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不長命,我為什麼善良?」

2021-02-19 個人圖書館官網

作者:辛無極 | 轉載自: 決策(ID: juece2015),原標題:《你的善良,要有邊界》

江歌案宣判了,陳世峰被判20年。一篇主題為「寧可得罪君子,不能得罪小人」的文章刷屏了。《芳華》熱映,「人不能太善良」及「不管世界絕望到什麼程度,我們都要做善良的事」這截然相反的兩個觀點同時被熱轉。

江歌為了幫助劉鑫,對陳世峰的戒備心不足,慘遭不幸。

《芳華》中的劉峰熱心助人,卻經歷種種坎坷。而劇中的林丁丁、陳燦等自私自利的反而生活順暢。

人要不要善良?為什麼好人難長命、壞人得百年?善良究竟要到什麼程度才能利人不損己得剛剛好?

圖片來源 | yestone.com

01

孟子說,人性善。荀子說,人性惡。性善、性惡論一直爭執不下。傅佩榮解釋為,人性善的意思不是說人性本善,而是說人性是向善的。絕大多數人的人性也是如此,有憐憫心、關愛心,從小接受的教育也是做個善良的人、做善良的事情。

然而,現實中,善良是柄雙刃劍

決策讀者群中,讀友CC徵詢大家建議:她的腰傷犯了,痛得翻身都困難,但趕上丈夫的妹妹要結婚。如果去參加婚禮,就必須來回坐八個小時長途車,還不考慮婚禮上的忙碌勞累,腰痛肯定會惡化,回來後就要請假養腰傷。不去呢,又怕婆家人不開心。

讀友們意見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應該去,維繫婆家關係就是維護婚姻,這麼大的事情不去意味著和婆家「宣戰」,等著鬧掰吧。一派認為不用去,養傷要緊。

我基本贊同後者,建議CC,和丈夫好好溝通,使他認識到妻子的健康經不起這一番勞累,讓丈夫支持自己,並去和婆家解釋。

原因有兩點:第一,婚姻在於經營,而不是一味的付出。夫妻之間及時、有效溝通就是經營婚姻的一種方式。以CC的腰傷狀態,在婚禮現場也很難表現得多麼勤快、出色。如果丈夫不了解妻子的身體狀況,即使妻子去了婚禮現場,可能還會因為妻子表現得不夠積極而責怪妻子。那麼,CC就算對自己毫不吝惜地硬撐著去參加婚禮、付出了,仍然得不到好結果,反而還產生矛盾。

第二,如果自己不照顧自己,還能指望誰來照顧自己?許多患過腰傷的人都懂得腰傷的痛苦。前幾個月,我的腰肌突然劇烈疼痛,兩三天生活都接近不能自理,躺臥都需要人扶,因此等緩和之後,我非常注意,堅決希望不要噩夢重來。大夫說,這還只是肌肉偶然異常,不是什麼大病,倘若腰椎病變,那才麻煩。腰傷很難去根兒,犯得越多,越嚴重。對CC來說,她才三十幾歲,後面的路還長著呢。

小姑子的婚禮固然重要,不過畢竟是別人的婚禮,而腰是自己的,痛苦和後患只有自己來承受。至於有的讀友擔心,如果CC不去,就會影響夫妻感情,那麼我只能說,這的感情不要也罷。作為丈夫,假若在了解了妻子的病情後,對妻子不關心、不愛護,為了「面子」犧牲妻子的健康,這樣的「愛」也不值得去珍惜。

善良,首先要會保護自己。連迂腐的東郭先生都明白,不能因為狼說餓了,就讓狼把自己吃了。

02

善良是有邊界的。逾越了人際邊界強行施與的善良是他人的負擔。

學妹訴苦說,她媽媽以她大齡單身、自己租房子為由,一定要從老家趕來照顧她的生活。而她媽媽的照顧就是每天過問她的日常交往和工作,對她每一個接聽的電話發表評論和建議,指導她穿著打扮,安排她一日三餐,規定作息時間。結果就是她不能晚回家,不能熬夜,不能睡懶覺,不能和沒有戀愛可能性的人去吃飯,更別說去酒吧。如果敢喝酒(之前發生過),她媽媽直接大嘴巴抽,認為她不學好。

