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兒,出身玉器世家,奇珍齋梁亦清的小女兒,璧兒的妹妹,新月的母親,雖然小時候經歷過喪父之痛,有過苦日子,但相比姐姐璧兒來說她是幸運的。
姐夫韓子奇和姐姐的努力拼搏,使得奇珍齋的名號廣為人知,為玉兒提供了相對富足的物質基礎,加上自身的資質、稟賦與努力,玉兒考上了燕大(北京大學前身),後來在英國又考取了牛津大學,在那個年代,這樣的知識女性並不在多數。
這樣的天之驕女,本應該有著光明、美好的前程和幸福的人生,然而玉兒的三段感情卻都是錯誤的選擇,不能不說與她的性格有著莫大的關係。
一、 懵懂年少,所愛非人。
玉兒的初戀,發生在燕大校園裡,本以為會是終生的伴侶,卻無意之中發現戀人楊琛是出賣同學、導致同學慘遭殺害的無恥之徒,失敗的初戀讓玉兒視愛情如洪水猛獸,社會的動蕩,讓玉兒從校園逃避回家,又進而偷偷跟隨姐夫上了火車,遠走海外。
二、 恐懼愛情,錯失真愛。
上天是仁慈的,或許是為了彌補她失敗的初戀,又安排了奧利佛·亨特來到她的身邊,寄居亨特家三年的時間裡,玉兒的房間每天都有奧利佛送來的鮮花,然而面對奧利佛的表白,玉兒卻退縮了,因為楊琛的面孔、失敗初戀的陰影在奧利佛表白時出現,玉兒把對楊琛和失敗初戀的厭惡之情都投射到奧利佛的身上,並拒絕了奧利佛。
然而因為玉兒和姐夫韓子奇又寄宿在亨特家,所以這樣的拒絕又並不是那麼徹底,於是在奧利佛的心裡,還殘存著能爭取到玉兒愛情的希望。
而這樣的希望,隨著奧利佛在為玉兒買鮮花、糖炒慄子回家途中遇到空襲、死亡而終結。
三、 無視規則,終身痛苦。
異鄉、戰爭、死亡,在這些陰影的籠罩下,加上韓子奇又接到家裡的來信(韓子奇的仇敵蒲壽昌以韓子奇帳房先生侯先生的語氣寫的「假信」),以為韓太太已經和姑媽、天星離家出走,投親奔友,不知死活。
在這樣的情形下,玉兒向韓子奇表白了,而誤以為妻子和兒子不知所蹤、不知道戰爭何時才能結束、以為再也不會回到家鄉的韓子奇,竟然和玉兒結合了,並且有了愛的結晶——新月。
如果他們一直呆在國外,或許還能相知、相伴、相愛,平穩過一生。然而戰爭最終結束了,出於對故土的留戀,韓子奇和玉兒最終踏上了回家的路。
當三個人見面的那一天,家庭矛盾不可避免的爆發,相比玉兒,璧兒更懂韓子奇,她知道,留下玉,就留下了韓子奇。
而韓子奇,為了玉,為了重振奇珍齋,最終選擇留下,就此與玉兒分道揚鑣。
玉兒再次孤身出走,留下了新月,以及新的悲劇的開始。
當然,這樣的家庭人倫悲劇並非玉兒一個人造成的:
在韓子奇收到亨特的邀請準備遠走英國躲避戰亂的時候,璧兒不願意舍家舍業——奇珍齋、博雅宅,都是她和韓子奇辛辛苦苦拼搏而來的,在玉兒看來,姐姐是抱著金元寶跳井——捨命不舍財。璧兒寧願守著家、守著業,不隨著自己的丈夫背井離鄉,就已經預示著夫妻二人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分道揚鑣。
而韓子奇,在前半生從孤兒到玉匠到「玉王」的逆襲中,取得了事業上的巨大成功,但在後半生的婚姻家庭方面,卻是極其不幸的,這樣的不幸,在於他一生對玉的摯愛,遠遠超過了家人、情感,對璧兒、玉兒,他不是好丈夫;對天星、新月,他不是合格的父親。被玉迷了眼,名為玉王,實則連玉奴都算不上。
玉兒,雖然受過很好的教育,但是對於人情世故的體察不夠,對於社會規則又不予遵守,在姐姐和侄子生死未卜的情況下,和自己的姐夫表白、結合,生下女兒,回到北平家中,見到姐姐,還毫無悔意,因為在她心裡,愛情至高無上,她可以蔑視規則,但韓子奇卻不能,也更不會為了愛情捨棄玉。
白手起家的事業型男人(如果已婚就更糟糕),他的世界除了愛情還有太多太多東西——事業、責任、社會地位、名譽等;比較起來,奧利佛這樣的富二代,從小物質富足、父母恩愛、家庭幸福,又受到過很好的教育,他能給予玉兒的愛情,更純粹、更濃烈、也更長久。
然而,我想,從玉兒失敗的三段感情裡,還是有很多的經驗和教訓可以被吸取:
01談戀愛的話,如果自己年輕、識人不清,可以請父母、朋友幫忙看看。父母畢竟閱歷多,一般更會識人,而朋友則可以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更容易看得清。而且,最好不要偷偷摸摸地戀愛,戀愛也是一種社會關係,如果要走向婚姻的話,遲早要向家人、朋友公開,那麼不妨早一點讓家人、朋友幫忙把把關。
02不要把對失敗的戀愛、錯愛的人的看法和印象投射到新的關係中去。如果決定開始新的感情,一定整理好自己的內心,要向過去的感情說再見。
03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不要碰已婚男人,既然我們生活在現實裡,就要遵守現實社會的規則。作為第三者,既不受法律的保護,又不被道德所認可,短暫的愛情之後,是長久的痛苦和人生的錯位。
成年人的錯誤,最終承受的卻是無辜的孩子。當年初讀此書,羨慕新月的美麗、聰明、愛情,如今只悲嘆她缺失的母愛和早逝的生命。
愛與恨,貪癲痴,最終隨著葬禮而結束。
希望每個女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生活,在規則之內自由地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