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猴》雕塑致敬木偶大師黃奕缺!許潤明講述師徒少為人知的往事

2021-02-22 林良標攝影

因為他們,一個城市更加有了厚度、廣度和深度,一個城市的地理向度和標誌更加耀眼!

黃奕缺  (1928年12月-2007 年1月5日)

1928年12月出生於南安市,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名譽會長、泉州木偶劇團名譽團長。中國一級演員。黃奕缺是一位提線木偶表演和木偶頭雕刻藝術大師。黃奕缺在中國和國際上獲得多個獎項,被譽為「國際木偶大師」。黃奕缺於2007年逝世,終年79歲。

近日,一座6.3米高、4.7米長,名為《巡猴》的鍛銅雕塑落戶市區北濱江公園·筍江園曲藝廣場,成為一道亮麗的景點。據了解,該雕塑取材於泉州木偶藝術家黃奕缺先生1988年創作的《馴猴》節目,該劇目曾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至今仍廣受國內外觀眾歡迎。

一尊雕塑把黃奕缺先生拉回大家的記憶中,最感慨的莫過於他的愛徒許潤明先生。

                                         許潤明

許潤明:收藏師父的作品

許潤明與黃奕缺的緣分始於1977年。

那一年,剛滿14歲的許潤明與許多同齡人一樣還是個懵懂的中學生,他就讀的培元中學組織了一場國慶文藝演出,擅長唱歌的許潤明被老師安排了一個獨唱節目。一曲下來,嘹亮的歌喉和大方的颱風讓他的表演贏得掌聲陣陣。心中滿是喜悅的許潤明並不知道,此時,臺下還有幾雙陌生的眼睛一直觀察著他,一場命運的轉折即將到來。

                             小時候的許潤明(許潤明 供圖)

原來,這一年福建省藝術學校泉州木偶班準備招收15名學生,藝校的招生老師,正借著國慶展演,在全市各個學校物色人選。幸運的許潤明被招生老師一眼相中。

入校第一課,是到南門菜市場的群眾大戲院,近距離觀看泉州木偶劇團的師父們表演《三打白骨精》提線木偶劇。表演中,一位十分清瘦,精氣神十足的中年人,手中提著孫悟空,數不清的引線在他手中自如快速地移動,時而跟鬥雲騰空而起,時而金箍棒閃電般飛舞。在他手裡提的,這哪是木偶,分明就是活的孫悟空。大家被他高超精湛的表演深深震住了。

後來一打聽,原來這位中年人就是泉州木偶劇團的副團長,大名鼎鼎的提線木偶表演藝術家黃奕缺。不久許潤明又陸續了解到黃奕缺的從藝經歷。

黃奕缺年幼喪父,為了養活自己,13歲拜入南安木偶名師陳天恩的陳家班學藝。數十年間,雖經歷了家班、集體劇團、公辦提線木偶劇團的變遷,但黃奕缺潛心修煉提線木偶表演,學習木偶雕刻、劇本創作、劇目導演,終於練就一身絕活,成了木偶劇團的臺柱子。1960年,他進京參加過有周總理、朱德總司令在場的重要外事匯演,同年還代表中國前往羅馬尼亞參加第二屆國際木偶聯歡節。

許潤明越了解就越加仰慕,就一心想拜黃奕缺為師。只是當時,他連木偶劇表演的門都沒入,想要拜名家為師,簡直異想天開。

為了引起名師的關注,極度渴望成功的許潤明付出了非凡努力。

此後數年,在泉州開元寺內水陸寺的木偶班,許潤明努力學習理論知識,訓練木偶表演基本功。每個周末和寒暑假,他都沒有回家,主動留下來學習。並且經常找機會去木偶劇團,請教黃奕缺關於木偶表演的一些知識,而觀看黃奕缺的演出幾乎是一場不漏。

