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不只是帝王之術,還有為人處事的樸素智慧!

2021-01-18 長河談財經

為什麼說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資治通鑑》?

清代史家錢大昕說過:「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鑑》。讀資治通鑑,就像看高人下棋。歷史人物的每一步,都是一個棋譜。我們看多了,自會下棋了。」

《資治通鑑》講述了戰國初期到五代共1362年,國家民生的興衰歷史,歷史人物的品德善惡,管理政策得失等,以「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名傳千古、聞名於世。

很多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都出自於此,比如:

1、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釋義: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就能明達事理,聽取片面的意見,就會愚昧糊塗。

這句話可用來勸誡人們特別是領導應廣泛聽取意見,克服片面性。

2、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好目睹。

釋義:聽人說的不如親身經歷,親耳聽到不如親眼見到。

3、口有蜜腹有劍。

釋義:口頭上溫和親近得像蜜一樣甜,內心裡卻刁鑽歹毒得像劍一樣狠。

這句是唐人對奸相李林甫的形象概括。

4、用人所器,各取所長。

釋義: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樣,各取其長處而使用。

這句話用來告誡領導任用人才要根據個人的長處來使用,揚長棄短,量才而用,不但能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也有用不完的人才。

5、知過非難,改過為難;言善非難,行善為難。

釋義:知道自己的過錯並不難,改正過錯才是難得;說好話並不難,做好事才是難得。

可以說《資治通鑑》概括了人生的所有智慧。

有人說,讀《資治通鑑》的人都很可怕。比如,我們都知道的一代偉人就讀了17遍,全書做滿了標記和評語,並充分運用到實踐中。

而李嘉誠在很小的時候就讀完了這本書,他說:不管是經商創業、人生職場,有一本書不可不讀,那就是《資治通鑑》。

梁啓超稱之為「帝王教科書」,曾國潘稱其為「中國經世哲學的巔峰之作」,金庸說:我寫作的功底,正是來自於《資治通鑑》,它令我更了解歷史規律。

你會發現讀過《資治通鑑》並能讀懂的,都大有作為。不管是職場競爭、商場權謀、人生抉擇,這本書都能給到你最高智慧的指導,遠超市面上教你各種方法論的書籍,因為中國文化的「氣」,很大程度是靠著這些歷史經典傳下來的。你只要能看懂一點,你的格局和智慧也會超過身邊的人。

