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注水,豆瓣崩潰

2021-01-11 手機鳳凰網

不只是《記憶記憶》,豆瓣用戶@燕仰 建立了《被飯圈用來養號的那些作品》豆列,把友鄰翻找出來的15部作品列在其中,包括法國作家塞利納的《死緩》、瑞典作家斯文松的《鰻魚的旅行》,卡佛的最新再版《當我們討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奈及利亞作家布雷斯韋特的《我的妹妹是連環殺手》,美國紐約城市大學歷史學教授羅森布拉特《自由主義被遺忘的歷史》等等……這些書有的上市不久,有的打分人本來不多。

這些書籍的頁面,不多的短評裡,總是摻雜著幾條,「好看好看挺好看的好看好看挺好看的」的16字萬能評論。

文 | 謝嬋 崔西 

1

上周末,張文像往常一樣打開豆瓣,找到自己要負責的書籍的主頁。

她是一位圖書營銷編輯,負責文學書,最新上市的這本拿過奧古斯特獎,是一本經典暢銷書。幾分鐘前,一起加班的同事在辦公室裡提了一嘴,「怎麼突然多出來一些奇奇怪怪的評論」。張文也發現,有人在重複粘貼原有的熱評,有人草草留下幾個字,有些評論甚至跟書籍毫不相干。

那些評論很像一個人在購物網站裡買了書之後隨手留下的。起初,張文還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她想到不久之前,出版社曾免費送過一批書,她給每一本寄出的書裡都留了小卡片,「如果喜歡書的內容,歡迎來豆瓣書頁寫下自己的想法。」她想,也許是自己的小卡片感動了某些不太熟悉豆瓣生態的網友,特地來豆瓣給「好評」。她也挺感動。

原本,這本書只有30多個人留下想法和書評,「都是有閱讀習慣的、會讀書和評書的人寫的。」豆瓣打分9.3分,那是張文在書上市之後重複積累、用心維護兩個多月的成果,對於這本書來說,有這些已經足夠。

可那天開始到隨後的幾天內,「奇怪的評論」大量湧進來,一度漲到200多條,她開始覺得不對勁了。

她看到一個豆友寫下評論「挺好的挺好的」,然後打了3星,就點進這個豆友的主頁,發現這是一個零動態、個位數關注的豆瓣新號,號主在好幾本不同類型的書下留下了同樣的話,打了同樣的分數。

11月23日,張文看見《來自一個編輯的心聲:王一博的粉圈,請你們離我的書遠點!!!》的帖子裡,《記憶記憶》一書的編輯公開控訴自己的書被「養號」的粉絲佔領了評論區時,她才知道發生了什麼。

《記憶記憶》是一本版面字數31萬字,有200多個注釋的長篇小說,是俄羅斯詩人、作家瑪利亞·斯捷潘諾娃在2017年出版的新類型複合小說。這本書的中文版雙十一之後才有現貨,卻在一周內多了上百條「讀過」。突然出現的短評有兩種,發帖的圖書編輯說,一種是複製粘貼高贊短評和書評,一種是發莫名其妙的句子心得。當時一條評論的開頭是,昨天是冰封記憶的一本書,今天是書寫人生的一頁紙……而此後的文字也與書的內容無關。

這位編輯在文章裡提到,事發時,有粉絲群體正在微博號召豆瓣「養號」,並給出新手教程,建議大家每天以給書籍電影打分等方式把新的豆瓣帳號「養」起來,這樣日後評分不會被系統判成小號。而恰好,《記憶記憶》是豆瓣手機端新書推薦的第一個,便順理成章成為「年底養號的基地」。

不只是《記憶記憶》,豆瓣用戶@燕仰 建立了《被飯圈用來養號的那些作品》豆列,把友鄰翻找出來的15部作品列在其中,包括法國作家塞利納的《死緩》、瑞典作家斯文松的《鰻魚的旅行》,卡佛的最新再版《當我們討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奈及利亞作家布雷斯韋特的《我的妹妹是連環殺手》,美國紐約城市大學歷史學教授羅森布拉特《自由主義被遺忘的歷史》等等……這些書有的上市不久,有的打分人本來不多。

