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養號」的飯圈,這一次激怒了圖書行業

2021-03-02 新京報書評周刊

在「飯圈」,粉絲為了給「愛豆」打榜,在社交媒體上「養號」的做法並不少見。有時,粉絲自己也稱其為「養耗」。簡而言之,一個人註冊了多個帳號,通過增加活躍度等方式使它們成為正常的帳號,當「養號」完成,即可為「愛豆」電影或音樂作品刷分打榜。同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粉絲的「養號」進入了圖書出版行業。他們在豆瓣上標記、評論圖書,影響圖書評分,已經引起行業不滿。

近日,一篇來自圖書編輯「貝塔減」的《來自一個編輯的心聲:王一博的粉圈,請你們離我的書遠一點!!!》(以下簡稱《編輯心聲》)的豆瓣日記,就使這一問題受到廣泛關注。

截至25日晚,《編輯心聲》一文在豆瓣上已有接近兩千人次轉發。

受到影響的書籍不僅包括「貝塔減」作為編輯新人負責的第一本書《記憶記憶》,還有下半年在國內新發行的《當我們在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鰻魚的旅行》《凡人之心》,以及包括「四大名著」系列和《格林童話》在內的經典作品等。

對此,11月24日傍晚,豆瓣官方帳號@豆瓣圖書發表聲明,將「嚴厲打擊任何『養號』及組織行為」。次日下午,王一博工作室微博號@YIBO-OFFICIAL也作出了反對「養號刷分」、「評論注水」的回應。

在這次豆瓣「養號」事件中,粉絲與豆瓣老用戶之間的矛盾再一次浮出水面。

那麼,為什麼粉絲們要千方百計在豆瓣「養號」?哪些圖書更易「淪為」粉絲「養號」的工具?粉絲的「養號」是怎樣傷害了編輯和讀者,又進一步影響了豆瓣的用戶生態?

 

11月23日13:09分,豆瓣用戶「。」(即圖書編輯「貝塔減」)一篇名為《來自一個編輯的心聲:王一博的粉圈,請你們離我的書遠一點!!!》的豆瓣日記進入公眾視野並逐步發酵。該用戶實為負責俄羅斯詩人、作家瑪麗亞·斯捷潘諾娃(Мария Степанова)《記憶記憶》一書的編輯。《編輯心聲》一文指出,《記憶記憶》一書篇幅長達23萬字,光注釋就有200多個,這樣一部並不易讀的長篇小書,卻在11月20日——雙十一正式上架開售後的短短10天——一天之內多出了上百條標註「讀過」的點評。

在豆瓣用戶「。」看來,這些評論大多來自王一博粉絲們的養號,內容具有較高相似度,其中包括複製粘貼豆瓣中關於此書的基本信息和其他短評、萬金油式的籠統概括和書本內容並不相關的心得感悟。由下圖不難發現,充斥在《記憶記憶》一書下方的短評基本均複製了兩條最熱評論,或者僅以「不錯」、「好看」等萬金油式的語言進行評價。

 

豆瓣《記憶記憶》一書下的短評,多為複製粘帖的雷同評論。

實際上,粉絲「養號」的行為並不少見,在「飯圈」也常被稱作「養耗」。

在豆瓣,除《記憶記憶》之外,還有不少書成為了這些粉絲養號的前線陣地。粉絲們選擇的書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出現在豆瓣主頁推薦榜單中的作品,《記憶記憶》即屬於這一類。根據豆瓣用戶@燕仰(Durham)整理的「被飯圈用來養號的那些作品」,粉絲用來養號的作品還包括今年下半年出版的《凡人之心》《鰻魚的旅行》《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以及《夜晚的潛水艇》等。

另一類則大多為耳熟能詳的作品,比如經典的「四大名著」、《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以及日本懸疑暢銷書作家東野圭吾的小說等。

