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植淳 | 皮影戲,大河唱

2021-02-19 後窗

2016年年中的時候,當時我的老師雷建軍有一次找到我,說:「我們要拍一個關於音樂的紀錄片,要拍攝一個叫蘇陽的人。」其實,當時我不知道蘇陽是誰,我回去聽了一下他的音樂,也覺得一般,沒有特別喜歡。但是,因為我喜歡拍紀錄片,也想進這種大項目組去體驗一下,所以,我直接答應了我的老師。

 

項目啟動之後,我發現其實這不光是一個關於蘇陽的音樂紀錄片,其實是想以蘇陽作為一個線索,去探尋他音樂創作上的一個根源。因為蘇陽的音樂是取材於西北的很多民間音樂,所以,我們這個片子也是以他作為源頭,去探索這些民間音樂是什麼樣的,同時去探索是什麼樣的人在歌唱這些民間音樂,以及這些人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在這個片子裡,我負責跟拍的是環縣的一位皮影民間藝人,他叫魏宗富。這個人是來自一個皮影世家,從他的太爺爺開始就是唱皮影戲的,傳到他這兒已經是第四代了。但是,他所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家的後代已經沒有人在學習這門藝術了。而且,皮影戲在當地聽的觀眾也逐漸在減少。

 

第一次見老魏是2016年10月份,當時蘇陽要在北京辦一場展覽,展覽的內容包括請這些民間藝人到北京來演出。我當時先去環縣找到老魏,然後我跟著他來北京,拍攝整個這個參展過程。那是我第一次見老魏。當時我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211國道旁邊的一戶人家演出,那也是我第一次看皮影戲。

 

老魏演出完那天, 我就跟著他一起回家,他演皮影用的那些箱子、幕布都放在他的三蹦子的後車鬥裡,我也坐在車鬥裡跟著他進山回家。當時我們沿著211國道走到了離他家最近的一個鎮子上,然後拐進了一條小路上山。當我們漸漸駛離了鎮上之後,就會發現月亮越來越明亮了。可能當時也是一個農曆十五或者十六的日子,所以月亮非常亮。我當時肉眼就發現它是能把整個大山全部照亮的, 而且,大山是呈現出一種泛白的淡藍色的感覺。

 

當時,眼前的場景就震撼到我了。因為在這之前,我對西北的印象一直是風很大,陽光很強烈,沙塵很大,就像張藝謀或者陳凱歌他們早年拍的那樣的西北。但是我見西北的第一面,它就向我展現出溫柔的一面,這是讓我非常震驚的。

 

結束了第一次拍攝之後,我的第二次拍攝就是跟著老魏進行了一次長達一個月的下鄉演出。他騎著他的三蹦子,我跟錄音師坐在他三蹦子的後車鬥裡,在環縣山區的各個村子之間往來,可能這家演兩三天再去下一家。老魏到哪我們就到哪。他住在哪家,我們也跟他住在哪家,吃那家的飯,在那家聽戲。

 

其實當地的皮影演出的形式,真的算是一個活化石。它的演出方法就是戲班子會在每年的一個固定的時間到一個村子演戲,這個時間其實就是這個村子的廟會。那麼,在當地,每個村子的廟會時間是錯開的。也就是說,這個戲班子在這一村的廟會唱完後,他就要去下一個村子唱廟會。

廟會的一個意義,其實就是因為當地人很多年前唯一的謀生手段,就是靠眼前這片土地,他們需要種地。但是,西北那片土地讓他們又敬畏又恐懼,因為它太貧瘠了。當人們的付出和努力無法去達成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可能會寄託於一個什麼樣的存在,那就是他們心中的一個神。這個皮影戲其實就是唱給神聽的。

在戲班子到了當地的村子之後,他會先唱一個二三十分鐘的神戲,比如說他們會唱「天降麒麟子,輩輩狀元郎」「牛羊對對,五穀豐登」等等這些祝福或者保佑的話。

唱完神戲之後,才是一個講故事的戲,大概有個兩三個小時左右。但我個人認為,現在信息如此發達的一個時代,娛樂形式也在改變。那個故事戲對他們來說可能不重要了,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還是神戲。因為,其實他們現在還在從事耕種的生產方式。甚至老魏也認為,皮影戲現在還能再繼續演出,其實都是被封建迷信救了。