點擊下方商品卡,獲取《資治通鑑》白話文對照版,全6冊,原價258,現只要1/3的價格,99元即可獲取。

相關焦點

  • 千古帝術《資治通鑑》,短短15個字,講透帝王的「馭人之道」!
    千古帝術《資治通鑑》,我每讀一頁,都「冷汗直流」,帝王不僅靠權力,更靠心機,短短15個字,講透帝王的「馭人之道」!很多人會有疑問,《資治通鑑》作為一部歷史巨著與管理能扯上什麼關係?其實他們二者之間有著非常大的聯繫,《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之所以編寫這部巨著,就是為了借鑑歷史的經驗,給當朝帝王提供治國的指導,所以這是一部治國之書,其中就包含了治國所需要的權謀權術、戰爭韜略、用人之道、識人之術等等,也正是有了這些東西,所以這部書又被稱為「帝王之術」,帝王能憑藉書中的東西去管理下面的臣民,甚至是管理國家,連國家都能管理的一部書,借鑑其中的內容,用在我們當下,那不也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 為何說讀《資治通鑑》的人很可怕,必將大有作為?原來裡面藏智慧
    《資治通鑑》,是史書,更是古人智慧的寶藏,有修身齊家、做人處世之道,曾國藩讀數遍,稱它「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如《資治通鑑》講唐太宗用人之道:「用人如器,各取所長」,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樣,要能揚長棄短,量才而用。
  • 如何讀懂一千年前的《資治通鑑》?
    12月21日在上海,姜鵬與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作客第47期學習讀書會,與讀者分享了司馬光與《資治通鑑》的當代意義。 他從2007年起研究《資治通鑑》,曾承擔教育部青年項目「唐宋政治思想轉型視域下的《資治通鑑》」。已出版相關著作:《北宋經筵與宋學的興起》《帝王教科書》《德政之要——<資治通鑑>中的智慧》《齊家與治國:姜鵬解讀<資治通鑑>》等。   一千年後的我們,要如何讀懂《資治通鑑》?
  • 讀歷史,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鑑》?
    宋末元初的史學家胡三省評價說:「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鑑》,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
  • 劉德華曾被雪藏0收入,欠巨債4000萬,絕望時想自殺:揭秘「翻身」之術,竟靠一本千年古書
    於是他運用《資治通鑑》中的智慧開始「攻心」: 人脈破局之道 :打通人脈結識到向華強夫婦,向太了解情況後,二話不說直接借出4000萬給他填補虧空,沒留下借據,不打欠條,幫他度過了這次破產危機。而我們老祖宗卻早已在幾千年前便將這些處世的絕學總結於書中了,難怪說,讀懂了《資治通鑑》,等於多活了1300年!一本千古奇書說透人心古人智慧精髓,教你為人處世之道
  • 鬼谷子四大為人處事謀略,四種智慧,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來源:崇文易經道教傳統文化  靈活運用鬼谷子的學說,可當做為人處世的箴言,不論是修身養性,與人相處,乃至發展事業,都有可觀之處。四大為人處事謀略,四種智慧,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鬼谷子說:「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姜太公八十歲才於渭水之濱垂釣之際遇見周文王,交談之際,抓住時機,試探了文王的大志,而文王也測試了姜太公的智慧,兩人相互賞識,時有可抵,則為之謀。人世間額機遇,稍縱即逝,如果機會來了而猶豫不決,機會一過去可能再也不回來了。
  • 《資治通鑑》中的智慧,讀史使人明智,史書中的獨特魅力
    史記所以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本史書,它有著「帝王之書」之稱,那就是《資治通鑑》。《資治通鑑》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史學經典著作,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編年體通史,和《史記》並稱為中國史學史上的兩大巔峰著作。它所記載的歷史跨度,長達一千多年,這部偉大的著作是由司馬光和三位優秀的助手,耗時長達19年完成的,這還只是開始編寫之後的時間,還不包括之前的準備時間。所以想要真正領悟《資治通鑑》中的精髓,需要很長的時間,光是粗略的看完,可能就要幾個月的時間,而要想完全領悟整本書,那麼可能需要幾年或者幾十年,甚至要用一生的時間。
  • 張國剛 |讀《資治通鑑》的三篇序言
    第六是「辭令淵厚之體,箴諫深切之義」,那些用詞淵博厚實的文體,規戒勸諫深刻的含義。歸納起來就是,精到議論與施政;天象人事與吉兇;社稷禍福與利害;良將之策與循吏之治;處事之明斷與勤政;為文之體例與要義,所有這些有資於治國的方略,「良謂備焉」。在宋神宗看來,《資治通鑑》就是一部治國理政的教科書。
  • 同樣是精神控制,職場PUA只是青銅,劉邦的帝王之術才是王者
    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帝王之術。與帝王之術相比,職場PUA只能精神控制少數人,帝王之術則可以駕馭千萬人。因此,對精神控制來說,職場PUA的級別只能等於青銅,帝王之術才稱得上王者。漢高祖劉邦,無疑便是擅長帝王之術的佼佼者。他出身草根,本是鄉野之中的無賴之徒,卻開創了延續400餘年的大漢王朝,登臨九五至尊之位,所憑藉的便是帝王之術。
