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鐘,年華老去:三首寫成了電影的花間詞丨周末讀詩

2020-08-16 新京報

有的電影拍成了詩,有的詩寫成了電影。

曾經看過一部總題為「十分鐘,年華老去」的電影,由十五位世界電影大師各自製作的一部十分鐘短片組成。十五部短片就是十五首詩,探討我們存在的時間之謎。

希臘電影導演西奧·安哲羅普洛斯說過,電影是詩意版的世界,某種意義上,電影唯一能做的就是使時間的流逝變得甜美。

撰文 | 三書

1

一支空白練習曲

《菩薩蠻》

溫庭筠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這首詞可作一首歌,一組憂鬱情緒畫,也可作一個電影短片,以聽,以看,以尋味。

如果作為電影短片,時長不超過十分鐘吧。沒有情節,幾個表現人物心理的鏡頭而已,但每個鏡頭都很感性,很唯美。

鏡頭1:清晨,年輕女子的香閨,聚焦在床前的屏風。

屏風上畫著重疊的山水。詩人溫庭筠是個大導演,他真正想讓我們看的並非屏風,而是這個女子的夢。電影開始時,女子已經醒了,但她沒有動,她仍耽延於那個夢。正如我們有時醒來,渴望重返剛才的夢境,無奈似乎有什麼按鈕一按,我們便被送了回來,送到這裡。

這是個迷惘的時刻,一半在床上,一半在夢裡。女子的夢有多生動,屏風上的山水便有多清晰,那是阻隔她與愛人的真實距離。南唐中主李璟的「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也是同樣的時刻,同樣的迷惘。

山巒重疊,陽光如流金,明明滅滅。你可以說那象徵某種希望,或方生方死的幻想,或隱現的情慾,或躡行的食夢獸,隨便什麼取決於你。世界就是一個象徵的體系,而象徵來自神秘感。溫庭筠不說出來女子的感覺,他用「小山重疊金明滅」來象徵,這是他的敏感和細緻。他知道一個人清曉夢回,看見窗戶縫漏進的陽光,斑駁流動在地板或牆上,就能感知那種神秘。

鏡頭2:床上的女子。

「鬢雲欲度香腮雪」,此處有風在吹。風很美,風一吹,草就綠了。風掀起女子的黑髮,飄過她雪白的面龐。這個鏡頭很性感,很靈動,也很寂靜。剛想說寫女子的寂寞,就說成了寫她的美。寂寞被寫成詩,就上升為美。

「欲度」這個詞很傳神,「度」是越過,「欲」是將要,頭髮將度不度的意思。有情無情,無情有情,中國人的審美,滋味多在有無之間。此處寫風,寫發,寫人,寫夢,四者是分不開的。寫發就是寫人,寫風就是寫夢。

鏡頭3:女子梳洗。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一個敏感的讀者不應直到現在才看見女子的愁思,應在開始讀到「小山重疊」時就感覺到,「重疊」就是鬱郁嵯峨。我們看電影,聽音樂,讀詩,都是從起始就感知一種氛圍。即使電影的開頭是一個歡樂的場景,也能預感到有什麼災難正在逼近。而詩歌的第一句必須傳達整首詩的聲調,就像樂曲使用的是C大調還是a小調,一上來就能聽見。古典詩歌和現代詩歌莫不如此。

海子被誤讀了多年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其輓歌的語調從第一句就傳達出來:「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當我們說「從明天起,我要早起」,那恰是因為我們很難做到所以才下這樣的決心。《莊子》曰,「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句話可作讀詩的法門。讀詩要聽的不是說了什麼話,而是話被怎樣說出或省略的。對於海子來說,幸福如閃電,強烈而不可把握,這首詩寫的不是什麼簡單快樂的幸福,而是人類獲得幸福的可能。這是詩人的真誠和深刻,更是生活的意義與真相,也因此我們才能在其中聽到自己與之共鳴。

回到這首詞的電影鏡頭,再看「懶起」和「弄妝」,女子的無情緒和疏離感,傳達出女子的心理,也增添女子的美態。古代詩人喜歡的大多是慵懶的美人,所以這兩句的懶和遲,其實也是為了美。

