察御史王維,踏上奔赴西部大漠的徵程吧——
出京城長安,沿黃河西行,輕車簡從,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不知不覺之間,居延等屬國都已歸於大唐,大唐疆土已經超過了大漢帝國。 風卷蓬草,心出漢關。皇命如風,我似蓬草,飛至邊疆宣慰三軍!春風拂面,大雁北飛,它們再也不必擔心胡人射殺,自由自在地翱翔雲天。 轉眼之間,繁華殆盡,黃沙無垠,一縷輕煙從地平線上垂直升起;大河奔流,一輪圓日映紅西天。 大漠,蘊藏著濃濃的厚厚的悠長歷史;大漠不知曾經洋溢過多少文人墨客的精湛詩篇! 詩佛王維這首《使至塞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走過毛烏素沙漠,闖過巴丹吉林沙漠,登上過「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去過春風不度的玉門關,西出過不見故人的陽關。無數個季節更迭,踏遍了西風古道,驀然回望,情牽夢縈的依然是王維的「大漠孤煙直」,夢縈情牽的依然是王維的「長河落日圓」……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是我夢中的大漠。
夢回大唐,夢回長安——遮天蔽日的儀仗,震耳欲聾的號角,浩浩蕩蕩的隊伍,從洛陽出發,一路西行,直奔長安。雖出生在洛陽,雖五巡洛陽,雖在洛陽待的時間比在長安還長,作為李唐子孫的玄宗李隆基,還是要回歸長安,以示正統。在伴駕西行的隊伍中,有一個躊躇滿志的年輕人,他叫王維,去年春天被唐玄宗任命為右拾遺,那時他剛剛三十五歲。也是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大唐西部發生戰亂,吐蕃發兵攻打唐朝屬國小勃律(在今克什米爾以北)。第二年春天,河西節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敗吐蕃軍隊,唐朝疆土外擴許多。收到捷報,玄宗大喜,隨即命王維以監察御史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這是一次重要的使命,這是玄宗對王維的信任。王維也有機會到邊塞領略與中原大地迥然有別的奇異風景,《使至塞上》這首風格雄渾壯麗、充滿昂揚愛國激情的邊塞詩名作就孕育而生,歷來嘆為絕唱。但有人認為,王維出使涼州,是被朝廷權臣排擠的結果,所以他心情黯淡複雜,在《使至塞上》詩中暗藏遭棄的不滿情緒等等。王維奉使涼州,身負重任:一是查證捷報是否屬實,防止虛報邀功請賞;二是若實際戰況與捷報內容出入不大,王維將代表朝廷慰問、獎賞戍邊將士;三是作為朝廷使者,王維將對這場戰爭的後續影響進行跟蹤調查,作為朝廷任命邊將和實施對外政策的依據。再有,開元二十五年夏,王維奉旨出使涼州,宣慰戍邊將士,第二年五月便返回長安,仍任監察御史,被朝廷權臣排擠的說法也不成立。此後,王維仕途基本順利:四十一歲升任殿中侍御史;四十三歲任左補闕,職階為從七品上,直到四十五歲。四十八歲時,王維升任庫部郎中,從五品;五十一歲喪母,先後在洛陽和長安服母喪三年,服滿後任吏部郎中,改文部郎中。王維五十六歲時任給事中,六十一歲,王維升官尚書右丞,從四品,負責兵部、刑部、工部,主要擔負監察職能,直到七十歲前後逝世。還有,王維當時擔任的右拾遺只是正八品,那時朝廷八品官多如牛毛,哪個權臣會認為一個八品芝麻官會威脅到自己而將其排擠出朝廷呢? 玄宗的信任與重託,順風順水的仕途,很難想像,王維怎麼會心情黯淡牢騷滿腹呢?很難想像,心情黯淡的王維怎麼會寫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如此壯麗的千古絕唱呢?我想,這種想法的產生,可能與對《使至塞上》一詩不同的解讀有關。比如首聯「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就有不同的解讀。有人認為,王維奉使涼州,竟然「單車問邊」,是被「明主棄」的一個變相,所以王維心情黯淡。其實,這是一種誤讀。王維奉使涼州宣慰,是輕車簡從,並非一車一人,如果真是一車一人,那不僅是對王維的羞辱,也是對戍邊將士的侮辱,更是對大唐皇威的折煞。