這些書籍的頁面,不多的短評裡,總是摻雜著幾條,「好看好看挺好看的好看好看挺好看的」16字萬能評論。

張文在此時才確認,自己的書也成為了「養號」的池塘。在這之前,她知道粉絲打榜,但自己不追星,也不怎麼關注。她第一次被人認真科普什麼是「養號」,什麼是粉頭,什麼是「腿毛」。

她後來翻到一條微博,11月23日,一個帳號發帖,號召粉絲不要給「小眾文學」評分,「那些不太出名的編輯都會盯著自己的書,一條一條看評論」,他建議,去評分,找四大名著。

2

看到「不太出名的編輯」這幾個字,張文覺得又好笑又扎心,「這個行業誰看你出名不出名啊,大家都看這個編輯是不是專業。」

不過,那位粉絲說得沒錯的是:圖書編輯確實在意每一個讀者的想法。一本書上市前後,張文會點進第一個標記想看的豆友的主頁,大多數時候,對方可能是一個關注量不會過百的小豆友。她會私信把書寄過去,希望對方看完之後能留下一些真實的感受。

在外版書主頁,張文也常常見到讀者主動找到原板書籍,讀完譯版和原版之後仔細寫下其中的差別和感想,再分享給其他的讀者。她會收集起來。

張文在意這些「花錢買不到的東西」:基於圖書內容的深度交流溝通,和人與人的真實的連接。作為一本書的營銷編輯,她的工作內容之一是去探索什麼樣的人會對這本書感興趣,要去找到那些不知道散落在世界哪個角落的讀者。看見有讀者說被書裡的某些內容感動,下一次,她就會在給別人介紹這本書的時候提到這些,並在推廣方式上做出調整。

而在公共討論空間逐漸萎縮的當下,豆瓣已經是她和讀者們僅剩不多的自留地。

在豆瓣留下過10836條動態的@paradiso說,每每有人的短評踩著他的痛腳,他就很想認識這個人,有些人是可以做朋友的。另一位豆瓣用戶陳豐說,她關注的兩百多位的豆瓣好友,都是從書評區裡一個一個積累起來的同好,「其實我不在乎評論寫得好不好,我是看這些人如何看待這本書,無論批評還是讚美,都有自己的氣質。」

所以,當大量的評論湧進自己圖書主頁的時候,張文聯繫過豆瓣客服,希望豆瓣可以幫忙調查一下。她擔心與書本內容毫無關係的短評會被讀者以為是自己買的水軍,混亂的觀感會讓人本能地不信任這本書。

有些粉絲解釋,「我們沒有打一星破壞評分,我們打的都是五星。」張文很想說,「不是這樣的,圖書編輯會更較真一些,你打四星也沒關係的,關鍵是你為什麼打四星,我們想看到真實的評價。」

▲ 粉絲豆瓣帳號評論區,「養號」交流和互相鼓勵。圖 / 豆瓣

原本,豆瓣是為了滿足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為被割裂的「小眾」而生,就像創始人阿北曾經的社會學實驗品阿爾法城一樣,豆瓣像是聚集了各類信息繭房的共存地,每個人用自己的愛好吸引「鄰居」,形成一個個有自我特徵的「結界」,這種邊界實際上很難打破。

就像一座城市,左岸是文藝人群,關注的是文藝書籍與電影的進展,或者是知識與社會的進步;也有人活躍在右岸,在各個更有生活氣息,有自嘲有段子也有就生活來分享的小組,得到來自「鵝組」的八卦新知、「小鎮做題家」的自嘲和「社死」「哈組」與「凡學」的輕鬆一笑,兩邊也時有交叉。

只是這一次,飯圈粉絲突然破壁而入,進入了左岸純粹文學讀者的「小眾」領地。一位豆瓣用戶本來覺得彼岸的「養號」和自己無關,但聽到也許有一天會侵佔到她最常讀的作家領地,她馬上要了一點酒精,表示想「清潔一下自己」。

