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將」陸遜之死:一場立儲之戰,如何毀了與諸葛亮齊名的他

2021-02-20 歷史小愛好者

 「歷史小愛好者」這個公眾號一直專注於給大家分享各種有趣的歷史知識,小編也是一位歷史小愛好者,就希望每天能把更多的歷史知識分享給更多的歷史小愛好者們,各位看官朋友如果覺得這個公眾號有意思的話可以點個關注哦,各種有趣的歷史知識都是小編精選的喲。

陸遜(183~245)字伯言,吳郡吳人,本名陸議,世代乃是江東大族,家世顯赫,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他被譽為「一時英傑」,為孫吳建立三分天下的霸業立下赫赫戰功;除此之外他又出將為相,主張休養生息、發展經濟,大大增強了吳國的國力。他和孫權原本君臣同心、肝膽相照,可是最後捲入立儲之戰而遭到孫權猜忌,憂憤而死。

宋人洪邁《容齋隨筆》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譽為孫吳立國之柱石,孫權還將陸遜稱為商湯之伊尹、西周之呂尚。這樣的一代神將,怎麼會死得這麼憋屈呢?其中立儲之戰是個引子,更重要的是陸遜的階級立場和孫權存在了激烈的衝突,最終沒能善終,筆者對此將細細道來。

孫吳政權立國江東,雖然由孫策、孫權兄弟發揚光大,但追根溯源還是至孫堅一系,其發跡在北方,而他們主要將領和謀士卻大多出自江淮和江北。孫氏出身寒門,他們和江東本土士族們的社會身份和文化政治觀念存在根深蒂固的差異,從一開始就是敵對的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江東豪強扶植了大量反抗孫權的軍事武裝,而這些勢力遭到了孫權的強勢鎮壓,很多士族舉族被滅,可以說二者之間存在血海深仇。

而陸遜本人也和孫權有私仇,孫策投靠袁術時,曾攻打廬江太守陸康,導致陸康「受敵二年,城陷。月餘,發病卒,年七十。宗族百餘人,遭離飢厄,死者將半」,陸康的兒子也被貶為鬱林太守,抑鬱而死。陸遜當時也在廬江,不過陸康為了保存家族實力,戰前「遣遜及親戚還吳」,得以保全性命。

雖然陸氏和孫策結仇,可是形勢比人強,隨著孫吳政權在江東站穩腳跟,統治逐漸穩固,肩負振興家族使命的陸遜就不得不投靠孫權來護佑門第。當時吳國深受山越騷擾,陸遜認為山越勾結漢族和曹魏,時常尋機生事,有他們在孫吳就難以安穩發展,實為心腹大患,這一觀點與孫權不謀而合。陸遜又趁著討伐費棧的功夫,向孫權提出了「強者為兵,贏者補戶」的政策,把俘虜中的精兵補入軍隊。這一提議讓陸遜藉機「得精卒數萬人」,陸氏家族得到了一支強大的軍隊。

陸遜的軍事才能讓他領兵打仗時如魚得水,步步攀升。建安二十四年(219),鎮守上流的主帥呂蒙返回京師,呂蒙此時已經患有重疾,他推薦陸遜為大將:「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偷襲並佔據荊州後,陸遜被封為鎮西將軍、封婁侯;第二年,陸遜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又加拜為輔國將軍、改封江陵侯;黃龍元年(229),石亭之戰大敗曹休,拜上將軍、右都護。陸遜漸漸成為軍事上的領軍人物,也標誌著孫吳政權開始「江東化」,為後來黨派鬥爭埋下了伏筆。

雖然江東士族融入了孫吳政權,可是二者之間的隔閡並沒有消除,他們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存在強烈分歧。政治上,陸遜為代表的儒學世家出身,向來推崇德政,主張輕徭薄賦、緩刑輕罰。可是孫權對此嗤之以鼻,對陸遜「寬賦息調、薄賦省役」的提議從不採納,被宋朝文學家葉適評價為:「權有地數千裡,立國數十年,以力戰為強,以獨任為能,殘民以逞,終無毫髮愛利之意,自死而後不復振,操術使之然也。」