豆瓣《鰻魚的旅行》一書下的短評,可適用於任何一本書。

《編輯心聲》文章發出後,微博「王一博超話」中的部分粉絲建議「養號」時應儘量避免文藝小眾的作品,而更多著眼於這類更為經典的書目,此外也包括呼籲去給自己真正看過的書影音評分。

 

粉絲通過豆瓣號給各類書影音作品打分是為了讓帳戶獲得更高的「權重」。

何為權重?根據趙麗穎粉絲所發帖「『關於豆瓣』【折角符號】穎豆軍」,只有獲得一定權重的用戶的評分才有效,且評論不會被摺疊。而用戶註冊年齡、活躍程度以及有效程度直接影響用戶權重,類似的內容也出現在「易烊千璽·封閉貨車」豆瓣小組中。

因此,基於對豆瓣權重的認知,大量粉絲群體開始養號以便在偶像發表作品時發布有效的評分與評論。一套豆瓣養號「教程」也相繼在微博超話社區、豆瓣小組等粉絲平臺傳播開來,粉絲們也創建起了相關群組。

微博用戶@趙麗穎豆瓣基地,趙麗穎超話。

這類養號教程大多強調將豆瓣帳號打造成「路人屬性」,即在取名、頭像和「養號」期間發表的內容中不帶粉絲屬性。粉絲「養號」的評論內容則使用模式化的語言,大多來自粉絲群的統一輸出,並常複製粘貼其他短評和豆瓣書籍頁面的基礎信息,相似性較高。

此外,「養號」注重每天、每周的堅持,即在粉絲群中一般設置每天或者每周評價幾部作品的要求,也鼓勵髮長評。

 

粉絲「養號」,主要是為了推廣偶像作品、控評以及「反黑」。大部分養號的註冊及活躍時間直接受到其偶像新作品發布時間的影響,一般稍早於後者,以便在作品需要「安利」和「控評」的時候成為權重較高的有效號。

此外,粉絲群體內部也有「反黑」的集體性話語。在一些粉絲看來,這類在豆瓣對其偶像打一星的評分,和對偶像本身的過激的負面評價的用戶可能來自與其偶像具有競爭關係的其他流量粉絲之手,也有可能來自出於惡意的營銷號等。比如上圖中的應援話術:「豆瓣影評黑子水軍肆意橫行,對電影惡意刷一星,甚至未上映就開刷差評,試圖拉低電影口碑!楚喬傳,密戰下皆是如此!希望蟲子們真正動起來,為即將上映的女兒國出份力」。各路流量粉絲之間的矛盾也摻雜於其中。

因此在《記憶記憶》編輯發聲之後,微博「王一博超話社區」中也出現各種不同的回應聲音,粉絲在表示對《記憶記憶》編輯歉意的同時也包括這類「反黑」訴求的表達。同時,也有粉絲認為新出現在《記憶記憶》此書短評中打一星的行為更有可能是來自他人「嫁禍」王一博粉絲群體的行為。

粉絲內部為了不為偶像「招黑」,也會試圖採取最好的方式解決爭議。比如在《記憶記憶》編輯發聲之後,部分粉絲也對一些王一博粉絲站的不恰當回應作出負面反饋。比如也有粉絲對關於微博用戶「@王一博奶宣站」發布的「不要與之申辯,也不要盲目道歉,亦不要擴散類似話題」等話術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類似「不要盲目道歉」的話術存在冒犯非粉絲群體的可能。

《記憶記憶》一書的編輯「貝塔減」則在11月24日針對粉絲的道歉作出說明: 

「以下是我的回覆:我相信你的真誠和歉意,也知道粉絲和豆瓣真實用戶當然會有重合。只是當粉絲這個模糊而流動的概念,在缺乏有效力約束的管控核心時發起活動,個人是否真的可以收拾一群群的爛攤子?」