這是一位退休無事後、甘願「犧牲」自己跳廣場舞、搓麻將的愛意滿滿的媽媽對年過30的女兒的無微不至的關心。

決策的一位讀者曾就老年人幫忙帶孩子的文章留言說,有些小家庭中,其實並不歡迎老人的援手,而老人偏偏要來「奉獻」。她婆婆寡居,他們結婚時,婆婆就強行搬來同住,連蜜月都是三人一起度的。現在孩子好幾歲了,婆婆就沒打算離開。

這些婆婆、媽媽們的善意太濃,忽視了與成年兒女彼此的界限,好心沒有獲得好的結果。

前幾天我去朋友家做客,也遇到一個好心辦壞事的。大家吃吃喝喝時,有個小男孩要喝可樂。他媽媽不讓,說這是家裡的規矩,出來做客也不能違反。小男孩雖然同意了,可是有點唧唧歪歪,很不甘心。

趁著他媽媽離開餐桌時,有個大姐就招呼孩子過來,開了罐可樂倒在杯子裡,給孩子喝,還說,「寶兒,怪可憐的,連口可樂也不讓喝。來,趁著媽媽沒在,趕緊喝兩口。」孩子媽媽回來時,正看到孩子抱著杯子喝呢,很不樂意,問孩子說,「你是不是在喝可樂?」那位大姐搶著說,「沒有,是果汁,我倒的。」他媽媽不信,又問了孩子一遍,孩子還真棒,沒有撒謊,承認是可樂。

孩子媽媽涵養不錯,讓孩子把杯子放下,沒再說什麼。連看都沒再看那位大姐,悶頭吃飯。吃完飯說家裡有事兒,就帶著孩子先走了。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規矩,旁人無權根據一時一事就妄下評判,還野蠻幹涉,更不該慫恿孩子撒謊。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大姐可能不在乎自己的孩子喝可樂,但是不能去介入其他父母對孩子喝可樂的管理。

在我們周圍,以「我都是為你好」而越界幹涉別人生活的例子不勝枚舉。由衷希望這些「好心人」在開口說話、伸手管事兒時,先考慮一下對方的感受。

圖片來源 | yestone.com

03

善良是有尺度的。

佛家有一則《捨身飼虎》的故事。小王子摩訶薩青為了挽救一隻飢餓的老虎媽媽,故意讓老虎吃了自己,這樣虎媽媽就有了力氣和奶水去餵小老虎。小王子捨身之後,立即仙樂大震,天花亂墜,小王子也跟著升入天庭。

顯然,作為王子,從宮裡拿出些食物餵老虎更可行。作為宗教故事,它有獨特的寓意,並非號召人們都用自己的身體去當老虎的食物。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時,比直接表達善意更重要的是,考慮怎麼樣提供自己的善行效果更好。

首先是要在對方願意接受時才能施與善意。儒家講「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在現代社會中,其實還應該加一句「己所欲之,慎施於人」。美國和加拿大,有不少慈善組織為流浪漢提供食物和住所。但是前提是流浪漢肯接受。即使警察也不能強迫流浪漢入住慈善組織給予的免費房屋。事實上,確實有些流浪漢由於心理或者其他原因,寧可在露天承受氣候的不適,也不願意去睡免費的床。

在北美,當看到別人拿著大包小包,希望提供援手時,要先問問「需要幫助嗎」。否則是一種冒犯。

適當的時候提供適當的善意才是最妥當的。善意也非多多益善,要注意不要太多、不要太少。

善意不要太少比較容易理解。比如請人家去吃飯,不提倡鋪張浪費,可也要儘量招待好客人。有的人平時比較節儉,點餐時也有些吝嗇,點餐分量不夠、菜品質量也不夠好,什麼菜便宜點什麼,結果花了錢,客人還沒吃好。

