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五集,「年更」紀錄片這樣講述「故宮新事」

2021-02-21 廣電時評

拂開500年的塵埃,「年更」紀錄片《故宮新事》用鏡頭刻畫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五年間的動態,為文物和傳承裹上有溫度的包漿,也打開一個關於文物修復的新故事。

對於故宮這個動輒以百年為時間單位形容的地方,427天仿佛只是一瞬間。但對於觀眾來說,427天作為紀錄片《故宮新事》第二集與第三集的時間間隔,還是讓他們等得太久了一些。

 

近日,紀錄片《故宮新事》第三集《寶匣與暗磚的秘密》開播。跟隨這部「年更」紀錄片,觀眾得以陪同故宮文物修復師們推開養心殿朱漆斑駁的大門,了解為期五年的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也透過門窗洞察百年塵埃裡封存的歷史。

建築學家梁思成說過,歷史上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產生了它自己的建築。作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故宮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集大成者。《故宮新事》將鏡頭對準故宮西側的養心殿,這一建築始建於明嘉靖年間,至清雍正年間開始正式成為皇帝日常起居、決策地,具有很高的研究和保護價值。

 

以五年期限的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為記錄對象,《故宮新事》帶領觀眾以第三視角參與了宮殿撤陳、為文物「把脈」、養心殿開工等過程,將殿宇和文物「見證」的百年歷史徐徐訴說。

 

體順堂內,青玉松溪橋亭小山子、青玉蝶耳活環三足洗從多寶閣中取下,經由修復師除塵、留影、包裹收集;東西暖閣裡,古代的「牆紙」——裱紙被輕輕揭取,樣本被送進實驗室進行六小時的掃描,記錄大小、材質等方方面面的資料;西配殿南山牆外,或是被唱戲人「不經意間」擱置在暗磚下的除夕戲單兩百年後重見天日……《故宮新事》將養心殿的屋體修復和實驗室的文物修復捆綁在同一時間線上,雙重空間下發生的「新事」被娓娓道來,勾勒出了保護項目緩緩推進的全過程。

 

雖然都講述的是修復工作,但與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不同的是,《故宮新事》的鏡頭不再聚焦於富有故事性和人情味的文物修復師身上,更偏向於過程紀實。這對人們了解這座普通人難以踏足的宮殿隱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歷史價值,有了更直觀、更現場的觀感。

修復文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據故宮修復部門表示,如果以現在的人員儲備修復現存文物,僅修一遍,就至少還需100年。養心殿雕甍碧瓦上的雪積起來又化,工作人員穿著的衣物從短袖到羽絨服又到短袖,對於在故宮修復人員的指縫悄然流逝的五年光陰,紀錄片無疑是最好的記錄和傳播載體。

 

如何規劃每集時長20分鐘左右的五集紀錄片?

 

不同於每集都有明確主題的紀實作品,《故宮新事》有著「形散而神聚」的韻味。在目前播出的三集中,該記錄片重點記錄了養心殿文物勘測、搬遷、修復、巡展等情節。

 

以文物修復進程為主線,多條副線交織陳述,讓紀錄片呈現出了諸多鮮明特質。一方面由於修復過程中力求小心謹慎和精益求精,修復的速度和進展並不是突飛猛進的,因此,紀錄片的節奏也一同被放慢了;另一方面,出於對文物和建築安全保護的考慮,養心殿內的拍攝沒有高瓦數聚光燈的打光,也沒有穩定器和三腳架的幫忙,在手持鏡頭觀察式記錄拍攝下的略帶搖晃的畫面中,工作人員麻利而謹慎的動作、文物細節處的特寫交叉出現,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現場感。

 

《故宮新事》的畫外旁白也契合畫面內容,如在文物搬遷歸檔結束後,畫面掃過養心殿空曠的地板與橫梁,「養心殿褪去光鮮的錦衣,露出了遲暮之年的蒼老與殘破」的解說詞,與養心殿這座「寶藏宮殿」相得益彰。

不再以巨大的體量講述故宮每一個角落、每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只以養心殿為主角,《故宮新事》嘗試提供一種介紹文化瑰寶的新思路——更小的區(領)域,更深的了解。

 

1890件文物和殿內挪不走的裱紙、槅扇畫心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歷史研究價值。真實鏡頭記錄下的它們不僅目睹了養心殿重生的全過程,還帶領觀眾把目光從強故事性的文物修復師身上回歸文化和歷史本身。沒有大篇幅地描寫文物的精美,也沒有對修復過程之難、之繁瑣的過分凸顯,但在畫面無聲的語言中,觀眾也能感受到研究性保護項目的「硬核」,文物的價值被發現,而人們又從具體而繁雜的工作中進一步了解文物修復工作。覆蓋在文物修復這一事業上的「好玩」濾鏡被拿走,取而代之的是工作中無時無刻不存在的「匠心」。

 

2020年,養心殿的文物修復和古建築修繕都將進入尾聲,養心殿將重新向公眾打開大門,《故宮新事》也將迎來第四、五集。這部紀錄片如同它所記錄的主角——養心殿,以一個年邁老者的姿態和口吻,寫下五年修復間的一人一事。