軍事上,作為三分天下的帝王之一,孫權並不滿足於割據一隅,而是希望問鼎天下。孫權和陸遜論魯肅稱「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暗示他共謀大業。可惜陸遜志不在此,他心繫江東,只想守住這一畝三分地,主張「限江自保」,孫權對此很不滿,批評他「自守可陋」。

統治上的巨大矛盾註定了陸遜的悲劇結局。孫權設立的「校事」一職,專門為了加強皇權,極力打擊儒臣大夫。赤烏元年(238),當時一個小吏呂壹用法嚴苛,迫害了許多名士大夫,引起了士族階層的集體反彈,在群體激憤下,孫權不得不將其處死。「呂壹案」本質上是士大夫階級和皇權的矛盾激化,陸遜等人因此對孫權公開表示過不滿。

對現今皇帝的不滿便轉嫁為對下一任皇帝的期許,陸遜極力培養太子,把改革願望寄托在下一代上。可是赤烏四年(241)時,太子孫登突然病死,孫權對陸遜為首的士大夫心懷戒備,怕皇權旁落,所以在立嗣一事上優柔寡斷,想扶持魯王孫霸,造成了「二宮構爭」的局面。朝中激烈內鬥使孫權對陸遜越來越不滿,「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忿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赤烏八年(245),一代名將最終死於宮鬥。

陸遜之死直接原因是孫權晚年昏庸、在立儲一事上與孫權的觀點不和,可根本原因還是孫吳政權建立起始就有的階級矛盾。雖然在根基未穩時二者為顧全大局,表面上和睦相處,可這個炸藥桶還是在立儲時爆發出來,直接導致了陸遜被逼死。陸遜的死也標誌著江東大族和孫氏政權的矛盾浮上水面,孫吳霸權也從此由盛轉衰了。

