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的一些思考

2021-02-19 anemoi
去年跨年的時候在家無聊,心血來潮寫了 頭也不回作別 2019[1],那時候沒想到 2020 會發生這麼多事情和變化,回看 2019 是很平靜安康的一年,我那時竟還想著頭也不回地作別,實在太不珍惜世界和平。

那篇年終總結反響不錯,甚至幾位朋友因此也寫了自己的年終總結,我非常受鼓舞。極度動蕩的 2020 讓我對世界有一些更深刻的認識,也分享給大家,不過因為年底事情多,一拖再拖,竟然拖到農曆年底了,那就當做是鼠年總結吧~

量化幸福

疫情期間被迫自己做飯,原本我很抗拒這件事情,因為對我來說充滿了不確定性:撒鹽少許是多少?小火慢燉又是多大火?撓頭。做了幾次後我找到了一些確定性:電磁爐開第四檔、煎雞胸肉差不多是一首歌的時間,同樣的時間兩檔火力可以做出流心煎蛋(雖然出鍋時很容易弄破),吃飯時剛好可以 1.2 倍速看完一期李永樂老師,洗碗很討厭但是可以同時聽<希望小學>。

去年我寫到:如果一件事我拖著不去做,那一定是我沒想清楚[2],如果對目標、行動和產出層層拆解,建立明確的預期,甚至在頭腦中模擬演練一遍,落地也就不難了。後來我又想到,人人追求幸福,那「幸福」這個主觀感受是否也可以這樣拆解與量化呢?

對於每個個體而言,只有時間是公平、完全一樣的,所以時間是一個基本參數。和愛人待在一起兩個小時比一個小時更幸福,花一個小時幫助他人當然比打一個小時遊戲幸福得多;打一局 LOL 的體驗有高下,而同樣是幫助他人,寫維基百科給一萬個人看又比幫同事理清思路影響力大得多。

所以我的總結是:

幸福 = (投入時間 * 時間質量)^impact

把上面的例子代入,幫助他人的單位時間幸福感比打遊戲更高,但寫維基百科的 impact 有更高的槓桿。

那什麼是 impact 呢?我想如果一個人如果能帶給其他人很多幸福感,又把自我放的很小,那麼他的 impact 應當是很高的,所以我們再引入一個參數「ego」來表達「自我」這個度量,這樣幸福感的主觀性和自我的主觀性就上下約掉了:

啊不對,是這樣:

impact = 給世界帶來的幸福感/ego

合併一下:

幸福 = (投入時間 * 時間質量)^(給世界帶來的幸福感/ego)

這是一個不那麼精確的公式,聽起來也有些神棍,但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很清楚如何分配時間,做那些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做給別人帶來快樂的事情,做高槓桿的事情。

局部與全局

上面的神棍公式聽起來很有道理的樣子,但從某個角度看:

以上全錯

原因很簡單,現實世界不會一帆風順,哪怕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中間也有大量枯燥的重複、意料之外的 bug,所以單位時間的幸福度不是恆定的,甚至可能是負數(想像一下你家貓在床上💩了)。

這有點像貪心算法。貪心算法[3]是一種在每一步選擇中都採取在當前狀態下最好或最優的選擇,從而希望導致結果是最好或最優的算法。

如果完全以上面的神棍公式作為行動指南,那麼很有可能收斂成一個「打一槍換一炮」的人,每次都能有很好的結果,但最終往往成為一個平庸的人。

萬聖書園的男廁所牆上有個段子:

認真思考一下這個段子,如果有人真的這麼做,他其實是非常可憐的。表面上看有 5 個女朋友,分散風險,永遠不會寂寞,但他無法對其中任何一個投入 100% 的愛;他擁有 5 個局部最優,但卻失去了追尋全局最優的可能性,他永遠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愛。Stupid!

人生不是 ROI 遊戲,神棍公式只適用於求解局部最優的問題,而人生應該是追求長期全局最優

Spark

人生有意義嗎?我長久地思考這個問題。

如果只是平平淡淡地過完一生,也許是幸福的,但多似乎說不上多有意義。每年的諾獎候選人都非常有建樹,如果一個人 2019 年落選而 2020 年當選,他的人生的意義難道因此產生突變嗎?許多藝術家生前默默無名,死後揚名立萬,他們的人生的意義又如何衡量呢?

