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重構地球——我們這代人的登月行動

2021-01-13 騰訊網

作者

胡泳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我們現在處於一個有非常挑戰的世界,為了應對這個世界,我們需要巨大的不合常規的想法。這個所謂的巨大不合常規的想法,就是『登月行動』,因為要想登上月亮,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有想像力。」

我對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David Wallerstein)先生最深刻的印象來自2017年的騰訊WE大會,當時他演講時打出一張PPT,呼籲我們要有行星層面的視角(Planetary Scale Perspective,PSP)。因為我們都希望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會關心自己生活的城市,但很難去實時關注我們生活的整個星球。

這讓我想起我其時正在研究的德日進(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他把人類出現之前的歷史,劃定為「地質圈」與「生物圈」的影響範圍。它是物理學和生物學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中,地球上沒有人的痕跡,宇宙一直是依靠自己的內在力量而逐漸進化。然而,地球的演化,最終推動了人類的萌發。此後,人類生成,「意識興起」,為此德日進發明一個詞:「人類化」,意即地球上的所有現象,都受到了人類活動的影響。

經過幾十萬年的「人類化」影響,如今的地球表面,已經形成了一個由人類智力活動產生的「智慧圈」。「地質圈」、「生物圈」、「智慧圈」,一層一層地進化,呈現出一個壯觀的「人的現象」。德日進率先廣泛地闡述了這種有機系統在全球範圍內擴充的精神層面。1945年,他描述了即將到來的人類「星球化」,他認為這是人類「社會化」加速的下一個階段。

從1945年到2017年,70年過去,卻還是只有如此之少的人認識到,在「星球化」的條件下,人類多麼需要發展行星層面的視角。「很少的」這個詞,英文寫作「FEW」,如果把它看成一個縮略詞FEW,那就是David這些年不遺餘力地向世人傳達的三種資源的稀缺性,分別是食物(Food)、能源(Energy)和水(Water)。

他為此寫了一本書《重構地球》,引證聯合國有關2050年全球將達到100億人口的數字,指出地球如何養活這麼多人口將成為一個絕大的挑戰:我們面臨「FEW」困境,也即人類生存與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性資源正在走向枯竭。

重構地球:AI FOR FEW

網大為(David Wallerstein)

據聯合國預測,2050年全球將達到100億人口。對地球來說,養活100億人口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人類將面臨「FEW」困境。

在這本新書中,作者提出,面對困境我們必須行動起來,用人工智慧(AI)技術為地球「重新編程」,重構地球。本書不僅包含跨學科的最新研究,而且有前沿科技領域的鮮活案例。

這本書的英文名叫「AI FOR FEW」,顯示David總結的走出困境的方法,是用人工智慧技術為地球「重新編程」。我對人工智慧沒有那麼大的信心,因為在我看來,FEW只是人類的生存危機的一個表現,我們其實已經全面進入「存在風險」(Existential risks)階段。在這個階段,人工智慧自身就是困境的可能來源之一,和全面核戰爭、氣候變暖、病毒流行等等一樣,其有害後果有可能消除地球上誕生的智慧生命,或是永久性地、大幅度地縮減智慧生命的潛力。

不過我並不想在此和David爭論人工智慧的利與弊,而只是想說,在呼籲人類發展行星層面的視角方面,我們是高度一致的。用David的話來講,我們都發現,「地球上的很多事情其實沒人管,也很少有人從全球的角度看待這些問題」,然而,它們卻事關地球上的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區域和每一個人。

地球命運「倒計時」

德日進的「人類化」概念,今天被一個人們更熟悉的詞所取代:人類世(the Anthropocene)。

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認為,1610年前後,人類開始主宰地球,並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害。作物和物種在該年發生了不可逆的轉移,這種轉移又肇始於1492年歐洲人到達美洲,開拓了全球貿易,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把物種轉移到新的大洲或大洋,並導致地球的全面調整。除了物種改變,大氣構成也發生顯著變化:大氣二氧化碳在1610年明顯下降,這體現在南極冰芯中。

很多歷史學家認為,美洲新大陸向歐洲輸送農產品和煤炭的易得性是工業革命的兩個關鍵,工業革命後來又進一步推動全球環境變化的浪潮。地球同步低溫時代終結,從此開始了全球性的長期變暖。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荷蘭大氣科學家保羅·克魯岑(Paul Jozef Crutzen)和美國生物學家尤金·F.施特默(Eugene F. Stoermer)把人類主宰地球的時期稱為「人類世」。所謂人類世的意思是,人類自身就是一種地質力量,就像隕星撞擊一樣,可以改變整個地球。人類世作為一種地質時期,從人類對地球地質和生態系統產生重大影響開始,包括但不限於人為的氣候變化。現在,我們甚至可以得出結論:人類是這個星球上最強大的力量,比水、風或者板塊的位移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還要大。

