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僻字》這首歌曲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詞作者認為他所羅列的字詞生僻、晦澀,代表了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應該為此感到自豪。然而,「晦澀難懂」並不代表「博大精深」,陌生、深奧的知識難以生出自豪感,我們只有將這種漢字文化加以普及,讓更多的人了解,才可以充分發揚傳統文化,而不是只知讀音,不明真意。
「丶」字可以稱得上是最常見的一個「一筆」漢字了,很多人都以為這個字讀「點」,但實際上,它念「zhǔ」。「丶」字有四個意思,第一,古人斷句所用的符號;第二,同「主」;第三。同「注」;第四,還是一個罕見的姓氏。如今,「丶」字經常被年輕人用作遊戲ID,作為避免與他人名字衝突的一個文字符號。
「亅」字,讀「jué」,是一個象形文字,意思是魚鉤上的倒須鉤,《說文·亅部》記載:「謂之逆者,蓋倒須鉤也,釣魚用之。」另外,「亅」還是漢字筆畫之一,上小學的時候老師教過,念「豎鉤」。可是到了現在,「亅」字幾乎已經見不到了,畢竟隨著漢字的發展、演化,「鉤」逐漸代替了「亅」,除了用作筆畫外,其實很難見到它出現。
「丨」字和「亅」字一樣,同樣是一個象形文字,但它卻是一個多音字,讀音主要有shù、gǔn。不但如此,「丨」字還有一個外文名「Radical Line」。「丨」字讀shù的時候 ,與「豎」相通,也有燒火棍的意思;讀yī的時候,便成為了一個姓氏;若讀gǔn,則意為「上下相通」,《說文》記載:「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讀若囟(xìn),引而下行讀若退。」
「乚」字,有一個漢字筆畫的身份,稱作「豎彎鉤」,不過它還有另外兩個讀音,分別為「háo」和「yǐ」,讀háo時,與「毫」相通,《俗字背篇》記載:乚,十絲也。俗用字。十絲是古代的一個單位值,《孫子算經》中有「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十毫為一釐,十釐為一分,十分為一寸。」之說。「乚」字讀「yǐ」的時候,則與甲乙丙丁的「乙」是一個意思,《說文》有云:」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也。」
「〇」字,則是最生僻的一個「一筆」漢字,一般人見到它的時候,往往會把它當作英文字母大寫的「O」,或者是阿拉伯數字「0」,但它卻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漢字。在古代,阿拉伯數字「0」有「零」和「〇」兩種漢字形式,只不過根據2011正式實施的《出版物上數字用法》規定,只有當「0」用作編號時,才可以寫成「〇」的形式。除此之外,「〇」還是一個罕見的姓氏,重慶市民「〇」先生就因為派出所資料庫中無法查到這個字,才無法辦理二代身份證的。
綜上,只有當生僻漢字真正融入民間、走進千家萬戶的時候,文化才會更好地被繼承,如果「只知讀音,不明真意」的話,恐怕也只是一種「炫耀」的方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