Pixar 的電影  Soul[4] 前陣子在朋友圈大火,電影中說享受當下,當下就是意義,可是我真的沒辦法在柴米油鹽的當下中感受到意義,我能說服自己知足感恩享受當下,但總是少了點什麼。

宇宙不斷膨脹稀釋,星辰每分每秒都離我們遠去,終有一天一切的一切會歸於熱寂。地球的變化以百萬年計,而人的一生不過一百年,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宇宙本身就是虛無的,人短暫的一生又有什麼意義呢?

其實 < Soul > 中提倡的享受當下是有前提的,主人公 Joe 早已找到自己的 spark,Joe 只是樂在其中而不自知而已。電影說享受當下,恰恰是因為 Joe 的當下其實是充滿意義的。

去年我寫到「樂觀的虛無主義」[1],今年我想的更透一些:我們可以自己給自己的人生找一個 spark(也可以叫做道/使命/顯然天命[5]/whatever);宇宙本質上是虛無的,生命是虛無的,甚至 spark 也是虛無的;但在虛無的人生中追求 spark 的每一個當下都充滿了意義。

關於長期主義

人們總提倡長期主義,做時間的朋友,但真正的長期者是很少很少的。

我認為這是因為其實很少人真正需要長期主義,大部分事情並不長期,真正長期的事情需要完全的認同且願意為之長期付出,大部分人權衡利弊後會發現其實沒必要。

每年上北清的都是 top 0.07%[6] 的考生,頂聰明的人兒,但最後福布斯榜上又沒有他們,18 歲的北清 winner 最終可能給杭師大的 teacher 打工甚至 35 歲被裁。另一方面,我仰望年長的校友們,又發現雖然確實很少有極大富者,但大家過得其實都不錯,upper middle class,光鮮體面。

後來我想明白了,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進入 500 強公司努力工作,已經可以過得很好了,生活優渥、社會地位高、有壓力也有激勵、有焦慮也有盼頭,但總歸是很好了。而如果想更上一個臺階,不僅十分艱難,還有掉下去的風險,比如投資失敗、創業涼涼。何必呢?

甚至開始創業,幾輪融資順利推進,10 億美金獨角獸榜上有名,這時候大廠伸出橄欖枝,賣不賣?已經是一輩子花不完的錢了。甚至再開腦洞,張一鳴做到 100 億美金的時候,幾輩子都花不完了,甚至可以給龍巖的父老鄉親每人發一萬紅包過年也花不完,賣不賣?

可是如果賣了,哪有現在宇宙條好幾百 $b 的估值,哪會有 TikTok 激動人心的故事?而如果真的打心底裡認同一個理念、一個趨勢、一個未來,又怎能袖手旁觀?躬身入局後又怎可能放心託付給他人?

張一鳴說 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做產品時最重要的是想清楚用戶的需求。上帝說要有光,於是有了光。上帝也要先提需求,才有後面的創世紀。

所以不妨問問自己想做什麼?真的需要長期主義嗎?

關於樂觀主義

我的 2020 年一度十分糟糕,疫情、炸號、隔離、發不出工資、分手、發燒兩個禮拜…… 不過都過去了。

但人生總有奇妙的際遇。9月底在 Blue Note 聽了火星電臺,從那首 <推開世界的門> 開始,我好像開啟了另一個故事線,有了一些從未有過的體驗,做了一些原來沒想過的事情,好像換了個方向開始「豬突猛進」。

2020 年最幸運的事情是認識了 Landy,又更幸運地讓她成為了我的女朋友。當然現實不是童話故事,我們同樣需要磨合,也會吵架。Landy 有回跟我說:只要相信我們是喜歡彼此的,未來就會很好,眼前這些「真的都沒所謂」。

後來我反覆思考這句話,越來越發現其中的力量。

如果相信彼此是愛著的,一時的爭吵有什麼了不起呢?

如果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一兩年收入的減少又有什麼關係?

