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下):絲綢之路上的傳說

2021-01-07 新華網客戶端

西安,大雁塔和玄奘雕塑交相輝映。

  參見前文丨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中):歷史典籍裡的大師  

  伍

  除了唐僧玄奘在國內和域外的歷史真實形象,我在尋訪古代絲綢之路過程中,還意外地聽到許多富有傳奇色彩、把唐僧玄奘加以神化的民間傳說,這可以看作是與文學形象相對應的第四種形象。

  橫亙吐魯番盆地東北部、名聞遐邇的火焰山,《西遊記》裡說它有八百裡火焰,四周寸草不生,唐僧師徒來到山下無法穿過,便由孫悟空三借芭蕉扇,連扇49扇,斷絕火根,永不再發,取經隊伍才得以通過,繼續西行。可是,當地的傳說卻是這樣的:若論唐僧的法術,原本可以順利通行,無須在此耽擱時間。但他一向以仁愛惠民為本,當看到這裡烈焰蒸騰,上無飛鳥,下無草木,人民生活極端困苦,便動了惻隱之心。於是,智擒牛魔王,取得純陽寶扇,一扇熄火,二扇生風,三扇甘霖普降,從此這一帶才廣種棉花瓜果,人民賴以養生發展,世代康寧。至今,當地維吾爾族同胞還指認火焰山勝金口旁的峭石為唐僧當年的「拴馬樁」,並熱情地帶領我們看了葡萄溝斷崖上的「牛魔王洞」和高昌古城中的唐僧講經臺。

  說到葡萄,這裡也有一個傳說:唐僧西天取經歸來,路過已經熄火多年的火焰山,把從域外帶回來的葡萄種子交給當地七位賢人,並點地出泉,穿巖造井,傳授葡萄栽植技術。經過當地人民世世代代的辛勤勞動,這一帶成為世界聞名的「葡萄之鄉」。這種說法顯然是帶有附會性質,因為《史記》載明,早在西漢年間張騫通西域時,這裡即已普遍栽植葡萄。當地人民將這些善舉一概歸美於玄奘,反映出他們對這位高僧的無限仰慕之情。

  後來,我又訪問了洛陽、偃師及唐僧故裡緱氏鄉。如果說,西行取經沿途的傳說,對於唐僧玄奘主要是神化,通天撼地,法力無邊;那麼,他的故鄉所流傳的雖然也有神化色彩,而更多的則是富有人情味,緊密貼近生活實際。當地人民對他懷有特殊深厚的感情,那裡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童年生活故事和取經傳說。

  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曾有這樣一段故事:大師初生時,他的母親夢見一位白衣法師向她辭行,法師說:「為了求法,所以要西行。」這位白衣法師就是玄奘。當地也有類似的傳聞,但添加了許多動人的細節。

  「玄奘井」開鑿於北齊年間,相傳玄奘自幼飲此井水,智慧早開,穎異過人,因此被譽為「慧泉」「神水」。「皂抱鳳凰槐」是一棵能夠扭頸的皂角樹,傳說玄奘西天取經時,樹頭向西,歸國後,樹頭又扭向東邊。因此,又稱為「望子樹」。西原墓地有玄奘父母的合葬墓。當地傳說:玄奘西天取經,一去十幾年杳無音信,母親思子心切,日日燃香拜佛,為遠在天邊的兒子祈福。玄奘取經歸來,得知母親已經去世,卻又找不到墳地,心裡十分難過,便牽著白馬,漫步郊原。忽然,白馬長嘯一聲,前蹄在地上踏出一個大坑,湧出泉水,待大水退後,玄奘母親的墳墓便清晰地展現出來。還有「晾經臺」,傳說玄奘取經歸來,在少林寺遇水浸淋,他們便把洇溼的經卷放到高臺上晾曬。恰值觀音大士雲遊過此,在空中見此情景,便吹過一陣輕風,很快就把經卷吹乾了。從此,這裡香火興旺,名聞遐邇。

  前幾年我又欣喜地看到,由中央電視臺等單位聯合發起的《玄奘之路》大型文化考察活動。此舉不僅充分揭示了「迢遙萬裡取經路」沿途各地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與中原內地、與古代中國的密切聯繫;同時,還大大補充了過去史料的不足,搜集到大量流傳於民間的有關唐僧取經的故事、傳說,從而進一步深化與豐富了唐僧玄奘的不朽形象。(文/遼寧省作協名譽主席 王充閭)