畢業後,許潤明分配到泉州木偶劇團,他向黃奕缺名正言順請教的機會就有很多。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起,泉州木偶劇團也迎來了好日子,演出越來越多,就連許潤明這樣的新手也偶爾能得到經典名劇的表演機會。

1982年,許潤明受命出演《劈山救母》中的月老角色。一個黃毛小夥子演老叟,許潤明信心不足。作為分管生產的副團長黃奕缺看在眼裡,他和編劇黃錫鈞多次指導許潤明排練,告訴他如何刻劃人物性格,如何以聲帶情。舞臺上,許潤明把月老演得活靈活現,節目獲得滿堂喝彩。

黃奕缺很高興,當年,許潤明如願成了他的關門弟子。此後,黃奕缺教授給許潤明許多木偶表演的獨門絕技,許潤明自己就像一塊海綿不斷吸取來自師父的藝術養分。在他的努力和恩師的栽培下,許潤明的木偶演藝技能有了長足進步,1992年,他隨劇團進京參加全國木偶皮影匯演,斬獲個人表演獎。

而那些年也是師父黃奕缺藝術造詣走上巔峰的時期。自從1986年,黃奕缺的《小沙彌》在日本國際木偶藝術節演出引起轟動以後,黃奕缺、黃錫鈞、林聰權等配合創新製作的木偶小戲《馴猴》、《鍾馗醉酒》等很快風靡全國,上了春節聯歡晚會,還紅到了世界各地,成為了經典節目。黃奕缺和劇團的夥伴們在全國四處展演,還到臺灣地區,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朝鮮,英國、法國、德國、瑞士、美國等地開展交流演出。

榮譽也接踵而至,國務院特殊津貼藝術家、文化部授予特別榮譽獎,2002年黃奕缺獲得了國家最高文藝獎——文華獎,同年他的《馴猴》又拿下了全國第一屆老齡文藝匯演戲曲類金獎。

在這之後,黃奕缺雕刻的木偶頭也風靡起來,特別是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國家經常是一粒難求。和黃奕缺配合了六七年,自稱是他編外學生的泉州民間木偶雕刻大師黃清輝回憶說:「當時奕缺大師雕刻木偶頭,我負責粉彩。經常是一大早,我還沒起床,他就帶著新刻的木偶頭來敲門了。雖然一粒難求,但大師很負責任,很認真,每次來了都要坐下來等,發現問題當即指導我修正。」

黃清輝

隨著時間的推移,黃奕缺和許潤明師徒之情漸入佳境,許潤明除了不斷學習木偶表演技藝,還成了黃奕缺工作上的好助手,生活中的好幫手。演出事宜,交流接待、日常起居……許潤明安排得妥妥貼貼。在黃清輝的眼裡,這對師徒早已情同父子。「奕缺大師平常喜歡擺弄收藏銅器,每個周末都要去後城街尋寶。那段時間的周末,潤明都會來我店裡借摩託車,帶奕缺大師去後城。」

與黃奕缺相處多年,許潤明說,師父最常跟他說三句話,「學藝先為人」、「做人要知足惜福」「學本事要下苦功」。師傅這麼說,也這麼做,一直以來,黃奕缺潛心藝術,忠厚為人。

許潤明正是被師父的這種品質深深吸引著。唯一一次動過離開的念頭,是因為大哥。許潤明的大哥許純明是成功的地產商人,在香港北京均有置業,許純明希望弟弟到身邊幫襯自己。拗不過大哥三番五次的遊說,他硬著頭皮把這個想法告訴了黃奕缺。他至今清晰記得當時的情景,那天師徒對坐著,本就寡言少語的黃奕缺聽完後沒有言語,只是一根接一根點菸。許潤明看在眼裡痛在心上,當即表態,還是選擇留在師父身邊,「師父的臉這才陰轉晴。」為了方便交流,更多地照顧師父,2006年許潤明在師父家對面買了一套房子。搬家的時候,黃奕缺專門請書法家謝連明題寫了「藝海無涯」的匾額讓許潤明懸掛於廳堂。