 

老魏他們的魏家班,其實是從他太爺爺那時候就成立了。他是跟他爺爺學的戲,因為他父親在老魏很小時候就去世了,所以,老魏大概是從16歲開始跟他爺爺學戲。那是30多年前的事了。那時,老魏應該算是當地的一個紅人,他跟他爺爺到過的演出的地方簡直可以說萬人空巷,演出的窯洞都會擠滿了人,全村人都會過來看,這一唱就能唱到天亮。

 

當時,老魏跟他爺爺唱戲的時候,一般都是拿兩套箱子唱,比如說他們走著山路到了一個地方了,這裡有兩條路,分別通往一個村子。當時唱戲太火了,各個村都找他們,所以他跟他爺爺不得不分成兩套箱子,分別去這兩個村子演出。後來他爺爺把這兩套箱子都傳給他了,這兩趟箱子大概有七八十年左右的歷史了。

 

其實現在老魏用不上兩套箱子了,他現在唱戲的量就一套箱子就行了。所以他一直在琢磨著怎麼把自己的一套皮影給賣掉。過去,也有人上門來問價,但他總覺得價格太低了,所以也遲遲沒有賣。除了這兩套他爺爺給他的皮影之外,他自己還有一些自己的收藏。

 

他收過幾個清朝傳下來的皮影,那個皮影的質地會更好一些。首先它那個牛皮是要經過一套非常複雜的處理工序,來達到那種堅韌的程度,然後再去上色、製作、雕刻。那個皮影顏色已經很黑了。因為他們早年唱戲用的都是青油燈,燈油散發出來的煙會把皮影燻得很黑,但是你透過黑黑的痕跡,還是能看見皮影的顏色非常鮮亮。

 

大家印象中的皮影可能都是驢皮做的,但其實老魏所用的那一套是牛皮皮影,當地人也管那叫牛皮娃娃。老魏所用的那些皮影基本上都是陝西生產的,也就是說西北這一片的皮影應該都是牛皮製作的。老魏的皮影就是裝在一個箱子裡,大概有個上百件,皮影人頭跟身子是分開的。比如說這個人頭是一個小生,這是一個老生,這是一個皇上,這是一個武將,對應的身子也有很多,比如說有戎裝,有官服,有小女孩的衣服等等。它的頭是可以和衣服互相搭配的。這戲箱裡最逗的是,裡面有一部分皮影,是一套現代戲。裡邊有一些洋鬼子,有一些紅軍,還有一些日本兵。老魏曾經給我展示過現代戲的皮影,他還拿出來耍了一下。

 

另外,我還看過皮影箱子裡有一個小冊子,那個冊子展開了之後是大概寫了有幾十齣戲。他跟我說,這個冊子是原來他們唱戲的時候拿出去讓人點戲用的。比如說大家會想聽哪個故事,想聽哪段戲,就在冊子裡挑。但其實大家現在不重視這個戲了,也不知道有什麼戲可聽。所以每回老魏也就是唱他那一兩齣保留曲目。

 

我接觸這個項目之前,從來沒聽過皮影戲的。我對民間音樂也完全不了解,甚至覺得有點無聊。我研究過皮影的那套敘事方式,它是一個特別囉嗦的敘事結構,比如說皇上今兒要說些什麼事,他一般會先自己上來念叨一遍,就說哪有人來攻打我了,我得讓我的大臣們出兵去打仗。他自己念叨完了,皮影就開始演了,大臣們上來了,然後皇上就跟他們說哪出兵要侵犯我們,要去打他們。大臣們答應說好,然後就下去了。皇上這時候又會自己再唱一遍。

 

也就是說,這一個故事在戲中要來回來去說三遍。所以,他的敘事是非常緩慢的。如果我們聽不懂唱詞,我們不注意它的曲調唱腔的話,我們只看皮影亮子(註:皮影的屏幕),其實你會感覺人物都沒太動。所以我一開始就覺得這太無聊了。唯一覺得有意思就是兩軍交戰時候,打鬥的場景還是非常有趣的,它會有那種一個飛刀過來把一個人頭砍掉的那種情節,那還是讓我挺驚訝的,覺得非常有意思。

