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建設綠色菜園亮點掃描(圖)

2021-01-12 中國蔬菜網

  年終歲尾,記者從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獲悉,近年來黑龍江省緊緊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加快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全力促進蔬菜產業發展。2017年,黑龍江省政府出臺了《關於扶持標準化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建設的意見》,2018年,農財兩部門聯合下發了《關於繼續執行標準化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建設金融貸款政策的通知》,高含金量的政策舉措對擴大黑龍江省蔬菜等高值高效特色作物產業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政策引導作用。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省蔬菜、瓜果、鮮食玉米、馬鈴薯等特色作物面積達到2000萬畝,「龍菜」品牌異軍突起,「龍菜」產業風生水起。特別是今年,通過積極打好生態綠色牌,全省蔬菜產業發展「一穩三增」,即:面積穩,供給增、品質增、效益增,茁壯成長的龍江綠色菜園已成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一大亮點。

  據統計,2018年全省落實蔬菜總播種面積1158萬畝,與去年基本持平;鮮食玉米種植面積爆發式增長,達175萬畝,約佔全國鮮食玉米總面積的1/10,同比增加近50萬畝,成為發展*快的特色作物。全省蔬菜總產量2575萬噸,地產蔬菜自給率增加到76.3%,蔬菜供給能力有效增強;蔬菜規模化生產基地良種覆蓋率達到*,先進設施裝備、生物有機肥、新優品種推廣普及和標準化生產水平的提高,使蔬菜產品質量和品質顯著提高;蔬菜總產值突破540億元,實現蔬菜種植總收入221億元,同比增加9億元,帶動全省農民人均收入1228元,增長4.2%。規模生產、科技進步帶動全省蔬菜平均批發單價同比上漲10%以上,產業經濟效益顯著增加。

  盤點2018「龍菜」的成長軌跡,亮點閃現,各地湧現出的大批典型經驗,同樣可圈可點——

  凸顯兩個「轉變」增收帶動雙效顯著

  對標準化綠色蔬菜生產基地棚室及冷儲設施建設給予貸款全額貼息;通過獎補資金扶持、創新開展「菜園革命」——連續兩年的強力推進,全省蔬菜產業設施建設和生產能力雙雙大幅提高。重點打造了五大優質設施蔬菜產業集群、七大露地大宗蔬菜產業集群、四個特色蔬菜優勢區、六大食用菌和馬鈴薯優勢區域帶以及五個鮮食玉米主產縣,打造「菜園革命」核心示範區20個。2017年全省累計利用金融部門貸款資金15億元,吸引帶動社會其他行業、新型經營主體、農民等多方資金10億元以上,建設蔬菜冷儲設施210萬平方米以上。2018年直接為農民減免貸款利息7019.9萬元,輻射帶動新建棚室1.6萬畝;新建冷儲設施面積48.2萬平方米,新增儲能70萬噸。

  2018年,黑龍江省外進蔬菜223萬噸,與2016年相比下降21%。地產蔬菜的充足供應,有效緩解了長期困擾黑龍江省的蔬菜淡旺季供需矛盾突出問題。蔬菜產業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由保供給向提升市場競爭力轉變的特徵明顯;圍繞兩個「轉變」,蔬菜產業的增收和輻射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效益顯著。

  通過「過庫延保、過庫減損、過庫增值」,大白菜通過窖儲每斤平均增值0.2元,價格翻兩番多;鮮食玉米冷凍保鮮後供應市場價格是鮮穗的2-3倍,真空包裝的單穗優質玉米*批發價達到4.5元,冷凍單穗包裝的平均批發價約2-2.5元。

  目前,全省蔬菜(含鮮食玉米、食用菌、瓜果)加工企業已達到423家,同比新增28家。2018年蔬菜加工總量達384萬噸,實現產值181億元。拉動包裝、運輸等相關產業實現效益171.3億元,累計創造社會綜合產值約402億元,為農民創造就業崗位25萬個,人均勞務收入達到2000元以上。對分流富餘勞動力,拉動農村勞動力轉移起到積極作用。