關於「單車」,施蟄存在《唐詩百話》中指出:這是用舊典,《李陵答蘇武書》云:「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這是有道理的。「單車」出徵在唐代以前的典籍中很多見,如《史記》、《漢書》都已使用。到了唐代,「單車」出徵一詞所標示的,主要是一種勇氣。不過,王維在這裡用「單車」一詞,似乎不是渲染自己的膽魄,而是說自己簡直想乘著一輛單車去前線,而不需要大部隊護送。實際上,對於來自朝廷的使者,崔希逸是不可能不派遣隨從護衛的。王維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側重於宣揚戰爭取得重大勝利,疆域拓展,即使「單車」出訪也會平安無虞。第二句「屬國過居延」中的「屬國」,應解釋為「附屬國」。「居延」就是居延塞,西漢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強弩將軍路博德築居廷塞,稱「遮虜障」,是象徵大漢帝國版圖雄闊的地理標記。居延塞現在也叫居延海,在內蒙古額濟納附近,2010年秋我在額濟納拍攝胡楊林時曾去居延海拍攝日出。歷史上的居延海,由東、西、北三個湖泊組成。大名鼎鼎的哲學家老子曾在西居延海得道成仙;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飛將軍」李廣,進攻匈奴時都曾在居延海飲馬;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元朝時也曾到過居延海。而王維曾於湖畔駐足,寫下了著名的《塞上作》一詩:「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鵰。」「屬國過居延」這句詩中的「過」字,可以理解成超過。因為,王維從長安奉使涼州,是沿黃河西行,並不經過北邊的居延塞。這句詩是說,大唐武功之強盛,可以與雄漢媲美,大唐版圖之遼遠,則遠遠超過大漢帝國。同時,這句詩也是在表揚崔希逸及其戍邊將士的赫赫戰功,正是他們的浴血奮戰,才使不少原敵方的附屬國歸順大唐王朝。而王維之所以產生「單車欲問邊」的心理,就是以這一強盛的軍事實力作為前提條件的。
頷聯「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有人認為,王維自喻「徵蓬」,隨風飄去,給人以漂泊不定之感。這是無根無依的身世自嘆。 在唐代以前,「徵蓬」已經是古詩中的常用語,其淵源是曹植《籲嗟篇》、《雜詩》等詩篇所用的「轉蓬」一詞。後世受曹植詩作的影響,多將「徵蓬」用於描述客子孤遊的場景:「徵」字明其遠行在外的生活狀態,「蓬」字取其飄忽不定、未有歸宿的喻義。比如,南朝江總《別袁昌州》詩云:「客子嘆途窮,此別異西東。關山嗟墜葉,歧路憫徵蓬。」再如,盧照鄰《西使兼送孟學士南遊》詩云:「相看萬餘裡,共倚一徵蓬。」又如張說《南中別陳七李十》詩云:「請君聊駐馬,看我轉徵蓬。」因此,有些人就根據「徵蓬」的這層意思,認為「徵蓬出漢塞」這句詩,反映了王維受排擠而遠赴邊塞的孤獨情懷,實際上這還是誤讀。「徵蓬」這一意象出現在邊塞的地理環境中,還喻示著隨心所欲自由穿行的狀態。比如,王褒的《出塞》詩中就有:「飛蓬似徵客,千裡自長驅」的名句。王維《使至塞上》一詩說到「徵蓬」,不像是在渲染客子孤遊之意,更像是在化用王褒的詩意。據此,我們不妨將「徵蓬出漢塞」一句理解為:由於戰爭取得了勝利,詩人乘坐的車馬無所顧忌,像蓬草一樣自由自在地離開塞上向前線馳騁。
頷聯第二句「歸雁入胡天」,並非是純粹的寫景之句,而是帶有特殊含義。「歸雁」是一種自然現象:春天,大雁從南邊北遷;秋天,大雁南歸過冬。在《使至塞上》詩中,「歸雁」是勝利的象徵,也是傳遞捷報的信使。胡地有射雁的習俗,而唐代佛教流傳,漢人一般不射雁。所以,「歸雁入胡天」這句詩是勝利的象徵:由於唐軍得勝,大雁可以平安飛入過去的胡地,不必再擔心被胡人射殺了。「歸雁」還是傳遞捷報的信使。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所著《漢書·蘇武傳》中,就有「雁足留書」的故事。漢使曾託言「雁足系帛書」,將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消息傳給武帝朝廷。在《使至塞上》詩中,王維有可能化用了「雁足留書」的故事入詩,以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不必再擔心被胡人射殺的大雁,自由自在地飛入胡天,以獲取唐軍大勝胡人喜訊,早日把捷報傳至玄宗朝廷。總之,「歸雁入胡天」是一種勝利的喜悅,是勝利喜悅之情的自然而形象地釋放。