善意不要太多其實也不鮮見。有的人喜歡裝成弱者,該自己做的事情不去做,希望他人替自己扛。而替那些「弱者」扛責任的人,就是給出太多的善意,很容易沾染不必要的麻煩。

比如女友和她男友分手,他們之間的糾紛應該由他們自己解決。倘若她男友太難纏,可以建議女友報警,或者讓女友躲避起來;作為朋友,可以安慰女友、給予必要的物質幫助,卻不要插手。因為他們之間的事情只有他們自己清楚。一個巴掌拍不響,外人很難搞清楚兩個人的關係中的疙疙瘩瘩。

善意給予太多時,還容易引發「升米恩鬥米仇」。這句俗語也被說成是「鬥米恩,擔米仇」。意思是在困難時給予別人幫助,受助者會感激,可一旦這樣的幫助形成了依賴,受助者會覺得理所當然,可能還會認為給予的不夠,或者在幫助停止時引發不滿,反而成了仇家。此類情況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被反目成仇後,恐怕都有一肚子苦水。

04

善良不是老好人。

《芳華》中的劉峰用田大壯的話說是:

做夢都想去上的大學,有人更需要,他便拱手相讓;戰友讓他帶去修的手錶,太過名貴沒人敢修,他便自己研究後修好了;戰友結婚,為了給他省錢,他自己買材料親手做了兩個沙發;南方的女戰友,不喜歡吃餃子,他就煮掛麵給她吃;食堂煮破沒人吃的餃子總是他主動打來吃;就連豬跑了,別人也第一時間是叫他來幫忙。 他竭盡全力地幫助所有人,大家也熱情地叫他活雷鋒。

這些幫忙中,有些是無所謂的,比如追豬、煮掛麵;有些是冒風險、應該慎重,比如修表;有些真是應該認真考慮,比如放棄上大學的機會。

做出選擇都是原因的,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三觀和眼界。大學畢業的時候,我輕易放棄申請分配到部委的機會,後來當我四處求職無門、受夠了沒有北京戶口的麻煩時,才清楚地意識到當初輕易放棄的是什麼。只有在徹底思考清晰後的善良才是更有價值的善良。

善良也不是縱容溺愛、包辦代替。

有個小兄弟說,經人介紹的女友,頭一晚見面相談甚歡,第二天大早,就讓他趕緊起床,開車去她家,送她去上班。他稍稍遲疑,女友便以分手要挾。我建議他,乾脆分手,這樣的女友容易是個無止境的麻煩。

認識他之前,女友難道不是每天自己上班?為什麼有了戀人,就要戀人開車送上班呢?如果是身體不適、或有什麼緊急情況,也能理解。若僅僅是為了顯示、考驗親密關係,「聲明主權」,則大可不必。即使想抓緊一切機會多相處,至少也應該事先商量好,而非大早晨電話喊醒,要求對方立即馬上從被窩裡鑽出來當專職司機。

成年人自己去上班是種基本的自理能力。同樣的,做衛生、做飯、照顧自己的日常起居,都是自理能力。不能因為別人「善良」就推給別人。善良的人也不要因為善良,就隨便去接手這些事情。懂得區分善良的範圍,便不會產生諸如「每天幫室友打水,她從來不去打水,也不懂得謝謝我」之類的煩惱。

羅曼·羅蘭說,「行善的人應該覺得自己快樂才對。」當我們做善事而不快樂時,最好及時停下來反思一下,看看善行是否越過了應有的邊界。

辛上邪,棄商從文的博士、學者,定居加拿大後專職寫作。主張視界才是世界;提倡人生不易,要以積極的心態自娛自樂。主持公號決策(juece2015),分享經驗,為您做好選擇助力。

