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壩塘「洪春班」皮影戲傳承人-------洪亮明

2021-03-02 聽泉草堂

寧鄉皮影戲,淵源流長,而在壩塘鎮停鍾新村的山塘衝組,有一個極具代表性的皮影表演世家,叫「洪春班」,遠近聞名,當代傳人名叫洪亮明。2018年,他和另兩位寧鄉著名皮影藝術家鍾清明、萬鐵軍組成的表演班子,在寧鄉市皮影戲劇表演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辛丑年大年初八,我和壩塘政府鍾俊夫主任一行,慕名拜訪了這位皮影藝術家。

得知我們的來意,洪亮明熱情的接待了我們,給我們仔細的介紹了「洪春班」的歷史。「洪春班」最早要追溯到洪亮明的祖父一輩,「我伯祖父洪貴清,我祖父洪義斌,他們兄弟三人,當年師從何戲子,學成後以『洪春班』為名號,開始四處唱戲,廣收徒弟,我爺爺一共帶了11個徒弟,個個技藝精湛,」提起爺爺那些徒弟的名字,洪明亮如數家珍。

當回憶起自己當年學藝的時光,68年出生的洪亮明,仍然興奮不已,「我十三歲學唱皮影戲,整整學了三年零六個月才正式出師」,雖然是皮影世家,但洪亮明卻沒有師從父親,他的師傅,是祖父的另一個徒弟,這其實也是當年農村諸多傳統手藝傳承的一個不成文的規定,父一般不帶子,兒子調皮,父親難免會心痛兒子,怕吃不了苦,這樣,是學不好手藝的。學好皮影戲,首先要「習口」,所謂「習口」,就是要注意自己說話的語句言詞,皮影戲表演雖是用的生活方言表演,但畢竟是藝術,要高於生活,這點很重要。

「學徒苦啊,記得有一年,我們從候旨亭趕去灰湯唱戲,當時只有師傅有資格有去坐1.5元的中巴,我們則是挑著箱擔趕路。幾十斤的箱擔壓在肩上,一大清早出發,下午四、五點才能到,腳底板磨得全是水泡」。不過那時候雖然苦,但很充實,洪亮明回憶著,臉上洋溢著笑容,「那時候學徒的環境好,也正是皮影戲表演的鼎盛時期,我們一般正月初三出門,一個月就基本不用回家了,全部在外頭,每天都有戲唱」也正是這段艱辛的時光,成了洪亮明最甘甜的回憶,艱難的學徒生涯的磨練,使得他皮影戲手藝日益飛進,很快就掌握了皮影戲表演的所有技能,成為全能人才。

說完當年令人嘆噓不已學徒生涯,洪亮明搬出了他吃飯的傢伙什--整套皮影箱擔,接著跟我們介紹起來:寧鄉皮影戲,起源於湘劇高腔,作為一門最古舞臺表演藝術,皮影戲既神秘又內涵豐富。一般是由三到四人表演,但正是這幾個人,基本都要是全才。鑼、鼓、板、鈔,大筒、二筒、嗩吶....等多達十餘種樂器的文武場面演奏;生、旦、靜、末各種角色的唱腔;前頭影子人物的操縱,行話稱「頂條子的」。千軍萬馬陣前廝殺、文武百官來朝、張良魯班仙騰雲駕霧、主帥軍事運籌帷幄,全在他兩手間變換。

小生,花旦、黑臉,丑角..每個影子人物都有嚴格的裝扮和臉譜的區分,絲毫不能亂。洪亮明熟練地把弄著手中的皮影人物,小生出場是輕輕踱步;旦角出場,三寸金蓮,要一踮一踮..。小生嘆罷,二筒拉出悠揚的南路;帝王出場,嗩吶吹奏高昂的「朝天子」...