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千古絕唱,也是解讀差異較大的一聯。這一聯寫景如畫,是典型的秀句,一直為解讀者所偏愛。比如,明代陸時雍《唐詩鏡》錄入《使至塞上》時批註說:「五六得景在『日圓』二字,是為不琢而佳,得意象故。」曹雪芹也格外關注此聯。他在《紅樓夢》第四十八回寫香菱學詩,向黛玉報告閱讀《使至塞上》的心得體會時寫道:「據我看來,詩的好處,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有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似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從繪畫構圖的角度說,「大漠孤煙直」構成了一橫一縱的畫面。大漠,是構圖上的一道橫線;孤煙,是構圖上的一道豎線。在這一望無邊的橫向的大漠中,一柱孤煙直上。在人們心目中,煙本應渺渺婷婷旖旎而上的,而王維卻說是「直"上,一個「直」字讓人感覺到煙的力量。
從解讀角度說,「孤煙」到底是指什麼存在著較大爭議。有人認為,「孤煙」是烽火之煙,草木點燃之後,烽火綿延入天,遠遠望去好像一根擎天的柱子;也有人認為,「孤煙」是由於戈壁大漠氣溫冷熱不均,上下空氣翻轉所形成的旋風。
那麼,「大漠孤煙直」一句的真正含義到底是什麼呢?唐代大詩人杜牧的祖父杜佑在《通典》卷一五二記載,邊制對舉烽火有明文規定:「每晨及夜平安,舉一火。」所以,「孤煙」就是「平安煙」。「大漠孤煙直」這句詩雖然寫景如畫,但最重要的含義,應該是詩人在稱道由於戰爭取得重大勝利,邊境現在已經平安無事。孤煙,是相對於敵情緊急時多燃烽火報警而言的。直,未必是實指煙氣形態直衝而上,而是相對於多燃烽火時煙氣雜亂而言的。
相對於「大漠孤煙直」一句,「長河落日圓」一句解讀的爭議較小。孫紹振先生在《解讀王維的<使至塞上>》一文中說:「這裡王維經營了一幅美好的畫面,恰恰又是好詩,詩和畫卻達到了統一。因為這裡的孤煙,一條垂直線;長河,一條水平線。這在繪畫上,是靜態的構圖。這種靜態構圖,提煉得如此單純,連徵蓬、歸雁都消失了,連白雲、黃沙也視而不見,留給讀者的,就是一個空闊的宇宙、靜態的構圖。一縱(孤煙)一橫(長河),本來寧靜得有點單調,再加上落日圓弧,就比較豐富了。這種豐富,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而且包含著內容上的。」我以為,孫先生所說的包含著的豐富內容,其實就在「長河落日圓」的精美畫面中,包含著邊塞戰事已息的含義。我們可以設想一下,落日時分,金色的餘輝灑落在黃河之上,泛起點點金光,而這落日遠遠望去,仿佛一顆巨大的橙子,慢慢沉入到金色的沙漠當中。這圓圓的落日是那麼靜謐、溫潤、溫馨。如果邊塞仍有戰事,取而代之的畫面應該是戰塵飛揚、旌旗蔽日,應該是王昌齡在《從軍行》所描繪的「大漠風塵日色昏」這樣的場景,而日圓的景象也就不會鮮明地呈現出來。如果邊塞仍有戰事,即使大漠風景再美,落日再圓,詩人也無心欣賞,更無暇寫作。因此,可以說,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明著是寫景,實際上是借景謳歌大唐盛世,謳歌大唐邊塞的承平氣象。「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有人把尾聯解釋為詩人急於見到都護而不得產生的焦躁不安、失望和洩氣。且不說,這種想當然的解讀,會使這次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之行陡增無趣,即便與上聯聯繫起來看,文脈、義脈、情脈都斷裂了。其實,詩中的「蕭關」一詞是虛用的。在漢代,蕭關處於中原進入西北或外族入侵關內的關鍵位置,屬於塞上,因而戰事頻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漢文帝十四年,匈奴侵犯漢地,即由蕭關攻入,而漢武帝時衛青、霍去病等西擊匈奴,也是從蕭關出塞。