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名為《來自一個編輯的心聲:王一博的粉圈,請你們離我的書遠點》的豆瓣文章近日在網際網路不斷發酵。
文章作者「貝塔減」稱,他編輯的新書《記憶記憶》剛推出沒多久就遭遇大量王一博粉絲集體打分。「貝塔減」認為,因為最近王一博有三部影視作品待播,他的粉絲為了能在豆瓣給偶像控分,提前在豆瓣「養號」,以至於盯上這部在豆瓣APP新書推薦首頁、卻相對小眾的作品。
所謂「養號」,是指通過發布原創帖子等方法增強帳號的活躍度、提高帳號的權重。而帳號權重就是帳號在平臺中的權威程度。權重高的帳號往往更受平臺重視,自然推薦量和曝光程度也就更高。
「貝塔減」說,《記憶記憶》是一本31萬字,擁有超過200個注釋,剛剛發貨不到半個月的俄羅斯文學作品。俄羅斯文學以晦澀難懂為特色,《記憶記憶》作為一本「不見得好讀」的小眾書籍,在兩天內收到了近200條短評,令「貝塔減」感到不可思議。而這近200條短評中,大多是複製粘貼高贊短評和書評,抑或是發一些莫名其妙的句子心得。
在經過核實整理後,他發現給自己的新書打分寫短評的多為王一博的粉絲。「貝塔減」在文章中控訴:作為編輯,他最享受的就是讀者們的反饋;作為讀者,也希望能在豆瓣上看到真實的評價,尋覓真正的知音。而王一博粉絲的盲目打分評論,會導致真正看過這本書、真心喜愛這本書的真實評論被掩埋,使豆瓣評分淪為替流量明星做數據的工具。
「不由分說踩在別人的肩膀上,去給自家偶像戴皇冠——未免太沒皮沒臉了吧!」一個驚嘆號,將這位編輯難以遏制的憤怒噴發到了網絡空間,隨機引起了大量網友的關注。
事情發酵之後,也有網友表示對飯圈的操作感到震驚,提出「養那麼多號幹嘛」的疑問。那麼,飯圈到底為什麼痴迷於「養號」?
「養蠱」般的飯圈「養號」
飯圈中的「養號」起源於微博。對於飯圈而言,微博是輿論場的主陣地,權重高的帳號的評論在熱度排序時會出現在前排,而且發布的帖子可以通過關鍵詞搜索出現在「廣場」上,因此,微博權重在控評、打投、做數據時至關重要。
熟悉了這一套規則之後,飯圈「養號」之風漸起。在微博中,搜索「養號教程」這一關鍵詞,便可看到眾多明星家粉絲製作的「養號」教程。為了提高帳號權重,他們想盡了各種辦法,包括實名認證、關注官媒、多發視頻或九宮格等等。根據不同的職能,微博「養號」還分為搶熱評大號、控評小號、廣體養號等多種。
(圖源微博)
然而,飯圈對於各項數據指標的要求不是光微博「養號」就能滿足的。在各大社交軟體平臺上,都可以發現飯圈「養號」的身影。比如網易雲音樂,以及各類打投APP。
(圖源微博)
此次的輿論中心——豆瓣也是飯圈「養號」的一個重要平臺。由於豆瓣上作品的評分常被觀眾和其他平臺視為評價作品質量的重要參考指標,因此在看重影音作品的娛樂圈,豆瓣評分就顯得格外重要。在豆瓣的評分機制中,帳號權重也會影響其打分的權重,使用痕跡較少的帳號所打的分不會被平臺採納,甚至會被平臺算法判定為水軍,清除數據。為了能夠提高豆瓣帳號的權重,方便為自家偶像的作品打分。