   唱皮影戲,是有戲路的,每一場戲的念白,唱詞要爛熟於心,這些功課,洪亮明在當年的學徒生涯中已經做足了。他說,其實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手抄劇本戲文,照著師傅前頭寫好的抄。長年累月,幾十本書抄下來,不僅記住了戲文,也練好了字。在他搬出的另一個老箱子裡,我們看到了十幾本已經泛黃的手抄本,是幾代人的心血。我大致翻了下,劇本很多,有《孔明下山》《張公百忍》《寶臺山》《訪楊州》《戰長沙》《陶澍訪江南》...,還有一些我們看不懂的書。

其實,說皮影戲是門複雜的藝術,不僅僅是臺前的表演,更重要的是臺後各種皮影人物、道具的加工製作,洪亮明邊介紹邊帶我們上樓梯,來到他專門用於製作加工的小閣樓。

按照傳統正規的做法,做一個人物出來最少要三到四天,要選上好的牛皮,曬乾、雕刻、上色、組裝..每一道工序都有繁瑣的工藝,極為講究。還要精通雕刻、繪畫等手藝,這個沒有個十來年的功夫,你是琢磨不出來的。洪亮明依次擺出精心製作好的各種道具,以及親手繪製的,製作這些道具所需的圖冊,厚厚一本。裡面除了各色臉譜圖,還有兵器、桌凳、花草蟲魚鳥獸...應有盡有,一個個活靈活現,特別是那隻鳳凰,彷佛在展翅高啼,正應了那句唱詞「左手開門金雞叫,右手開門鳳凰啼,金雞叫來生貴子,鳳凰啼來中狀元.」。還有麒麟,這隻中國民間傳說中,代表吉祥的瑞獸,儘管從沒人見過它,但依然做得如此精緻逼真。

「這些道具,有的是我爺爺祖傳下來的,有的是我前幾年自己做的」。洪亮明介紹。「你看這個」。洪亮明小心翼翼,面色莊重的捧出代表「洪春班」老字號的案桌道具。陽光的照射下,這個30釐米見方、古香古色的案桌,紅光閃閃。「洪春班」三個正楷鏤空大字雕刻在上端,「這張桌子,我花了整整九天時間才刻好,買張真桌子都花不了這些工錢」。洪亮明笑著說道。

對於這張桌子,我是有印象的,20多年前,跟著父親到處看皮影戲時,這張紅黑相間、帶有「洪春班」logo的案桌已深深記在了我心裡。

閣樓臨窗的書桌上,刻刀、剪子,還有各種叫不上號、專門制皮影道具的定製工具一應俱全,裝滿了一箱子。

另一間房子裡,則全是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樂器,興起之餘,洪亮明拿出盒子裡的二筒,即興拉了一段南路和北路,雖無人和唱,聲音依舊美妙,絲竹管弦,餘音繞梁。

說起皮影戲表演的現狀,洪亮明顯得憂心忡忡,他說當年祖輩們出門唱戲,大半年都不用回家,一個屋場接一個屋場地唱,唱完本地,到了每年的七八月,還要到益陽那邊去唱,一擔行頭下湖區,一頭挑著箱擔,一頭挑著被子。一行人,爬山涉水,將寧鄉皮影文化播撒到了更遠的地方。

「只是,這樣的場景不會再有了。現在科技日新月異,各類娛樂電子產品廣泛普及,皮影戲在年輕人當中已經沒有了市場,日漸式微。很多年輕人根本不知皮影為何物,更談不上帶徒弟,我現在如果光靠唱皮影戲的話,已經養不了家了」。洪亮明苦笑。

確實,現在請唱戲的,大多數是酬神:如唱魯班戲。或者還願:家裡有子女考上了大學,或在外創業賺了錢。臺下看戲的也多半是上了歲數的老年人只有他們,還在默默的堅守這一傳統文化。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寧鄉市政府非常重視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正在全力搶救,但如果要傳承,還是要靠政府大力宣揚,扶持,引起社會重視,和京劇一樣,有新的理念,吸引年輕人學皮影,愛皮影。皮影戲,才不會在我們這一代消失。

 

 

作別「洪春班」傳承人,我腦海已響起皮影戲開場鑼鼓聲:「咚咚咚咚咚咚 嚓嚓嚓..」。鑼鼓畢,幕布後款款走出一白面長袍書生,揚手一揮,拖著長長的側音:「讀書為貴,不知何日得中高魁。小生範坦,每日書房攻讀.」, 招牌皮影戲《三喜》開始了。

    