若對這兩個動作加以玩味,還能品出很多意思,比如女子的自戀與自憐,如果仔細傾聽,還能聽見她和自己、她和他、她和歲月、她和命運的對話甚至爭吵。

鏡頭4:照花前後鏡。

這是個特寫鏡頭。女子梳洗化妝完畢,手執一鏡在後,照插在髮髻上的花,再被面前的鏡子反照,此時人面與花則並在前鏡中。「照花前後鏡」,不僅合於事理,這個句式本身也有「花面交相映」的暈眩感。這個特寫,放大了女子的孤獨,幾乎將她的美幻化為深深的夢寐。

鏡頭5:繡羅襦。

女子看她的羅裙,上面新繡的「雙雙金鷓鴣」。鷓鴣象徵歸來,成雙成對,當然是她溫暖的願望。但這天清晨,新帖的繡羅裙卻令她格外寒冷,而那一對鷓鴣也讓她顯得尤其孤單。

五個無聲的短鏡頭,組成的這首《菩薩蠻》,像一支空白練習曲。清晨被巨大的缺席統治,幾令一切失語。沒有半句臺詞,我們卻聽到情感的起伏,空氣中真實的聲響。詩人溫庭筠深諳此道,他寫詞的藝術就是給你看幾個畫面,以幾乎靜態的微妙動作,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趙佶《桃鳩圖》。

2

等待,單鏡頭的詩

再來看一首更短的短片,溫庭筠的《望江南》: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這首詞只有五句,或許前四句就夠了。

拍成短片,只需一個不超過五分鐘的長鏡頭,但是講了她整整一天,無比漫長的等待。

當我們看到她「梳洗罷,獨倚望江樓」,要知道故事已經開始一段時間了。梳洗的潛臺詞是,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女為悅己者容,思婦本無心梳洗,比如《詩經·伯兮》裡說的「豈無膏沐,誰適為容」。既一番梳洗,且登上望江樓,那麼不難猜知她在等他回來。歸期已至,他這幾日隨時會回來。

「過盡千帆皆不是」,請注意看她的神情。盼望,緊張,失落,周而復始。江上每一帆來,由遠及近,由近及遠,她的心情便隨之漲落,直到千帆過盡。

可以想像畫面上,來往船隻由慢而快,接著在疊化中,江上空了,只剩下「斜暉脈脈水悠悠」。那是從她心裡瀰漫出來的無邊的失落和悲傷。從早晨等到黃昏,她等了不是整整一天,似乎是幾個世紀。望夫石不是傳說。是誰說過,人就是在等人的時候變老的。

朱光潛先生在《論詩的「隱」與「顯」》一文中談及溫庭筠此詞,「在言情詩中本為妙品,但是收語就微近於『顯』,如果把『腸斷白蘋洲』五字刪去,意味更覺無窮。」

中國詩向來欣賞「言有盡而意無窮」。照此標準,《望江南》前四句極「隱」,言極簡,暗示的心情卻頗很豐富。如果畫面停在斜暉脈脈水悠悠,或鏡頭漸推漸遠,將望江樓上的女子推向蒼茫的宇宙深處,最後停在一個大全景,的確更覺意味無窮。

但是為什麼有「腸斷白蘋洲」,溫庭筠為了填詞而湊足句數嗎?這得看怎麼理解「白蘋洲」。自《楚辭》以來,白蘋洲在古典文學中即象徵相思。若僅取此象徵意義,僅表腸斷和相思,這一句反成蛇足。如果白蘋洲是他們曾經歡愛或離別之處,那麼便有不同的效果,它會加深整首詞的疼痛感。

