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溫度
朱成墜
昨晨,因為腹內不適,沒有趕早前往那家常去的麵館早餐。由於,前兩天連續落雨,不願冒淋吃他家的麵條,儘管,心中亟欲啖食,也只能作罷。已經是第三天了,到了中午,實在耐不住了,遂騎自行車趕往麵館。
到了麵館的收銀出面處,眼睛爍亮,被麵館六位員工的服飾打扮,驚呆了。他們都身穿工作服,頭戴工作帽,顏色雪白,整齊劃一,這是以往從未見到過的新氣象。遂詢老闆娘蔣玉娣,才知道,這是政府食品衛生部門的要求。在疫情嚴重的非常時期,必須進一步加強防疫工作,完善工作服飾也是其中的必要措施之一。
排著長隊,輪到我買面時,出於近三天沒有吃過這家麵館的麵條,饞得不行,就獅子大開口,要了大腸、魚香肉絲和百葉包澆頭的面,撲撲滿滿一大碗,總價41元。在我看來,價格不是問題,味道最為關鍵。我小心翼翼地捧著一大碗湯麵,生怕潑到別人的身上,一邊端著面碗,一邊大聲地叫喊:「當心!滾燙的面,來了!」其他食客,全都自覺地避開,讓出了一條通道,由我一人慢慢地走到餐桌邊。
迫不及待的我,立即,用筷子撥開澆頭,撩起麵條,就往嘴裡送,隨後,狼吞虎咽地吃下肚去,真的太合我的心意了。由於,麵條剛從開水鍋裡煮好,立即,撈進了碗,又有熱湯浸泡,還是相當熱乎的,吃到口中,一點也不感覺到涼。待吃到澆頭時,情形便大不一樣了,所有的澆頭幾乎都是涼的,很難下箸,進口覺著涼意颼颼。即使,被滾沸的麵湯水中和過了,也沒有燙嘴的感受,這些澆頭依然是涼兮兮的,絲毫顯不出熱湯麵的外樣。無奈,我趕緊喝了微涼的半碗麵湯,再端著碗,到收銀出面員張霞的面前,懇求她,給添加一些熱麵湯,讓面碗裡的麵條和澆頭熱一些。經過這一反覆,麵條的湯水稍稍溫了一些,勉強能夠讓我吃光這一碗價格不菲的三澆面。平時,早餐吃麵,即使是嚴寒逼人,面碗裡的澆頭,也沒有這樣的寒涼,因為,那時,所有的東西都剛剛出鍋,熱氣騰騰的,就沒有什麼涼的問題。中午,就不同了,澆頭全都冷透了,即使,依靠再熱的麵湯調和,也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看來,所有的食物都有一個溫控問題,需要根據不同季節、天氣變化的情況,保持恰當合適的食物溫度,這確實是商家應該考慮的必要因素。大冷天,需要重視保溫,不致食物的溫度過低,影響客人的食慾。大熱天,務須注意降溫,不致食物的溫度過高,造成燙嘴的現象。
我見到過,不少店家,會根據食物的特性,保持適宜的溫度,讓客人賓至如歸,稱讚有加。如,上新鮮胖頭魚豆腐湯時,就反覆關照食客要抓緊時間,趁熱吃食,一旦,魚湯冷卻後,吃時的味道就差強人意了,缺乏了熱活的鮮美,這是屢試不爽的吃魚或喝魚湯的要領和經驗。至今,我還牢牢地記得,幼時,老父親老母親對我們的告誡:「吃魚喝魚湯要趁熱。」前不久,大師兄陳鴻錦在行知路299號老紹興大酒店(分店)臘梅廳召集安裝六隊的部分工友聚餐時,上了一道片皮鴨煲湯,內有數十塊鹹肉,也是被老同事們趁熱打發掉的。因為,那時的片皮鴨和鹹肉湯正當燙熱的時刻,味道最為入口,打耳光不放哉。
三十多年前,曾經到千島湖遊覽,在排嶺鎮的一家飯店午餐時,上了一道五六斤重的胖頭魚頭竹筍湯,老同事們吃了一份,意猶未盡,我就吩咐店家再上一份,吃得大家連連叫好:「過癮!」那時,正值夏季,赤日炎炎,儘管室內空調開到最低溫度,但是,每個人還是吃得大汗淋漓。這種清水野生的胖頭魚,味道絕非一般池塘河浜所能飼養出來的,只有在千島湖這種浩瀚淨碧的大湖裡,才能培殖出如此優質的魚鮮,也只有趁熱啖食,才能獲得最大的快意和舒服。自此以後,我確實沒有再品嘗到那麼膾炙人口的美味了。
食物的溫度,對於店家來說,是件小事,但,也是件大事,絕對不可小覷。把握適度的食溫,為客人提供最佳溫感的食物,是店家義不容辭的責任。
2021年1月25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