作者簡介:張超,寧鄉壩塘人。

相關焦點

  • 語言藝術節預告 | 非遺傳承人將為您帶來一場「皮影戲」視聽盛宴
    非遺傳承人朱國強朱國強,靖港古鎮人
  • 大學裡搞皮影戲?這個學校做到了,手動點讚!!!
    羅山皮影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光輝來校授課信陽學院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根植於信陽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沃土,致力於地方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推廣工作。信陽皮影戲作為信陽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對其所蘊含的語言、音樂、表演、製作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創新有著重要意義。
  • 【非遺展播】絲綢之路上的文化白銀——會寧皮影戲
    【非遺展播】絲綢之路上的文化白銀——會寧皮影戲 2020-11-17 12: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承人|「不插電電影」的前世今生
    2011年,中國皮影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皮影戲被引進後也在這裡扎了根,隨即就在南京成立了向群皮影劇社。 當年,姚其德的父親在皮影劇場門口售票,他便天天跑到劇場裡看戲。從此,便對這神奇的聲影世界一見鍾情。1956年,小學畢業的姚其德如願進入了南京向群皮影劇社跟班學習。時至今日,77歲的姚其德吹拉彈唱,操縱皮影,雕刻製作,樣樣都行。熟知他的人都稱他為「南京皮影戲第一人」。
  • 光與影的絕唱|央視邀您共賞陝西皮影戲
    古老的皮影藝術(視頻建議wifi網絡下觀看)兩千年一泓文脈方寸戲臺現人生百態談笑間光影纏綿音韻繚繞敘愛恨離合皮影戲興於漢朝,盛於唐宋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以萬物有靈的傀儡藝術配以慷慨激昂的民間搖滾在市井巷陌,人煙生聚之地傳唱經典,教化世人皮影戲
  • 楊樹森與他的皮影戲情結
    楊樹森皮影戲的傳奇人生        楊樹森,高個子,身體硬朗,飽經風霜的臉上刻滿皺紋,一雙溫和的眼睛閃爍著慈祥的光芒。        楊樹森老人生於1941年,從小就愛上皮影戲,成為皮影戲迷,自己唱了30多年的皮影戲,到66歲才罷唱。
  • 保護傳承皮影戲!海寧375件皮影影偶在省文化館大放光彩!
    展覽共展出海寧皮影影偶375件,其中清代皮影影偶60件,皮影戲製作長訓班師徒作品315件。引人關注的60件清代皮影影偶,製作於清同治年間,歷經數代海寧皮影戲藝人,一直保存至今。觀眾們在參觀展覽之餘,還可以坐下來看一場地道的海寧皮影戲,探究一下海寧皮影戲影偶製作技藝,有興趣的觀眾還可以和皮影藝人們一起表演皮影戲。
  • 視頻|為什麼動畫片那麼發達了,孩子們仍然需要皮影戲?
    「『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揮舞百萬兵』,這句話是對皮影戲演員的最好註解。」在幕布前靈活操弄手籤,指揮皮影扣頭翻騰的是78歲老人路聯達,是北京皮影劇團原團長,也是老北京宮廷皮影戲唯一傳承人。「獅子舞,也叫舞獅。這是模仿真人的獅子舞來做的。
  • 【讓夢想飛】泰山皮影傳承人 一個可以用英語說皮影戲的人
    視頻中一個人在舞臺上表演皮影戲的老人叫範正安,今年76歲,山東泰安人。是著名皮影藝術表演家、工藝美術大師,泰山皮影第6代傳承人,皮影「十不閒」絕技唯一傳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皮影,又稱影人、燈影、影戲、傀儡戲,是中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是用驢皮或牛皮製作人物形象,藉助燈光照射形成的影子,操縱人偶使其活動起來,加上演唱與旁白,進行故事表演的戲曲形式。
  • 渭南師範學院國家藝術基金《皮影戲藝術人才培養》培訓班開班
    5月8日上午,在學校逸夫樓華金音樂廳舉行了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皮影戲藝術人才培養為做好《皮影戲藝術人才培養》項目培訓工作,李院長從要認真學習、要深入思考、要學以致用等三個方面對參加培訓班的師生提出希望和要求。開班儀式結束後,與會領導、嘉賓,師生共同觀看由華州皮影劇團、同州皮影劇團和宏權皮影劇團表演的《賣雜貨》《桃園借水》《聞太師顯魂》等皮影戲經典劇目。據悉,渭南師範學院國家藝術基金《皮影戲藝術人才培養》項目培訓為期60天。