相關焦點

  • 三國悲情神將,被大老闆逼死了
    陸遜以一人之智,送魏蜀大敗各一,為兩國所忌憚,堪稱孫吳國之柱石。除了軍事上才智過人,在內政方面陸遜也頗為孫吳所倚重,可謂出將入相,無所不能。陳壽修《三國志》,三國各路英豪中除了那些有帝號的,就倆人單列為傳: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就是陸遜了。國有如此神將良相,孫權對陸遜自然是捧在手心寵愛有加,不僅委以上遊的軍政大權,甚至刻了自己印信交給他,讓他直接負責與蜀國的交涉。
  • 諸葛亮與陸遜文韜武略誰更勝一籌?
    諸葛亮和陸遜其實是三國中期的雙子星,在《三國志》中僅有的兩位除帝王之外單獨成章列傳的兩個人,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英雄享受這樣的榮譽,可見,在真正的歷史中,他們兩位在三國的地位是相當特殊的,而且基本上處在一個時期,諸葛亮真正顯山露水從赤壁之戰開始,在劉備死後開始步入人生的巔峰,成為蜀漢不可逾越的長城,而陸遜事業的開始也是從赤壁之戰開始顯現,在俘殺關羽時開始正式進入我們的視野
  • 諸葛亮的嶽父黃承彥為什麼不聽諸葛亮的話,非要救陸遜?
    小說《三國演義》中黃承彥是黃月英之父,諸葛亮的嶽父。諸葛亮尋妻時黃承彥把自己的女兒介紹給諸葛亮。
  • 諸葛亮與陸遜誰更勝一籌?從未見過如此客觀全面的剖析
    一是他們都是書生揮劍,初始才華在伯仲之間諸葛亮雖然出生在山東琅琊,但他童年成長於河南,青少年時代成長於荊州,飽讀詩書,博覽古今,在當地的民間很有名氣,被譽為「臥龍」,與「鳳雛」龐統齊名,同樣帶有江南才俊的味道。
  • 華夏簡史之三國•陸遜之死
    由於步練師(孫權的夫人,未立為皇后,但極為受寵,因此死後被追封為皇后)已經逝世三年,孫權始終沒有立皇后,立完孫和之後,眾大臣集體上奏,要求孫權立皇后。立誰當皇后呢?那肯定得是孫和的生母王夫人了!寵愛到孫霸的儀仗、住所都和孫和一樣,毫無尊卑之分。太常顧譚、太子太傅吾粲紛紛上奏,要求對孫和與孫霸的禮遇要加以區分,畢竟長幼嫡庶有序,甚至還要求孫霸出鎮地方,遠離建鄴。孫權不得已,只好對孫和、孫霸兄弟倆區別對待。孫霸不爽了。他覺得自己與孫和是親兄弟,居然還要搞得尊卑有別?!看來這太子之位是個好東西啊!
  • 陸遜是蜀國公敵,諸葛亮嶽父為什麼救他?只為給蜀國再續命幾十年
    夷陵之戰蜀吳兩國耗了一年多,最後陸遜的一把大火把蜀國的軍隊燒的所剩無幾。所以說,陸遜是蜀國公敵,這句話沒有假,陸遜後來中計,諸葛亮嶽父卻大方的救了他,這是怎麼回事? 當時劉備報仇心切,最後夷陵一戰大敗,可是吳國也沒有輕鬆多少,連續兩年的消耗,讓吳國的國力也減少不少,吳國兵將也有所傷亡。夷陵戰敗以後,劉備帶軍西撤,而陸遜則窮追不捨,想要活捉劉備。
  • 【三國史料】陸遜之死與吳國衰落
    太子官屬有諸葛恪、張休、顧譚、陳表等;賓客有謝景、範慎、刁玄、羊衜等,「於是東宮號為多士」。登生母身分低賤,連其姓氏都未見於史冊。孫權所愛王夫人生子和及霸,登常有讓位於和之意。孫權赤烏四年(241年)登死。下一年,權立和為太子,不久,封霸為魯王。權之愛霸,更甚於和,對霸的待遇,同太子沒有什麼兩樣。
  • 諸葛亮老丈人為何放走陸遜?
    問題一:諸葛亮老丈人為何私自放走陸遜?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陸遜篇(下)——夷陵之戰的東吳大都督
    荊州被納入東吳統治,最關鍵之處在於如何爭取人心。自孫堅死於劉表之手以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裡荊州與揚州的關係從來壁壘分明,即便是孫劉聯手抗曹的時期,雙方也都把對方視作僅次於曹操的勁敵,而非真正的夥伴。所以,如何穩固在荊州的統治,贏得當地人的支持,是非常關鍵的事情。
  • 陸遜究竟是怎麼死的
    陸遜是標準的豪門世家子弟,出生於江東四大族陸顧朱張的陸家,他的祖父陸紆為城門校尉,老爸陸駿九江都尉,但是在家族中最有名望的,是陸遜的從祖父陸康,為廬江太守,一個很稱職的地方官。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陸遜逐漸顯露一代名將的軍事天賦,討伐會稽山賊大帥潘臨、鄱陽的賊帥尤突,尤其是山越叛軍費棧,被曹操策反,人多勢眾,陸遜採用疑兵、聲東擊西等計策,收付叛亂,軍隊由之前的二千,擴充為上萬精兵。
  • 黃承彥為什麼要救出被困在八陣圖中的陸遜?諸葛亮一語道破玄機
    因為司馬徽是諸葛亮的師傅,而龐統的叔父龐德公也對諸葛亮器重有加,在司馬徽和龐德公的推介下,諸葛亮有幸認識了黃承彥。相傳黃承彥很早就聽說諸葛亮人小志氣大,機敏聰穎又才華出眾,他便有心將他的學識傳授給諸葛亮,而且自己的女兒與諸葛亮年齡相當,他就暗定諸葛亮為自己的乘龍快婿。可是他並沒有見過諸葛亮,所以想找機會考察一下諸葛亮的才智。