陳洪綬花鳥畫。

3

十分鐘年華老去

《浣溪沙》

張泌

小市東門欲雪天,眾中依約見神仙,蕊黃香畫貼金蟬。

飲散黃昏人草草,醉容無語立門前,馬嘶塵烘一街煙。

這首詞的畫面和敘事就像一個電影腳本。上下片各一個鏡頭,兩個鏡頭之間,跳過的是一段空白的日常時間。

上片在唐代長安城小市東門繁華的街上。天色陰冷,刮著些風,看來快要下雪了。街市熙來攘往,他忽然看見了一個女子,在人群中恍若神仙。她的妝容「蕊黃香畫貼金蟬」,光彩照人,也彰顯了她的出身,應是個大家閨秀。

這個綽約的畫面,與辛棄疾《青玉案》元宵節的浪漫邂逅有點類似。不同的是那個女子掩映於夜色燈影,笑語盈盈暗香去,而後他滿世界找她,直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張泌此詞中的故事,像那場即將抵達的雪,帶著荒涼的寒意。上片鏡頭,那女子在繁華街市一閃而過,根本沒有注意到他。對於他,從畫面上感覺,她是遙不可及的。

下片轉到他宴飲之後。飲散黃昏,可見他有應酬在身,並沒有去尋找那個女子。「人草草」,他身不由己,亦可見心不在飲宴,他急於擺脫這場應酬。然而此刻飲散之後,當他默然立於門前,哪裡還有那女子的身影?

眼前唯見「馬嘶塵烘一街煙」,一個因她的消失而備感紛然雜沓,又空茫虛幻的世界。像一滴水消失於大海,無處可覓。短片在這個畫面裡淡出,很富人世的況味和神聖的悲憫。

完全可以想像一個現代版本,實際上這樣的故事每天發生。假設地點還在小市東門,那裡大約就是今天的西安市東大街,若稱不上更加繁華也是更加熙攘。你正在赴酒宴的路上,無意中看見一個人,你感覺時間似乎停止了。但理性叫你繼續走路,去赴你或許根本不想去的酒宴,你一直心不在焉,終於等到酒闌人散。回到事發地點,車水馬龍人潮湧動,滿大街的陌生,讓你感到從未有過的空,它幾乎漫過你的一生。