相關焦點

  • 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中):歷史典籍裡的大師
    文/遼寧省作協名譽主席  王充閭  參見前文丨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上):文學裡的唐三藏  叄  回過頭來,再說《西遊記》。大約從南宋年間《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開始,經過金代院本《唐三藏》《蟠桃會》,元人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等,踵事增華,敷陳演繹,唐僧玄奘就已脫離了原型;再經過明代正德、萬曆年間的著名小說家吳承恩,在這些話本、戲曲、民間傳說的基礎上,發揮高超的想像力,進行艱苦卓絕的藝術再創造,最後完成了文學名著《西遊記》的創作。就是說,小說中的唐僧玄奘形象,並非歷史的真實。
  • 神化的唐僧與真實的玄奘
    小說《西遊記》中的唐僧形象在民間根深蒂固:風度翩翩、斯文有禮、心地善良、單純易騙
  • 唐僧玄奘真的是李世民派去天竺取經的嗎?
    《西遊記》結構宏偉,想像力豐富,塑造了人民喜愛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孫悟空作為正直、勇敢和力量的化身,孫悟空是中國老少皆知的文學形象。全書以唐太宗時名僧玄奘去天竺(印度)取經為題材,描寫孫悟空蔑視一切權威,敢於徹底否定和勇猛反抗神權,對玉皇大帝也毫不畏懼,將天宮打得天翻地覆的故事。
  • 《大唐玄奘》還原玄奘取經路 主演黃曉明:我才華不夠
    1300多年前,大唐高僧玄奘孤身一人前往印度求佛取經的故事,將於本周五上映的史詩大片《大唐玄奘》中得以重現。昨天,該片在京舉辦全球首映禮,導演霍建起,主演黃曉明、蒲巴甲等人分享了他們的「西遊」故事。    影片真實還原了歷史上玄奘歷經19載的取經之路,不戲說、不傳奇,只將那段因「一念執著」而成就的偉大旅程呈現於觀眾面前。
  • 還原一個真實的西遊記,玄奘法師的西行取經傳奇
    西遊記是中國老百姓家喻戶曉的文學著作,這本書描寫了唐僧玄奘法師與三名弟子西天取經的故事,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一下歷史上玄奘法師的西行故事,為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玄奘。玄奘法師玄奘法師出生於公元602年,俗家姓名陳禕。玄奘幼年便聰慧好學,在家庭的影響下「備通經典」,「愛古尚賢」養成了好品性。其父死後,十一歲的玄奘便在洛陽淨土寺出家,學習《法華經》和《維摩經》等佛學經典。
  • 豆瓣高分紀錄片還原真實的玄奘西行
    看過《西遊記》動畫的孩子,相信對唐僧一定不會陌生。他動輒趕走大師兄、是非不分、死到臨頭又無計可施,簡直就是個優柔寡斷的白面和尚,完全襯託出孫悟空的精彩「猴」生。「大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了!」「二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了!」「大師兄,師傅和二師兄都被妖怪抓走了!」那麼真實的玄奘法師又是怎樣的呢?
  • 看看真實版的大唐玄奘,就知道西遊記裡的最高級黑
    吳承恩刻畫了四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唐僧給人的印象是刻板、愚痴,性格堅韌,恪守規矩。其實,他才是真正高級黑!了解真實的大唐玄奘,你才能讀懂唐僧!唐僧是中國佛教四大翻譯家,也是唯識宗的創始人。曾經編寫過《成唯識論》,論證「我」、「法」不過是「識」的變現,都是虛幻不實的,修行者要破除「我執」和「法執」才能走出誤區,覺悟成佛!唐僧自幼出家,屬於父子僧。
  • 大型史詩紀錄片《玄奘之路》登陸CCTV9熱播
  • 玄奘,原來你是這樣的唐僧
    熟悉火眼金睛的孫悟空,憊懶貪吃的豬八戒,老實沉默的沙和尚,以及他們糊塗膽小的師父唐僧。 西遊記中,西行取經的故事,是真實的。一路上歷經千難萬險,也是真實的。唐僧也確有其人,法號玄奘,又稱三藏法師。 然而,歷史上真實的玄奘,跟西遊記裡的唐僧,卻有著極大的差別。
  • 日本一休禪師和中國玄奘大師的文學形象差別咋那麼大
    成年後的一休禪師以狂放不羈聞名於世,他視諸多清規戒律於無物,一生醉酒狂歌、狎妓作樂,在當時的僧侶界受到頗多爭議。原來動畫片中的美好描述絕大多數都來自日本作家的後期創作,並不是一休禪師的真實故事。這不禁讓人想起了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梁」的玄奘大師在中國遭遇的截然相反的命運。
  • 唐玄奘擁有怎樣的現實身世和命運?孫悟空是否真實存在?
    玄奘法師的身世和命運按《西遊記》描述,唐僧本是狀元陳光蕊與丞相之女殷溫嬌的孩子,在他未出生時,父親就被艄公劉洪殺害,母親則被劉洪強娶為妻。唐僧出生之後,為避免他被劉洪迫害,母親將其綁在木板之上順江而下,希望孩子能夠另尋生路。