 

後來我就逐漸了解他們那種生產、生活方式了,也就是之前我所說的那套皮影演唱的邏輯之後,其實就不太關注表演上的這些內容了。聽到他們唱戲,總會聯想到他們的生活。我聽到他們特別尖利的曲調和唱腔之後,我也不會覺得刺耳,我是能感覺出來有點吶喊的感覺。他們是希望神能聽到他們的呼喚或者祈福。所以後來我看皮影戲,就會更能靜下心來去聽。

 

其實老魏除了這些正本的戲,他還有一些小段,那些小段的曲調就會更加豐富一些,比如像他們魏家班有一個非常拿手的劇目叫《賣道袍》,那個戲的曲調就很好聽,我現在有時候也會聽一下那個戲。

相關焦點

  • 唱皮影戲的老人,在飯桌上默默流淚,眾人知道原因後,一陣心酸
    文:老貓先生(圖片來源於網絡)01唱皮影戲的臺子搭好了,隨後鑼、二胡、嗩吶等齊響,老張和一個同伴開始表演起來皮影戲來。唱著唱著,老張的鼻子酸酸的,他趕緊偷偷的抹掉眼中的淚水,開始用心的揮舞著手中皮影。此刻臺下基本沒有觀看的人,只有幾個和他年齡差不多大的老人,此外還有幾個小孩在一旁,不過他們不是來看皮影戲的,而是在一旁低著頭玩著手機。
  • 隨性唱一遍,變世代傳承的經典:周杰倫《皮影戲》
    當年都跟風說《驚嘆號》專輯爛的時候,裡面的這首《皮影戲》卻是我聽第一次就喜歡的歌,居然成了所謂的冷門?於是我固執地一遍又一遍的聽《皮影戲》,現在還能回想起當時的情景。有次考歷史,選擇題,說的是哪種傳統藝術使用唱念做打的形式表演,然後我果斷選了皮影戲,然後就沒分了。
  • 《大河唱》:記錄河的情感、人的命運和聲音裡的中國
    比如演皮影戲的魏宗富,他一開始的確覺得「皮影要滅亡」。但是他去上海演出之後,回來就重新組織了自己的舞臺。他還找到了新的平臺,比如用快手直播自己的皮影戲。魏宗富在表演皮影戲 《大河唱》劇照還有陝北說書藝人劉世凱,他對藝術其實並沒有那麼深切地關注,他關心的是他自己的內心。他把兩個媳婦重新埋了,他就覺得心安了,從孤獨的生活中得到一種釋放。
  • 蘇陽和他的《大河唱》
    音頻為我的最新電臺節目《蘇陽和他的大河唱》,上傳到網易雲音樂因為歌曲版權問題被下架了,原節目有41分鐘,想要原文件的可以私信我。
  • 楊樹森與他的皮影戲情結
    楊樹森皮影戲的傳奇人生        楊樹森,高個子,身體硬朗,飽經風霜的臉上刻滿皺紋,一雙溫和的眼睛閃爍著慈祥的光芒。        楊樹森老人生於1941年,從小就愛上皮影戲,成為皮影戲迷,自己唱了30多年的皮影戲,到66歲才罷唱。
  • 觀皮影戲「花木蘭」
    皮影戲介紹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
  • 訪壩塘「洪春班」皮影戲傳承人-------洪亮明
    當回憶起自己當年學藝的時光,68年出生的洪亮明,仍然興奮不已,「我十三歲學唱皮影戲,整整學了三年零六個月才正式出師」,雖然是皮影世家,但洪亮明卻沒有師從父親,他的師傅,是祖父的另一個徒弟,這其實也是當年農村諸多傳統手藝傳承的一個不成文的規定,父一般不帶子,兒子調皮,父親難免會心痛兒子,怕吃不了苦,這樣,是學不好手藝的。
  • 皮影戲
    素描紙、牛皮色卡紙、勾線筆、水彩筆、膠棒;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 皮影戲:源自宮廷的假戲與真情
    布幔亮如朗月,映亮了布前一圈人的面孔,他們倚案扶凳,翹首以待,等待著入夜後陝西富貴人家的最佳消遣——看皮影戲。坐在正中間的是位明豔的婦人,手如柔荑,巧笑倩兮,不時地將秋水投向身邊不怒自威的男人。婦人是楊虎城將軍的三姨太,男人自是那傳奇中的將軍。
  • 宣城農民自建兩座皮影戲博物館
    一尺白布,幾幅皮影,光與影的交織中,形成「一口道盡千年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氣勢,這便是皮影戲。
  • 光與影的絕唱|央視邀您共賞陝西皮影戲