沒想到第二天,黃奕缺身體突感不適被送進醫院,一診斷是食道癌晚期,手術後無法發聲。陪伴在左右的許潤明黯然神傷,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儘量更多地完成師父未了的心願。師父把未了的事一件件寫下來,許潤明每完成一件就來到病床邊向師父匯報。彌留之際,黃奕缺久久望著許潤明好像還有話要說,許潤明一件事一件事詢問,當說到「回憶錄」的時候,黃奕缺微微點了一下頭。

2007年1月5日,黃奕缺溘然辭世,一代木偶大師巨星隕落。

師父辭世後,許潤明與師父的子女商議著把黃奕缺生前存放在他家的一批木偶頭半成品出手,籌集了10多萬元以保障師娘的晚年生活。時至今日,提起許潤明,已經92歲高齡的師娘鄭玉春總是頻頻點頭,「潤啊對我很好,很照顧我。」滿意之情溢於言表。

安頓好這些,許潤明又紮根投入到木偶劇團的排演工作中去。此後兩年,他多次與師父在臺灣的學生,黃奕缺生前回憶錄倡議者李傳燦聯繫,商議回憶錄出版事宜。遺憾的是2009年6月,師兄李傳燦也不幸離世。

歷經挫折,許潤明說,他從來沒想過要放棄,他相信終會等來圓滿的那天。

令人欣慰的是,這些年,黃奕缺的遺願正一個個被實現。

在黃弈缺大師生前好友和許多關心支持木偶劇傳承發展人士共同努力下,2017年11月,由黃弈缺大師老搭檔,原泉州木偶劇團黨支部書記、泉州藝校原校長吳裕挺記錄整理,許潤明全額資助的《木偶大師黃弈缺回憶錄》得以出版。

許潤明拿到書的那天,立即捧著還散發著墨香的回憶錄到師娘家裡,輕輕放在師父黃奕缺遺像的案前,點燃三根清香,在心裡默念一句:「缺師,您的遺願,我們幫您圓了」。

許潤明和《木偶大師黃奕缺回憶錄》

現在,每有重要的演出,許潤明總會拿出師傅留給他的那套絕版籤名木偶,擦拭一番後,對著搬家時師傅送給他的「藝海無涯」匾額前一遍遍排練。

他總是以這種方式,鞭策自己,懷念師父。

藝海無涯,師恩永在。在許潤明的心裡,弈缺師從不曾遠去。

                                                                                                                  