  圍繞「借會促銷、主體領銷」,龍江蔬菜品牌在全國已經叫響。2018年依託新型經營主體及全省3800名蔬菜經紀人的銷售引領,全省南銷蔬菜總量同比增長8.6%,平均售價高於本埠市場13.2%,增加農民收入2.4億元。棚室果菜和食用菌比較效益尤為突出,農民經營性收入達5000元/畝以上。

  鮮食玉米異軍突起兩大產業帶各具特色

  伴隨種植格局向「黑土地」北移,鮮食玉米正成為當前黑龍江省農村種植結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促農增收、*脫貧的重要產業之一。2018年全省鮮食玉米總面積達到175萬畝,同比增加52.2萬畝,增幅42.5%;總產量達到145萬噸,同比增長47.6%;鮮穗平均每穗地頭批發價0.5-0.6元、速凍穗1.2-1.3元,分別較去年同期增加0.05-0.1元左右;真空包裝綠色標準2.1-2.2元每穗、有機標準4-5元每穗,甜玉米粒平均每噸銷售價格3500-4000元。

  銷售形勢日益看好,產業鏈條不斷完善,行業拉動能力不斷增強——鮮食玉米的異軍突起,不但壯大了「龍菜」的隊伍,還成為黑龍江省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在政策支持和市場效益的雙重作用下,我省鮮食玉米種植逐漸向生態優良、加工基礎雄厚的優勢區域集中,形成兩大產業帶——分別是以雙城、五常、阿城、木蘭、呼蘭等哈爾濱地區為核心的甜、糯玉米加工產業帶和以綏化「蘭明青望海蔬菜產業扶貧經濟帶」為核心區域全鏈條發展產業帶。全省千畝以上連片種植的有機鮮食玉米基地總面積約5萬畝,綠色鮮食玉米生產基地總面積達65萬畝。

  據統計,目前全省(含農墾)鮮食玉米加工企業115家,同比增加23家。加工總能力約130萬噸,2018年實際加工約95萬噸。加工速凍穗約28.8億穗左右,加工速凍玉米粒5.7萬噸。另據不完全統計,鮮食玉米拉動農村和長途運輸業增收分別達到1.75億元和近2億元。拉動保鮮膜、紙箱、塑膠袋等包裝產品以及包裝箱商標、宣傳彩頁等印刷製品收入超過5.6億元,相當於60個中型包裝廠的年總產量。

  北菜南銷「永和番茄」成大業

  哈爾濱永和菜業有限公司通過高標準建基地、市場化運營,趟出了一條「北菜南銷」致富新路,成為近年來黑龍江省蔬菜產業發展的一顆明星。永和菜業於2012年出資建設的永和蔬菜生態現代產業園佔地面積達9800畝,其中設施蔬菜面積4500畝、露地菜5300畝,擁有標準鋼架塑料大棚1700棟,育苗溫室49棟,3340平方米蔬菜包裝車間和2800平方米冷庫各一個;園區現有帶地入社社員171人,常僱員工280人,中層管理技術人員30人。

  為了提高蔬菜品質和市場競爭力,永和菜業充分利用政策資金槓桿撬動作用,提高棚室設施裝備水平,集聚科技要素,實現了產地環境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標準化、投入品使用標準化、產品質量標準化、產品加工標準化、包裝印製標準化;闢建了全省*的千畝番茄園區,主打「北菜南銷」牌,已與部分南方蔬菜經銷商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係,將番茄等耐儲運蔬菜遠銷至廣州和江浙一帶,年銷量達6000噸,成為全省*的番茄「北菜南運」基地。在番茄的帶動下,2018年南銷蔬菜總量達到1.2萬噸,佔全年蔬菜總產的60%左右。目前園區內水肥一體化技術已達到*應用,產品被授予「優質放心農產品」稱號,已有5個產品獲得「賓州牌」綠色食品標識認證。