豆瓣「養號」由來已久,已經形成了可以放在明面上交流討論的、成體系的技巧和攻略。有經驗的「養號」人會根據平臺的運作機制,針對性地對發布內容、點讚、評論、帳號類型、小組討論等進行控制,找到規則間隙中的灰色地帶進行「養號」操作。僅僅在豆瓣自己的平臺上搜索「豆瓣養號」的相關日記,都需要連續點擊三次「查看更多」才能瀏覽完畢。有豆瓣用戶表示,自己曾在文學名著《紅樓夢》的豆瓣評論區看見一條「寫得不錯,加油!」的評論,內心不解:「給誰加油呢?怪嚇人的。」後來才得知這就是飯圈的「養號」行為。「貝塔減」在文章中也提到,除了《記憶記憶》以外,《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鰻魚的旅行》、《氣球》等書籍和影視作品也遭遇了飯圈「養號」的「侵襲」。
「養號」的最終目的是給自家偶像的作品控分。而與微博平臺仿佛,粉絲的到來也同樣帶來了黑粉。在一眾連發幾十個「好看」的刷屏評論中,也有著連劇情都不清楚、直接開罵的「爛片」等評論。眾多粉絲不斷發帖號召努力刷分,與黑粉們抗衡,甚至有V標微博博主發帖引戰。流量明星入駐的影視作品的評分在這兩方力量的博弈中被不斷拉扯,僵持的局面更會引發新一輪的控分大戰。
但是,處於戰場之中的粉絲們誰會去考慮淪為「戰場」的平臺,以及平臺原本的使用者們?
豆瓣,還能回到從前嗎
豆瓣原本是一個為分享書籍、音樂、影視作品而提供的一個交流平臺,人們可以在這裡找到同好,彼此交流自己對自己喜歡的作品的意見和想法。可以說,每一部作品都擁有一個自己的小眾圈子,豆瓣為書迷、影迷們提供了一個精神家園,也因此豆瓣用戶對自己社區的純潔度極為在意。由於豆瓣用戶很多都是深度影迷、書迷,或專業影評人士,在平均水平上有著不俗的觀察力和評價能力,因此豆瓣對電影等的評分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水軍的湧入不僅正面宣告書迷影迷們,自己的社區已經被「商業化入侵」,也動搖了豆瓣平臺評分可靠的根基。因此,豆瓣用戶對「養號」行為極為不滿,每一個水軍帳號的披露都會一石激起千層浪般引發一場舉報和罵戰。
對於這次事件,豆瓣用戶們也心懷同感。在「貝塔減」發表的文章的評論區,清一色都是斥責「養號」行為的言論。對此,王一博一名在微博上擁有超過55萬粉絲的大粉出面道歉:「盲目號召的人是我,非常抱歉,對不起」,稱「今後不會再號召這種不合理的『跨平臺養號』行為」。
但是,也有粉絲並不服氣。一些王一博粉絲開始質疑「貝塔減」,認為他是想藉機給自己的新書炒作。
甚至還有粉絲提議:不要給豆瓣小眾文學評分,去給看過的名著評分,因為「那些不太出名的編輯,都會盯著自己的書一條一條看評論。」
不少網友和豆瓣用戶都在呼籲豆瓣改革評分機制,提高用戶註冊、評分的門檻。
其實,早在2017年11月,豆瓣電影對短評機制的改革便已完成,評論區僅能隨機顯示部分短評。被展示出來的短評是由算法根據時間、熱度等因素進行篩選並隨機呈現的。影片上映之前的、與影片無關的或包含人身攻擊等內容的短評將被摺疊,其評分不計入豆瓣評分。而今年4月份起,豆瓣讀書、豆瓣音樂也不再展示全部短評。創始人阿北回應,其初衷就是在不影響用戶體驗的前提下,兼顧反水軍而進行的產品考量。
11月24日,「豆瓣讀書」官方帳號對此事進行回應:將嚴厲打擊「養號」行為,處罰違規帳號,清除垃圾數據。這部分帳號會被永久標記,未來的評分評論將視作無效內容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