而微博不少網友也發表了各自的態度,粉絲之外的群體基本均反對、抵制豆瓣養號之行為,認為「流量」粉絲豆瓣養號的行為實則衝擊了豆瓣社群的公共規則以及由「小眾」、「冷門」文藝愛好者建立起來的網絡「社會契約」。更有微博用戶@譯藝的意義表達了粉絲養號根本性的隱憂——即便粉絲不在其他與其偶像無關的作品中進行「養號式」的評論和打分,但其出於「保護」偶像的目的是否「擠壓非粉絲的表達」,依然值得考量。

直至11月25日下午五點,豆瓣中《記憶記憶》一書的評分由11月24日傍晚的8.7分升至9.2分,並佔據「豆瓣讀書」實時熱門書影音榜單的第一位,並有377人標記「讀過」。但顯示的223條短評中依然存在不少「注水」的評論,和複製粘貼的內容。

此外,也出現了針對實時熱點的評論。對《記憶記憶》一書的打分和評論儼然成為了發表個人對這一公眾事件觀點的輿論場,進一步衝淡了針對《記憶記憶》一書本身具有參考價值的評分與評論。

 

粉絲養號的行為並不少見,也不局限於豆瓣,但豆瓣對於粉絲而言確有獨特的價值。不同於海外存在「IMDb」「Rotten Tomatoes」「Metacritic」和「Goodreads」等多種評分評論網站,國內少有可信度能與豆瓣匹敵的評分平臺。

 

豆瓣一用戶在其《流量明星粉絲豆瓣養號刷分》一文中強調了豆瓣評分的重要性,來自劉詩詩超話。

學者高佳雨和王聰豔將豆瓣歸為「虛擬社區」中的「興趣社區」,興趣在豆瓣成為了構成小社群的「黏合劑」,同時也建構起以「基於自我個性和興趣偏好」的集體認同。興趣的多樣性以及這一網絡社群結合模式,同時使得豆瓣頁成為了小眾文藝愛好者的聚集地。對於一部分豆瓣用戶而言,豆瓣為其提供了一方不同於其他社交媒體的淨土,並賦予了文藝情懷,使「知識青年」們獲得集體認同感。

其中,「豆瓣讀書」更是成為了閱讀愛好者們圍繞某一本書各抒己見的討論平臺。因此在「豆瓣讀書」,基於對某一本書內容、觀點的探討形成的社群,不可避免地與粉絲養號單一化的評價模式形成了對立。為養號而評價的模式消弭了原本可以形成對話的文化社群。即便粉絲給書目打了高分,依然衝淡了編輯和其他讀者找到真正有價值的評論和志同道合好友的可能。

而根據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曾慶香教授的研究,「飯圈」構建身份認同本身也有其邏輯,其中包括「將偶像或群體目標分級進階,讓群體目標像偶像事業一樣,成為一級級臺階,讓群體全員參與打造數據,使成為活動的『觀看的參與者』。」在此,「豆瓣讀書」用戶和「流量」粉絲之間的認同邏輯出現分歧,而這一分歧也直接導致了其對評價體系採取的不同理解和行動。

「飯圈」讓圈內群體全員參與打造數據、幫助偶像實現上升的邏輯原本沒錯,只是粉絲表達愛意的方式,但錯的是「養號」等行為造成了虛假評分,並強勢入侵了另一種邏輯的生存空間。豆瓣平臺本身早已意識到大量粉絲湧入對其用戶生態造成的影響,與水軍的博弈也已長達近15年之久。此前豆瓣就已經通過增加「摺疊短評機制」來防止水軍刷屏。本身根據不同豆瓣帳戶的註冊時間、活躍程度對其評價進行「權重」,也是對抗水軍的方式之一。

 

只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新增的權重又催生了粉絲的「養號」行為,反而將無效的評論範圍進一步擴大。在可以想見的未來,豆瓣平臺、豆瓣原生用戶和流量粉絲的鬥爭還會繼續。哪怕豆瓣進一步完善鑑別水軍、防止養號的措施,只要「飯圈」的根本邏輯不改變,系統的更新就永遠跑不過粉絲的愛。

