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探月計劃
在48年前的今天,1972年12月19日(農曆1972年11月14日),最後一次「阿波羅」登月計劃結束。
1972年12月19日在完成了系列登月計劃中歷時最長的一次使命之後,「阿波羅17」號飛船濺落太平洋,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全部結束,3名太空人中有2名--尤金-A-塞爾南和哈裡森-施密特總計在月球上逗留75小時,與此同時,第3名太空人,羅納德-E-埃文斯駕指揮船繞月球飛行。
而在2018年9月美國航天局發布消息說,已向國會提交報告,計劃最早2023年實現載人繞月飛行,2030年前再次登月,對月表展開科學考察,並尋找水等太空中的稀缺資源。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最近發布了有關其新登月計劃「阿爾忒彌斯」計劃的長篇報告。NASA發布的報告長達188頁,為預計於2024年將發射的「阿爾忒彌斯三號」設定了七大科學任務,比如研究月球、地月系統和太陽系演化,以及在月球環境中進行科學實驗。
前蘇聯探月計劃
從1958年至1976年,前蘇聯發射24個月球號探測器,其中18個完成探測月球的任務。1959年9月12日發射的月球2號,兩天後飛抵月球,在月球表面的澄海硬著陸,成為到達月球的第一位使者,首次實現了從地球到另一個天體的飛行。
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國白熱化的太空競賽中,蘇聯人一度佔盡優勢。但出乎意料的是,最早登上月球的卻是美國人。就在"阿波羅11"號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率先跨出人類歷史的一大步時,蘇聯人會無動於衷嗎?事實上,蘇聯人也一直在為載人登月而努力,不過由於致命設計缺陷,連續數次發射失敗,而1966年初,前蘇聯天才火箭總設計師科羅廖夫逝世,讓蘇聯人載人登月的夢想化為泡影。
俄羅斯登月計劃
最近俄羅斯登月計劃,第一批登月人員將通過月球軌道器實現登陸。計劃搭建一個可居住的月球基地,送"阿凡達"機器人上去,在2025年後開始在月球上建立基地,該項目的規模超過了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美國的"阿波羅"(Apollo)計劃。
2030年至2035年間是創建月球軌道器的時間範圍,並稱這些太空人將實現首次登陸,預計將停留14天。
總體來說,這項計劃包含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將延續至2025年,期間包括在國際空間站上完成所有技術測試、測試載人太空飛行器、在自動探測器的幫助下探索月球等。
第二階段從2025年至2035年,將測試登陸月球表面的方法,包括執行首次載人飛行至月球表面的任務,並將創建好的、可用於居住的基地的部分元素放置在月球上。
第三階段,即在2035年後,將搭建一個完整的、可居住的月球基地。
日本登月計劃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日前宣布,日本計劃20年後在月球表面設立無人探測基地,並為此成立了一個由約20名行星專家和技術員組成的特別項目小組。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還在考慮研發一種高科技太空衣,該機構官員表示,希望聯合日本學術界、工業界和政府各部門的力量,製造出一種可供太空人在月球表面進行探測時穿的太空衣。日本計劃於2020年把人送上月球(顯然已無法完成),2025年在月球建立研究基地。
歐洲登月計劃
歐洲計劃將於2020年把人送上月球(顯然已無法完成),並以一名航天員踏上月球作為標誌,而這一名航天員很可能將是一名德國人。科學家們便將著手開始準備有關此項任務的各種儀器。據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的弗拉克教授稱,作為為歐洲探月計劃付出最多的國家,德國理應第一個代表歐洲踏上月球。
據悉,德國每年用於空間研究的經費高達8億歐元,此次探月計劃將耗時六年多,平攤到每年的費用約為3至4億歐元。因此,聯邦議會科技委員會主席埃德加特·布爾曼表示,除了這項計劃之外,空間的運行軌道也可由德國人資助。
按照計劃,探月器首先將圍繞月球轉行四年,並向地球發揮所拍攝的月球表面精準的圖像。至今,火星上拍得的照片要比月球的清晰。探月計劃的下一步則是歐洲登月任務。在登月過程中,一架射電望遠鏡將可能被架在月球上,因為至今人們都無法完全接收到來自宇宙原始時期的長波信號。此外,科學家們正醞釀著一項更大膽的計劃:在月球上建立一個穩定的空間站,並在那裡訓練人們如何在火星著陸。
印度登月計劃
2009年,印度發射了首個無人探月器,這一次非常順利,月船1號準確進入了繞月軌道,並且在硬著陸之後,依然完成了大量勘測,同時通過返回的數據分析,科學家們發現了月球上存在固態水。
這一次月船1號立了大功,讓印度好好露了一次臉,這次的成功讓印度信心大增,然而沒想到月船1號的內部儀器,還沒有完成任務就失聯了,因此印度立刻啟動了月船2號項目,並且直接定下了月面軟著陸的目標。
經過十年苦心鑽研之後,月船2號終於被送進了太空,整個過程一直都非常順利,每一步都非常精確,然而讓印度沒想到的是,著陸器在距離月球2公裡左右的時候失聯。使得印度的所有努力功虧一簣。
以印度人「十年磨一劍」的效率,下次登月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了。
中國登月
嫦娥三號探測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嫦娥工程二期中的一個探測器,是中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嫦娥三號探測器由月球軟著陸探測器(簡稱著陸器)和月面巡視探測器(簡稱巡視器,又稱玉兔號月球車)組成。
嫦娥四號衛星簡稱嫦娥四號,是嫦娥繞月探月工程計劃中嫦娥系列的第四顆人造繞月探月衛星,主要任務是接著嫦娥三號著陸月球表面、繼續更深層次更加全面地科學探測月球地質、資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檔案資料。嫦娥四號的結構基本不變,仍分為著陸器和巡視器兩部分,但這次著陸點選在月球背面,針對不同地質條件,嫦娥四號也進行了針對性改進。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 。
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本次任務中,連續實現我國航天史上首次月面採樣、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帶樣返回等多個重大突破,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規劃畫上了圓滿句號。同時,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成功實現了多方面技術創新、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對於我國提升航天技術水平、完善探月工程體系、開展月球科學研究、組織後續月球及星際探測任務,具有承前啟後、裡程碑式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