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我們的徵途是載人登月!

2020-12-23 中國青年網

「嫦娥五號任務中開展的月面起飛、軌道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都是未來載人返回的必要技術。」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17日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通過這些技術驗證,也是為未來載人登月打基礎。」

圖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針對人們關心的中國載人登月規劃問題,吳豔華表示,中國載人航天當前的任務,是要完成地球軌道空間站的建設。按照目前中國政府初步意向,先搞關鍵技術攻關,等我國近地軌道的空間站建成,再規劃論證是不是要實施載人登月計劃。

「中國政府的目的可能不同於當時美國載人登月。」吳豔華說,「當時美國和蘇聯搞太空競賽,是以『誰先上』『上得多』作為主要目的。我們搞載人登月,一定是服務於科研,服務於探索未知。」

對於有媒體問「能不能搞載人登月旅遊」,吳豔華認為在技術上沒問題,關鍵是很貴。首先還是要以服務於探測、服務於科學為主。

中國的載人登月或許為時尚遠,而「十四五」卻即將到來。發布會上,吳豔華對中國航天在「十四五」及未來一個時期將要實施的重大工程任務進行了介紹。

視覺中國供圖

探月工程:將論證月球科研站建設

吳豔華說,嫦娥五號任務的成功實施,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的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

圍繞月球探測主題來說,我國基本規劃確定的任務是探月工程四期,總共包括四次任務。

  一是已經成功實施的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著陸巡視探測。  第二次任務是嫦娥六號,我國將進一步優化論證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比如說,是讓它從月球極區還是月球背面採樣返回,正在進一步論證。  規劃當中還有嫦娥七號和八號任務。我國準備以此為契機,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合作,共同論證初步建設月球科研站的基本能力,或者驗證核心技術。  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表示,未來嫦娥七號任務將對月球南極進行探測。俄羅斯也有一個叫做「月球-資源-1」探測計劃。在中俄兩國政府間合作機制下,雙方正準備在這方面開展相關合作。同時也歡迎其他國家與我們共同開展類似像國際月球科研站等合作。

行星探測:三次任務正待審批

吳豔華介紹,中國行星探測計劃第一個任務已經實施了,就是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今年7月23日在文昌成功發射。目前探測器狀態非常好,已累計飛行約3.7億公裡,目前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按照預定計劃,天問一號將於2021年2月中旬到達火星,開始繞火探測;計劃5月中旬著陸火星開展巡視探測。

此外還規劃了三次行星探測任務,包括一次小行星的探測和取樣,一次火星的採樣返回,還有一次木星系環繞探測和行星穿越探測。吳豔華說,目前任務規劃已基本明晰,有待國家審批。

關於未來的星際探測,吳豔華表示:「我個人理解,主要是『勘、建、用』三個字。」他解釋說,「勘」就是勘察月球和其他星球的環境,包括空間環境、地質環境及人類關注的各種輻射等,這是探索的最主要目的。

「建」是要建設,形成一定的基礎設施能力。像嫦娥四號任務中的鵲橋衛星,就能提供持續不斷的月地測控通信能力。基礎設施能力還包括長期供水供電的能力等。

「用」的目的主要關乎地外資源能不能供人類利用和開發。「我想世界各國應該是圍繞這麼一個目的開展星際探測活動。」吳豔華說。

載人航天:2年完成11次發射

按照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規劃,2021年和2022年是載人航天三期工程建設非常繁忙的時間。

吳豔華介紹,我國計劃在2年時間裡,完成空間站共計11次發射任務。包括空間站核心艙、2個試驗艙、4艘貨運飛船,以及4艘載人飛船。隨後將開展大量在軌科學實驗。

重型運載火箭:肯定要發展

航天人有句行話,「航天發展,運載先行」。運載火箭代表著進入空間的能力,頗受公眾關注。

吳豔華介紹說,在已有的火箭,特別是「胖五」已經連續成功以後,我國下一步的打算包括:充分利用長徵五號、六號、七號新一代運載火箭技術,完善我國無毒無汙染新型火箭序列,進行重新整合,保證新一代運載火箭能夠形成序列化,滿足各種軌道、各種重量飛行器的發射任務。比如國家航天局日前宣布,長徵八號運載火箭計劃於12月中下旬左右,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實施首飛任務。