參考資料:

1.貝塔減:《來自一個編輯的心聲:王一博的粉圈,請你們離我的書遠一點!!!》

2.高佳雨、王聰豔《虛擬社區趣緣群體的身份認同研究》,《傳媒論壇》2019年第2卷第14期,第158-160頁。

3.梁育浩:《豆瓣網社會化閱讀平臺的發展研究》,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30日。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汪天颺、肖舒妍;編輯:西西;校對:薛京寧。題圖素材來自《超脫》(Detachment 2011)。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延伸閱讀


周杰倫VS蔡徐坤流量之戰:當娛樂遊戲變成「黑鏡」後,我們失去了什麼?

相關焦點

  • 王一博粉絲在豆瓣「養號」,遭圖書編輯怒斥!背後產業鏈揭秘
    圖書編輯貝塔減的控訴。截自豆瓣對此,豆瓣讀書於24日回應,部分圖書的評分評論出現異常與某些帳號試圖「養號」的行為有關。豆瓣表示將嚴厲打擊任何「養號」及組織行為。王一博工作室也於25日發出公告,表示「強烈反對『養號刷分』、『評論注水』等擾亂平臺社區生態和秩序的行為。」
  • 思想界|飯圈入侵豆瓣讀書:一場流量粉絲、豆瓣用戶與平臺的博弈
    本周『思想界』,我們關注飯圈在豆瓣養號引起的風波以及近日逝世的球王馬拉度納。養號刷分,評論注水:飯圈邏輯為何在豆瓣行不通?前不久,一篇題為《來自一個編輯的心聲:王一博的粉圈,請你們離我的書遠點!!!》的文章在社交媒體上流傳,引起了圖書行業對飯圈「養號」行為的廣泛關注。
  • 豆瓣也沒能逃過飯圈的入侵
    文章直指某流量粉絲,還有飯圈在豆瓣「養號」行為,並飯圈粉絲對相關作品胡亂打分、複製粘貼毫無疑義的評價表示了控訴。而且還統計發布了自己書籍下面的短評;論證這些皆屬於王一博粉絲群體的養號行為。而這次「圖書編輯怒斥飯圈」事件的主人公,就是一名新書作者,恰好自己的新書因為是豆瓣新書推薦的第一個,然後「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明星飯圈年底養號的基地。
  • 光明時評:豆瓣被「攻陷」,飯圈文化要有邊界
    作者:王彥  11月23日,圖書編輯貝塔減在豆瓣上發文稱,其編輯的第一部新書《記憶記憶》剛上架,就被明星粉絲「灌水」很多評論用來「養號」,方便此後為該明星將上映的作品打分。此外,重新出版《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的出品方也表示:「突然湧入大量0粉小號的注水短評」。
  • 飯圈「養號」這次盯上了豆瓣讀書,書友不幹了!
    事情發酵之後,也有網友表示對飯圈的操作感到震驚,提出「養那麼多號幹嘛」的疑問。那麼,飯圈到底為什麼痴迷於「養號」?「養蠱」般的飯圈「養號」飯圈中的「養號」起源於微博。對於飯圈而言,微博是輿論場的主陣地,權重高的帳號的評論在熱度排序時會出現在前排,而且發布的帖子可以通過關鍵詞搜索出現在「廣場」上,因此,微博權重在控評、打投、做數據時至關重要。熟悉了這一套規則之後,飯圈「養號」之風漸起。在微博中,搜索「養號教程」這一關鍵詞,便可看到眾多明星家粉絲製作的「養號」教程。為了提高帳號權重,他們想盡了各種辦法,包括實名認證、關注官媒、多發視頻或九宮格等等。
  • 粉絲「養號」,到底傷害了誰?