如果你相信這個世界終將變得越來越好,還有什麼猶豫的,幹就完了。

而如果你不相信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那…… 你可能是對的。但悲觀者正確,樂觀者成功,你開心就好。

做一個絕對的樂觀主義者,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神擋殺神披荊斬棘乘風破浪。

獻祭

在原始社會,人們迷信星座和佔卜,以為世界被不可知的力量操控著;人們也明白「交換」的道理,為了換取風調雨順,甚至用活人獻祭神靈。但顯然這沒有什麼卵用。

抽象地看,獻祭是一瞬間付出一個人的生命。但如果把獻祭的時間拉到很長呢?在幾十年的時間尺度下付出生命,是不是也能被看做獻祭。那麼為了一個事業、目標、理想持續地付出時間和精力,是不是也是一種獻祭?

找到自己的 spark,踐行長期主義,持續地為自己的 spark 獻祭。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神。

選擇溫柔

其實到這兒已經寫完了,不過還想囉嗦兩句,是今天想到的。

國家鼓勵就地過年,本來也想留北京過年算了(還可以滑雪),但還是回家了。今天上午去掃墓,陵園的門口有一個雕塑,是遺體捐獻者的紀念,密密麻麻寫滿了名字。

去年寫了一篇 聊聊生死觀[7],我寫到天堂的設定有 bug,因為遲早會過載。

今年我變了,無論天堂的設定是不是講得通,我都選擇相信天堂是存在的。那些我們愛著的人們,離去後,一定會在 彩虹橋[8] 的那頭默默守候我們。

世界往往並不如我們設想的那樣運行,總是會有我們無法理解的事情發生,也不是所有人都是理性人。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9]。

不如一直做一個溫柔的人。


題圖:by Jason @Landy's Cafe Duet


Ref[1]

頭也不回作別 2019: 見公眾號歷史

[2]

半脫離微信的一個月: 見公眾號歷史

[3]

貪心算法: https://www.wikiwand.com/en/Greedy_algorithm

[4]

心靈奇旅 Soul: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4733428/

[5]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08208/

[6]

清華北大2020本科新生大數據: https://new.qq.com/omn/20200909/20200909A0BUU600.html?pc

[7]

聊聊生死觀: 見公眾號歷史

[8]

泰雅族相信人要走向永生的世界,須通過橋。在橋的這一頭有七色彩虹橋日夜把關,無人能夠僥倖過關。把關者的任務是審判人們在世時的行為與心思。: http://indigenous.pristine.net/peoples/atayal/rainbow_bridge_zh-tw.html

[9]

Jeff Bezos在普林斯頓大學2010年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https://www.tmtpost.com/91647.html