  • 劉備、關羽和張飛桃園三兄弟為何都死於陸遜之手?陸遜結局如何?
    陸遜堪稱桃園三兄弟的剋星,劉備、關羽直接死於他手,張飛間接死於他手,這都是命啊!先是關羽。
  • 黃承彥給女婿「拆臺」,救出困在八陣圖中裡陸遜,諸葛亮一語道破玄機
    因為司馬徽是諸葛亮的師傅,而龐統的叔父龐德公也對諸葛亮器重有加,在司馬徽和龐德公的推介下,諸葛亮有幸認識了黃承彥。相傳黃承彥很早就聽說諸葛亮人小志氣大,機敏聰穎又才華出眾,他便有心將他的學識傳授給諸葛亮,而且自己的女兒與諸葛亮年齡相當,他就暗定諸葛亮為自己的乘龍快婿。可是他並沒有見過諸葛亮,所以想找機會考察一下諸葛亮的才智。
  • 陸遜的才能和周瑜比如何?他還是略遜一籌
    而一提到江東,就不得不說孫權手下的「四大英將」,即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四人堪稱是江東的柱石,先後輔助孫權稱霸一方。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在這四人中,周瑜與陸遜是最大放異彩的江東統帥。因為周瑜在赤壁之戰,陸遜在夷陵之戰,都大敗敵軍保護了江東安危,如無此二人,江東必亡。那今天就來比較一下陸遜與周瑜,看陸遜的才能和周瑜比如何?
  • 東吳大都督,江東四英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孫權非常敬重魯肅,與他日夜交談。208年,曹操南下,東吳分為主戰主和兩派。魯肅立主一戰,並主動前往江夏請諸葛亮過江,使孫權看到了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赤壁之戰後,魯肅立主將荊州借給劉備,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寫字的筆嚇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臨死前向孫權推薦魯肅繼任都督。
  • 諸葛亮嶽父黃承彥為何私放蜀漢仇敵陸遜
    此老如此講述:「老夫乃諸葛孔明之嶽父黃承彥也。昔小婿入川之時,於此布下石陣,名八陣圖。臨去之時,曾分付老夫道:後有東吳大將迷於陣中,莫要引他出來。老夫適於山巖之上,見將軍從死門而入,料想不識此陣,必為所迷。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將軍陷沒於此,故特自生門引出也。」  此段文字有多處不可解。  我們看看諸葛亮為何要布下八陣圖。
  • 身經百戰的劉備為何會在夷陵之戰敗給陸遜?
    劉備迎來人生的轉折點是從投靠劉表之後開始的,先是博望坡之戰,劉備誘敵深入打敗了白地將軍他哥夏侯惇,接下來是赤壁之戰,劉備也算出人出力獲得勝利的一方,之後是劉備奪取荊南四郡之戰顯得很輕鬆,接下來是劉備攻取益州之戰,打了兩年多拿下了整個益州,最後是漢中之戰,劉備平生第一次在大規模作戰中擊敗了宿敵曹操,獲取了人生中最大的勝利。
  • 地緣詳解「木門之戰」及張郃之死
    如果大家還記得的話,司馬懿的戰術本質是在複製陸遜的夷陵之戰,希望把蜀軍的銳氣消磨掉後,再一戰而勝之。問題是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先且不說諸葛亮肯定會吸取夷陵之戰的教訓,單就戰場環境來說亦有很大的不同。夷陵之戰時,東吳是有優勢水軍的。看準時機開戰後,東吳水軍迅速進抵夷陵封堵蜀軍後路,同時用船把各軍運送到蜀軍各個山寨前面,全面進攻,讓蜀軍各營首尾不能相顧。
  •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孫權為何不攻克西蜀?周瑜之死或改變三國戰局!
    我們知道,這場戰鬥,劉備最終遭遇了夷陵大敗,一場大火讓季漢政權在丟失荊州之後雪上加霜。北邊曹魏在虎視眈眈,東邊東吳隨時可能西進,南邊蠻人因為親蜀漢的沙摩柯死了,就在孫權的支持下向北騷擾,這個時候還有漢嘉太守黃元謀反,朝中益州豪強支持的益州派也有降曹或降吳傾向。可以說,季漢政權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東吳如果強勢殺進西川的話,季漢政權鹿死誰手尚不可知。
  • 夷陵之戰,蜀國武將集體啞火,一個柔弱文官卻用熱血保住蜀國尊嚴
    公元221年,劉備為了重奪荊州,也為關羽復仇,調集重兵御駕親徵,向東吳發起一次大規模進攻,夷陵之戰由此爆發。夷陵之戰,既是吳蜀之間的一次總決戰,也是三國時期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齊名的三大戰役之一。劉備號稱一代梟雄,精於用兵,曾在漢中之戰中擊敗強大的曹操。但在夷陵之戰中,卻接連犯下重大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