 

正如這部紀錄片的名字所述,養心殿乃至故宮這座神秘的封建帝王居所,總會被挖掘出歷史車輪下的新鮮事,其蘊藏的浩瀚繁複的人事與歷史,遠非影視作品可以全部承載。不過,以頗具觀賞性的手段包裝故宮的新鮮事,《故宮新事》的出現,對傳統文化的承載和傳播也是一件「新事」。

·End·

編輯 | 徐蕾 王海婷 

相關焦點

  • 「年更」紀錄片《故宮新事》又上新!揭秘養心殿修繕故事
    故宮博物院獨立出品的《故宮新事》第四集日前出爐,該集揭秘「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修繕。瓦片新款兒、點翠捉蟲、變廢為寶……一段段養心殿「祛病延年」的故事生動再現。專家推測,這可能是為文華殿燒制的,但因為養心殿的某一次小規模修補,匠人將瓦從庫房裡直接提來使用,「以後隨著研究更深入,也會有更多解讀。」專家說。工作人員發現,養心殿區域的琉璃瓦件以「嘉慶五年」時期居多,且形制最為規整,此次修繕時也以此為參照。補配的瓦件依舊採用古法,而非流水線產品。
  • 紀錄片《故宮新事》網絡上線,「一年等一集」觀仰匠心
    一秒的短暫黑屏後,「乾隆御筆養心殿銘」揭開了紀錄片片頭:《故宮新事》。日前,又一部關於故宮的紀錄片面世。準確地說,它還「未完成」,僅僅推出了第一集,26分鐘。故宮的「粉絲」們得要花上四五年時間來等待全片出齊。
  • 紀錄片《故宮新事》上新
    來源:今晚報今晚報訊(記者王瑞豐)故宮博物院日前發布消息,由故宮博物院獨立出品、真實反映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進展的紀錄片《故宮新事》更新至第四集。2015年底,故宮博物院開始對養心殿進行全面的修繕和保護,這一區域也隨之關閉。為了彌補大家無法近距離參觀養心殿的遺憾,也為了讓大家能繼續了解養心殿在修繕期間發生的故事,《故宮新事》系列紀錄片應運而生。紀錄片將養心殿每一年修繕保護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娓娓道來。
  • 紀錄片《故宮新事》上新啦!看看養心殿如何「祛病延年」
    《故宮新事》,這部由故宮博物院獨立出品、真實反映「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進展的紀錄片,終於迎來了第四度更新。9月10日,《故宮新事》第四集正式上線對外發布。為了彌補大家無法近距離參觀養心殿的遺憾,也為了讓大家能繼續了解養心殿在修繕期間發生的故事,《故宮新事》系列紀錄片應運而生,將養心殿每一年修繕保護過程中發生的故事,與你娓娓道來。大家在第一集中首次看到了文物撤陳時專家們如何小心翼翼地給文物搬家,也在第二集中了解了古建專家怎樣「上房揭瓦」為建築把脈問診。
  • 故宮新事第四集
    《故宮新事》,這部由故宮博物院獨立出品,真實反映「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進展的紀錄片,終於迎來了第四度更新。前三集的陸續上線讓大家對「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時也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豆瓣評分高達9.0,播放量超過3600萬。
  • 故宮新事第二集
    《故宮新事》,這部由故宮博物院獨立出品,真實反映「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進展的紀錄片,終於迎來了第四度更新。前三集的陸續上線讓大家對「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時也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豆瓣評分高達9.0,播放量超過3600萬。
  • 故宮新事第三集
    《故宮新事》,這部由故宮博物院獨立出品,真實反映「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進展的紀錄片,終於迎來了第四度更新。前三集的陸續上線讓大家對「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時也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豆瓣評分高達9.0,播放量超過3600萬。
  • 紀錄片《故宮100》合集(共100集)
    《故宮100》是由徐歡擔任總導演的100集歷史紀錄片。是繼2005年的12集紀錄片《故宮》之後,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中央電視臺第二次以故宮為主題合作打造的影像作品。該片分為《天工之城》《大國大朝》《被忽視的生命》《神界與凡間》4輯,用每集6分鐘的時長,講述故宮100個空間的故事,透過「看得見」的空間,將「看不見」的紫禁城建築的實用價值和美學價值加以演繹,為故宮創建一座超越時空的影像博物館。2011年12月29日,《故宮100》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行了首映式。2012年1月1日,《故宮100》正式登陸央視紀錄頻道。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在中外建築對比中凸顯故宮的藝術風格特點;《故宮新事》通過真實反映「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進展,將養心殿修繕期間發生的故事呈現出來;《故宮100》以短平快的形式講述故宮100個空間的故事,建構出故宮的全息建築影像系統;系列微紀錄片《八大作》將八大工藝技法在紫禁城的建造和修繕中的運用逐一展現……  不同的紀錄片以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形式記錄下故宮這座古老建築的一磚一瓦,