相關焦點

  • 佛教:善惡到頭終有報,為什麼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
    可是這句被人傳頌的話,又怎麼解釋有一些活在世上的好人,行善積德一輩子,最後卻不長命?而有一些禍害做了之後,卻導致千萬年都遺傳,這又該怎麼說法呢?今天就來解釋解釋。其實這些因果輪迴,都脫離不開自身發展,「福禍無門,惟人自召」要想認清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 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
    世俗人常說「好人有好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但也有人說「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這前後的矛盾反差也大了點,到底哪個更有道理一些呢?要我說,都對。但是,一定要仔細釐清其中的細節才可。首先來說,好人,什麼叫好人?扶貧濟弱,悲天憫人的人算不算好人?敬天敬地,言如春風的人算不算好人?是不是都算?
  • 為什麼善人多磨難?好人不長命?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一號書院,ID:YHSY-11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現實生活中,經常會看到一些善良之人,遭遇磨難、坎坷和不順。而那些作惡之人,卻能夠升官發財、發家致富。或許很多人都會問,難道善人多磨難?好人不長命?其實不然,《太上感應篇》告訴我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 佛教:為什麼「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看佛陀是怎麼說的
    《涅槃經》有言:「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在佛教當中,最講究的就是因果,所謂「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實際上就是一個因果關係。種如是因,得如是果,善於惡之間的果報,就好像影子一樣,始終追隨著我們。
  • 佛教:為什麼「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看完恍然大悟!
    常常有人問我,既然佛門那麼重視因果,說什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為什麼我總能看到身邊那些善良的人、做好事的好人卻沒有好報,總是受苦、未得善終?難得因果也會有缺失?當然不是。因果從來不誤人,我們凡夫肉眼所看到的只是因果的一個片段而已,須知因果是通三世的,是非常複雜的。
  • 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好人沒有好報?
    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想法,老實善良的人總是得不到庇護,那些惡貫滿盈的人反而越過越好。其實大家都錯了,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故事發生在宋代,一個10歲的小男孩,從小就是孤兒,靠乞討為生,但他天性善良。村子前面有一條河,村民出去都要趟水,一到下雨天河水暴漲,村民就沒法出去了,小男孩就想建一座橋,每天去撿石頭,很快日復一日,石頭堆成了山,村民們也加入其中,請了工匠修橋,小男孩在鑿石頭的時候,石子濺進了眼裡,雙眼瞎了。
  • 為什麼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難道壞人真的沒報應?(讀完受益終生)
    因為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善良之人命運坎坷、磨難不斷。而那些作惡之人,卻能夠升官發財、發家致富。  而且,好人還經常鬥不過壞人,歷史上壞人害死好人的例子實在屢見不鮮。  於是大家普遍感慨:真是好人不長命,禍害留千年。於是對做好人失去信心。  那麼,真的是好人早死,好人沒好報,壞人長命卻沒有報應嗎?當然不是,否則就沒有天理了。
  • 好人真的是「不長命」嗎?
    中國有句老話叫「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還說「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按照這個說法,做好人、有善心的人就太憋屈了,要真是這樣,那人類走到今天,好人應該是存在不下去了。其實,人生在世難免被人欺騙、欺負,但為什麼是「好人不長命」呢?首先「好人」未必是好人,芸芸眾生,純粹的壞人或好人都是少數,大多數人都是在善惡之間的灰色地帶。這也符合生物學的規律,不然人也繁衍不到今天的規模。
  • 為什麼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
    如果對,那又如何解釋「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的現象呢?其實,這些話都在圍繞一個重要的定論而展開的,這個定論就是「因果」。關於因果,我們聽到的最多便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和「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這些話都是告訴我們,因果是真實不虛的,我們之所以看不到當下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因為忽略了一個時間的問題。