3

《記憶記憶》的編輯日記很快成了熱點。在這場圍繞著豆瓣用戶、愛豆粉絲和圖書編輯掀起的颶風中,擁有10萬粉絲的王一博大粉「貓頭」正在勸自家粉絲刪掉已經引起豆瓣用戶不適的評分。

她發出一條又一條的長長的私信,恨鐵不成鋼地勸短評區中的粉絲。

貓頭是最初號召粉絲進行「跨平臺養號」的大粉之一。可在得知豆瓣「養號」事情發酵的那一天,她看著短評區裡幾個一點都不真情實感的好評,覺得很惱火:「特別上頭,怎麼會有人真的傻到去複製粘貼之前別人的書評?」

豆瓣從來不是一個歡迎複製的平臺,創始人阿北做產品也只相信原創,這是邏輯,張文常年混跡豆瓣的經驗告訴她,豆瓣是一個給真實以及內容價值賦予權重的地方,因此虛假、不走心的評論會很明顯被覺察,因為在這裡它們才是弱勢的一方,數量不再是唯一重要的數據標準。

貓頭說,這次號召在豆瓣「養號」的出發點不是別的,而是王一博粉絲們的「自保」。在一份博粉絲整理的時間線中,事情的導火索是「王一博過去的影視音樂作品突然在19號、20號遭到了大量惡意一星的評價」。

對於王一博的粉絲來說,豆瓣是一個「恐怖」的地方,數不勝數的娛樂類小組中充滿了對明星毫不留情的評價,他們覺得有一些是謠言。在貓頭眼裡,自己的偶像處於「被辱罵得比較慘」的重災區。粉絲團也有常駐在豆瓣的小隊,負責觀察輿情,守護自己偶像作品的評分。

▲明星在機場被粉絲包圍。圖 / 視覺中國

「這些作品都已經播完很久了,最近的也快一年了,但突然間它們的評分都一直在掉、一直在掉。」貓頭說,越來越多的粉絲開始焦慮、開始害怕更多的一星出現,大家的情緒互相影響,看著越來越低的評分著急。「我們從來沒想著要光靠著粉絲的力量給他的下一部作品打高分、讓他被別人認可,這是不可能的,也不是我們的目標。」貓頭說,但要大家面對大量的惡意一星坐以待斃,很難接受。

她們深知豆瓣評分在各類宣發稿中和路人眼裡的含金量。於是,帶著由評分下滑引起的焦慮,和給偶像「反黑」的使命感,「沒有經驗、對豆瓣生態一無所知,但沒有惡意的粉絲們」向著豆瓣出發了。在大粉的號召下,參考著到處總結來的經驗,初來乍到的粉絲們開始了在豆瓣的「養號」。

飯圈「養號」由來已久,指的是粉絲們通過各種辦法增加帳號的活躍度和真實性,從而在討論中獲得更多話語權,以維護偶像形象或者宣傳偶像作品的行為。

在追星女孩們的「快樂老家」微博上,「養號」的方式包括且遠遠不限於:養成固定的發文頻率,多發原創不轉發,在微博的「森林驛站」種竹子、養熊貓,在「每日一善」超話裡發帖,時不時@一些奢侈品牌來提升自己的「消費指數」評級等等。而「分享養號技巧」本身,也是養號技巧的一部分:在微博上,沒有「養號」,只有「養耗」,為的就是繞過微博算法對「養號」關鍵詞的屏蔽。

為了評論的時候能搶到前排,給路人塑造自己偶像的正面形象,更是為了自己的微博不被限流,能作為個體被看見,粉絲們不亦樂乎地在這些花裡胡哨的規則中穿梭。

跨平臺的操作也早就存在。2018年底,陳豐在豆瓣上看《幫查女孩》時,發現一些幾個字的三星評論,第一反應是奇怪,她和幾位書友吐槽「怎麼會有這種機器人呀」,並一起向平臺舉報。一年之後,她在《弗蘭德鏡子》的書評區發現了同樣的情況,去微博上搜索,發現某位女星的粉絲帖子,最前面標記著「x月x日種豆養豆,今日打卡目標105人」,而《弗蘭德鏡子》就在帖子推薦的影視書籍單裡。她還發布了以「現在的粉絲都開始公然召集豆瓣養號了???」開頭的吐槽帖。