作者|三書

編輯|張進;張婷

校對|李項玲

相關焦點

  • 十分鐘,年華老去:三首寫成了電影的花間詞
    有的電影拍成了詩,有的詩寫成了電影。曾經看過一部總題為「十分鐘,年華老去」的電影,由十五位世界電影大師各自製作的一部十分鐘短片組成。十五部短片就是十五首詩,探討我們存在的時間之謎。希臘電影導演西奧·安哲羅普洛斯說過,電影是詩意版的世界,某種意義上,電影唯一能做的就是使時間的流逝變得甜美。
  • 十分鐘,年華老去:三首寫成了電影的花間詞
    有的電影拍成了詩,有的詩寫成了電影。曾經看過一部總題為「十分鐘,年華老去」的電影,由十五位世界電影大師各自製作的一部十分鐘短片組成。十五部短片就是十五首詩,探討我們存在的時間之謎。希臘電影導演西奧·安哲羅普洛斯說過,電影是詩意版的世界,某種意義上,電影唯一能做的就是使時間的流逝變得甜美。
  • 蘇軾的月亮與悼亡詩:今晚月亮上是什麼時間?丨周末讀詩
    而另一條可以進入蘇軾精神核心的途徑,自然是品讀其詩詞,用開放、敏感的姿態經驗其留存在文字中的情感與思緒。本期周末讀詩,我們與你分享蘇軾的兩首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看蘇軾對親情和思念之情的極致演繹。
  • 羞色,是愛情中最美的色丨周末讀詩
    本期「周末讀詩」,與你分享的是韋莊的愛情。在兩首《女冠子》中,韋莊以率直的言辭表露了自己對女子的深深戀念之情。兩首詞都寫到「夢」,離別讓他如墜夢中,他又多次在夢中再見女子,可惜,最終醒來,「知是夢,不勝悲」。韋莊的詞因直率而易讀,卻不失詞味,白描幾筆,勾勒的情景卻可感可觸,他的婉轉哀愁就附著在這情景中,因此也可感可觸了。
  • 唐代詩人的好好告別:共有青山明月,便沒有人是異鄉人丨周末讀詩
    撰文 | 三書有多少相遇,就有多少告別,哪怕是在火車上瞥見窗外閃過的一條河流,睡夢中陌生人的一朵微笑。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當少年派最終獲救,目送老虎理察頭也不回地朝叢林走,他始放聲大哭。理察沒有與他道別,只是在叢林邊停留了片刻,然後就永遠消失了。
  • 「絕句聖手」王昌齡:八月的塞外,寒冷像一道命令丨周末讀詩
    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 /去過古長城的人,一定記得即使在八月,吹過樹林的風聲多麼蕭索。昌齡的組詩總共七首,系他近三年戍邊親身體驗的提純。這些詩來自現實,但不是寫歷史,而是比歷史更普遍的人性,更純粹的現實。第一句「烽火城西百尺樓」,起得壯逸。或許這就是所謂盛唐氣象,一種剛健的美感。想像烽火城那樣的地方,想像百尺樓的方位和視野,在無邊的夕照餘暉中,便覺蒼涼悲壯。接著又是黃昏,又是獨上,寒風撲面,越瀚海而來,一個人要如何才能抵禦這鋪天蓋地的孤獨?
  • 唐詩,詩唐 ——與孩子讀《唐詩三百首》
    一般人愛說唐詩,我卻要講詩唐,詩唐者,詩的唐朝也。——聞一多我們中國素以「詩國」著稱於世。唐朝流傳下來5萬多首詩歌,成為詩歌發展史上不可逾越的喜馬拉雅。後人整理了許多唐詩精選本,其中以《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風行海內外,與《詩三百》並駕齊驅,成為今人最珍視的文化遺傳。「三百首」只是個概數,清代孫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有310首詩。
  • 《古詩十九首》中的愛情:情至深處乃忘情丨周末讀詩
    再來讀十九首中一首失眠的愛情詩。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這首詩的文字給我們的想像,可能是一個女子在月明之夜獨守空房,苦悶而彷徨。可不可能是在外漂泊的遊子?詩中雖提到「羅床幃」,但古代的床都有帷帳,且羅床也可解釋為匡床,即三面圍起來的床。此詩中的「我」,既可以是遊子,也可以是思婦。十九首中有不少詩,都可以多向解讀,這便是葉嘉瑩先生講的「多義性」。
  • 早讀丨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就選擇認真地老去
    時間是一指流沙,抓在手裡時,不知它可以如星子般耀眼璀璨,亦不知可以如河流般匆匆而逝。仿佛只是一眨眼,便已是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往事的一幕幕,像老電影片段一閃而過,舊曲重頭再聽,仍似當年酒醉裡的聲響。臨晚鏡,流景傷。曾經談大海星辰,如今在深夜飲酒。也流過苦澀的淚,空留遺憾;也看過殘缺的月,悲歡聚散;也聽過無風而葉落,只餘無奈。如霧如夢,歲月蹉跎。