  2017年,永和菜業發起成立了黑龍江省蔬菜協會,積極開展信息共享、技術共享等社會化服務,現有會員單位190家。2018年,永和菜業被賓縣扶貧辦、永和鄉政府確定為產業項目扶貧基地,採取「1+2+6」的扶貧模式,即通過1個塑料鋼架大棚,帶動2個貧困戶,配送供給6個訂製家庭,現已發展果蔬宅配會員460人;在未來15年內,公司每年將從項目收益中拿出55萬元,對221戶貧困戶進行幫扶。據介紹,2018年永和蔬菜生態現代產業園蔬菜總產量達到2萬噸,總產值8400萬元,利潤1100萬元。吸納周邊村民280人參與生產勞動,人均務工收入2.2萬元左右,加上土地租金,為當地農民增收1000萬元以上。

  綠色有機高標準種植贏市場

  成立於2012年的寧安市慶雨蔬菜專業合作社,在寧安市農業局領導扶持下,建設高標準綠色有機蔬菜種植園區,實現了產品暢銷效益翻番穩定增收的目標。目前園區佔地面積50公頃,建有蔬菜大棚300棟,日光溫室25棟,是全省「北菜南銷」重要基地、當地現代農業示範推廣平臺、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基地,2018年被評為全省綠色有機高標準示範樣板基地。

  合作社始終秉承「產銷放心農家菜」的原則,致力於發展農家菜標準化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保產量保品質增效益。園區蔬菜大棚內全套安裝噴灌設備;日光溫室採用光照集約化採集,利用地下導熱設備,白天溫度收集,夜晚循環散熱,節約用電25%,達到了節本增效目的;在生產上嚴格控制農藥化肥用量,減施化肥,增施農家肥,以覆膜方式防草,完全實現除草劑零添加。

  2018年合作社引進鐵粉西紅柿、赫麗西紅柿等新品種,利用自創的農家菜標準化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生產的產品品質優異,全部銷往浙江省杭州市、寧波市、台州市以及福建省廈門市、廣東省廣州市等南方市場。合作社註冊了「常恆」商標,進行了綠色蔬菜認證,與台州市農港城及杭州褚橋市場籤訂了常年供貨訂單。2018年7-10月共供應兩地西紅柿5000噸,其中合作社自產3950噸,收入1580萬元,帶動周邊農戶種植銷售1050噸,增收420萬元。

  立足黑土打好綠色高效牌

  黑龍江大董黑土地農業有限公司立足當地寒地黑土優勢,全面推行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合理輪作、秸稈還田,全面使用生物菌肥,確保產品質量和品質;規模經營面積達26000畝,配套建設速凍糯玉米穗、速凍油豆角、真空包裝甜糯玉米穗、速凍果蔬保鮮四條國內先進的食品加工生產線。依託區域優勢和產品品質,傾心打造「大董佔和」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實現了生產產值和經營效益雙突破。

  經過四年的不懈努力,「大董佔和」品牌商標得到了國家和省級認證,多個產品通過國家綠色食品產品認證,部分產品通過有機產品認證;速凍鮮食玉米加工能力達到1億穗,速凍油豆角日加工能力可達60噸,速凍鮮食玉米、真空鮮食玉米、速凍玉米粒、即食鮮甜玉米等產品已闖出黑龍江,以北京新發地為中心,輻射銷往全國10省20多個市縣,特別是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的廣州、珠海、深圳、蘇州、杭州、上海、京津翼等地落地開花。2018年銷售額突破9000萬元,通過訂單帶動農民種植鮮食玉米,實現人均種植增收1200元;通過加工安排常年勞動力340人,務工農戶實現人均增收1.8萬元。