相關焦點

  • 關於宋思明的一些思考
    某天下午,正在吃飯,朋友突然發給我一段《蝸居》觀後感,等我回到家已經是半夜10點多,我還是沒忍住,繼續和朋友聊著這段沒結束的話題,心裡像長滿了雜草,有了很多斷斷續續的思考
  • 《楚門的世界》關於楚門的一些不成熟思考
    大概思考到這裡,想到再補充吧。2020/10/6 假期的尾巴寫於前往蘇州的列車上 K1155 對面的老哥在看電視劇,旁邊的夥伴在學舞蹈,我望著窗外緩緩滑過的景,在腦海裡思考著楚門。
  • 關於阿基裡斯悖論的一些思考
    我想多數人都會在未思考前就認為此悖論是無稽之談,且並有邏輯上的錯漏,儘管無法找到它。我曾多次對自己進行檢視,我將自己定義為客觀唯心主義者,也可以認為是有神論的支持者。「阿基裡斯能夠追上烏龜」就好像是一種神識,讓我不能夠懷疑。但是我如果沒有想到悖論的謬誤點,那麼我就產生了另一種我識與神識產生了矛盾。
  • 關於傾聽的一些體驗和思考
    當我試圖去了解他們,看見他們時,我感覺我對我的認知有了一些升級。第三期中,實習生在一次與客戶面談時,多次打斷客戶的話,金律師對他說了一些意味深長的話,讓我再次審視了下自己與他人溝通中的體驗。他說:「聽好了,對方都已經結束了,你再做出反應都不晚的,職場上需要的是傾聽者。」
  • 《夫妻的世界》一些思考吧
    對於離婚有了許多思考。曾經以為,兩個人不合適的話離婚就好了。這樣可以更多悲劇的產生。現在 突然覺得,離婚只是兩人結束了法律上的婚姻關係,兩個人生活在一起很多年,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憑一張離婚證如何能剪短這裡邊的所有細枝末節的關係了。離婚最難的不是分開,而是兩個人的割捨。
  • 盤點2020年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這些事情需要我們認真思考!
    但是今年2020年,較往年相比可以說是多災多難的。下面我們就來一起回顧一下今年發生的一些國內國際的大事吧!2020年開年之初,新型冠狀病毒就在全國範圍內爆發,全國進入緊急抗疫狀態,武漢全城封閉,澳洲緊急撤僑。緊接著國內疫情得到了控制,但是疫情卻又在全球範圍內出現,出現爆發式的增長,隨後全球進入緊急抗疫狀態,直至目前全球疫情還沒得到很好的控制。
  • 疫情中後期關於航空金融方面的一些思考
    關於疫情對民航業以及航空金融業的影響,筆者之前一直在思考,但由於此次疫情前所未見,所以也不敢輕易判斷,如今形勢在往好的方向發展,於是把一些想法記錄下來與業內同仁一起交流。  一、新冠疫情是不是民航業的至暗時刻?  對於這個問題應該從兩方面看。新冠疫情恰恰是對民航業軟肋的「精準」打擊--剛性成本支出基本不變,但需求斷崖式下降,一進一出雙重損失,相當慘重。
  • 關於關單和逼單的一些思考
    同樣,當我和一些業績不好的課程顧問交流時,他們也會告訴我:我不會逼單。當我詢問團隊需要什麼支持時,不論是校長、主管還是一線課程顧問,似乎都會告訴我:教一教怎麼逼單。小結:當客戶開始關注、思考購買以後的事情了,就是發出了購買信號。不過需要注意一點,很多家長剛開始接觸也會釋放類似的信號,這和已經和家長進行了深入溝通後再釋放購買信號是有本質區別的。
  • 餘永定:對下半年財政和貨幣政策的一些思考
    對2020年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的幾點思考文 | 餘永定由於缺乏必要的可靠數據,文中關於GDP、固定資產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等變量增速等判斷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假設基礎之上的。本文的量化判斷不應視為是對相關變量的預測。
  • 教什麼育什麼,關於中美育兒教育的一些思考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小魚芭芘對於中美教育問題的一些思考。前幾天看到有人在網絡上轉了一篇文判批教育部給小學生減負的文章,用的論據是美國的K-12(幼兒園到高中)基礎教育如何失敗,不可效仿。不可否認美國基礎教育有很大的問題,許多公立學校基本沒有任何質量可言,看過關於最差的一些學區如華盛頓特區公立學校課堂的紀錄片,真心覺得不敢把自己孩子放這種地方送,都理解為何有人會選擇在家辦家庭學校了。同樣教育改革現在也是美國國內的熱門話題,由於以前教育基本上是歸各州政府管,各州有自己的政策,沒有統一課本統一標準,很難保證均衡的教育質量。
  • 肖金成:對城鎮化的一些思考
    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是大量農民進了城,家屬還留在農村,這樣的城鎮化是不完整的。大量勞動力進入到二三產業,進入城市和城鎮,但是其妻子和孩子留在農村,這是中國和發達國家的一個重大區別。下一步,是要把他們的家屬轉移到城裡來。中國現在的城鎮化水平是60%,可能會上升到70%。中國不太可能像發達國家一樣達到80%或者超過80%,這和中國的國情有關,農村可能滯留超過20%的人口。
