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雁塔和玄奘雕塑交相輝映。
參見前文丨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中):歷史典籍裡的大師
伍
除了唐僧玄奘在國內和域外的歷史真實形象,我在尋訪古代絲綢之路過程中,還意外地聽到許多富有傳奇色彩、把唐僧玄奘加以神化的民間傳說,這可以看作是與文學形象相對應的第四種形象。
橫亙吐魯番盆地東北部、名聞遐邇的火焰山,《西遊記》裡說它有八百裡火焰,四周寸草不生,唐僧師徒來到山下無法穿過,便由孫悟空三借芭蕉扇,連扇49扇,斷絕火根,永不再發,取經隊伍才得以通過,繼續西行。可是,當地的傳說卻是這樣的:若論唐僧的法術,原本可以順利通行,無須在此耽擱時間。但他一向以仁愛惠民為本,當看到這裡烈焰蒸騰,上無飛鳥,下無草木,人民生活極端困苦,便動了惻隱之心。於是,智擒牛魔王,取得純陽寶扇,一扇熄火,二扇生風,三扇甘霖普降,從此這一帶才廣種棉花瓜果,人民賴以養生發展,世代康寧。至今,當地維吾爾族同胞還指認火焰山勝金口旁的峭石為唐僧當年的「拴馬樁」,並熱情地帶領我們看了葡萄溝斷崖上的「牛魔王洞」和高昌古城中的唐僧講經臺。
說到葡萄,這裡也有一個傳說:唐僧西天取經歸來,路過已經熄火多年的火焰山,把從域外帶回來的葡萄種子交給當地七位賢人,並點地出泉,穿巖造井,傳授葡萄栽植技術。經過當地人民世世代代的辛勤勞動,這一帶成為世界聞名的「葡萄之鄉」。這種說法顯然是帶有附會性質,因為《史記》載明,早在西漢年間張騫通西域時,這裡即已普遍栽植葡萄。當地人民將這些善舉一概歸美於玄奘,反映出他們對這位高僧的無限仰慕之情。
後來,我又訪問了洛陽、偃師及唐僧故裡緱氏鄉。如果說,西行取經沿途的傳說,對於唐僧玄奘主要是神化,通天撼地,法力無邊;那麼,他的故鄉所流傳的雖然也有神化色彩,而更多的則是富有人情味,緊密貼近生活實際。當地人民對他懷有特殊深厚的感情,那裡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童年生活故事和取經傳說。
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曾有這樣一段故事:大師初生時,他的母親夢見一位白衣法師向她辭行,法師說:「為了求法,所以要西行。」這位白衣法師就是玄奘。當地也有類似的傳聞,但添加了許多動人的細節。
「玄奘井」開鑿於北齊年間,相傳玄奘自幼飲此井水,智慧早開,穎異過人,因此被譽為「慧泉」「神水」。「皂抱鳳凰槐」是一棵能夠扭頸的皂角樹,傳說玄奘西天取經時,樹頭向西,歸國後,樹頭又扭向東邊。因此,又稱為「望子樹」。西原墓地有玄奘父母的合葬墓。當地傳說:玄奘西天取經,一去十幾年杳無音信,母親思子心切,日日燃香拜佛,為遠在天邊的兒子祈福。玄奘取經歸來,得知母親已經去世,卻又找不到墳地,心裡十分難過,便牽著白馬,漫步郊原。忽然,白馬長嘯一聲,前蹄在地上踏出一個大坑,湧出泉水,待大水退後,玄奘母親的墳墓便清晰地展現出來。還有「晾經臺」,傳說玄奘取經歸來,在少林寺遇水浸淋,他們便把洇溼的經卷放到高臺上晾曬。恰值觀音大士雲遊過此,在空中見此情景,便吹過一陣輕風,很快就把經卷吹乾了。從此,這裡香火興旺,名聞遐邇。
前幾年我又欣喜地看到,由中央電視臺等單位聯合發起的《玄奘之路》大型文化考察活動。此舉不僅充分揭示了「迢遙萬裡取經路」沿途各地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與中原內地、與古代中國的密切聯繫;同時,還大大補充了過去史料的不足,搜集到大量流傳於民間的有關唐僧取經的故事、傳說,從而進一步深化與豐富了唐僧玄奘的不朽形象。(文/遼寧省作協名譽主席 王充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