對於媒體非常關注的重型運載火箭,吳豔華表示:肯定要發展。「我們正在進行關鍵技術攻關和方案的迭代優化論證,待條件成熟,會報國家審批。」他說。

應用衛星:廣泛為國民經濟各領域提供保障

談及各類應用衛星,吳豔華表示,首先,北鬥導航衛星已提供全球服務,要穩定運行好。其次,近年無論是國家任務還是商業航天任務,遙感衛星正在蓬勃發展,用途各種各樣。此外還有通信衛星,包括地球靜止軌道和低軌通信衛星。「以上三類衛星統稱為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要廣泛地為國民經濟各領域提供強大的支撐保障能力。」他說,「同時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還將為大眾生產生活提供更為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此外,還需要研製發射專用空間科學衛星,開展空間科學探測和研究。吳豔華透露,我國跟義大利已經成功合作過中意電磁衛星項目,目前雙方已籤署協議,準備接著開展電磁02星研製,目的是探測地震是否產生地球電磁信號異常,爭取為地震預測預報做出貢獻。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嫦娥5號之後,我國載人登月階段開啟
    十一月二十四日凌晨,嫦娥五號在長徵五號火箭的巨大推力下,向月球進發,經過20多天的行程,將帶著月壤返回月球,這也是我國無人探月階段「繞、落、回」三部曲的最後一步。在以嫦娥5號為標誌的探月工程中,我國的探月工程分為無人探月、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完成無人探月後,該工程將開始載人登月階段,海南文昌發射基地的啟用,新一代運載火箭、載人飛船的研製,都預示著我國載人登月將不再遙遠。
  • 電信視頻彩鈴,帶你穿越人類登月51年——我們的徵途是星辰與大海
    儘管如此,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帶來的影響遠遠超越了這一時代,整個阿波羅計劃留下的遺產至今造益於我們的生活。例如太陽能電池板、微型集成電路、氣墊鞋、消防服、滑鼠、脫水蔬菜等,還催生了超過1800多項衍生品,這些源於阿波羅計劃時期的發明與應用,逐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月球也不再是被仰望的遙不可及的存在。
  • 人類載人登月已停滯40多年,為什麼重返月球這麼困難?
    說起月球,大家都會認為這是一顆已經被人類「徵服」的星球,因為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就已經實現了載人登月。1969年7月,阿姆斯特朗成為了第一個登上月球土地上的人類,從阿波羅11號開始,NASA連續多次派遣太空人登月,但是到了1972年,載人登月活動就突然停止,一直到現在,已經整整過去了48年時間。
  • 2024年載人登月或延期?新法案或改變時間表,將研究載人登陸火星
    時至今日,我們人類再次提到要將太空人送上月球表面,其中一個項目就是美國航天局NASA計劃在2024年實施「阿爾忒彌斯」,將太空人送上月球表面,並著手打造月球軌道空間站,為未來載人登陸火星做準備。雖然,新型運載火箭「太空發射系統」(SLS)等設備的研製工作出現了延誤,但是總體還是取得了進展,運載火箭的核心級已完成組裝,準備測試。
  • 新知| 我們為什麼要去月亮上「挖土」?什麼時候可載人登月?
    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代表人類首次登月並採集回了月壤樣本。時隔半個世紀,中國終於也要採集月壤了。按照計劃,我國將於11月24日凌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使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擇機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通過鏟取、鑽取兩種方式,採集月球樣品並帶回地球。  我們為什麼要萬裡迢迢去月亮上「挖土」?這些樣品能發揮什麼作用?《科技周刊》記者採訪到天文專家,一起去探尋「挖土」背後的故事。
  • NASA無奈承認,2024年無法實現載人登月
    美國阿爾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可能告吹。在今年11月12號NASA公布的航天報告中有提到關於航天的一些挑戰和戰略,其中第一條挑戰赫然是在2024年要讓世界上第一位女性登月和一位男性登月。可是根據這份報告指出,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這個計劃的一些關鍵部分已經於年初關閉,就算沒有疫情,這個計劃也一直在消耗大量的資金,導致計劃中的一些載人和無人發射被推遲了好幾年,而受到影響的,當然也包括阿爾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
  • 中國向載人登月又邁進了一大步
    嫦娥五號幾乎匯聚了目前中國航天所有最頂級的技術,而這次發射也將是中國載人登月的一次超前預演,為十年後的載人登月進行技術驗證。按照在 2004 年立項的中國探月工程規劃,嫦娥工程分為 「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
  • 中國會搞載人登月嗎?
    第二次任務是嫦娥六號,我們還將進一步優化論證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比如說,月球極區採樣返回的相關工作,正在進一步論證。規劃當中還有嫦娥七號和八號任務,我們準備以此為契機,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合作,共同論證初步建設月球科研站的基本能力,或者驗證核心技術。關於行星探測的規劃,也基本明晰,有待國家審批。
  • 長徵九號首戰告捷:第一階段工程全線完工,載人登月時間表出爐