  • 「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在延禧攻略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有很多人吐槽說,延禧攻略整體看完後,不免會給人一種——「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的感覺。先拿最簡單的繡房宮女青蓮來說,這小女子,沒有壞心眼,傻傻的,天真心腸善良…但是…卻屢次遭受欺負,還被陷害當過替罪羊,最後死的也是悽悽慘慘戚戚…單不說這個小宮女,她到是只有一個「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正面證實,畢竟她沒有活到很久,想後續變壞進行反面證實也沒了機會不過,正反都有的例子那倒是有個嫻妃娘娘來典型印證——嫻妃娘娘一開始的形象特點以及人設那可謂是心靜如止水
  • 「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這句話說對嗎
    「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這是在民間非常流行的諺語,不知何年何月由誰說的,中年以前,覺得這句話一點不合理,甚至於認為是一句不符合人道的廢話,就是老百姓的渾話,現在有點年紀了,細細品來,所說的還真不假。
  • 農村老話「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如何理解?
    我想沒聽過這句話的人怕是沒有了,從小父母就告訴我們要做好人,然而,當村裡某個老人去世後,往往會有長輩說:「這麼年輕就走了,唉,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吶!」那麼,如何理解「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這句話呢?
  • 我奶奶說:好人不長命,禍害活千年!
    他兒子出車禍的時候,我奶奶就說:「這都是報應啊,讓他糟蹋人,糟蹋牲口,毀青苗,作孽太多,自己癱了也還不上,這是又報應到子孫身上了。」當年他是生產隊隊長,那時候地頭長,像除草、舒苗、給棉花打叉這種活,早起開始,一人一壟,從這頭忙那頭基本也就中午了。送飯的人就把飯放到地頭上,幹到頭就能吃飯,有時候活輕鬆,只是臨近就幹的差不多,飯筐都近在眼前了,人們準備加把勁快點忙完吃飯。
  • 俗話說「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有道理嗎?
    古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句話末學從來沒有懷疑過。但民間還有一句俗話說:「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這句話看起來好像跟上面那句話意思相反,雖然讓人感覺有點不舒服,但一定有它的道理,否則也就不會流傳下來了。
  • 佛教講究因果報應,那為什麼總是「好人不長命,惡人無報應」?
    佛法講究「因果報應」,每個人的命運如何,皆和他過去所製造的「因」有關,實際上很多人卻發現,生活中善惡顛倒,壞人一生囂張狂妄,好人卻被各種苦難纏身,這似乎和「因果」相反,讓人很難去認可佛家之言。通常來說,善人積善果,今生會有大福報,整個人生很是幸福美滿,不會被煩惱產生;惡人得惡報,他們會遭遇多種苦難,人生會被各種挫折困擾,命運徒勞而不自知。那麼,為什麼很多時候,總是「好人不長命,惡人無報應」?今生做了很多好事,卻依舊被苦難圍困的人,多半是前世業障太多,沒積累太多福報。
  • 從古到今,「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怎麼理解?
    從古到今,我們形容一個人的時候都會以「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這句話來表示。事實上人的壽命只有百歲之多,何來千年之久?但如果看看秦檜和和珅這樣的人,你就會明白什麼叫做壞人活千年了。這些人雖然已經死了幾百年了,但歷史上卻一直有他們的惡名,這樣的人在老百姓的心中豈不是活了上千年甚至更久呢?
  • 夏正俊-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答案在這裡!
    我聽過最冤屈的一句話是:「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可有人又說:「好人一生平安,好人得好報。」這是怎麼回事?我突然之間迷惑了,我們到底是要做壞人還是做好人呢?前幾天,有一位朋友突發心臟病,我和其他人急忙的把他送到了醫院重症監護室……01在監護室門口等候的間隙,眾人們說起了這位朋友的發病原因和過程。
  • 佛教:「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到底是什麼原因?
    可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在我們的身邊,常常會有另外的一種聲音:好人往往不長命,而那些「作惡多端」的人卻多年「長盛不衰」,甚至還越活越滋潤,逍遙自在得很,這又是什麼原因呢?不是說好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嗎?那麼,這裡的「時候」究竟要等到什麼時候才是真正的「時候」呢?
  • 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世界是公正的嗎?
    常常說「老天有眼」,但是一樁樁一件件的案例卻在告訴我們,「修橋補路無遺骸,殺人放火金腰帶」,以及「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如果老天有眼,他在看什麼呢?「因果」,「報應」只是我們的錯覺嗎?儒釋道中的因果律傳統中的「因果報應」主要存在於佛家道家和民俗之中。
  • 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這位江蘇老人用行動反駁
    近些年來,網絡上經常流行一些負能量的事件和言論,例如「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遺骸」、「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等等,負能量滿滿。據報導「因為陳杏妹患有支氣管炎,經過劇烈奔跑和對孩子搶救,已經喘得上氣不接下氣,她只能坐在地上,一邊拖動著孩子一邊往最近的村民家挪動。」對此我只有大寫的RESPECT尊敬。