  立足寒地黑土優勢,公司引進日本原種技術,生產夕張麥倫蜜瓜,年生產3萬多個,佔世界總產量的10%,價格*可達998元一個,*198元,產值達1000萬元。

  冷暖配套全年供應不斷檔

  針對春夏秋三季本地蔬菜供應接近飽和,同質化競爭嚴重問題,穆稜市穆稜河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另闢蹊徑,瞄準*綠色有機果蔬需求不斷增長的市場機遇,廣泛尋求智力支持,確定了打造高端品牌西紅柿「穆稜9°」的發展定位。「穆稜9°」西紅柿精選國外進口的西紅柿良種,果型飽滿、皮薄,維生素C含量是普通西紅柿的5倍以上,是口感及營養*的精品西紅柿,平均每斤售價達到15元,經濟效益顯著。

  創品牌,保證全年供應是先決條件,品質優異是根本。為此,公司投資1500萬元建設70棟高效日光節能溫室、30棟蔬菜大棚,使冷暖設施推行生產面積基本達到1:1的比例,確保果蔬產品供應不斷檔;推行生產過程無害化,利用物聯網信息技術進行生產全過程的可記錄、可追溯,嚴格控制生產過程化肥的使用品種和數量,讓消費者買的放心吃的安全;確保生產肥料有機化,杜絕氮肥的使用,針對品種特性減少水分供給,增加果品糖分的積累,確保產品品質優異;建設2000平方米的預冷保鮮庫,配備冷藏車,開展產品分級整理、保鮮冷藏,增強直銷配送和遠距離運銷能力,緩解產品集中上市的銷售壓力,確保產業穩健發展。

  2017年初公司註冊了「穆稜9°」西紅柿。通過網絡、紙質媒體、電視等各種媒介大力推廣和一系列展銷會、行業會的推介,「穆稜9°」的品牌形象確立起來,當年就成功打入哈爾濱市3家大型超市,帶動公司下設的合作社年銷售蔬菜500萬公斤,產值1500餘萬元。