  • 皮影戲
    素描紙、牛皮色卡紙、勾線筆、水彩筆、膠棒;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 這位老匠人刀筆鐫刻30多年,用皮影戲演繹《鬥轉星移》的精彩故事
    隨著大話西遊2免費版新資料片的開啟,最值得期待的一定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傳承人何銀安,永傳統皮影戲來講述全新劇目。獻上視頻,一睹為快何銀安老師傅做皮影戲已有三十餘年,演繹過西遊記、白蛇傳、關於斬蔡陽等傳統經典劇目。
  • 皮影戲:源自宮廷的假戲與真情
    布幔亮如朗月,映亮了布前一圈人的面孔,他們倚案扶凳,翹首以待,等待著入夜後陝西富貴人家的最佳消遣——看皮影戲。坐在正中間的是位明豔的婦人,手如柔荑,巧笑倩兮,不時地將秋水投向身邊不怒自威的男人。婦人是楊虎城將軍的三姨太,男人自是那傳奇中的將軍。
  • 北京啟動「名家傳藝」工程 多位非遺傳承人收徒
    北京啟動「名家傳藝」工程 多位非遺傳承人收徒 8位在京劇、北京評書、彩塑等領域卓有建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輪番走上舞臺,接受27名徒弟行拜師大禮。  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在今天第8個「文化遺產日」上,北京市文化局啟動了「名家傳藝」工程,旨在通過拜師學藝,逐漸完成北京非遺產人才隊伍建設上的薪火相傳,逐步建立起一支技藝精湛、結構合理、水準較高的非遺傳承保護隊伍。
  • 重慶掌故丨重慶地名知多少:主城有「五嶽」,「壩」「坪」最常見...
    此外,還有池,比如蓮花池;還有塘,如頭塘、二塘,一直到十塘這樣的地名。坪、梁、壩、塝、壪、坎、洞、凼、石、碚之類,又有江、河、沱、灣、灘、浩、溪、溝、湖、池、塘、堰、泉、瀑之類。沙坪垻、楊家坪……重慶各種地貌地名中,「壩」和「坪」最常見。壩和坪都是平地,重慶是山城,怎麼有這麼多壩和坪呢?李正權解釋,其實壩和坪只是相對平坦,不能與平原城市的平地相比。作為山城,重慶叫山的地名雖然多,但叫壩的地名反而更多,只要有一塊那樣的平地,就可能叫壩了,例如德感壩、冬筍壩、苦竹壩、中壩、廣陽壩、塘土壩……
  • 皮影戲的人間四月天:王熙和袖珍人劇團的故事
    一折皮影戲,演盡古今情。作為有2000多年歷史的中國民間傳統藝術,皮影戲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寶貴記憶和歷史感情,揉和了戲劇、唱腔和音樂等多方面元素,既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又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因為熱愛,所以義無反顧作為北京市海澱區政協委員、京西皮影傳承人的王熙,她和皮影戲的緣分要追溯到小時候看爺爺表演皮影的驚喜和熱愛。出身皮影戲世家的王熙,在看到皮影戲和老皮影藝人的凋零時,他們內心焦急萬分,「這門藝術,不能就這樣失傳啊!」
  • 觀皮影戲「花木蘭」
    皮影戲介紹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
  • 一窗幕布方寸舞臺,蔚縣燈影戲傳承人楊全來傾盡畢生傳承光影裡的民俗
    燈影戲在其他地區也叫「皮影戲」,它需要的演出場地不大,舞臺為三張高桌,影幕是3米寬、1.5米高的紙窗(俗稱亮子),布幔一圍即可開演。晚上唱的是打臺小戲,演的是牛皮影;白天唱的是蔚縣大戲,演的是木偶人。牛皮影通過油燈的光線將影子投到紙窗上,由藝人用小木棍上的鐵絲撥弄影人四肢,變換各種姿態。皮影人的頭是活的,可根據劇情的需要,通過換頭來變換不同的人物。
  • 親手排一場英文皮影戲吧
    2021年1月24日,我們將推出親手製作一場全英文場景皮影戲(Chinese Shadow Play)。本次遊學活動內容主要有皮影戲表演、皮影戲文化知識講解、皮影戲互動環節以及皮影戲的彩繪課程等將會一一呈現在活動中,讓我們一起與思納瑞的外教老師用英文體驗中國元素,了解更多中國傳統文化,讓英語不再是「畫」外音!
  • 皮影戲:光與影之間搖曳的美
    一個板凳,一盤瓜子老少皆坐在戲臺前觀戲一張皮影,一個故事光與影之間搖曳的美今天小編就帶你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的世界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