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斯·維倫紐瓦為我們重新講述一個偉大的史詩宏圖。
身為丹尼斯·維倫紐夫門下死忠,從他的突破性戲劇《焦土之城》到最新的《降臨》,喜歡他的每一部電影。但是當我知道到他將要接手Ridley Scott的殿堂級科幻片《銀翼殺手》的續作時,我也會有些擔憂。
即便在35年之後,人們勢必會以極高的標準衡量續集。影片延續了前作華麗迷離的賽博朋克風格,在克制中隱含驚豔之美。放眼特輯畫面,迴旋車在空中疾馳而過、科幻之城蕭條無邊、複製人標本整齊陳列、橙色霧霾冷峻迷幻……一系列新奇景象,將觀眾對科幻電影的視覺想像提升到一個新高度,隨處散落的城市碎片更暗示著某種毀天滅地的災難。相比於前作中2019年滿是浮渣的街道角度,這無疑是一座看起來虛無縹緲但又觸手可及的擁有地獄般風景的未來之城。
不誇張的說,《2049》這個故事,貌似要重新拿起《銀翼殺手》構架的科幻宇宙,力纜狂瀾,重新打造一個史詩級宏大的科幻篇章,如果說《銀翼殺手》是序曲,那麼《2049》就是前奏,在《2049》之後,銀翼殺手的故事一定還會繼續。
電影敘述平穩流暢,讓人絲毫不願放棄每一個鏡頭,用相比《千星之城》那種華麗到讓人眩暈的視覺效果,《2049》並不是那誇張,但它以絢麗的特效呈現一個悲傷壓抑的世界,這種強烈的反差與衝突感帶給人一種兇殘的詩意。
這是一個黑暗,神秘,嚴酷,絕望,悲傷和孤獨的電影,可能也真的在不久的將來,人類的命運也會如同電影一般,走上一個飛躍或滅絕的交叉路口,電影講述了一個洛杉磯警察因為一起舊案而被捲入巨大陰謀之中。
《銀翼殺手》的魅力就在於此,脫掉科幻特效的外衣,闡述一個關於人性假想設定的延伸。到底人工智慧覺醒後是否可以和人類一樣擁有靈魂?人類是否能掌控自己製造出來的,比人類自身更高級的「物種」?造物者人類之於上帝,難道就不會犯錯嗎?
我們藉助科幻片來對未來進行幻想,但是這常常會承載更多的未知與困惑。所以,我們經常需要一個更嚴肅的形式來探討關於人性這樣的命題。
人類最初創造AI是為了提高生產力,為了追求效率不得不讓AI越來越人性化,藉此以突破人類的極限,徵服自然。但就如同電影中的主角一樣,所有人都是會有心無心的提醒他是個什麼身份,為人類付出過那麼多,經歷過無數壯闊的時刻,但最終仍不過是滄海一粟,無論付出過多少,最後都不可能被當作「人」來看待。
電影中洛杉磯某警察曾說過這麼一句話我對其印象很深,「你沒有靈魂也照樣過的很好」,電影詮釋人與複製人的區別在於靈魂,而世界在2049年變得越來越黑暗,氣候變得失控,人類迷失信仰,所謂的靈魂卻不如一個虛擬的AI設備讓人感覺溫暖舒適,這無疑不是對當下人們信仰缺失的一種暗諷。
但是k為它增加各種升級模塊讓它看起來更加真實,可當電話來臨的那一刻,機器終究是機器,再自我欺騙的人也會有夢醒的那一天。
電影中的AI設備讓我想起來日本的一款關於智能AR的概念產品,滿足你對女友的一切幻想,而電影中甚至已經做到脫離投影燈實現具象化,這個技術的實現不是不可能,恐怕得空氣夠髒才行,比如說霧霾。在這樣一個秩序崩壞風雨飄搖的世界裡,恐怖我也寧願選擇一個AI設備選擇寄託自己無處安放的寂寞。
人們創造的複製人有血有肉,有思維和情感,甚至為複製人植入一個童年記憶。那些被植入記憶的複製人有著他們自己的生活,他們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工作、交際,他們也要吃飯,也要睡覺。誰又能說他們不是作為一個真實的「人」而存在的呢?
仔細觀察,電影中有很多的眼睛的大特寫,起初最開始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為何會有這麼多的眼部大特寫,難道是區分複製人與自然人?其實不然,有一句「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句話對電影做出完美詮釋,而片中最大的boss卻是一個盲人,這個就很有意思,眼睛是真實情感流露的所在,失明更是代表著人性的迷失。
如果靈魂因為被植入的記憶而不再真實,那麼眼睛所真切看到又是否真實?我手心雨水和雪花的溫度又是否能證明我是個真正的人?我是否也是上帝另一種方式所賦予的靈魂?