  • 唐詩中的「在路上」:故鄉,像一道傷口丨周末讀詩
    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古代詩人在青年時期幾乎都有過仗劍遠遊的經歷,那樣的旅行是愉快自主的選擇。而後漸漸變得無奈,或出於仕宦需要,或出於個人尋找,詩人們終日不停地行走。旅途漫漫,思家的憂愁與行旅的艱難,以及生存的悖論,使寫詩成為深刻的必然。我們來讀幾首羈旅詩,貼近唐代詩人在路上的種種處境。
  • 讀一讀他這首妙詩,王朔其實是有水平的
    但不知為何,兩人卻成了多年的老對頭。先是王朔在博文中指名道姓,稱餘秋雨的文字只是大段大段空洞抒情;而後餘秋雨也作了回應,稱自己不知哪裡得罪了王朔,但是王朔的作品能獲獎,自己這個評委是力排眾議投了贊成票的,言語間在暗示王朔的才華其他人是不認可的。而讀者朋友們,對於這二位也是青菜蘿蔔各有喜好。
  • 小詩三百首:老榆樹
    小詩三百首:老榆樹作者:張利紅序美國詩人和評論家愛倫·坡在《詩的原理》一文中說,只有短詩給他留下最明確的印象。從「萬」取一,從「無限」取「有限」,從「面」取點,最終目的是「以一馭萬」。小詩是情與悟的結晶。
  • Poème丨為你讀詩|Clair de lune 月光曲
    散入微茫,悽美的月明裡,去縈繞樹上小鳥的夢魂,又使噴泉在白石叢深處噴出絲絲的歡樂的咽聲。——Paul Verlaine, Fêtes galantes,1869保爾·魏爾倫(Paul Verlaine),法國象徵派詩人。
  • 80年代業界傳奇的gay bar老闆,如今年華老去 | 深讀
    |《周末時光》電影截圖曾經一度,沒人再管這地方叫美樂地;直接都說「老七的店」。|《周末時光》電影截圖冬雨寒夜裡會出門的客人通常是另一種。青春年華都在噤聲躲藏中度過了,老來也許撒手一搏,不為別的,為的正是同志該怎樣老有所終。到底是要學學老榮民找個安養院?還是假裝自己是被子女棄養的獨居老人?小朋友把結婚權看成第一,哪想得到年老這回事。又不是有了婚姻權就一定有人願意跟你成家,真是的。
  • 迴文詩巔峰之作:841個字組成7958首詩,正反橫豎斜怎麼讀都成詩
    迴文詩,又稱迴環詩,顧名思義就是指能夠迴環往復一文多讀的詩。迴文詩分為多種形式,比如通體回文、就句回文、雙句回文、本篇回文、環復回文等,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可以正反兩讀的迴文詩,比如著名的《兩相思》,正著讀是《思妻詩》,反著讀就變成了《思夫詩》。(李禺《兩相思》)一般情況下,迴文詩的字數越多,結構越複雜,寫作難度也就越大。
  • 早起來讀詩丨 Travel Plans
    每周三一首歐美經典兒童詩,每期分朗誦版與學習版兩個視頻。       讓寶貝們一起早起,來讀詩。
  • 李白的詩與月:回不去的故鄉,就像月亮|周末讀詩
    在正統的詩歌分類學之外,還可把詩歌分成這樣兩類:一是在書頁上如此短小簡單,卻在心裡引發轟鳴並持久迴響的詩;一是看上去富麗喧赫,卻在心裡波瀾不興並很快隨時間枯萎的詩。《靜夜思》顯然是第一類,且堪稱此類詩中的典範。千餘年來既被推為經典,於是輕易沒人敢問「這首詩有什麼好」。
  • 張小船/鹿砦【唐詩三百首】
    ⊙請問第一次讀這首詩時,是什麼時候?-不記得了。⊙哪句讓你最有感觸,為什麼呢?-喜歡「復照青苔上」,我從小以為照青苔的是月光,剛剛百度發現是落日光。對啊,怎麼會半夜去山裡找人呢?為什麼一直這樣以為?這首詩挺像一個夢。⊙這首詩會讓你聯想到當今的哪些事物?-不是根據詩想到了拆遷,而是在東斯文裡參與一個法國人組織的臨時展覽時,面對一個個「空」字想到這首詩。噴的時候是半夜,可能還真的有月光照在青苔上。⊙解釋一下這些圖像?
  • 丨周末讀詩
    撰文|三書原創 三書 新京報書評周刊 今這些隱避的高人,最初並不叫「隱士」,而被稱為「作者」。據《論語·憲問》篇記載,子曰:「賢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作者七人矣」。作即起,意思就是起而避去的賢人。
  • 現代詩兩首丨心,從生命的鱗片上划過&門縫裡的亮光
    //媽媽,我多麼希望你能不再迷信////擁抱春天////陰陽先生////錦毛鼠白玉堂,你是武俠夢裡的白衣少年////青春裡的幸福,不過三樣事////現代詩兩首丨課桌上的青春//單車戀人////現代詩兩首丨幸福萬年長//中國結////Lucas「怒懟」謝霆峰:血濃於水,安能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