相關焦點

  • 「龍菜」:綠色賦能調結構「一穩三增」創高效
    記者邵國良攝  年終歲尾,記者從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獲悉,近年來黑龍江省緊緊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加快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全力促進蔬菜產業發展。2017年,省政府出臺了《關於扶持標準化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建設的意見》,2018年,農財兩部門聯合下發了《關於繼續執行標準化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建設金融貸款政策的通知》,高含金量的政策舉措對擴大黑龍江省蔬菜等高值高效特色作物產業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政策引導作用。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省蔬菜、瓜果、鮮食玉米、馬鈴薯等特色作物面積達到2000萬畝,「龍菜」品牌異軍突起,「龍菜」產業風生水起。
  • 招遠市阜山農業走低碳循環綠色環保發展之路
    提高秸稈雜草還田率,推進農業高效循環發展把循環高效作為推進「低碳農業」的突破口,大力推廣農作物秸稈還田技術和果園生草覆蓋技術及土地深翻技術。三是積極創建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品牌,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清潔化一體發展,截至目前,全鎮無公害、綠色農產品12個,種植面積達到6萬畝。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發展近年來,阜山鎮緊緊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市場為導向,立足實際,開發特色。
  • ...生態農業推動綠色發展——就「無廢城市」建設專訪江西省瑞金...
    江西省瑞金市委書記 許銳「根據城市發展定位,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江西省瑞金市充分發揮紅色旅遊資源優勢和生態農業產業優勢,以生活垃圾和農業廢棄物無廢化處理為重點,穩步推進瑞金市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安全處置,營造紅色旅遊引領綠色生活、生態農業引領綠色生產的發展模式。」
  • 河北省大力培育建設設施果蔬生產基地
    瞄準京津高端化、多元化消費需求,河北省大力培育建設設施果蔬生產基地——環京津現代都市農業魅力初顯河北省是農業大省,不僅農業資源豐富,而且具有環繞京津的獨特區位優勢。自開展水培種植技術以來,園區已改造、新建水培蔬菜設施70餘畝,年產水培蔬菜達140萬公斤,在廊坊擁有28個蔬菜自提點,日銷售量達2500公斤。同時,園區還引入循環經濟生態模式,實施養、沼(能)、種、菌、肥、加、智「七位一體」的循環農業,形成了一個內部閉合的循環利用鏈條,生產的綠色品牌農產品不僅暢銷京津市場,還帶動了當地現代農業發展。
  • 積極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 推進雅安綠色發展振興
    12月23日,雅安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伊林率隊赴雨城區調研茶產業發展及耕地質量安全監測情況並召開座談會,強調要進一步推進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建設工作,積極發展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保障茶產業可持續發展,推進雅安綠色發展振興。
  • 濟南市:發展綠色農業打好脫貧攻堅戰
    通過發展濟南市小南營村集體產業「一體兩翼」發展思路,打造了都市觀光旅遊農業示範區、食用菌現代農業循環示範基地等。發展綠色農業的主戰場在農村,而要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最終需要依靠貧困地區的自身發展。其著力點還在於發展當地農業。濟南市作為扶貧項目開發基地。目前,最為主要的是扶貧推進,精準為要。
  • 設施農業新政開始發酵;業內人士:豬肉市場尚未出現趨勢反轉
    2、農業用地新政落地實施 設施農業發展成農村經濟新亮點近日從自然資源部獲悉,按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及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關於設施農業用地管理的新政策,農村種植業、養殖業保鮮冷藏、晾曬存貯等設施,不涉及佔用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紅線的
  • 「建築界」抓實落細綠色發展成效顯著,成為海南「十三五」建設亮點
    城市建設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海口市入選開展城市體檢樣本城市。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與「雙城雙修」,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生態修復成效顯著,讓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其中,三亞市成功申報第二批全國海綿城市試點並順利通過績效考核,「雙城雙修」經驗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向全國推廣。
  • 乘風破浪行穩致遠—2020年西藏經濟社會發展亮點掃描
    為有效促進農牧民群眾就近就便、能幹會幹融入產業發展,今年以來,自治區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全面摸查基礎數據,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鼓勵發展飼草產業,提高母畜比例,實施倍增計劃,大力發展合作社養殖,構建利益聯結機制;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完善政策措施,健全財政投入機制,創新鄉村金融保險服務,健全人才保障機制;開展就業培訓,增加農牧民勞動技能培訓力量,加大崗位開拓力度,不斷拓寬貧困人口的就業渠道……
  • 花博會籌辦、生態旅遊...今天的發布會聚焦崇明創新綠色發展