一年以來,陳豐常常在豆瓣偶遇這些來打卡養號的粉絲,她甚至覺察出對方的進步——從原來只是隨便複製幾個字,到現在是複製一段完成的話,「他們也害怕自己被評為無效的評分,害怕自己被機器篩選掉。」

▲ 「養號」教程,手把手教粉絲成為各個平臺的真實用戶。圖 / 微博

有時候貓頭也會覺得有點魔幻,「好像已經變成了為了評論而評論。」最近王一博和周迅合作了一個短片,片子有九分鐘,但剛發出一分鐘之後,評論區就已經擠滿了粉絲們的吹捧。精心但沒有靈魂的措辭加上華麗的表情,「路人看了會頭疼,理智粉看了會流淚吧。」貓頭和其他大粉號召粉絲停止不走心的長篇累牘,同時也依然堅持在超話籤到、控評,完成每日的標準追星流程。

追星體驗的一大部分正是來自於這些「流程」。混跡飯圈多年的資深人士小橙認為這是一種身份政治,「人們靠身份產生認同感,所以為了獲取飯圈這個身份,就必須要做一些大家都會做的事情。」她覺得,害怕偶像受到傷害而產生的焦慮是淺層的,而真正深層的焦慮,還是來自於對飯圈身份的維繫。

為了維繫這種身份和認同感,一個個真實的粉絲從四面八方匯聚,一起遵守著一些規則,一同在網際網路迷宮裡行進。冷冰冰的平臺算法決定了飯圈追星的規則,粉絲製造出流量,而之後便似乎不再記得偶像繁榮的來路,而受困於種種更高的流量壓力和焦慮。

所以當焦慮的王一博粉絲們帶著微博上摸爬滾打來的一身塵土,來到豆瓣,試圖套用同樣的飯圈邏輯時,矛盾就產生了。

4

「粉絲習慣了在每一個能發聲的平臺搶奪話語權,但這不是為豆瓣這個平臺所容納的。」小橙覺得,這是必然會爆發的矛盾,「豆瓣的算法維持著生態的運行,不歡迎粉絲的存在……但正是這種客觀性,違背了粉絲們的感情。」

可在貓頭看來,這件事暴露了粉絲對書籍內容產出的不尊重,同時也暴露了豆瓣評分系統的弱點。「這個機制無法遏制粉黑的戰爭,因為永遠都有不看作品就打低分的人,包括專門做數據的外部公司,還有豆瓣經常性的鎖分。」貓頭說,「最終人就都還是被裹挾,沒有辦法。」

矛盾確實在繼續,當《記憶記憶》編輯日記發出之後,這本書的評論區又急轉直下,一星評價開始趕來屠榜,幾天裡,這本書的豆瓣評分從9.1分降至8.7分。

為此,王一博工作室@YIBO-OFFICIAL在11月25日發微博表示,強烈反對「養號刷分」、「評論注水」等擾亂平臺社區生態和秩序的行為,並呼籲「尊重每一部作品,尊重每一位創作者,尊重平臺社區規則」。

豆瓣讀書也發布公告,表示將嚴厲打擊任何「養號」及組織行為,並推進豆瓣反水軍機制。

▲豆瓣讀書公告,對異常用戶進行處理。圖 / 豆瓣

面對圖書編輯的控訴和豆瓣用戶的憤怒,貓頭想著,一定要在被放大上升成雙方的完全對立之前,儘快彌補錯誤,表達歉意。「追星女孩說深情也深情,但說薄情也薄情。粉絲可以隨時離開,但『破壞小圈層生態』這筆帳,永遠會算在他本人頭上。」她害怕。

在王一博工作室發布聲明的前一天,24號傍晚,她在微博上發出了致歉:「希望一切都不會太遲,感謝指正。」

張文在《編輯的心聲》帖子下面留言之後,有一些粉絲主動聯繫了她,私信想要表達歉意,她跟粉絲解釋,每一本小小的圖書從選題到面世得經歷六七十個關卡,不算版權交涉的時間,也需要小到半年長則幾年,是每一個編輯的勞動成果,也是自己的孩子。

