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篇年終總結反響不錯,甚至幾位朋友因此也寫了自己的年終總結,我非常受鼓舞。極度動蕩的 2020 讓我對世界有一些更深刻的認識,也分享給大家,不過因為年底事情多,一拖再拖,竟然拖到農曆年底了,那就當做是鼠年總結吧~
量化幸福疫情期間被迫自己做飯,原本我很抗拒這件事情,因為對我來說充滿了不確定性:撒鹽少許是多少?小火慢燉又是多大火?撓頭。做了幾次後我找到了一些確定性:電磁爐開第四檔、煎雞胸肉差不多是一首歌的時間,同樣的時間兩檔火力可以做出流心煎蛋(雖然出鍋時很容易弄破),吃飯時剛好可以 1.2 倍速看完一期李永樂老師,洗碗很討厭但是可以同時聽<希望小學>。
去年我寫到:如果一件事我拖著不去做,那一定是我沒想清楚[2],如果對目標、行動和產出層層拆解,建立明確的預期,甚至在頭腦中模擬演練一遍,落地也就不難了。後來我又想到,人人追求幸福,那「幸福」這個主觀感受是否也可以這樣拆解與量化呢?
對於每個個體而言,只有時間是公平、完全一樣的,所以時間是一個基本參數。和愛人待在一起兩個小時比一個小時更幸福,花一個小時幫助他人當然比打一個小時遊戲幸福得多;打一局 LOL 的體驗有高下,而同樣是幫助他人,寫維基百科給一萬個人看又比幫同事理清思路影響力大得多。
所以我的總結是:
幸福 = (投入時間 * 時間質量)^impact
把上面的例子代入,幫助他人的單位時間幸福感比打遊戲更高,但寫維基百科的 impact 有更高的槓桿。
那什麼是 impact 呢?我想如果一個人如果能帶給其他人很多幸福感,又把自我放的很小,那麼他的 impact 應當是很高的,所以我們再引入一個參數「ego」來表達「自我」這個度量,這樣幸福感的主觀性和自我的主觀性就上下約掉了:
啊不對,是這樣:
impact = 給世界帶來的幸福感/ego
合併一下:
幸福 = (投入時間 * 時間質量)^(給世界帶來的幸福感/ego)
這是一個不那麼精確的公式,聽起來也有些神棍,但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很清楚如何分配時間,做那些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做給別人帶來快樂的事情,做高槓桿的事情。
局部與全局上面的神棍公式聽起來很有道理的樣子,但從某個角度看:
以上全錯
原因很簡單,現實世界不會一帆風順,哪怕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中間也有大量枯燥的重複、意料之外的 bug,所以單位時間的幸福度不是恆定的,甚至可能是負數(想像一下你家貓在床上💩了)。
這有點像貪心算法。貪心算法[3]是一種在每一步選擇中都採取在當前狀態下最好或最優的選擇,從而希望導致結果是最好或最優的算法。
如果完全以上面的神棍公式作為行動指南,那麼很有可能收斂成一個「打一槍換一炮」的人,每次都能有很好的結果,但最終往往成為一個平庸的人。
萬聖書園的男廁所牆上有個段子:
認真思考一下這個段子,如果有人真的這麼做,他其實是非常可憐的。表面上看有 5 個女朋友,分散風險,永遠不會寂寞,但他無法對其中任何一個投入 100% 的愛;他擁有 5 個局部最優,但卻失去了追尋全局最優的可能性,他永遠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愛。Stupid!
人生不是 ROI 遊戲,神棍公式只適用於求解局部最優的問題,而人生應該是追求長期全局最優。
Spark人生有意義嗎?我長久地思考這個問題。
如果只是平平淡淡地過完一生,也許是幸福的,但多似乎說不上多有意義。每年的諾獎候選人都非常有建樹,如果一個人 2019 年落選而 2020 年當選,他的人生的意義難道因此產生突變嗎?許多藝術家生前默默無名,死後揚名立萬,他們的人生的意義又如何衡量呢?
Pixar 的電影 Soul[4] 前陣子在朋友圈大火,電影中說享受當下,當下就是意義,可是我真的沒辦法在柴米油鹽的當下中感受到意義,我能說服自己知足感恩享受當下,但總是少了點什麼。
宇宙不斷膨脹稀釋,星辰每分每秒都離我們遠去,終有一天一切的一切會歸於熱寂。地球的變化以百萬年計,而人的一生不過一百年,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宇宙本身就是虛無的,人短暫的一生又有什麼意義呢?