  • 千古帝術《資治通鑑》,讓我頓悟,做大事的人要懂「兩個字」!
    對於愛讀書的人來說,會回顧去年一年讀了多少書,也會想想新的一年有哪些讀書的計劃,其實每讀一本書都是人生的一種經歷,雖然書是別人去寫的,但是書中的那些經歷、智慧、思維方式卻是分享給所有人的,我們不用去飽受作者的那些人生痛苦,但卻能獲得作者的那些收穫喜悅,而這可能就是讀一本書的最大快樂,當然並不是所有書都是那麼容易讀的,比如有一本歷史巨著就非常難讀,這部歷史巨著就是大名鼎鼎的《資治通鑑》!
  • 漢桓帝的帝王之術
    取得這樣的成就,他使用了那些帝王之術呢?帝王術之一,韜光養晦,人畜無害,隱忍不發,藏於九地之下。做皇帝前,劉志的封國只有一個縣那麼大,只是眾多劉氏侯爺中的一個很不顯眼的小侯爺,他本可以這樣默默無聞、安安穩穩地過完一輩子。
  • 權謀教科書《資治通鑑》,書中一小事,講透多少女人的心機!
    當然對於我這樣的人來說,讀書是我最大的愛好,讀書能帶給我許多的樂趣,並且能開啟我的智慧,尤其是讀歷史書,能讓我們從歷史的教訓中總結出經驗,並把這些經驗為己所用,就能幫助自己少走彎路,而在眾多的歷史書當中,有一部歷史巨著,它被稱為「帝王之書」,這部書就是《資治通鑑》!
  • 為什麼說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資治通鑑》?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古人云:「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與史記不同,資治通鑑是史學家司馬光,專門寫給後人借鑑和應用的史書。它講述了戰國初期至五代共1362年,國家民生的興衰歷史,同時又分析歷史人物的品德善惡,管理政策得失,總結經驗。
  • 《資治通鑑》300萬字,濃縮3句精華,讓孩子學會:慎獨、正氣
    《資治通鑑》300萬字,濃縮3句精華,讓孩子學會:慎獨、正氣《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的著作,千百年來,其在歷史領域的地位恐怕只有《史記》能與其相媲美。這本書之所以被尊崇到如此之高的地位,不僅是因為它記載了歷史,還因為它其中凝聚了歷朝歷代的智慧。古人十分注重從其中汲取領導思想。
  • 《資治通鑑》只有帝王才能讀嗎?其實並不見得,老百姓也同樣適用
    梁啓超曾經說過《資治通鑑》成功的原因在於編寫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寫給皇帝看,《資治通鑑》也被稱為「帝王的教科書」,此書成書於北宋,據說在南宋的時候只能皇帝和太子才能看,別的皇子或者大臣看了都有謀反之嫌,會招惹來殺身之禍。但是是時至今日,《資治通鑑》已經在市面上流傳開來,但是還是有些人認為只要有帝王讀了才對自己有用,其實不是這樣的。
  • 《資治通鑑》智慧精髓,讓李白消失無影,卻讓杜甫金句出名
    唯一列外就是宋朝大咖司馬光巨著《資治通鑑》。書中對唐朝詩人語焉不詳,縱觀全文近乎絕跡。是司馬光對唐朝不感冒,進而不寫嗎?按《資治通鑑》篇幅而論,作為最接近唐朝的宋朝,司馬光對唐朝可謂非常關照,全篇294卷,唐朝不到300年就佔了81卷,比前後漢合計400年的60卷還要多很多。
  • 6-14歲必讀的《資治通鑑》,這套書給孩子講「活」了
    整部作品,體例嚴謹,史料充實,文筆生動,既包含跌宕起伏的朝代變更,也有帝王將相的為政治國策略,還有英雄豪傑的待人處事之道。也因此,古往今來,無數名人志士,都將它作為人生必讀的案頭書。更重要的是,從小學到高中的文史科目裡,《資治通鑑》幾乎無處不在:《圍魏救趙》《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孫權勸學》《赤壁之戰》《商鞅變法》……都是需要重點學習的篇目。可以說,如果孩子能早一點讀懂《資治通鑑》,也就能越早獲得學好文科的金鑰匙!
  • 今讀《資治通鑑》應達到三重境界
    即讀史可以提升自己,可以與人分享,可以了解治國及為人處世之道,探討歷史的經驗有所收穫而感到快樂。自淑、誨人、知道而樂,也是我們今天讀《資治通鑑》應達到的三重境界。當然,作為非專業工作者,讀史可能會有一些障礙。《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試圖為讀者提供一些閱讀幫助。  遼寧日報:三家分晉是《資治通鑑》的開篇故事,司馬光從智伯覆亡講起,是否有其特別的用意?
  • 想提高為人處事的能力,做好這三件事是關鍵
    要想獲得成功,擁有一個圓滿、完美的人生,不僅僅是要靠自己努力頑強拼搏、艱苦奮鬥,成功也與自己與人交流交往,為人處事息息相關。而如何與人相處,懂不懂得與人相處之道,這也屬於個人的能力之一。相處之道也包含著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是把雙刃劍。我們都聽過「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句話。就是說足夠聰明的語言,可以是和煦的春風,也可以是傷人的利刃。
  • 為何偉人們愛讀《資治通鑑》?書中蘊含的道理,至今受用!
    除了《史記》以外,最值得讀的書恐怕非《資治通鑑》莫屬!《資治通鑑》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資於治道」,從古至今,此書便是「帝王之術」的起源。《資治通鑑》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約30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