據杜佑《通典》卷一九四記載,漢蕭關在唐代屬於平涼郡蕭關縣,並非處於國境緊要的位置,所以唐代詩文用「蕭關」一詞言邊塞事,多系援引漢代故事。如王維《送韋評事》云:「欲逐將軍取右賢,沙場走馬向居延。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據此,「蕭關逢候騎」理解成援引漢朝故事較為合適。不過,王維在寫這句詩時,還直接化用了前人何遜《見徵人分別》詩:「候騎出蕭關,追兵赴馬邑。」綜合上述各種因素,我認為,「蕭關」一詞在詩中並非實際地名,而是代指遠在塞外的屯兵之地,而「候騎」指在屯兵之地與前線之間來往穿梭的通信兵。至於「都護在燕然」一句,眾所周知,是用後漢大將軍竇憲燕然山勒石紀功的故事,意在讚揚崔希逸等戍邊將士擊敗敵人、大唐疆域得以大大擴張的豐功偉績,是對廣袤國土的自豪感和盛世主流意識的宣洩,看不到絲毫的疲敝與無奈。總而言之,王維《使至塞上》一詩對崔希逸等戍邊將士的戰績予以充分肯定,同時歌頌了唐王朝的強大。這首詩的每一句都含有得勝之志,渲染出了盛唐氣象,是優秀的邊塞詩,也是勞軍詩的典範之作。
大漠,是我不醒的夢。 夢裡,依稀望見長河,落日;夢裡,依稀望見大漠,孤煙。置身於廣袤的沙海,置身於夕陽黃昏之中,沿著《使至塞上》的指引,朝著無盡的天邊深入,追尋大漠中的詩意。眼前,好像浮現出了一幅幅海市蜃樓般的畫景:大漠,長河,落日,孤煙,還有徵蓬、歸雁……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如今,烽煙雖不見,可烽火臺仍在,長河落日依然渾圓迷人映紅天邊…… 大漠啊,請讓我靜靜地展讀你的顏容,於你的身影之中悄悄地追逐著你的夢,靜靜地回味你的笑靨;在你矯健的身姿裡任思緒隨風而舞,漸漸飄入記憶的大海,傾聽靜夜的纏綿;在你如詩如畫的落日中讓我皓腕輕挽大漠直煙,讓魂靈永駐於長河日圓之中,讓春心隨大漠孤煙盡情地飄逸蕩漾!(2021年2月2日寫於大都錦湖園)
使至塞上王維 〔唐〕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譯文
方明,1941年出生,本名叫崔明德,北京人。曾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部主任,播音指導,並任中國播音學研究會會長。1956年10月入中央廣播事業感技術人員訓練班學習無線電發射專業,1958年4月調至中央控制室錄音科任錄音員,1960年4月調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任播音員。1961年,北京電視大學中文系肄業。歷任中央臺播音部副組長、副主任、主任播音員。曾被推薦為第五屆全國青聯特邀委員。1985年曾被評為全國廣播電視系統優秀工作者。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先後承擔了陳毅、周恩來、毛澤東等領導人治喪期間的主要播音任務,多次參加天安門國慶遊行和閱兵實況轉播工作。除參加日常新聞類、專題類、文藝類播音及教學工作外還經常參加黨和國家重要會議及閱兵、重大儀式的播音轉播工作。參加播音的許多節目曾獲得「亞廣聯文化基金會獎」、「全國首屆錄像片大賽一等獎」、「全國第三屆電視文藝「星光杯」一等獎」、「1992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首屆播音主持作品政府一等獎」等各種獎項。如《流水操》、《清明上河圖》、《黎明前的交響》曾獲「亞廣聯文化基金獎」;通訊《在大海中永生——鄧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記》獲中國播音與主持作品一等獎。
作曲家簡介:
趙麟,男,1973年生於陝西西安,著名作曲家趙季平之子。5歲開始學習鋼琴,1996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並獲1996年度中國文化部優秀畢業生稱號。後入中央民族樂團從事創作,期間創作了一批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2001年建立趙氏父子音樂工作室,開始專業從事影視音樂的創作工作。2004年應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之邀,赴美國為他和他的新絲綢之路樂團進行創作,其中三首作品收錄在馬友友專輯 《ENCHANTMENT》,該唱片2005年獲得全球古典唱片銷售冠軍。2013年7月12日下午,央視正式宣布馮小剛擔任中央電視臺2014年春節聯歡晚會總導演。趙麟被聘為副總導演、音樂節目總監。