  • 最近男殺女案件頻發|一些思考
    意識流寫作手法 … … … 😊😂記錄一些思考。最近頻繁出現並且引起大家關注的社會現象、有關「情殺」,男殺女的新聞版面達到了一個讓人不適的飽和。殺妻,殺女友,殺前女友,幾乎都是披著「情感外衣」的犯罪行為。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層情感關係,輿論中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比如,有的人會認為死者在戀愛期間或婚姻存續期間收取了男方財物沒有及時歸還,甚至出軌。
  • 《辛普森:美國製造》關於法律,正義,公正,合理的一些思考。
    的一些思考。看這個劇時我一直在思考何為正義?何為法律?何為公正?何為合理?是不是我們每個人心中堅信的事就是對的,別人就是錯的?是不是不涉及我們個人利益的時候我們就是最公正的?是不是壞人最終得到懲罰就是勝利?不在乎過程,結果才重要?我們關注的到底是法律本身還是什麼?
  • 《聽肖戰說》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一些問題
    「因為經歷過不同的工作氛圍,娛樂圈對於我來說其實就是一個工作,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一些問題
  • 《攻殼機動隊 第一季》一些關於SAC的思考和理解
    一些關於SAC的思考和理解 不準確 有腦洞 歡迎批評指正stand alone complex 獨立複合體 理解為獨立趨同與交互生異悖論人類與塔奇克馬相對比 最大的差別就是個體間掌握的信息量:塔奇科馬因為個體間信息全同步 具有perfect information,而人類之間則是imperfect information,如下兩個方面作為通篇分析的基礎:Based on
  • 從《寄生蟲》的一些細節,思考電影商業與藝術的平衡
    商業電影的特點是緊湊起伏的故事節奏,而藝術電影的特徵則是導演個人化的表達偏多,並將這些態度隱藏在許多看似無關緊要的畫面中,這也是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衝突的地方,藝術需要認真思考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個性化表達,但觀眾通常不喜歡在電影院看電影時還要動腦筋思考,也不喜歡那些游離於故事情節邊緣的藝術畫面,所以大多數藝術性較強的電影票房成績都比較差。
  • 「成長,勇敢,思考」,肖戰總結自己的2020,也太正能量了吧
    因《陳情令》魏無羨一角走紅後,肖戰享受了短暫的輝煌與榮光,但猝不及防地,他陷入了227事件的漩渦中,本來他就沒有做錯任何事,卻無辜承受了一些「正義路人」的怒火,一度招致全網黑。近日,網上PO出了一則肖戰的快問快答,最讓鍋姐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對2020年的總結和對2021年的展望了,令人感慨。在問答中,有個問題是用關鍵詞來總結一下2020年,肖戰思考了一下回答,「成長、勇敢、思考」。這三個詞六個字的信息量還是挺大的,而且很符合肖戰所承受的一切。
  • 《午夜福音》每集的一些思考反芻
    02:第二集意識到,其實整體的動畫不是分集的淺嘗輒止,是一個宏觀話題,死亡,致幻,冥想,愛等一系列的延伸,是講的不同宇宙不同魔幻身份人們對於本體的思考和平和對待的方式。提到了上帝不平等的愛,也講了上帝宣稱的所謂愛人愛己。提到了擁有與放棄死亡焦慮,要用平和的心,以冥想專注而安靜的態度去面對。
  • 0608早評:關於布局影視板塊的一些思考
    請  點  擊  音  頻,  內  容  更  豐  富  :)最近提到比較多的幾個行業包括券商、5G和傳媒,今天說說這段時間布局傳媒影視品種的一些思考關於時點,從一些網絡售票客戶端上,我們可以獲得以下信息,比如6月25日有《秘密訪客》、《無名狂》兩部影片要上映,之後還有《危險記憶》、《時間牢籠》也要在6月上映,具體時間未公布;在7-8月有暑期檔《7月的舞步》、《拆彈專家2》、《我想靜靜》等影片上映,從上數信息可以判斷出影院復工時點可能在6月下旬,而具有人氣號召力的影片上映時間可能會略晚上映,比如去年大火的主旋律影片
  • 劇場版《日本沉沒2020》監督故意提高觀影門檻,引發觀眾自我思考
    然後2020年——首次動畫化《日本沉沒2020》的湯淺政明監督,再次向觀眾發問。「日本人」究竟該去往何方?2020年,大地震突然襲擊日本,步他們武藤家一家四口,嘗試逃離崩塌的東京。在極限狀態下,面臨生與死,經歷相遇和離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