人類成為這樣的力量的結果,是地球的命運產生了「倒計時」。這個比喻是記者艾倫·韋斯曼(Alan Weisman)提出來的,他用調查報導的筆法,寫了一部對地球的可持續未來持深刻懷疑態度的力作《倒計時:地球未來最後和最好的希望?》(Countdown:Our Last, Best Hope for a Future on Earth?),我是這本書的中文譯者。

韋斯曼旅行20餘個國家,遍訪各路科學家、普通人和政策制定者,詢問一個對於地球來說可能是最重要也最難回答的問題:在不致使這個星球傾覆的情況下,地球到底能容納多少人口?地球的生態系統要保持多麼強勁,才能保障我們的持續生存?我們能明白有哪些物種對人類生存是必不可少的嗎?我們如何才能設計一個不依靠無止境的增長也能實現真正繁榮的經濟?

在閱讀《重構地球》時,我不斷想到韋斯曼。他的前一本暢銷書《沒有我們的世界》(The World Without Us)提出了這樣一個假設:假如有一天,人類突然間都消失了,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韋斯曼得出結論:「就像是車諾比周邊地區,1986年前蘇聯車諾比核電站燃料洩露,釋出大量放射性蒸汽雲。方圓30公裡內,從此沒有人居住,只留下茂密的森林,成了小鳥、梅花鹿、野豬和麋鹿的棲息地和家園。」

聽起來很誘人?韋斯曼開始撰寫《倒計時》時也有同樣感受。他認為,減少人口這個想法很棒,自從人類不可避免地走在環境破壞的道路上,為什麼不讓世界恢復潔淨,讓地球自我療傷?然而,從和韋斯曼的交談中我發現,一段時間後,韋斯曼對人類的態度又軟化了。他想到人類已經創造出的美好事物,比如建築和詩歌。慢慢地,他的觀點變得折中:籤訂一個全球性的、自願的合約,限制每對人類夫婦只生一個孩子。

他說,這將把本世紀末的人口總數限制在16億,大概是1900年人口的水平。那時人類可能會與自然和諧相處。我直言不諱地笑話他的想法是一個烏託邦。相比之下,David作為一位網際網路人士,倒顯得更為現實。他承認,儘管我們可能已經構思了很多主意和方案,但地球生態還是在發生根本性變化。

車諾比現存建築

哪顆鉚釘是最後一顆?

我在翻譯時,讀到韋斯曼在書中引用的美國生態學家艾裡奇夫婦(Paul R.Ehrlich and Anne H. Ehrlich)所講的一個寓言故事,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有位旅客注意到一個機修工正從他將要乘坐的飛機機翼上敲出鉚釘。機修工解釋說航空公司將因此獲得一大筆錢。同時,機修工也向這位震驚的旅客保證,飛機上有上千鉚釘,絕對是萬無一失的。事實上他已經這樣做了一陣子了,也沒見飛機掉下來。

明眼人一看便知,這則寓言的重點在於,我們根本無從知曉,究竟敲掉哪一顆鉚釘,才會是導致飛機失事的最後一根稻草。因此,對於乘客而言,哪怕敲掉一顆鉚釘都是瘋狂的行為。然而如此顯而易見的道理,在事關地球命運的大問題上卻被人們視而不見了:艾裡奇夫婦嚴正指出,在地球這艘大型宇宙船上,人類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敲掉一顆顆的「鉚釘」:「生態學家並不能預言失去一個物種的結果,正如乘客無法估計飛機失去一顆鉚釘會有什麼後果一樣。」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18年10月30日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18》顯示,從1970年到2014年這44年間,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消亡了60%。最近數十年,地球物種消失的速度是數百年前的100到1000倍。報告指出,人類活動直接構成了對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威脅。

人口生態學家經常提到「荷蘭謬誤」(Netherlands Fallacy):人口密集、填海生存的荷蘭擁有極高的生活標準,但並不能由此證明人類可以在基本上非天然的人工環境中健康發展。就像所有其他人一樣,荷蘭人需要的也是一整套生態系統所能提供的東西;只不過幸運的是,他們可以用自己的金錢從別處購買那些東西。