    近日,圖書編輯「貝塔減」在豆瓣發布長文,稱其編輯的新書《記憶記憶》上架不久便出現大量「注水」短評,懷疑這些都來自明星粉絲的「養號」操作——通過給其他書影音作品打分、評論,提升新號的活躍度,方便日後為明星的作品打分。  為何近來豆瓣的書影音條目下,突然出現大量的無意義評論?該長文為一批普通用戶的迷惑答了疑。不久,豆瓣讀書回應稱將遏制「養號」行為。
  • 「買票練手」「豆瓣養號」,粉絲又給愛豆招黑
    所以愛豆有作品上新了,你再臨時抱佛腳註冊帳號,瘋狂地標識書影音,給愛豆打五星,基本是於事無補——豆瓣可能不會把你的評分計算在內。於是,這兩三年來,幾乎各大流量的飯圈都紛紛在豆瓣大規模地「養號」。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平日裡有事沒事也要上上豆瓣,給一些書影音評評分,給帳號提升權重。
  • 飯圈注水,豆瓣崩潰
    不只是《記憶記憶》,豆瓣用戶@燕仰 建立了《被飯圈用來養號的那些作品》豆列,把友鄰翻找出來的15部作品列在其中,包括法國作家塞利納的《死緩》、只是這一次,飯圈粉絲突然破壁而入,進入了左岸純粹文學讀者的「小眾」領地。一位豆瓣用戶本來覺得彼岸的「養號」和自己無關,但聽到也許有一天會侵佔到她最常讀的作家領地,她馬上要了一點酒精,表示想「清潔一下自己」。3《記憶記憶》的編輯日記很快成了熱點。
  • 瘋狂「灌水」只求「養號刷分」?追捧愛豆別糟踐他人
    近日,一圖書編輯在豆瓣上髮長文聲討留言者。原來,其團隊精心編輯的新書剛上架,就被某男星的粉絲「灌水」無營養評論,一度淹沒了真正讀者的反饋。背後原因,不過是這位男星有幾部作品將於明年上映,粉絲們現在就開始增強活躍度以「養號」,好到時候去給他刷分。
  • 豆瓣書評遭王一博粉絲「鳩佔鵲巢」,飯圈「養號」何時休?
    近日,有圖書編輯發文稱,流量明星王一博的粉絲為了「養號」,在豆瓣評分頁以複製評論及「水評論」等方式給書籍打分,淹沒了讀者真情實感的評論。該編輯稱,因評論區被粉圈鳩佔鵲巢,「豆瓣上的這本書,已經徹底不屬於作者、譯者、編輯和讀者了」。
  • 王一博粉絲被曝「豆瓣養號「後致歉
    【文/觀察者網 周弋博】「圈地自萌」是飯圈不成文的規矩,即把對愛豆的愛維持在圈內,最好別在公眾平臺大肆宣揚或爭論。然而,這次王一博的粉絲們似乎「不講武德」,壞了規矩。他們為了在豆瓣上給王一博即將播出的作品刷好評,號召了一波給別的作品刷水評的「養號」活動。在這種異常操作引起豆瓣官方介入調查後,王一博粉絲道歉了,承諾再也不號召「跨平臺養號」行為。
  • 飯圈大肆刷評註水,豆瓣圖書圈怒了!憤而反擊卻牽出了養號黑產鏈
    給自家的愛豆打榜早就成了飯圈不成文的規矩之一。
  • 王一博粉絲豆瓣養號,豆友「家園被毀」,每個人都像受害者
    原創 麻薯 Epoch故事小館飯圈出圈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從「肖戰227事件」到「王一博粉絲豆瓣養號」爆出。飯圈實在過於龐大,路人再希望他們自娛自樂,也幾乎成了一種不可能的奢望。這次的事情概括起來簡單,圖書編輯@貝塔減 11月23日在豆瓣發表日誌《來自一個編輯的心聲:王一博的粉圈,請你們離我的書遠點!!!》
  • 「飯圈」文化入侵豆瓣 起底吸血豆瓣帳號的黑產交易