    「阿波羅系列載人登月飛船」,毫無疑問由此產生的一系列技術成果必將直接助力中國載人登月工程。航天科技集團公開的載人月球工程CG圖 這一表態有三個信息點: 1.我們不搞阿波羅飛船到此一遊式的載人登月
  • 長徵九號落選首輪載人登月?一款新火箭脫穎而出,進展勢如破竹
    去年上半年我國成功首飛了服務載人登月任務的新一代載人飛船,俗話說運載火箭運力有多大,航天舞臺就有多大,飛船系統只是通往載人登月目標的第一步,除此之外還需要有與之運力匹配的載人運載火箭。早在2011年我們就已經開始載人登月任務論證,新一代載人飛船就是論證工作的具體實踐,火箭系統同樣是論證的核心焦點之一,經過多輪迭代論證後火箭選型基本已經塵埃落定。
  • 中國會搞載人登月嗎?這些...
    中國會搞載人登月嗎?17日,國新辦召開發布會,就相關問題進行了回應。  為何嫦娥五號的任務著陸點選擇在風暴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李春來在會上介紹,嫦娥五號還包括其他地外天體著陸的過程、區域的選擇,實際上是很長期的戰略研究和技術迭代的過程。
  • 探月四期·月球基地·載人登月——趙小津委員解碼中國探月時間表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兩會訪談)探月四期·月球基地·載人登月——趙小津委員解碼中國探月時間表中新社北京5月28日電 題:探月四期·月球基地·載人登月——趙小津委員解碼中國探月時間表中國載人登月將成現實 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寄託著中國人對月球的美好願望。如今距離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已過去半個世紀,美國總統川普提出要「重返月球」,中國也在著手推動載人登月項目。 實現載人登月,必須要解決運載火箭和載人飛船兩大難題。
  • 嫦娥5號返回地球後,我國載人登月提上日程?觀察人士發表看法
    到此,中國在2004年制定的探月工程目標已經基本完成,那麼我國的載人登月是否會提上日程,儘早實現載人登月呢?有觀察人士的看法是中國國未來十年大概率不會優先考慮載人登月,核心原因:中國十年內載人登月科學價值很低。
  • 運力比長徵五號大3倍,我國載人登月將用這款火箭,並非長徵九號
    5月8日下午,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順利降落東風著陸場,代表著該型飛船首次試驗圓滿落幕,而這一款飛船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為了登陸月球,隨著後續的試驗,該型飛船的功能和安全保障將趨向於完善,並將擔負起我國的載人登月任務從航天員登陸月球並在地月之間往來的重任,看來我國的載人登月飛船已經有著落了,那麼載人登月火箭要用哪一款呢?
  • 無人太空船9次成功,日本打算利用「星門」空間站,進行載人登月
    日本媒體指出,H-II無人太空船的出現,為日本載人航天做出了重大貢獻,甚至為日本的首次載人登月任務奠定了基礎。根據資料顯示,在2021財年的時候,日本就準備在H-II無人太空船的基礎上,開發出新型飛船「HTV-X」,而這種新型飛船的載荷,就比H-II無人太空船高出了1.5倍,它擁有更大的燃料箱和太陽能電池板,這使得「HTV-X」飛船的飛行時間大幅增長。
  • 美國登月造假?這也太玄幻了吧!看新一輪的登月競賽就好了
    ——美國載人登月造假!「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    美國「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工程,是一個循序漸進、耗時耗力的過程。    該工程於1961年5月啟動,於1969年7月20日首次實現了載人登月,中間歷時8年,在這8年中,美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
  • 阿波羅登月是假的?無數鐵證告訴你它是真的
    相比今天2020年,我們的嫦娥5號成功發射,美國竟然在50年前就完成了載人登月的偉大壯舉!可見我們依然和他們有非常大的差距!  下面筆者將回顧舉出幾條美國阿波羅計劃和載人登月是真實事件的鐵證,以期我們能夠正視差距、正視歷史,從而砥礪前行、奮起直追,不自傲、不自卑:第一,美國的工業基礎和科技潛力,連蘇聯都望塵莫及。  雖然蘇聯是第一個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第一個成功實現載人航天、第一個成功發射撞擊月球探測器的國家。
  • 世界上第一艘載人登月飛船是用什麼火箭發射的?
    快,關注這個公眾號,一起漲姿勢~微信公眾號ID:space-more 1969年7月16日,美國用土星5號運載火箭將第一艘載人登月的阿波羅11號飛船送入登月軌道。經過4天的航行,飛船的登月艙抵達月面。
  • 1972年12月19日,最後一次登月計劃結束,下次人類登月是什麼時候
    而在2018年9月美國航天局發布消息說,已向國會提交報告,計劃最早2023年實現載人繞月飛行,2030年前再次登月,對月表展開科學考察,並尋找水等太空中的稀缺資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最近發布了有關其新登月計劃「阿爾忒彌斯」計劃的長篇報告。
  • 人類首次載人登月獲得圓滿成功
    阿波羅11號是第一艘成功登月的載人飛船。由指揮官尼爾·阿姆斯特朗和登月艙飛行員巴茲·奧爾德林組成的美國機組,於世界標準時間(UTC)1969年7月20日20:17乘坐阿波羅登月艙降落在月球表面。阿波羅11號於6月16日13:32被位於佛羅裡達梅裡特島的甘迺迪發射中心的土星五號火箭發射,這是NASA阿波羅計劃的第五次載人飛行項目。阿波羅飛船分為三部分:一個指揮室(CM),配有三個太空人的倉位,這也是唯一會返回地球的部分。一個供給室(SM),為指揮室提供推動力、電力、氧氣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