換言之,所有「高級」的、「文明」的歐洲人對這個星球的依賴度,其實跟相當原始的菲律賓的漁民或是亞馬遜的狩獵/採集者沒什麼兩樣。事實上,維持歐洲人高生活水準的資源,來自於遙遠的地方,遠到歐洲人無法看到。他們使用歐元能夠買到所有的進口物品,並覺得這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他們忘記了,富國所以能夠飛得更高,是因為藉助了與其相距遙遠的國家的翅膀,而後面這些國家,似乎還擁有足夠多的「鉚釘」。

然而,如今這些國家裡的人們正在把鉚釘更快地敲掉。決定究竟哪一顆鉚釘比另一顆更重要,就像是在全球生物系統裡玩俄羅斯輪盤大賭博。沒有人知道,哪一種生物,或者多少種生物,是維持地球最低限度生態系統所必需的。

在英國科學家提出1610年「人類世」論證之前,1964年曾經被認為是人類開始對地球的地質狀況造成持久影響的年份,因為那一年代的核試驗產生了非常明顯的放射性沉積物。儘管我們很幸運地還沒有被核爆能力根本上地改變地球功能的諸多方面,但我們擁有毀滅地球的能力這一點,早已經毋庸置疑了。

同樣在那個年代,人類第一次離開地球那麼遠,可以轉身拍攝一張有關自己星球的照片。「阿波羅8號」的太空人比爾·安德斯(Bill Anders)拍攝了一張題為《地升》(Earthrise)的地球照片,地球從月球的地平線(月平線?)上冉冉升起,與周圍的暗黑空洞相比是如此的鮮活明亮。

突然,人類意識到我們的地球原來如此珍貴、如此獨特,以至於韋斯曼認為,這張照片點燃了一場大眾環境運動。雷切爾·卡爾森(Rachel Carson)在彼時出版了《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 1962),聯合國則宣布了第一個地球日(Earth Day)。地球,突然開始佔據人類的頭腦,仿佛我們從司空見慣中忽然警醒過來一樣。

可是,從那時起到現在,我們所做的事情,究竟把地球倒計時的時針往回撥了幾許呢?似乎很多事情指向相反的方向:大氣在持續變壞,主要的食品源被置於生物工程項目之中,人口炸彈的引信並未拆除……恐怕就是這些,讓韋斯曼在原書的副標題「地球未來最後和最好的希望」的後面,加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地升》(Earthrise)

我們這一代人的登月行動

我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把自己生存的星球變成一個大賭局的?我們又能不能夠把人類開啟的這些全球變化,引向不至於挖掉我們站立的基礎的方向?韋斯曼的語氣急迫、懇切、不乏悲觀,然後又懷有深厚的希望。與韋斯曼相比,David顯然更具一種對技術的潛力的深厚期待。他多次提出一個問題:我們這一代人的登月行動是什麼?

這當然是個隱喻,指的是像登上月球一樣宏大的目標和圍繞這個目標所做的各種努力。對這一問題他問自答:就是要在地球上為人類建立堅韌的架構,重新塑造我們的星球,讓人們以一種更智能的方式進行各種日常活動,以免讓太空中那顆獨特的「淡藍色星球」不至於陷入危險。如果我們找到了重構地球之路,不僅可以用一種可持續數千年的方法來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還可以滿足大量別的物種的需求。

說起登月,我想起那也是管理大師加裡·哈默(Gary Hamel)喜歡的隱喻。他這些年在做一個管理創新交換所(Management Innovatione X change),主張對管理進行黑客式的突破。他來訪中國的時候,我和他請教:你為什麼不做管理大師了,而要去做一個那樣的exchange?哈默給我的答覆是,我們現在處於一個有非常挑戰的世界,為了應對這個世界,我們需要巨大的不合常規的想法。這個所謂的巨大不合常規的想法,就是「登月行動」,因為要想登上月亮,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有想像力。

David是個用AI重構地球的身體力行者,儘管我可以和他爭論技術的前景,但我欣賞他那種突破性的思維,那些完全不合常態的想法。正如哈默所說,「將人類束縛在地球上的,並不是地球的引力,而是因為人類缺乏創新」。