    隨著花博會建設推進,還有哪些新的旅遊點值得期待?花博會又將給崇明帶來哪些新的發展契機?......趕緊來看發布會上的亮點信息吧↓崇明未來如何發展?一是創新發展現代農業,搶抓花博機遇,積極引進發展現代花卉產業;以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為引領,面向全球開展農業招商,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項目,加快發展訂單農業、電商農業、智慧農業,全力打造「兩無化」農產品體系。二是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積極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抓好自行車特色小鎮建設、明珠湖5A級景區等文旅基地建設,加速發展酒店民宿旅遊服務設施,郊野公園、開心農場、高端民宿、美麗鄉村成為熱門打卡地。
  • 推進都市現代農業發展 唱響南昌農業品牌
    近年來,南昌市以都市現代農業為抓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發展、農業園區及農業品牌建設,構建農業綠色產業鏈,形成了規模大、品牌響、產業旺、鏈條長的現代農業綠色產業鏈,助力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更好實施。
  • 新餘仙女湖歐裡鎮堅持綠色發展 建設美好家園(圖)
    在實施產業扶貧過程中,歐裡鎮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和引進電商平臺線上線下同步發展等模式,助力鄉村產業轉型和貧困戶脫貧增收。目前,該鎮已流轉土地3000餘畝,山地3100餘畝,開發出紅心蜜薯、石榴、藍莓、枇杷、夏枯草、白蓮等十餘種特色產業,帶動4000餘名種植戶實現脫貧增收,其中貧困戶有155戶、417人。
  • 綠色青浦|美麗東厙:齊心綠化「換」風景如畫,農業有機「煥」綠色生機
    明代的「瑞龍橋」、元代的「莊嚴寺」及北宋的「金山墳」遺址形成了「一橋一寺一遺址」的文化景觀圍繞這些優美的文化景觀,東厙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不僅進行村內設施改善、村路修繕拓寬、宅前屋後的綠化等工作,還鼓勵百姓參與到優化庭院的協作中去。
  • 臺安縣人大調研我縣設施農業發展情況
    臺安縣人大調研我縣設施農業發展情況 信息來源:臺安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時間:2020-11-04瀏覽次數:次 10月29日,臺安縣人大調研我縣設施農業發展情況。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參加調研。
  • 西官營鎮:智慧設施農業立起溫室大棚發展高標杆
    西官營鎮:智慧設施農業立起溫室大棚發展高標杆 2020-11-09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高坪: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為高質量發展「強筋健骨」
    進入高坪各鄉鎮,寬闊平坦的道路向村莊蜿蜒而去,進村路、入戶路縱橫交錯,沿途經過興旺的產業園,乾淨漂亮的農家小院和設施齊全的文化服務中心,一幅生機勃勃的鄉村畫卷徐徐鋪開。這一切的變化,得益於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基礎設施關乎民生福祉,關乎城市發展提能增速。近年來,高坪區持續發力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為高質量發展「強筋健骨」。
  • 上海舉行《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1-2025年)》發布會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到97%,水產健康養殖示範面積比重達到75%以上。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2018-2019年上海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79.09%。農業物質裝備和信息化建設力度不斷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市綠色食品認證產量佔地產農產品總產量已達24%。
  • 國家大力推進城市群建設,中國農村未來的發展,路在何方?
    「中等收入陷阱」的表面原因是貧富差距大,根本原因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城市酒肉臭,農村凍死骨是現實存在的。當今的中國,工農業之間、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嚴重失衡,國家還要大力地推進城市群建設,建設超大型城市;而農村發展嚴重滯後,精神娛樂缺失,環境惡劣,收入低下,我們不禁會問:中國農村未來的發展,路在何方?我們的鄰居韓國,就給我們好好上了一課。
  • 副省長胡強來景調研現代農業發展工作
    12月17日,副省長胡強來景德鎮就現代農業發展工作進行調研。他強調,要立足景德鎮本地資源優勢,大力打造特色農業、規模農業、品牌農業,進一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在江西省綠色產業集團樂平發展有限公司和樂平市花正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胡強深入蔬菜大棚察看農作物長勢,詳細詢問種植品種、技術管理、畝均產量、經濟效益等情況。他指出,樂平市具有良好的蔬菜產業發展基礎,要充分發揮優勢,完善配套設施,提高產能技術,推動蔬菜產業發展標準化、規模化,進一步打響「江南菜鄉」品牌。
  • 鍛造綠色轉型發展「金鑰匙」——輝南縣生態文明建設走筆
    「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 點燃綠色發展新引擎 近兩年,輝南縣不斷加大生態文明建設,結合地方發展優勢,努力打造「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探索出一條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綠色轉型發展新路。為此,縣委、縣政府鼓勵農民大力推廣山核桃種植,依託當地企業開發出品質優良、口味醇香的山核桃乳,讓更多農民有了增收致富的途徑。 山核桃產業的興起只是輝南縣生態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依託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輝南縣牢固樹立生態發展理念,把綠色產業作為經濟發展支柱,堅持「工業立縣、綠色強縣、生態興縣」發展戰略,將生態發展理念融入社會經濟發展各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