                               一整櫃木偶頭

年過九旬的阿春奶奶,堅持將這些老物件都擺放在黃奕缺生前工作室裡。似乎老伴還沒有離開,還要到那裡埋頭製作木偶頭。

往期回顧

致敬!泉州文化的面孔

泉州文化面孔之:吳幼清 |魏群超 |任劍鋒 |

鴻儒碩學 妙手丹青:黃紫霞 陳大業 李碩卿的寫意人生

致敬!泉州文化的面孔之:林賦賦 | 黃錫鈞 | 楊清江

致敬!泉州文化的面孔之 陳祥耀 | 黃達德 | 王鼎南

泉州文化面孔之:黃鴻瓊 |黃清輝 |葉逢平

相關焦點

  • 他是中國最後一個用一輩子去做木偶戲的人
    他不僅被叫做中國木偶界的教父,還被譽為國際木偶大師,對弘揚中華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如今這門傳統手藝日漸式微,黃奕缺生前常常對著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徒子徒孫們感嘆:「你們沒有一個能夠超越我。」 年輕的時候,無人超越是一種榮譽。到老,卻成為了最無奈的感嘆。
  • 泉州提線木偶:一線牽兩岸
    2007年1月8日,泉州木偶大師黃奕缺的兩個臺灣弟子陳錫煌(左一)、李傳燦(右一)和恩師生前製作的鐘馗木偶造型合影留念。(資料圖片)      1986年,國際木偶節在日本舉辦,海峽兩岸木偶人在隔絕往來數十年後首次見面。臺灣一家演出公司負責人張傳枝看完泉州提線木偶大師表演後激動不已。他把泉州提線木偶在大阪和東京表演的錄像播放給臺灣布袋戲名角李天祿先生觀看,並詳細介紹了與泉州木偶界同行交流的情況。
  • 線上教育 | 教育不打烊——閩臺木偶戲種類
    福建木偶戲分布圖 | 圖片來源《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唐宋之際,木偶戲隨移民入閩,與南戲交相融合,共同發展。至明清,形式豐富、雕工精美、演藝高超、體系完備的福建木偶戲,逐漸成為南方木偶戲之首。牽絲而動的提線木偶、翻騰指尖的掌中木偶、舉杆起舞的杖頭木偶、與紙影戲相映生輝的鐵枝木偶、「千古江山一擔挑」的幔帳木偶,在八閩大地上繁盛發展,生生不息。
  • 線上教育 | 教育不打烊——泉州提線木偶劇目
    2019年7月,《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在雲南箇舊市博物館展出。在上一講《泉州提線木偶戲臺》說到,從四美班時代的八卦棚到劇團時代的劇院舞臺,泉州提線木偶的戲臺越來越高,線越來越長,戲越來越精彩。
  • 防疫短劇熱播 「90後」提線木偶演員盼與時俱「新」
    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青年演員蔡思雅表演提線木偶防疫短劇《爭做文明泉州人》。 劉可耕 攝中新網泉州5月28日電 (孫虹 吳冠標)「勤洗手,戴口罩,店厝內,少出門……泉州人,個個猛,危難時刻顯精神。
  • 線上教育 | 教育不打烊——泉州提線木偶戲臺
    2019年1月,《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在寧夏固原博物館展出。掌中木偶(布袋)戲是自下而上「舉弄」。提線木偶(傀儡)戲是自上而下「操弄」。不同的操弄形式決定了不同的舞臺結構形式。從1.6米到2.4米,再到3.6米,臺越來越高,線越來越長,戲越來越好看。
  • 傳承技藝 百戲之首《泉州提線木偶》
    從前會覺得木偶戲很死板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提線木偶並沒有從前老生常談/陳詞爛調的慣有想法反而更有新意原來這傳統戲曲也能如此俏皮有趣▼▽▼木偶在大多數人心中往往是詭異的代名詞,雖說木偶表演一般是在「熱鬧」的時候,但在大人眼中這仿古木娃娃並不吉利,在濃厚的封建迷信氛圍下被傳統觀念束縛的大人們禁止小孩和孕婦觀看。
  • 臺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賦予木偶生命
