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亨巧馬:新舊照片記錄發展變化,見證「新市民」幸福生活

2020-12-24 天眼新聞

7月16日,冊亨縣巧馬鎮舉辦「感恩黨、數變化、美家園」主題攝影展活動。活動共徵集到攝影作品140餘幅,通過新舊照片對比,回顧巧馬鎮在住房、交通、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變化,展示有溫度的巧馬。

冊亨縣巧馬鎮舉辦主題攝影展

攝影展通過採集新舊照片進行對比,記錄了巧馬鎮近年來取得的新變化,140餘幅作品題材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展現出巧馬鎮在人文歷史、教育文化、脫貧攻堅成果、搬遷群眾生活新貌,以及脫貧攻堅一線生動場景和感人故事。

展出期間,一幅幅攝影作品吸引了許多群眾駐足參觀。大家紛紛感觸近幾年巧馬的變化特別大,用新舊相片記錄了家鄉發展變遷和點點滴滴,現在有新學校、新圖書館,企業也越來越多,一排排搬遷房高樓林立,現在生活條件著實改變了很多,生活越來越幸福。

幸福的笑臉

巧馬安置區電子廠員工陸必花說:「巧馬變化很大,以前在老家帶小孩沒有事情做,現在搬下來安置區,送小孩去幼兒園了還可以來廠裡面上班,很有歸屬感。

獲得本次攝影展一等獎作品《讀書夢》的作者賀正花介紹說:「這張照片是1992年照的,在那個年代讀書很艱苦,大人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識文化,和村幹部一起砍樹割草才修成了這樣一所學校,桌子和板凳都是學生從家裡面帶來的,交通不方便,想多讀點書只能翻山越嶺走很遠的路,現在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學生讀書不要錢而且還有補助,讓我們搬遷到安置區來居住,小孩讀書也特別方便,在美麗的校園讀書,教學質量也不斷地提高,讓孩子們讀書不再是一個夢。」

一等獎作品——90年代的讀書夢

如今的教學樓

據悉,2015年以來,巧馬鎮搶抓易地扶貧搬遷歷史機遇,實施「大搬遷、大脫貧」戰略,全鎮2250戶9395名群眾通過搬遷,住進環境優美、服務完備的易地扶貧搬遷居住區,實現了幾代人「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的夙願,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滿意度得到迅速提升。

以下為活動現場圖片:

通訊員:楊歡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匡奇燃

編輯 彭芝莉 劉義

編審 陳俎宇

相關焦點

  • 新舊對比照,看淮安的發展變遷!
    七十年來,淮安人民勵精圖治,艱苦奮鬥,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攝影師用鏡頭 真實記錄下了淮安的發展變遷 通過新舊照片的對比 繪就了一幅珍貴的歷史長卷1975年▲ 裏運河 ▼2019年1980年▲ 淮海東路 ▼2015年
  • 日照市民代表:生活在這座城市,滿滿的幸福感
    原標題:「生活在這座城市,滿滿的幸福感」 「而立之年」再出發的日照,一年來有哪些新變化?「十三五」收官,咱們的家鄉有哪些收穫?即將開啟「十四五」的新航程,未來有哪些方面值得期待? 這些實實在在的問題,也是全體市民關注、關心的焦點。
  • 伊犁這個人用三萬餘張照片記錄了群眾文化生活的大變化
    一張張新舊照片的對比就是伊寧縣發展巨變的證明。他經常舉辦老照片展覽,因為它是伊寧縣發展進步的歷史見證者和記錄者之一。「這張照片是我1982年6月份拍的,當時潘津鄉舉辦一場文藝活動,我就用鏡頭記錄下了又唱又跳的歡樂場面。」記者順著老人手指的黑白照片看去,人們跳著麥西來甫,一張張燦爛的笑臉很有感染力。
  • 新舊對比,感恩幸福生活
    自治區派駐墨竹工卡縣扎雪鄉格老窩村工作隊結合開展的「八看」「一算帳」「一揭批」「四增強」感黨恩主題教育活動,組織群眾觀看了西藏新舊社會對比圖片展,感受新舊西藏的巨大變化。「在舊西藏,廣大農奴和奴隸沒有人身自由,祖祖輩輩背負沉重的差役租稅,終年掙扎在貧困、飢餓的死亡線上。」
  • 從脫貧到奔富 冊亨綻放朵朵「黑色致富花」
    同時,藉助科技幫扶力量,與黔西南州喀斯特研究院、黔西南州科技先遣隊、黔西南州科技局等協同發力,依託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林下菌藥產業,量身定製高山黑木耳、高山靈芝、林下竹蓀、黑皮雞樅等品牌,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基地。
  • 城市園林點亮市民幸福生活
    ■本報記者 張蕾 見習記者 姜浩天「十三五」以來,我市城市公共休閒場所不斷增多,尹家湖公園東岸、恆達歡樂大世界等一座座公園、遊樂園拔地而起,刷新了城市顏值,點亮了市民的幸福生活。到了傍晚,市民結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邀上三五好友,徜徉在公園綠蔭小道上放鬆身心。 今年63歲的王有紅家住墈頭,他每天早上都會「準時」來到青龍山公園鍛鍊身體,親歷了青龍山公園多年來的變化。他告訴記者,在青龍山公園三期沒有修建之前,水陸不通,健身設施也比較少,滿足不了市民休閒娛樂的需要。 據了解,青龍山公園建於上世紀80年代,至今已有30多年歷史。
  • 光影定格見證發展變遷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1周年,全面展示20年來六安市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所取得的豐碩成果,9月28日,由中共六安市委、六安市人民政府主辦,市委宣傳部、皖西日報社共同承辦的《新時代 新六安 新發展——慶祝新中國成立71周年暨建市20周年攝影展》盛大啟幕。
  • 見證者王彥:與城市「合影」36年,見證時代變遷|致敬城市耕耘者
    【一張照片凝固著一段時光,承載著一份記憶,而一組「編年」照片,則承載著對時代的記錄,見證著人們生活的變遷。有一對父子,從1985年開始至今,每年國慶節期間,都要到瀋陽中山廣場去拍一張紀念照,36年過去,鏡頭留下了這對父子作為普通市民的生活印記,也串聯著時代的更迭,他們的變化,折射著城市的拓展和更新。由美的置業遼寧區域與瀋陽日報聯合推出的「致敬城市耕耘者」系列專題,今天通過36年來堅持用紀念照「打卡」瀋陽中山廣場的王彥父子的視角,去見證城市的蛻變。】
  • 從20世紀90年代到2020,他記錄下廣州30年市井生活
    那時,有一位叫許培武的年輕記者,背著一臺尼康一三五相機,走街串巷,用鏡頭記錄下這座城的生活圖景,追逐這東山以東城市擴張的變化痕跡。許培武從1990年代早期開始拍攝廣州城市影像,這批珍貴的老照片從某個角度見證了廣州這座城市20年來的變遷更迭、城市快速發展後的變化面貌以及背後值得留憶的時光故事。
  • 這些照片見證著40年生活變遷,也許你手裡也有
    百姓生活 是柴米油鹽、是吃穿住行回首過往每一個瞬間都是一個故事每一段行程都是一首凱歌
  • 攝影師張金聯:用6萬張照片記錄城市發展
    攝影師張金聯:用6萬張照片記錄城市發展金羊網  作者:吳國頌  2020-08-26 「通過這些照片,不僅感受到了城市的模樣發生了巨變
  • 姐在高洛抓生產,妹在義烏接訂單|冊亨「姐妹花」返鄉創業帶領上百...
    姐在高洛抓生產,妹在義烏接訂單|冊亨「姐妹花」返鄉創業帶領上百新市民家門口就業 2020-06-18 20: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八旬老人堅持攝影34 年用鏡頭記錄城市發展「腳印」
    劉本暢在家中展示自己多年來使用過的相機、膠片等攝影器材「 這張照片拍攝於2008年,是我個人首張辰谿縣城新老城全景照。」在位於辰谿縣農業局職工宿舍的家中,翻閱著從影34 年來的攝影作品,退休幹部劉本暢老人回憶往事仍歷歷在目,如數家珍。
  • 從農民變市民——吳鳳明的幸福生活
    從農民變市民——吳鳳明的幸福生活 2012-11-28 14:05:00   來源:安慶新聞網
  • 香港新舊照片對比 | 不一樣的新老照片,不一樣的香港情懷!
    今日主題香港新舊照片對比小編很喜歡逛博物館
  • 用「天空照」見證空氣品質的變化(新視點·民生改善在身邊)
    8月13日8時,家住河北省石家莊市石府小區的王汝春照例拿出相機拍攝了一張天空照片。王汝春是一名退休職工,今年75歲,他堅持每天拍攝石家莊空氣變化,已經第七個年頭了。   2013年,石家莊發生了大範圍持續性的霧霾天氣。
  • 歷史上第一張照片的出現,工業革命的新記錄方式,新藝術的發展
    對於記錄下那些在聖殿大道上往來的行人和馬車來說,這個曝光時間就太長了,所以車馬都只留下一片模糊的影子。但有一個人此時剛好停在原地擦鞋,他靜止的時間夠長,足以讓他出現在達蓋爾的相片上。照片上還能分辨出其他人模糊的輪廓:只要在那裡逗留的時間足夠長,就能留下一個影子,但是縹緲有如鬼魅。只有這個擦鞋的男人形象是完整而清晰的,於是他就當之無愧地成了史上第一個被拍下照片的人。
  • 見證城市發展 一路快樂同行
    在水東灣大橋可觀賞其「海灣之貝」的獨特造型,主塔猶如一對白色貝殼矗立在藍天白雲間,大橋兩旁能看到白鷺展翅飛翔,吸引了不少市民朋友拍照。  《冼夫人傳奇》影視基地位於南海旅遊島上晏鏡嶺景區,佔地面積約45000平方米,建築為仿古建築。當市民經臨此地,彷佛有種穿越到古代的感覺。
  • 三年600餘張照片 杭州市民為亞運場館錄下特殊檔案
    田曉 攝  中新網杭州12月1日電(記者 王逸飛)近三年時間,拍下從清晨到日暮的600餘張檔案式照片,這是浙江杭州市民田曉為家門口的亞運場館留下的獨特「光影檔案」。用他的話說,「我們看著它一步步建設起來,它代表著我們生活環境的不斷變化,我們居民現在和未來真真實實的幸福感,也體現在這裡。」  「最初周邊都是農田,只有一輛公交車,打車都打不到。現在這裡已經是大變樣了,一片繁華。」作為杭州城西這片區域十幾年發展變遷的見證者,田曉說。
  • 《光明日報》點讚嘉興:1307公裡綠道串起市民健康生活
    從2010年起,嘉興率先在全省開始謀劃生態綠道建設,利用濱水或林蔭空間,打造市民能進入、可休閒的場地。今年是綠道建設的第10個年頭,嘉興市開展了廣泛的「綠道十年,五彩嘉興」系列活動。10年來,嘉興市整合要素資源、優化城市內涵、統籌城鄉發展、創新生活理念,把綠道變成了市民身邊的觀光道、健身道、幸福道,串聯起心靈與美景,見證了城鄉面貌的變遷,織就了全民健康的生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