趙珈婧雲,作曲家趙季平之孫女、作曲家趙麟之女,就讀於中央音樂學院附中豎琴專業,自幼接受音樂教育,在聲樂、舞蹈、器樂等方面多有涉獵。已發布的單曲有《如夢令》、《使至塞上》、《白鹿原·片頭童謠》,參加的綜藝節目有《經典詠流傳》。
作者簡介:
長按二維碼,關注雷聲視角
1、名篇名誦 | 濮存昕詠誦李白《將進酒》
2、名篇名誦 | 呂中詠誦李清照《聲聲慢》
3、名篇名誦 | 喬榛詠誦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4、名篇名誦 | 喬榛丁建華詠誦白居易《長恨歌》
5、名篇名誦 | 鮑國安詠誦蘇軾《前赤壁賦》
6、名篇名誦 | 姚錫娟詠誦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7、名篇名誦 | 孫道臨詠誦白居易《琵琶行》
8、名篇名誦 | 孫道臨詠誦杜甫《兵車行》
9、名篇名誦 | 肖雄詠誦劉禹錫《陋室銘》
10、名篇名誦 | 呂中詠誦柳永《雨霖鈴》
11、名篇名誦 | 姚錫娟詠誦柳永《望海潮》
12、名篇名誦 | 孫道臨詠誦張繼《楓橋夜泊》
13、名篇名誦 | 濮存昕肖雄詠誦周敦頤《愛蓮說》
14、名篇名誦 | 肖雄詠誦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15、名篇名誦 | 濮存昕詠誦辛棄疾《賀新郎·把酒長亭說》
16、名篇名誦 | 薛飛濮存昕詠誦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17、名篇名誦 | 童自榮詠誦嶽飛詞《滿江紅·怒髮衝冠》
18、名篇名誦 | 王剛詠誦蘇軾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9、名篇名誦 | 徐濤詠誦蘇軾詞《念奴嬌·赤壁懷古》
20、名篇名誦 | 陳道明詠誦蘇軾詞《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21、名篇名誦 | 鮑國安詠誦蘇軾詞《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22、名篇名誦 | 徐濤詠誦杜牧《阿房宮賦》
23、名篇名誦 | 方明詠誦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
24、名篇名誦 | 薛飛詠誦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25、名篇名誦 | 濮存昕詠誦王維《桃源行》
26、名篇名誦 | 任志宏詠誦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27、名篇名誦 | 喬榛詠誦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28、名篇名誦 | 鮑國安詠誦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29、名篇名誦 | 姚錫娟詠誦李清照《如夢令》
30、名篇名誦 | 孫道臨誦詠賀知章《詠柳》
31、名篇名誦 | 虹雲誦詠杜甫《石壕吏》
32、名篇名誦 | 張家聲詠誦杜甫《新婚別》
33、名篇名誦 | 方明誦詠李商隱《雨夜寄北》
34、名篇名誦 | 焦晃誦詠李白《蜀道難》
35、名篇名誦 | 焦晃誦詠杜甫《登高》
36、名篇名誦 | 王慶祥誦詠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7、名篇名誦 | 虹雲誦詠李清照《夏日絕句》
38、名篇名誦 | 徐濤誦詠王維《山居秋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