    11月23日,圖書編輯貝塔減在豆瓣上發文稱,其編輯的第一部新書《記憶記憶》剛上架,就被某明星粉絲「灌水」了很多評論用來「養號」,方便此後為該明星將上映的作品打分。重新出版的《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的出品方也表示:「突然湧入大量0粉小號的注水短評」。
  • 粉絲在豆瓣養號惹怒作者!「請離我的書遠點!」
    這件事的起因是王一博的粉絲為了替王一博的未來的新作品刷高分,因為王一博在2020年末和2021年會陸續有三部電影上映,而豆瓣作為重要的電影評分指標陣地,於是粉絲們紛紛在豆瓣養號。該編輯的圖書上市不久,卻被王一博的粉絲刷了上千條書評,致使一些真正的反饋被淹沒,這本書也淪為了養號工具,無法和讀者正常互動。什麼是「養號」?微博有養號,豆瓣也一樣。豆瓣評分是很多人在看電影、電視劇或者書籍都會參考的對象。
  • 金方廷:豆瓣,也要被飯圈攻佔了?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金方廷】前幾天,圖書編輯「貝塔減」的豆瓣日記——《來自一個編輯的心聲:王一博的粉圈,請你們離我的書遠一點!!!》揭開了「飯圈養號」問題的一幕。緊接著,流量頗大的娛樂微信公眾號「蘿嚴肅」發布了一篇閱讀量10萬+的推文《王一博粉及各路流量粉,能否放過豆瓣讀書》,直接炮轟豆瓣平臺上的飯圈「養號」行為。
  • 飯圈少女「暴打」豆瓣
    圖書編輯大戰王一博粉絲「王一博的粉圈,請你們離我的書遠點!」11月23日,一位名為「貝塔減」的圖書編輯在豆瓣發出了如上的怒吼。一位圖書編輯會和飯圈有什麼瓜葛?而《記憶記憶》這本書,由於位列豆瓣手機頁面新書推薦的第一位,就成了粉絲們養號的重災區。除了《記憶記憶》,類似的刷評論行為還出現了新書《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等書評區內。這讓貝塔減非常憤怒。
  • 王一博方回應:強烈反對「養號刷分」「評論注水」等行為
    良好和諧的社區氛圍需要大家共同維護,我們強烈反對『養號刷分』、『評論注水』等擾亂平臺社區生態和秩序的行為。」YIBO-OFFICIAL發微博反對「養號刷分」「評論注水」等行為近段時間以來,豆瓣部分圖書的評分評論出現異常情況。11月23日,圖書編輯貝塔減發文控訴王一博粉絲在豆瓣養號,造成《記憶記憶》圖書頁面注水短評成災。同時受到衝擊的還有《紅樓夢》《三國演義》等經典名著。
  • 飯圈「不講武德」,刷評註水,豆瓣圖書圈怒了!憤而反擊卻牽出了養號...
    給自家的愛豆打榜早就成了飯圈不成文的規矩之一他們為了在豆瓣上給王一博即將播出的作品刷好評,號召了一波給別的作品刷水評的「養號」活動。惹怒了豆瓣圖書圈。飯圈在豆瓣養號,豆瓣圖書圈怒了昨天晚上,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編輯逛豆瓣的時候發現了這樣一個帖子:
  • 飯圈豆瓣「養號」的背後,是被綁架的娛樂業
    同時,飯圈在事件中展現出的組織性、戰鬥力和破壞性令行業內外感到震驚。所有人都意識到,粉絲正從偶像明星的消費者和追隨者,逐漸演變為手握話語權、能影響市場決策的規則制定者。比如,粉絲可以靠消費反饋力度影響廣告主選擇品牌代言人的權重,用微博打投和控評左右藝人的網絡熱度和公眾印象,以此形成的關注度和流量再進一步影響藝人能拿多少片約、接多少通告、代言多少品牌……一旦這樣的商業邏輯奏效,娛樂產業的模式自然也會發生變化,因為流量已逐漸成為行業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