我在一個主題為#新浪潮論壇#的話題中看到了評論人張鵬對《銀翼殺手2049》中關於人類與複製人所謂靈魂的理解,很受觸動,以下為部分原話節選:
什麼是靈魂,這個概念有時間可以探討下,某種程度上說AI和複製人,都會比人更強壯、更聰明、更強大,為什麼會說沒有靈魂,靈魂是什麼?也許靈魂是人身上不完美,什麼是不完美,也許在於我們本來作為一個主人,現在思考我們創造的力量到底跟我們什麼關係,如果是很完美健全的人,根本不用想這個事,不會多愁善感地思考,他們就是我們的奴隸和工具,人恰恰會想這個問題,既是人不完美,又是人比這些物種更高的東西,面對他們,面對AI,人的所謂的不完美,恰恰是非常了不起、非常重要的,這些東西跟他們之間整合、融合,可能會是真正的未來。
如果靈魂因為被植入的記憶而不再真實,那麼眼睛所真切看到又是否真實?我手心雨水和雪花的溫度又是否能證明我是個真正的人?我是否也是上帝另一種方式所賦予的靈魂?
電影中的造人技術已經發展到了星際殖民的文明,而處於權力至高點的人類卻仍然對生命的奧秘束手無策,回到骯髒不堪的地球來尋根,大概暗示了人類的現狀,我們到底是什麼,上帝又是什麼,能否將人類的命運抓在自己手中?
但是在電影裡出現的複製人他並不等於是複製人,因為他除了和人類一樣思維和生活方式外,它還有著異於人類的更多功能——記憶植入和記憶刪減,知識模塊增強,有血有肉但學習速度快於常人。只不能簡單的認為只是複製人,也並未簡單的看作人工智慧,知識和記憶可以作為強行加入的生物體,它應該屬於生物工程與人工智慧的結合體。
人類對AI的恐懼是源於自身的,AI的情感系統越過於複雜,人類對它越難以把控,人類創造出AI的本意就是在於突破人類極限,所以它在體能,智力等各方面都是遠超過人類才能勝任那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與人類智能相似」這就意味著機器人開始走向類人化發展道路了,對於這個概念《機械姬》給大家呈現了一個完美的舉例,正是由於這個機械生命體擁有了人類一樣的智慧,因此才會騙過了主人公,最後成功逃脫。而本片中的機器人同樣是超越了人類的大多數屬性,變得比人類更加的強大了,因此人來才會產生恐懼與擔憂。
縱觀歷史的發展線路,王朝的更迭最先源於思想,正如「書讀的越多反心就越大」這句話一樣,AI機器人的思維情感越複雜但它卻一直遭受著非人的待遇,甚至任人如豬狗一樣屠戮,難免會產生不平衡的心理,我們如此強大卻為何要被這些弱小的自然人奴役?所以當中難免會產生類似陳勝,孫中山之類的AI智能人振臂一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偉大革命宣言。
柯潔敗給AlphaGo在2017年,而在1955年末,美國的NEWELL和SIMON做了一個名為邏輯專家(LOGIC THEORIST)的程序.這個程序被許多人認為是第一個AI程序。並為以後的AI研究奠定了基礎,短短的六十年我們就已經敗給了人工智慧。
至於前作的劇情就不多說了,如果結合這部續作的劇情,我們其實可以預測到未來的結果,一年,兩年,甚至十年的結果,這是一個如同基督教義中銜尾蛇的傳說,消亡與重生的輪迴才是人類與Ai的宿命,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後,AI真的思想覺醒,而人類也勢必會創造更加強大的武器鎮壓,雙方在這樣的此消彼長的矛盾之下進步或走向滅亡…..這樣的事件可能在未來幾百年後的人對我們的現在有同樣的定論: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這些哲學議題,都在影片中被拿出來討論,而導演玩得最高級的是,對這些哲學議題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而是讓觀眾進入自我的思考和回望,對整個生命的意義,給出自己的答案,畢竟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不一樣的。
最後說一下,如果希望獲得更好的觀影體驗,還是希望看下第一部和續作前製作的三部小短片,這更容易對整個劇情的大背景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
至於人工智慧與生物工程相結合的幻想,到底將會呈現出怎樣的一組畫面,本月27號,你可以買好電影票走進電影院,那裡會將你所有的想像用一場視覺盛宴有聲有色的對你呈現出來。
下方查看歷史文章
通過「他」,居然也可以打電話?
是什麼讓更多人看病時減少了疼痛?
人工智慧的未來不僅僅只有「遠方」,還應該有人類的生活應用
單車共享了,汽車共享了,雨傘共享了,現在連睡覺都可以共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