張文在乎的也是「每一個個體都能被看見」的權力。她告訴這些粉絲,不要養豆瓣號了,「打一星還是五星,是每一個豆友的權利,但如果這些都被組織、教育、號召所替代,所有個體的意義將不復存在……時代下個體所擁有的那麼一丁點力量也會被剝奪。」

公共討論空間的缺失讓豆瓣成為了不多的自我表達處。@paradiso 意識到養號現象的存在之後說,「我根本不在乎我打的星是不是被計入權重,但只要我寫了公開顯示短評,不管有沒有打星,我都會被看見。」

這是豆瓣用戶與飯圈粉絲的共性,他們都想要被看見,卻選擇了不同的方式。

與張文聯繫的其中一位粉絲在下班之後,找來了自己的小夥伴,帶著張文的想法,一個一個私信粉絲,勸刪除評論。過了一天之後,這位粉絲告訴她自己已經把能勸刪的都勸刪了,張文數了短評數量,真的變少了。

雖然這場戲劇化的交集以奇怪的方式開始,但最終也收穫了一些友善的溝通,張文想給這位粉絲寄過去一本書,只是粉絲形容自己「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書到自己手裡也很可惜,張文的書最終沒能送出去。

又過了一會兒,這位粉絲來跟張文告別,在事情發酵的幾天裡,她們道歉、補救,又遭遇了一場無差別的嘲諷,在豆瓣上,又總忍不住去看有關於自己偶像的帖子,日常的工作很難不受免情緒波動的影響。她決定卸載豆瓣。

如今,在幾本看作重災區的書籍下,評論有的已經消失或被平臺刪除,除此之外,還點綴著幾個「該用戶已註銷」的字樣留在用戶欄上。

張文看著粉絲的告別,突然間,有了一種江湖再見的感覺。同樣說再見的還有陳豐的帖子。11月27日,陳豐登錄自己的豆瓣帳號,收到一條通知,去年那條以「現在的粉絲都開始公然召集豆瓣養號了???」開頭的吐槽帖被系統刪除。她無法得知是豆瓣官方刪帖,還是因遭粉絲舉報而被機器刪帖,官方通知留下的原因是:含有濫用產品功能,破壞產品生態以及氣氛的內容。

如今事件的熱度已經降溫,評分一個個漲了回來。但一窩蜂的闖入和一窩蜂的離散,還是給豆瓣留下了滿地狼藉。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皆為化名。)

