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前段時間在機緣巧合之下得到一臺索尼A7M2,有如此神器豈能不玩轉接?
買買買
於是筆者又搞了一套天工自動轉接環TECHART LM-EA7,本想再趁機搞一枚Voigtlander 至尊 ULTRON 50mm f1.5玩,怎奈價格太黑。
我:您這價格漲的比大蒜還快吖。
老闆:市場價早不一樣了!噥!你先用這枚鏡頭好了,拍拍黑白很有味道的,玩膩了你再過來換別的玩!
於是老闆就不耐煩的打發我出去了,隨手扔給我今天的主角——徠卡leica leitz GMBH wetzlar summarit 50mm f1.5。
科普篇
首先科普下這枚鏡頭,遙想是1949年,還未推出M系列相機的徠卡——Leitz公司將戰前的50mm f/1.5 Xenon經過改良後加上鍍膜(是的,施耐德Xenon),命名為" Summarit "重新推出市場;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這枚leica leitz GMBH wetzlar summarit 50mm f1.5的前身Xenon是以低對比又兼抗眩光極差而著稱的一款鏡頭,但這枚Summarit 卻在市場上風靡一時,大賣特賣!因為改良後的Summarit有極上乘的解析度及討人喜愛的暖色。
筆者查過這枚鏡頭的售價,網上從3000到5000不等,總體來說,屬於廉價型徠卡頭。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枚鏡頭在國內成色好的不多見,大部分都有起霧現象,因為年代久遠,很多鍍膜也有刮花情況,要小心。
外觀篇
現在說說它的外觀,筆者拿到的是後期M口紅點版,不得不說,這枚鏡頭的用料非常足,純銅材料,白衣白甲。
作為50年代的3大旁軸50/1.5鏡頭之一,很多人覺得比起至尊和蔡司,它是最弱的,有人甚至將這枚鏡頭直接拆解做調焦筒種鏡用,這是多麼的暴殄天物。
這枚鏡頭為經典天塞結構,葉片有十五片之多,但是這枚鏡頭的銳度很一般,收到F2.8才比較銳利。
但是也得益於多大十五片葉片,這枚鏡頭F1.5的焦外很好看,非常柔美,待會兒我會細說。
鏡頭的重量達到350g,非常有分量,但手感十足。下文我還會說說這枚TECHART自動轉接環,對焦鏗鏘有力,非常好用。
雖然有鍍膜,但是時至今日已經沒什麼卵用。
值得一提的是,這款Techart Leica M–FE自動轉接環做工相當不錯,採用全金屬材料打造而成,鏡頭處卡槽與釋放按鈕間隙幾乎沒有,做到嚴絲合縫,可以確保鏡頭拆卸順利。
實戰篇
說得再多不如上幾張照片來的實在,下面是筆者上周實際拍攝,全部壓縮到2000K以內,有適當後期,各位要記住:
在而今,拍數碼不後期都是紙老虎!相信看到這裡,不少朋友會好奇天工這枚自動轉接環對焦效果如何,結論放在最前面:
1) 對焦速度比我想像的快多了,AF絕非噱頭。雖然拉風箱效果不可避免,但是已經可以媲美早年尼康D頭或者賓得FA頭在數碼單反上的表現,除了支持單次對焦,更支持連續對焦,配合五軸防抖效果不俗。
2) 我拿到的是5.0版本轉接環,電量消耗據稱有了較大改觀,這個有待具體測試。
3) 據稱這枚接環適用於500g以下鏡頭,掛重量級鏡頭的用戶需要注意,我這枚leitz 50mm f1.5重337g。
4) 得益於對焦原理的關係,拍攝微距時對焦距離可以比原鏡更近一步。
說回鏡頭,首先是兩張彩色作品,地點——三裡屯,光線——極為充足:
筆者卻很喜歡這枚鏡頭的人像拍攝效果,雖然前鏡片雖然有擦痕,但是所幸沒有影響成像,拍這組彩色照片時, 這顆鏡頭對於光線表現的非常敏感,趕上今天暴曬,老舊不堪的鍍膜徹底淪陷了,真真實實的做到了「見光死」,原圖抗眩光表現非常一般。
對於這枚鏡頭,我覺得屬於:「給點兒陽光就燦爛型」陰天環境下表現應該更出色,陽光過於充足反而會曝光過度,出現大面積傻白。事實上,這枚鏡頭在市面上後組起霧的居多,會呈現淡藍色薄霧的效果(這就是德味兒?)
其次是兩張黑白作品,地點——還是三裡屯,光線——還是極為充足:
如圖所示,這枚鏡頭拍攝黑白作品會呈現一種類似天鵝絨般的柔美,這是追求銳度的現代鏡頭所達不到的,事實上,這種柔焦效果能讓被拍攝者的膚質更有質感,更光滑白皙。這種老鏡頭的陳舊感也是它自身獨有的。
一萬個人裡一萬個哈姆雷特,有人喜歡逆光時,這種灰濛濛的陳舊味道,當然也有人追求刀銳奶化的所謂德味兒效果。
是的,光圈縮到F2.8後銳度相當不錯,雖然整體偏灰,但是我個人很喜歡這種淡淡的韻味。
稍加調整後彩色表現還是可以的,同時縮小光圈後畫質還是很紮實的。
由圖可見,光圈F1.5時慧差明顯,屬於低銳度高解析度,但是不可否認,他的焦外非常迷人,螺旋焦外既是缺陷,也是優點。
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這枚鏡頭和當今的Leica可樂頭完全不一樣,假如追求藍調,追求德味兒,那麼他不太適合你。
最後再說說接環,由於這款LM-E47接環整個兒光路都採用了消光措施,實際拍攝中可以壓制鬼影,保證出片不受影響。
但是瑕不掩瑜,因為沒有連動效果,所以這枚轉接環不能設定光圈大小,用戶可以通過扭動鏡頭光圈環操作,機身設定主用於EXIF紀錄。還有就是這款轉接環的測光不太準確,陽光充足環境下容易過曝,希望日後能夠改進。
總結篇
筆者想起來早年看過的一部電影——《最後的武士》,在結尾,最後一代將軍勝元吩咐村中的刀匠為美國男主角特別製作了一把武士刀,並刻上「今古有神奉志士」意為「我是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武士」。
對我們中古鏡頭愛好者而言,A7系列相機+天工自動環+Leitz summarit 50mm f1.5這套產品的出現毫無疑問為我們提供了一套新的選擇,堪稱我們的武士刀。
單純說這枚鏡頭,首先不能迴避他的色彩真的太平庸了,完全沒有廣義上蔡司與徠卡那一抹聞名於世的陰鬱藍,「真水無香」的稱呼確實適用於它——低反差,低銳度,色彩滄桑。
"Love me or hate me, it's one or the other. Always has been. Hate that. Hate it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hate that I'm loved, for the exact same reasons」
這是一枚不需要解釋的鏡頭,這是一枚有性格的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