不過,我還想補充一點:現在,我們都身處地球號太空船內,如果我們不能夠具有同一艘船的夥伴意識,那麼恐怕無論什麼希望,最終都會化為烏有。

相關焦點

  • 《登月第一人》:成功的登月行動,失敗的登月電影
    《登月第一人》海報,電影宣傳語「one giant leap into the unknown」(邁向未知的一大步)改編自阿姆斯特朗登月名言的後半句「阿波羅13號」則是失敗的,它沒有完成既定的登月任務。但這次失敗的太空行動,卻又創下了人類航天史迄今為止最偉大的奇蹟,3位太空人成功搭乘飛船返航。
  • 美國人在1969年就登月,可是後來卻不願再登陸,這是為什麼?
    人類對宇宙中其他星球是非常嚮往的,因為人類想找到除地球之外的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當然人類也想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可是要想登上別的星球是何其難啊。特別是載人登陸其他行星,這其中的困難是非常之大的。不說以前科技不發達之時,就算是現在的人類科技水平,登陸其他行星也還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
  • 月球為何始終面朝地球?月球背面究竟藏著啥?人類為何停止登月?
    就期盼著人類科技何時能在宇宙當中如魚得水,科學家們也是一直在向這方面努力著。 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月球明明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為什麼科學家不主要研究月球,反而要捨本逐末去研究火星和金星?不僅如此,還有很多關於月球的謎題還未揭開:月球為何始終面朝地球?月球背面究竟藏著啥?人類為何停止登月?
  • 月球沒有火箭,登月太空人怎麼返回地球?如果沒法返回地球怎麼辦
    在人類歷史上,就出現過一些事故,有一些太空人最後成功脫險,返回了地球家園,有一些太空人則沒那麼幸運了。就目前而言,我們人類最遠的足跡留在了38萬公裡外的月球表面。,成功將2名太空人送上了月球表面,這是我們人類第一次踏上外星球。
  • 讓人熱血沸騰的登月合集
    阿波羅計劃一共進行了 6 次登月任務,累計運送 12 名太空人登月。 為紀念這一壯舉,NASA 於登月 50 周年之際公布了數張登月照片。讓我們一起來領略一下外太空的魅力吧。 1969年7月16號,搭載這阿波羅11號飛船的圖像5號全速升空。
  • 《登月第一人》讓人類登月真假再掀質疑,月球至今仍保持高度神秘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何美國的航天科技在幾年間發展如此迅猛,這就由此產生了登月陰謀論。根據調查,在1999年的時候,只有6%的人不相信人類登上月球,但到了2013年,不相信的人攀升到了37%,這跟時間的推移和科技發展,造成人們對近50年前人類登月科技越來越懷疑。
  • 北大新傳必讀論文:胡泳、陳剛|論文周02
    通過上期的學習,相信大家已經逐漸掌握了閱讀和使用論文的方法,這一期的論文都來自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胡泳老師和陳剛老師,這兩位老師的論文往往視角獨特、解讀深刻,閱讀這些論文能夠為你們解答學習中的很多問題,幫助你們提高思考問題的深度,千萬不要錯過。
  • 歐米茄搭載經典321機芯,超霸登月表又有新作,這次是不鏽鋼表殼
    歐米茄在2019年最讓人興奮的消息之一就是重新帶回了已經停產許久的321機芯,而且還不是把古董庫存機芯拿出來,是「重新再制」的現代機芯,不過這枚機芯在2019年初傳出要重新出擊的消息後,直到2019年7月配合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屆滿50周年時,才終於發表一款鉑金表殼的登月表作為復出的第一步
  • 美國登月成功6次,月球上沒有建火箭發射站,人是怎麼回來的?
    美國登月是真是假?由於當年美國登月的影像資料遺失了不少,再加上當時觀看過登月直播的6億人不少都已經離世,所以不少人都懷疑美國當年根本沒有登上月球,直播畫面很可能是在幕布後期處理的效果。的確,阿波羅飛船從地球上起飛的時候藉助了大火箭的推力,然後才成功進入了設定好的運行軌道。但是,阿波羅11號並沒有像大家想像的那樣直接降落在了月球上,這與它自身複雜的結構有關,也和月球上的特殊環境密切相關。實際上,阿波羅系列登月飛船並不是直接在地球和月球這兩個地點之間往返,整個飛船的結構包括了登月艙、指揮艙和服務艙三個部分,著陸月球的是從飛船整體結構中分離出來的登月艙。
  • 下一步,我們的徵途是載人登月!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17日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通過這些技術驗證,也是為未來載人登月打基礎。」圖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針對人們關心的中國載人登月規劃問題,吳豔華表示,中國載人航天當前的任務,是要完成地球軌道空間站的建設。