相關焦點

  • 思想界|飯圈入侵豆瓣讀書:一場流量粉絲、豆瓣用戶與平臺的博弈
    本周『思想界』,我們關注飯圈在豆瓣養號引起的風波以及近日逝世的球王馬拉度納。養號刷分,評論注水:飯圈邏輯為何在豆瓣行不通?前不久,一篇題為《來自一個編輯的心聲:王一博的粉圈,請你們離我的書遠點!!!》的文章在社交媒體上流傳,引起了圖書行業對飯圈「養號」行為的廣泛關注。
  • 飯圈「不講武德」,刷評註水,豆瓣圖書圈怒了!憤而反擊卻牽出了養號...
    給自家的愛豆打榜早就成了飯圈不成文的規矩之一他們為了在豆瓣上給王一博即將播出的作品刷好評,號召了一波給別的作品刷水評的「養號」活動。惹怒了豆瓣圖書圈。飯圈在豆瓣養號,豆瓣圖書圈怒了昨天晚上,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編輯逛豆瓣的時候發現了這樣一個帖子:
  • 光明時評:豆瓣被「攻陷」,飯圈文化要有邊界
    作者:王彥  11月23日,圖書編輯貝塔減在豆瓣上發文稱,其編輯的第一部新書《記憶記憶》剛上架,就被明星粉絲「灌水」很多評論用來「養號」,方便此後為該明星將上映的作品打分。此外,重新出版《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的出品方也表示:「突然湧入大量0粉小號的注水短評」。
  • 飯圈大肆刷評註水,豆瓣圖書圈怒了!憤而反擊卻牽出了養號黑產鏈
    給自家的愛豆打榜早就成了飯圈不成文的規矩之一。
  • 金方廷:豆瓣,也要被飯圈攻佔了?
    「飯圈」在這個時代的網絡世界簡直無處不在。那麼,豆瓣會否繼微博之後成為第二個被飯圈攻佔的社交平臺?答案也同樣直接:會的,而且早就已經是了。今天,我們簡直無法避免「飯圈」對上網體驗的影響。微博早就被調侃為一款追星軟體。
  • 豆瓣也沒能逃過飯圈的入侵
    卻沒想到,有朝一日除去微博,豆瓣也成為了飯圈的必爭之地。的豆瓣文章火了。文章直指某流量粉絲,還有飯圈在豆瓣「養號」行為,並飯圈粉絲對相關作品胡亂打分、複製粘貼毫無疑義的評價表示了控訴。而且還統計發布了自己書籍下面的短評;論證這些皆屬於王一博粉絲群體的養號行為。
  • 飯圈用複製粘貼和亂碼,佔領了豆瓣的評論區.
    怎麼入侵呢?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豆瓣對評分判定比較嚴格,如果判定你是 「 小號 」,你對書影音的評分會無效化。所以他們通過對其他作品的活躍互動,讓豆瓣判定自己不是 「 小號 」,這樣才能有效地為 「 哥哥 」 的作品助力。
  • 飯圈用複製粘貼和亂碼,佔領了豆瓣的評論區
    這幾天豆瓣上熱搜了。但,是以一種非常悲劇的姿態。—— 它被飯圈入侵了。差評君在微博上接觸飯圈時,對飯圈的認識,就是飯圈比較狂熱。每天為偶像打榜,發話題,還會在偶像的每一條代言廣告、出演宣傳下留言,做水軍。
  • 「飯圈」文化入侵豆瓣 起底吸血豆瓣帳號的黑產交易
    11月23日,圖書編輯貝塔減在豆瓣上發文稱,其編輯的第一部新書《記憶記憶》剛上架,就被某明星粉絲「灌水」了很多評論用來「養號」,方便此後為該明星將上映的作品打分。重新出版的《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的出品方也表示:「突然湧入大量0粉小號的注水短評」。
  • 為捧自家哥哥就能注水別的作品?王一博粉絲被曝「豆瓣養號「後致歉
    【文/觀察者網 周弋博】「圈地自萌」是飯圈不成文的規矩,即把對愛豆的愛維持在圈內,最好別在公眾平臺大肆宣揚或爭論。然而,這次王一博的粉絲們似乎「不講武德」,壞了規矩。他們為了在豆瓣上給王一博即將播出的作品刷好評,號召了一波給別的作品刷水評的「養號」活動。在這種異常操作引起豆瓣官方介入調查後,王一博粉絲道歉了,承諾再也不號召「跨平臺養號」行為。
  • 飯圈少女「暴打」豆瓣
    11月23日,一位名為「貝塔減」的圖書編輯在豆瓣發出了如上的怒吼。一位圖書編輯會和飯圈有什麼瓜葛?只能說這件事情的走向讓人始料未及:近日,貝塔減負責的新書《記憶記憶》上市不久。為了監測市場情況,她每天都會在豆瓣讀書看評論。
  • 飯圈「養號」這次盯上了豆瓣讀書,書友不幹了!