    臺灣臺北--(美國商業資訊)--臺灣和日本觀眾所熟知的紀錄片《紅盒子》講述了臺灣著名布袋戲藝師陳錫煌的人生故事,以及他和父親——臺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之間的關係。 此新聞稿包含多媒體內容。該公司的「臺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的影像保存」收到了臺灣「文化部」臺灣文化記憶庫項目的補助,該項目旨在保存和重建臺灣的集體記憶。 作為臺灣唯一獲「文化部」傳統布袋戲類保存者和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頭銜的藝師,陳錫煌傾其一生弘揚傳統布袋戲。他的表演造詣賦予木偶豐富而又生動的動作,讓它們變得栩栩如生。
  • 「塑志·心傳」——黃志偉師徒石灣陶藝作品聯展在東莞石龍博物館...
    8月28日,「塑志·心傳」——黃志偉師徒石灣陶藝作品聯展在東莞石龍博物館開展,黃志偉精選了師徒們86件代表作品,用三代陶藝人的傑作,以師徒聯展的形式向石龍鄉親父老展示多年來的藝術成果,正所謂「留得住記憶,記得住鄉愁」。
  • 向大師致敬!
    大師的所主演的作品家喻戶曉大師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榜樣。大師雖然是國家一級演員,但是從不擺架子、傲人傲物。這與他年輕的時候經歷有關,大師的一生飽受磨鍊。大師年輕時是個名副其實的北漂,大師在回憶這段往事時這樣說到「北漂之初,生活艱辛,我和鄧婕兩人每天吃一頓方便麵,就算解決了一天的夥食。
  • 臺北文化獎揭曉,木偶大師陳錫煌獲獎
    經緯網,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北文化獎獲獎者名單揭曉,包括臺灣木偶劇大師陳錫煌、致力於推廣文學的作家封德屏、從事表演藝術的舞蹈空間舞蹈團、結合中國文化的主席管弦樂隊臺灣創造和發展世界的文化。89歲的陳錫煌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手中歌劇的演出和傳承,並獲得臺北文化獎。
  • 一代雕塑大師病逝,留下他與清遠的那些未完的故事...
    潘鶴是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是我國當代著名雕塑大師、全國雕塑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具有傑出貢獻的人民藝術家,代表作有《艱苦歲月》《開荒牛》《珠海漁女》《廣州解放》紀念碑等。在7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潘鶴創作了100多座大型戶外雕塑,分布在國內外68個城市,60多件中型雕塑也被國家級美術館及博物館收藏,屢獲國家級最高獎項。潘鶴與清遠也可謂頗有淵源。
  • 西遊師徒電影"財迷"上映&
    電影《財迷》師徒合體據悉,這也是「西遊」師徒首次合體拍攝的電影。上映之前,電影《財迷》發布了「女兒笑侃老爸版」和「六小齡童動作版」兩款最新的預告片。《財迷》講述了為人摳門、愛佔便宜的老爸郝鯤鵬突然暴富之後發生的事兒。故事本身和《西遊記》無關,但不少網友評價:怎麼看這個老爸,都感覺是孫悟空變的。面對質疑,導演董董首次回應:「從拍攝之初,《財迷》是否在消費《西遊記》情懷的質疑聲就一直存在。
  • 揭西提線皮影(木偶)戲
    提線木偶戲有生動逼真的木偶創造,有操作自如的提線技巧,有奇特傳神的表演技藝。提線木偶戲的腔調,以獨特的漢腔《漢劇》,用段嗓《喉音》演唱,曲調高正宏亮,說白吐字鏗鏘有力,行當各唱法分明,喜劇剛柔詼諧,悲劇哀惻悲怨。再加上木偶戲劇團所需的演員少、舞臺小、道具少,不論是街頭巷角,山坡田埂、門坪、廣場均可搭戲棚,民間喜慶、神誕、廟會必請木偶戲班演出。木偶戲也成了揭西文化的綜合體。
  • 泉州提線木偶藝人:戲允了,下刀子也要去
    54歲的陳應鴻提著一個身穿藍布衣、頭戴僧帽的木偶,趨向舞臺中央,表演泉州提線木偶丑角劇目——《小沙彌下山》。一手拿著勾牌,一手撥拉絲線,在陳應鴻操弄之下,小沙彌活動起來了:或一路小跑,或突然摔倒,或是坐在地上敲木魚誦經。「這次怎會再跌倒呢?哦!佛祖怪我不誦經。」唱到這句,陳應鴻面露微笑,一對彎彎的眉毛往上輕挑。陳應鴻是泉州木偶劇團的一名提線木偶演員。
  • 著名木偶大師黃海岱傳人 彰化南瑤宮演出《媽祖與龍王》
    11月21日本周六晚間7點,將有請臺灣著名木偶大師黃海岱長孫、薪傳獎大師得主黃文郎,前來演出《海神傳說~媽祖與龍王》戲碼,歡迎大小布袋戲迷,扶老攜幼一起來廟埕看熱鬧。臺灣著名木偶大師黃海岱的第3代傳人黃文郎(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