  • 盤點歐米茄歷代超霸登月表
    10萬塊,但這款表這次不採限量策略,若想入手的話應該不至於像前一代那麼困難。嚴格來說,超霸史努比手錶並不是那種蘊含創新功能或概念的手錶,但或許是在講究理性設計的機械錶上增添富有童趣和感性意義的史努比銀質獎章圖案,這才讓手錶變得比一般的登月表更為迷人,以下來了解這三款超霸史努比手錶的技術規格。
  • 紀念登月50周年,《2001:太空漫遊》四部曲全新上市
    這部被認為直接影響了人類登月的作品,被前美國航空航天局局長湯姆•派恩大為讚賞:「《2001:太空漫遊》為我們的登月提供了最重要的知識動力。」據悉,代表人類首次登月的兩位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都是《2001:太空漫遊》的書迷。曾經鼓舞人類探索宇宙的科幻經典《2001:太空漫遊》,至今仍在指引人類探索太空。
  • 登月時用尿布,在飛船裡「揉捏」糞便帶回地球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宇宙浩瀚無窮、對人類而言充滿著神秘感,用它的獨特魅力吸引著我們去探索。如今,距離人類首次登月(阿波羅11號任務)已經過去50年,但出於某些原因登月的細節遲遲沒有公之於世,普通人對登月的過程更是充滿著好奇,其中有一個問題一直讓大家感到困惑——太空人在月球是如何上廁所的?
  • 成功登月的嫦娥五號,為什麼成了美國登月陰謀論的證據
    2020年12月8日,在和我們平均距離384000公裡的月球上,一架伸展開四條「腿」的太空飛行器成功著陸在這片靜默的星海,機身的降落相機,定格下著陸緩衝裝置穩定在月面的瞬間,並將這張象徵中國航天邁出新一步的照片,轉換成電信號傳輸回到位於地球的指揮中心。很快,這張照片在世界範圍內,迎來了人們的歡呼。
  • 雪佛蘭邀您《跨月飛行》致敬登月50周年
    首映式觀影現場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雪佛蘭與航天員一起為夢想前行千百年來,人類對這顆遠在38萬公裡之外的星球,一直充滿好奇與渴望。回到地球,登月者阿姆斯特朗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那就是雪佛蘭科爾維特高性能版本的「特邀試駕員」,而他本人的座駕也正是一部雪佛蘭科爾維特C2。其實,不僅僅是阿姆斯特朗,以他為代表的30多位美國第一代太空人,都是雪佛蘭科爾維特的粉絲。
  • 四十年前美國就拍了一部與「登月陰謀論」有關的電影
    大約6億計觀眾在38萬公裡以外的地球上目睹了這一壯舉。 然而陰謀論者認為美國偽造了阿波羅登月計劃。所謂的登月,只不過是攝影棚裡的產物。 質疑最早來自距離首次登月7年後。1976 年 6 月,美國人比爾·凱辛出版了《我們從未登上月球:美國 300 億美元的騙局!》一書,拋出了這一驚世駭俗的觀點。
  • 登月第一人
    登月任務圓滿完成、阿波羅11號太空人返回地球後,巴茲·奧爾德林對尼爾·阿姆斯特朗如是說:「尼爾,我們錯過了這整個大事件。」    1969年7月16日,星期三,約有75萬~100萬人聚集在美國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角等待飛船升空。近千名警察、州警、水上巡警徹夜未眠,竭力維持陸路和水路近35萬車輛和船舶的安全。
  • 國產衛星為地球拍照成微信新啟動圖,原照來自美國阿波羅登月飛船
    新照片來自於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從太空拍攝的地球景象,而這張地球圖片由非洲大陸上空視角,變化為我們的祖國上空。圖片:微信運營6年來首次更換啟動頁面地球照片。而更新微信啟動頁面也標誌著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正式交付用戶投入使用,這對提高我國航天、氣象事業的水平和國際地位具有重大意義。
  • 美國登月造假?這也太玄幻了吧!看新一輪的登月競賽就好了
    也就是說,我們不只是要懷疑別人(的陰謀),還要懷疑自己,反思自己的懷疑是不是有道理的,是不是正確的。    比如,不少人質疑美國的旗幟為何在沒風的月球上可以飄揚,其實「嫦娥之父」歐陽自遠在很早前就做過闢謠:    美國國旗飄揚並不是因為風的原因,而是因為美國國旗是直接插到月壤裡面的,在受力情況下,才導致旗幟產生震動。
  • 登月50年,絕密圖片大公開!
    今天是人類登月50周年紀念日,《國家地理》將以無與倫比的恢弘圖片讓你回到50年前的那一刻,重新回眸50年來人類走過的「太空路」。而展望未來的50年,我們又將飛去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