    事情發酵之後,也有網友表示對飯圈的操作感到震驚,提出「養那麼多號幹嘛」的疑問。那麼,飯圈到底為什麼痴迷於「養號」?「養蠱」般的飯圈「養號」飯圈中的「養號」起源於微博。對於飯圈而言,微博是輿論場的主陣地,權重高的帳號的評論在熱度排序時會出現在前排,而且發布的帖子可以通過關鍵詞搜索出現在「廣場」上,因此,微博權重在控評、打投、做數據時至關重要。熟悉了這一套規則之後,飯圈「養號」之風漸起。在微博中,搜索「養號教程」這一關鍵詞,便可看到眾多明星家粉絲製作的「養號」教程。為了提高帳號權重,他們想盡了各種辦法,包括實名認證、關注官媒、多發視頻或九宮格等等。
  • 求王一博粉及各路流量粉,放過豆瓣讀書吧!
    飯圈出圈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編輯圈和飯圈還能幹起來了?有些不可思議。而這一切的源頭都是關於王一博粉絲為了維護自家哥哥的數據在別人家的空間亂鬧一通,水評論和控評的行為,終於惹惱了豆瓣的真實用戶。看來已經有人忘記這是書籍短評區,儼然將它當做微博的留言區,成了飯圈和反飯圈情緒對立的戰場。而這《記憶記憶》慘遭飯圈「注水」評論並非孤例。一本名為《當我們討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也遇到相似的情況。
  • 瘋狂「養號」的飯圈,這一次激怒了圖書行業
    對此,11月24日傍晚,豆瓣官方帳號@豆瓣圖書發表聲明,將「嚴厲打擊任何『養號』及組織行為」。次日下午,王一博工作室微博號@YIBO-OFFICIAL也作出了反對「養號刷分」、「評論注水」的回應。在這次豆瓣「養號」事件中,粉絲與豆瓣老用戶之間的矛盾再一次浮出水面。那麼,為什麼粉絲們要千方百計在豆瓣「養號」?哪些圖書更易「淪為」粉絲「養號」的工具?
  • 粉絲在豆瓣養號惹怒作者!「請離我的書遠點!」
    #王一博粉絲注水豆瓣養號這件事的起因是王一博的粉絲為了替王一博的未來的新作品刷高分,因為王一博在2020年末和2021年會陸續有三部電影上映,而豆瓣作為重要的電影評分指標陣地,於是粉絲們紛紛在豆瓣養號。
  • 新浪微博、豆瓣等網站,被批引導"飯圈"互撕、青少年無底線追星
    近日,國家網信辦通報批評了6家網站平臺存在引導&34;互撕、青少年無底線追星等行為,這6家網站包括我們熟悉的新浪微博、豆瓣及抖音等。此外,百度貼吧也因為傳播不適宜少兒觀看的動畫內容而被&34;。豆瓣—正在逐漸喪失理智豆瓣一直是一個理性的社區,但是這個&34;在今年4月被飯圈攻陷。
  • 2020飯圈深度解析:早已不能飯圈事飯圈畢
    「69聖戰」相關圖片貼吧衰落後,豆瓣小組、晉江「兔區」迅速成長為娛樂新聞的輿論場,如2010年成立的「豆瓣鵝組」,至今仍是各類明星八卦的集散地。、騰訊doki、豆瓣小組、晉江「兔區」、Owhat(經營泛明星核心粉絲社群和粉絲運營的平臺)等等。
  • 飯圈豆瓣「養號」的背後,是被綁架的娛樂業
    網際網路的連接性讓粉絲集結更方便,飯圈的架構也因此更嚴密且有組織性。2003年,百度貼吧的上線讓粉絲分門別類地聚集在同一平臺,此後,豆瓣小組和晉江「兔區」接替了天涯社區,成長為明星八卦的新集散地,而Lofter和B站則為同人創作者提供了相對垂直的輸出平臺。
  • 票房注水1.7億、刷豆瓣評分,《妖貓傳》和《無問西東》躺槍?
    疑票房注水1.7億暗指《妖貓傳》? 近日有著名導演微博實名揭發一部大片「買票房」!(配圖是一直黑貓) 收益遠大於風險 票房如何注水? 片方花錢買票房的目的大家都懂,造成一種電影大賣的假象好帶動觀眾去看。但是大多數人不懂的是:這麼幹不會賠錢嗎?畢竟花錢買的票房也是票房,既要繳稅又要分帳。
  • 豆瓣,不再是一片淨土?
    文/陳琳這是一次破次元的文化碰撞,豆瓣也沒能逃過飯圈的入侵。飯圈在豆瓣養號,豆瓣圖書圈怒了11月23日,圖書編輯貝塔減在豆瓣上發文,其編輯的第一部新書《記憶記憶》剛上架,就被某明星粉絲「灌水」了很多評論用來「養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明星飯圈年底養號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