其實 < Soul > 中提倡的享受當下是有前提的,主人公 Joe 早已找到自己的 spark,Joe 只是樂在其中而不自知而已。電影說享受當下,恰恰是因為 Joe 的當下其實是充滿意義的。
去年我寫到「樂觀的虛無主義」[1],今年我想的更透一些:我們可以自己給自己的人生找一個 spark(也可以叫做道/使命/顯然天命[5]/whatever);宇宙本質上是虛無的,生命是虛無的,甚至 spark 也是虛無的;但在虛無的人生中追求 spark 的每一個當下都充滿了意義。
關於長期主義人們總提倡長期主義,做時間的朋友,但真正的長期者是很少很少的。
我認為這是因為其實很少人真正需要長期主義,大部分事情並不長期,真正長期的事情需要完全的認同且願意為之長期付出,大部分人權衡利弊後會發現其實沒必要。
每年上北清的都是 top 0.07%[6] 的考生,頂聰明的人兒,但最後福布斯榜上又沒有他們,18 歲的北清 winner 最終可能給杭師大的 teacher 打工甚至 35 歲被裁。另一方面,我仰望年長的校友們,又發現雖然確實很少有極大富者,但大家過得其實都不錯,upper middle class,光鮮體面。
後來我想明白了,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進入 500 強公司努力工作,已經可以過得很好了,生活優渥、社會地位高、有壓力也有激勵、有焦慮也有盼頭,但總歸是很好了。而如果想更上一個臺階,不僅十分艱難,還有掉下去的風險,比如投資失敗、創業涼涼。何必呢?
甚至開始創業,幾輪融資順利推進,10 億美金獨角獸榜上有名,這時候大廠伸出橄欖枝,賣不賣?已經是一輩子花不完的錢了。甚至再開腦洞,張一鳴做到 100 億美金的時候,幾輩子都花不完了,甚至可以給龍巖的父老鄉親每人發一萬紅包過年也花不完,賣不賣?
可是如果賣了,哪有現在宇宙條好幾百 $b 的估值,哪會有 TikTok 激動人心的故事?而如果真的打心底裡認同一個理念、一個趨勢、一個未來,又怎能袖手旁觀?躬身入局後又怎可能放心託付給他人?
張一鳴說 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做產品時最重要的是想清楚用戶的需求。上帝說要有光,於是有了光。上帝也要先提需求,才有後面的創世紀。
所以不妨問問自己想做什麼?真的需要長期主義嗎?
關於樂觀主義我的 2020 年一度十分糟糕,疫情、炸號、隔離、發不出工資、分手、發燒兩個禮拜…… 不過都過去了。
但人生總有奇妙的際遇。9月底在 Blue Note 聽了火星電臺,從那首 <推開世界的門> 開始,我好像開啟了另一個故事線,有了一些從未有過的體驗,做了一些原來沒想過的事情,好像換了個方向開始「豬突猛進」。
2020 年最幸運的事情是認識了 Landy,又更幸運地讓她成為了我的女朋友。當然現實不是童話故事,我們同樣需要磨合,也會吵架。Landy 有回跟我說:只要相信我們是喜歡彼此的,未來就會很好,眼前這些「真的都沒所謂」。
後來我反覆思考這句話,越來越發現其中的力量。
如果相信彼此是愛著的,一時的爭吵有什麼了不起呢?
如果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一兩年收入的減少又有什麼關係?
如果你相信這個世界終將變得越來越好,還有什麼猶豫的,幹就完了。
而如果你不相信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那…… 你可能是對的。但悲觀者正確,樂觀者成功,你開心就好。
做一個絕對的樂觀主義者,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神擋殺神披荊斬棘乘風破浪。
獻祭在原始社會,人們迷信星座和佔卜,以為世界被不可知的力量操控著;人們也明白「交換」的道理,為了換取風調雨順,甚至用活人獻祭神靈。但顯然這沒有什麼卵用。
抽象地看,獻祭是一瞬間付出一個人的生命。但如果把獻祭的時間拉到很長呢?在幾十年的時間尺度下付出生命,是不是也能被看做獻祭。那麼為了一個事業、目標、理想持續地付出時間和精力,是不是也是一種獻祭?
找到自己的 spark,踐行長期主義,持續地為自己的 spark 獻祭。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神。
選擇溫柔其實到這兒已經寫完了,不過還想囉嗦兩句,是今天想到的。
國家鼓勵就地過年,本來也想留北京過年算了(還可以滑雪),但還是回家了。今天上午去掃墓,陵園的門口有一個雕塑,是遺體捐獻者的紀念,密密麻麻寫滿了名字。
去年寫了一篇 聊聊生死觀[7],我寫到天堂的設定有 bug,因為遲早會過載。
今年我變了,無論天堂的設定是不是講得通,我都選擇相信天堂是存在的。那些我們愛著的人們,離去後,一定會在 彩虹橋[8] 的那頭默默守候我們。
世界往往並不如我們設想的那樣運行,總是會有我們無法理解的事情發生,也不是所有人都是理性人。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9]。
不如一直做一個溫柔的人。
題圖:by Jason @Landy's Cafe Duet
頭也不回作別 2019: 見公眾號歷史
[2]半脫離微信的一個月: 見公眾號歷史
[3]貪心算法: https://www.wikiwand.com/en/Greedy_algorithm
[4]心靈奇旅 Soul: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4733428/
[5]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08208/
[6]清華北大2020本科新生大數據: https://new.qq.com/omn/20200909/20200909A0BUU600.html?pc
[7]聊聊生死觀: 見公眾號歷史
[8]泰雅族相信人要走向永生的世界,須通過橋。在橋的這一頭有七色彩虹橋日夜把關,無人能夠僥倖過關。把關者的任務是審判人們在世時的行為與心思。: http://indigenous.pristine.net/peoples/atayal/rainbow_bridge_zh-tw.html
[9]Jeff Bezos在普林斯頓大學2010年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https://www.tmtpost.com/91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