  • 唐僧取經圖像始於何時?
    通過不斷的文學改造和民間傳播,玄奘的形象日益世俗化。那麼,在歷史上,玄奘取經故事和《西遊記》故事的圖景是怎樣的呢?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又是如何來闡釋的?師徒四人的形象和故事情節經歷了怎樣的嬗變呢?大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28歲的玄奘法師從長安出發,沿絲綢之路西行取經,過秦州、蘭州,潛入河西,經停涼州、瓜州等地,最終從玉門關出境,歷經千難萬險,兩年後到達印度。
  • 真實的唐僧和小說中的形象有多大差別?父母早逝,哥哥也是和尚
    導語: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對玄奘身世的描寫充滿了傳奇色彩——玄奘的父親經歷了金榜題名、洞房花燭的喜悅,又遭遇了月黑風高、拋屍江底的慘劇,使玄奘尚未出生就開始經受磨難。但歷史上真實的玄奘有著怎樣的身世呢?小說中的描寫是憑空杜撰,還是有所依據?是什麼樣的人生經歷,使他敢於跋涉往返十七年,遠去西天取經?
  • 「玄奘專業戶」徐少華,兩次合作唐國強,非常親切自然
    玄奘法師的故事最後被編進神話小說《西遊記》中,而他就是小說中唐僧的原型。 小說中的唐僧與真實歷史上的玄奘法師是有區別的,在楊潔導演的86版《西遊記》中,徐少華扮演的唐僧弱不禁風,手無縛雞之力,沒有徒弟的保護去不了西天,這還是在原著的基礎上得到了升華才有了徐少華版唐僧的形象
  • 還原歷史上的唐玄奘:與小說裡的相差甚遠
    說起唐僧這個人物,想必我們每個人都不會陌生,因為我們很多人都知道《西遊記》,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可以說我們對唐僧的印象都是因為《西遊記》的描述,而歷史上就有著唐僧的原型唐玄奘,歷史上的他可以說與小說裡的唐僧相差甚遠。唐玄奘天資聰慧、求知真切,為了尋求佛法的真理不遠萬裡、跋山涉水來到西方求取真經。
  • 讀大唐西域記 盤點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去的十個國家
    但在《大唐西域記》中,玄奘稱車遲國為「車師」,車師的都城是交河城。而我們熟悉的古詩《古從軍行》,描述的就是交河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車師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商站,東南通往敦煌,向南通往樓蘭、鄯善,向西通往焉耆,西北通往烏孫,東北通往匈奴。
  • 玄奘西行丨姜瑩與她的大型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
    新創作·《玄奘西行》     《玄奘西行》創作靈感的閃現來自《又見國樂》全國巡演之時,在姜瑩的潛意識中仍隱藏有許多自己迫切去表達的理念和內容,如果可以像西方歌劇那樣,用民族器樂去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會不會使音樂表達更具張力,又會不會是自己創作生命中的一次巨大挑戰?於是姜瑩便下決心要做好這樣一部民族器樂劇。
  • 玄奘西行背後的故事,真實的歷史比《西遊記》還要曲折
    說起玄奘西行,那自然是家喻戶曉的故事,而在歷史上,真實的玄奘這一趟西行卻是名很順,但言不正。言,規則也。在西遊記當中,玄奘法師與唐太宗結拜為兄弟,為拯救黎民百姓,被唐太宗委以重任,然而這一切都是作者編撰的故事而已。
  • 唐僧取經的故事是如何變異的丨壹讀精選
    ,大多數人對他的印象主要來自於《西遊記》這部明朝的小說乃至中央電視臺80年代拍攝的電視連續劇。今天西北地區多數地方的方言已經在主流漢語的洗刷下喪失了這一特點。只有在晉陝交界的部分地區,如陝西合陽縣保留了這一特點。勝光法師也具備相當高的漢文造詣,《玄奘傳》原版裡充斥著大量晦澀的佛教術語以及玄奘在正式場合奏對的場面話,不少文句風格古雅,佶屈聱牙。但是勝光法師在翻譯時基本能準確翻譯,在碰上中文中的梵文借詞時還一般會還原成梵語。
  • 印度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講經辯論會【還原一個真實的唐僧:玄奘西遊記.74】
    緊接著是玄奘法師和頂級高僧乘坐的大象。旁邊還有三百頭大象,上面坐的是十八個國王及隨同國王前來的重臣。他們一路高唱讚歌,這是印度一種特有的風俗。大隊人馬到達會場後先請下佛像,由戒日王背著佛像登上寶臺。我猜想可能不是真金的,如果是真金的話戒日王肯定背不動。應該是鎏金的或用金箔貼上去的。今天西藏還有非常了不起的貼金箔工藝,就是把一個泥塑的佛像或木質的佛像貼上一層金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