  • 故宮為孩子打造的100集紀錄片:中華文化的趣味科普,BBC遠比不上
    100座建築100個故事,配合藝術級的畫面,用幾分鐘就能講述一段歷史,嚴格來說,算是分分鐘漲知識了。最可貴的是,每一篇的文案都十分優秀,整整100篇滿分作文(這裡V媽劃一下重點),還不用死記硬背!(親們還不快快mark!)
  • 親媽備課|「故宮」主題書籍、音頻、紀錄片進階攻略
    http://tv.cctv.com/2017/06/12/VIDEBMecV4EEry31Y74ShgYk170612.shtml《故宮100》通過100集每集10分鐘左右的短紀錄片節目,講述一百座建築的命運,呈現故宮的歷史、現狀和未來,通過一百個空間故事,建構一個故宮的全息建築影像系統,以既富現代感又多樣的方法,把紫禁城建築的功能、意象及美學價值演繹,進而推中國文化中的普遍意義
  • 故宮600年大展,一生僅此一次!紀錄片《故宮100》第1集:天地之間...
    《故宮100》是央視歷經數年策劃籌備,近1年時間拍攝製作,以故宮建築為主題打造的百集大型紀錄片,每集用6分鐘的時長講述故宮100個空間的故事,講述一百座建築的命運,呈現故宮的歷史、現狀和未來,通過一百個空間故事,建構一個故宮的全息建築影像系統,以既富現代感又多樣的方法,把紫禁城建築的功能、意象及美學價值演繹
  • 紀錄片《臺北故宮》第二集:北溝煙雨
    紀錄片《臺北故宮》第一集:國寶遷臺早晨七點鐘,已經退休的攝影家莊靈走出了自己的家門。今天,他要乘車趕往臺中目的地,是一個叫做北溝的小山村。汽車駛上了通往臺中的高速公路,按照這個速度,到達北溝恐怕也要到中午了。從1950年4月到1965年12月,從大陸運到臺灣的故宮文物一直就存放在北溝。
  • 這部紀錄片比《我在故宮修文物》更好看
    這也是我們為什麼總喜歡看故宮紀錄片的原因。一共100集,每集只有5分鐘,節奏明快但氣韻十足。供遊人賞玩,更襯出時間的力量。開篇第一集,一輛三輪板車上馱了一塊鏡子。緩緩從故宮紅色城牆外騎過,一副平頭百姓的市井生活。
  • 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六集紀錄片《五年規劃》簡介
    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六集紀錄片《五年規劃》簡介 滾動 央視網 2016年02月24日 11:10 A-A+   緣起於1953年的「五年計劃」,是佔世界總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開始的一項前所未有的偉大實驗。它是中國經濟的設計藍圖,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社會變革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中國的發展方向和未來命運。
  • 故宮最新記錄片:《故宮新事》——道出養心殿百年塵土下的秘密
    走進簾幕無重數的故宮內,沿著古牆樓閣,感受歷史的溫度,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來到帶著青銅黃鎖,昭示著來人望而卻步的養心殿。《故宮新事》:謹以記錄養心殿百年間首次大修的五年基於此,紀錄片《故宮新事》應運而生,用現代化的機器記錄這片紫禁城最神秘的區域,喚醒它淡出人們視野的五年沉寂。同時,揭開它神秘的面紗,透過鏡頭,一睹被時光塵封的古物風韻。
  • 10部中學生必看的歷史紀錄片,這樣背歷史更簡單了!
    《大唐西域記》由玄奘本人口述,弟子辯機筆錄而成,詳盡地記錄了他十九年西行的歷程,《三藏法師傳》由玄奘的弟子慧立和彥棕撰寫,真實地講述了玄奘的一生,在一千三百年之後,《玄奘法師》根據這兩本著作,穿越時間的迷霧,從神話回到真實,從唐僧回到玄奘。
  • 怎樣評價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還有,我覺得,這部片子後來的轟動效應,用耳目一新的視聽語言去講述、去展現可以退居其次,最主要的還是大家被我們文化中那些精彩的東西、有美感的東西和這些可愛的修復師傅們打動,他們確實太可愛了,我們其實歷來都有工匠,但是缺少對工匠的尊重。因為這樣一個機會,大家認同了一個冷門職業,還是很欣慰的。
  • ​央視大型人文紀錄片《臺北故宮》1-7集
    央視大型人文紀錄片《臺北故宮》1-7集導演: 周兵編劇: 胡驍主演: 楊新 / 耿寶昌類型: 紀錄片 / 歷史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語言: 漢語普通話首播: 2009-01-12(中國大陸)集數: 12單集片長: 45分鐘豆瓣評分:8.8有意思的事:等待羞澀的美人
  • 寒假延期,看完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所思所感
    相比較下,更喜歡關於歷史的各類紀錄片。紀錄片可以忽視文字的缺陷,增加圖片的解釋效果,從而更加輕鬆地理解所看到的事物。在延期的寒假中,在百無聊賴的學習中,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倒是一個令人感到輕鬆愉悅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