    古老的皮影藝術(視頻建議wifi網絡下觀看)兩千年一泓文脈方寸戲臺現人生百態談笑間光影纏綿音韻繚繞敘愛恨離合皮影戲興於漢朝,盛於唐宋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以萬物有靈的傀儡藝術配以慷慨激昂的民間搖滾在市井巷陌,人煙生聚之地傳唱經典,教化世人皮影戲
  • 視頻|為什麼動畫片那麼發達了,孩子們仍然需要皮影戲?
    皮影戲就不用兩個人配合,出不了差錯,演員讓它怎麼著它就怎麼著,演員可以隨意表演,跑——跳——翻跟鬥——獅子爬杆——」。玩了64年的皮影戲,到世界各地做了數百場演出,又憂於傳承人的缺乏,對於皮影戲,路聯達有太多話要說。借路聯達來滬演出之機,澎湃新聞對這位精神矍鑠的皮影老人進行了專訪,見證皮影藝術高超技藝的同時,也了解皮影承傳至今的曲折歷程。
  • 「電影《活著》中的隱喻」四、皮影戲
    皮影戲是影片《活著》在改編中完全新增的情節,並且從開頭一直貫穿到結尾。電影中,隨著情節的展開,皮影戲實際上充當了多重腳色:它是福貴藉以生存的工具,又包含了一種寓意,也是一種娛樂的工具,還是一種文化載體。
  • 兒時的皮影戲,當時只道是尋常
    本文作者:子魚昨天發了一個稿子,是有關皮影戲的皮影戲與別的戲還不同,它更「粗俗」一點(這裡的「粗俗」不是貶義詞,是粗礪通俗的意思,看過皮影戲的人應該懂)。它半文半白,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們唐山的皮影戲很出名。以前有點瞧不起這個戲。看過京戲的繁華絢麗,又看過崑曲的細膩婉約,覺得人家那才是高大上的藝術,家鄉這些這是下裡巴人的遊戲。時隔20多年再看,鄙棄自己當年多麼淺薄無知。真正的藝術沒有高下之分。
  • 親手排一場英文皮影戲吧
    2021年1月24日,我們將推出親手製作一場全英文場景皮影戲(Chinese Shadow Play)。本次遊學活動內容主要有皮影戲表演、皮影戲文化知識講解、皮影戲互動環節以及皮影戲的彩繪課程等將會一一呈現在活動中,讓我們一起與思納瑞的外教老師用英文體驗中國元素,了解更多中國傳統文化,讓英語不再是「畫」外音!
  • 南宋杭州皮影戲盛行,還成立了最早的「電影電視劇老藝術家協會」
    我在前文中講述了杭州市方志館(望江路266號)內的雕版印刷體驗活動,其實,除了這一體驗活動,館內也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的體驗活動,這同樣引人好奇。讓我們不禁疑惑:杭州與皮影戲,或者說是南宋與皮影戲又有著何種關係呢?
  • 皮影戲:光與影之間搖曳的美
    一個板凳,一盤瓜子老少皆坐在戲臺前觀戲一張皮影,一個故事光與影之間搖曳的美今天小編就帶你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的世界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 N次撞牆後,迎來了《大河唱》!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我找到了《大河唱》的合作方之一「詩歌島」的負責人黃英,希望通過她看是否能夠借到電影拷貝(電腦版本),解決播放和解說的問題。 和《大河唱》盲人版對接人聯絡上,對方的解釋讓我熱淚盈眶。原來,《大河唱》是國內首部與院線同步上映的無障礙電影,有盲人的專供版DCP(數字拷貝),這個版本直接做了解說的音軌,不用現場同步解說了!!!得到這個消息,我簡直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嚴重困擾我們的問題竟然就這樣解決了?這樣我們的廣州場也可以輕鬆舉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